赤眉軍

赤眉軍

赤眉軍,中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軍之一。

赤眉軍於天鳳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事,首領為琅琊樊崇,以泰山山區一帶為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因此以口頭傳令為主。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

隨著赤眉軍的發展,在地皇3年(22年)王莽派出其子王匡廉丹率約十萬軍隊進攻赤眉軍,慘遭挫敗,赤眉軍發展到十萬人以上,勢力擴及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各地。

23年,更始皇帝劉玄已即位並攻入長安,赤眉軍先是願意降於更始,但雙方隨即再度開戰,25年赤眉軍兵分兩路,由樊崇徐宣分別率領,進攻關中,並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為識字,任御史大夫。同時更始軍內部產生內爭,將領王匡投奔赤眉軍,隨即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劉玄。

赤眉軍入長安時,因常年的戰亂已導致當地殘破,赤眉軍只能四處找尋糧食,隨後被劉秀派將領馮異擊敗,遇大雪損失慘重,赤眉軍遂決定離開關中,27年在崤底(今河南澠池縣禮莊寨)再被馮異打敗,樊崇投降,最後被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眉軍
  • 首領人樊崇
  • 根據地:泰山山區一帶
  • 主要組成:農民
  • 勢力擴及:青州、徐州、兗州
  • 組織: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
起義經過,莒州起義,號稱赤眉,紀律嚴明,發展壯大,昆陽之戰,新莽滅亡,擁立建世,誅滅更始,兵敗長安,最終失敗,重要戰役,

起義經過

莒州起義

樊崇琅琊靈門人(今莒之北境),出身貧寒家庭,是個樸實、勇敢的農民。他身高力大,見義勇為,好打抱不平,窮苦農民都很喜歡他,願和他一起共事。
莒州本是有古老文化傳統的地方,但也是統治階級剝削壓迫農民最殘酷的地方,特別到了西漢末年,封建社會矛盾激化,不但被剝削階級壓迫得無法生活下去,連剝削階級也不能維持他的統治了。王莽篡漢復古"改制″的失敗,使嚴重的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土地兼併的趨勢繼續發展,壓在人民身上的徭役和賦稅負擔比以前更加沉重。同時統治階級濫用刑罰,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樊崇在家鄉活不下去,就到莒州雇給人家扎活,想以此擺脫飢餓。但王莽新朝的官吏在莒州更加殘酷地向農民勒糧逼稅。扎活的樊崇為了活下去,就夥同一起的窮人和一些年輕力壯的農民,於公元18年(新莽天鳳五年),在莒州起義。這是繼海曲(日照)呂母起義之後,又一次在莒州舉起了義旗。

號稱赤眉

琅笽郡人樊崇起兵於莒,有眾百餘人,轉戰到太山,自號三老。這時青、徐二州鬧大饑荒,盜賊蜂起,強盜們認為樊崇勇猛,都歸附於他,一年之間擴大到萬餘人。樊崇同郡人逄安,東海郡人徐宣、謝祿楊音,也各起兵,合起來達數萬人,都引兵歸樊崇。一起回攻莒縣,攻不下,轉掠到姑幕縣,因而擊王莽探湯侯田況,大勝,殺萬餘人,於是北入青州,所過之地都進行虜掠。回到太山,駐紮南城縣,起初,樊崇等因窮困而為盜寇,沒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後來隊伍漸漸擴大,就互相約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償創傷。以言辭為約束,沒有文書、旌旗、編制、號令。其中職位最高的號為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為卒吏,一般的泛稱為“巨人”。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發動進攻。樊崇等準備迎戰,但耽心自己部下與王莽兵混淆不清,於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塗紅以相識別,從此號稱赤眉。

紀律嚴明

赤眉軍紀律嚴明。史書上稱“乃相與為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吏”,相互間稱“巨人”。赤眉軍以泰山作根據地,在青、徐二州間來回打擊官府,搶糧救災。各地均有富翁,存糧如山。周圍百姓,因連年乾旱和蝗蟲災害,草根樹皮都吃不上,飢餓的人民四處流離,死者無數。樊崇看到面黃肌瘦的老百姓和沿途餓死的民眾,傷心流淚,他下令起義軍:所到之處打擊貪官污吏,搶糧救災。當地刺吏、郡守不能治,逃之夭夭。

發展壯大

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派大將景尚率領一隊官兵來剿樊崇領導的起義大軍。赤眉軍和官軍大戰一年多,打了大勝仗,把景尚殺死。王莽大怒,又派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大軍趕來鎮壓赤眉軍。赤眉軍作戰勇敢,又深得百姓擁護,在成昌(今山東東平縣)大戰一場,樊崇一槍刺中了王匡的大腿,王匡慌忙奪路逃命,廉丹被赤眉軍首領之一董憲殺死,官軍潰敗。經過這場大戰,赤眉軍更加壯大了,發展成十多萬人的武裝。

昆陽之戰

公元23年,地主階級反王莽的武裝集團立劉玄做漢帝,號稱更始帝
更始政權建立後,派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兵攻占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郾城)等地,又派劉縯率兵進攻宛城。王莽發州郡兵四十三萬,號稱百萬,由王邑、王尋率領,企圖一舉消滅綠林軍。莽軍南出潁川,前鋒約十萬人進圍昆陽。王鳳王常率義軍八九千人堅守昆陽,以待援兵。劉秀、李軼等輕騎突圍,從、定陵等地召集一萬餘義軍星夜馳援。進抵昆陽時,劉秀率死士三千人從城西突襲王邑、王尋的中軍大營,殺王尋。昆陽守軍也乘機出擊,內外夾攻,莽軍大潰,王邑與殘部數千人逃歸洛陽。

新莽滅亡

莽軍主力被殲後,各地紛紛起兵,誅殺新莽官吏,用漢年號,以待更始詔命。新市、平林諸將看到劉縯、劉秀的聲名日盛,勸劉玄除掉了劉縯。綠林軍隨即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率領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領攻武關。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綠林軍在各種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順利攻取長安。王莽逃至漸台,被商人杜吳砍死,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十月,劉玄北都洛陽,次年又移都長安。

擁立建世

劉盆子生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卒年不詳,陝西鄭縣(今陝西華縣)人。據清《綱鑑易知錄》載:劉盆子本為西漢式侯,更始政權大司馬劉萌之子。稱帝前在赤眉軍中主管放牛,稱“牛吏”。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由赤眉軍擁立為帝,史稱“建世皇帝”。劉盆子被擁立為帝,比更始帝劉玄更充滿偶然性。
公元21年,王莽派大將軍景尚鎮壓赤眉軍,第二年年初就被赤眉軍打敗,景尚被殺。王莽又派更始將軍廉丹,太師王匡(與綠林軍王匡同名)率十幾萬大軍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與赤眉軍決戰,王莽軍大敗,死傷過半,王匡逃跑,廉丹等20多名將尉被殺。無鹽大捷後,赤眉軍在黃河南北縱橫弛騁,隊伍擴大到數十萬人。
公元23年,綠林北路軍攻克洛陽,更始帝由宛城遷都洛陽後,赤眉軍首領親自去洛陽表示願意與更始政權合作。但更始帝採取冷漠應付的態度,只封樊崇等20幾人為列侯,無權無祿。樊崇等人憤然離開回到赤眉軍營地,自此綠林、赤眉兩軍分裂。第二年冬,赤眉軍擁兵30萬,分兩路向西進攻長安,要取代更始政權。當赤眉軍走到華陰縣時,他們考慮:已接近都城長安,而我們還沒有一個稱號,就是打敗更始皇帝,天下的百姓也會把我們當作一幫匪徒,不會承認我們。我們也應該擁立一個姓劉的皇族,以伸張正義為名,名正言順的討伐劉玄。於是,他們就在軍中找到了一個15歲的牛官劉盆子,擁立他為“上將軍”(樊崇等人認為古代皇帝帶兵打仗,稱上將軍,那么上將軍就是皇帝)。剛找到劉盆子時,他還是牧童裝束,披散著頭髮,光著雙腳,衣不遮體,緊張的面赤流汗,見到他平時敬畏的大將軍向他叩頭時,嚇得他幾乎要哭出來。隨後,在樊崇的安排下,建立了“建世政權”,並宣布,徐宣為丞相;樊崇為御史大夫;逄安為左大司馬;謝祿為右大司馬。
當赤眉軍向東撤出關中時,被劉秀的大軍堵截在崤山谷底(今河南澠池,洛寧兩縣之間的崤山),赤眉軍死傷過半,餘部東退到今河南宜陽,但又陷入劉秀的重重包圍之中。饑寒交迫、疲憊不堪的赤眉軍走投無路。於是派劉恭覲見劉秀,請求投降,劉恭對劉秀說:“劉盆子率百萬部眾,歸降陛下,陛下怎么對待我們”?劉秀回答說:“饒你們不死呀”。第二天,劉盆子和丞相徐宣以下的官員,袒胸露背到劉秀軍營投降,獻出了西漢王朝的傳國玉璽和綬帶,建世政權滅亡。
這時的赤眉軍尚有10幾萬人,兵甲器械堆放在宜陽城西,高與山齊。劉秀下令宜陽縣令供應他們飲食,第三天又把他們集合起來,排列在洛水岸邊,讓其首領觀看,並對樊崇等人說:“是不是對投降後悔呀?放你們回軍營,指揮你們的軍隊,和我決個勝負,我不想強迫你們服氣”。徐宣等人向劉秀叩頭說:“如果能夠歸降,如同脫離虎口,投入母親的懷抱,的確高興欣喜,哪有什麼怨恨呢”。劉秀不無快意,但又不無蔑視地徐宣說:“你算是鈍刀中的快刀,庸人中的能人了”。劉秀把樊崇等赤眉軍將領及妻子安排在洛陽居住,分給了他們田宅。不久,劉秀給樊崇加了個謀反的罪名,把他殺了。
劉秀憐憫建世帝劉盆子的遭遇,讓他在叔父的趙王(劉秀稱帝後,封他的叔父劉良為趙王)府中當了個郎官(管理車馬、門戶並內充侍衛的小官)
後來劉盆子因病失明,光武帝便賜予他滎陽一帶的均輸官地,開設商鋪,使他終身收取那裡的賦稅。

誅滅更始

公元24年初,劉玄從洛陽遷都長安,紀律嚴明。但劉玄進入長安後,大封宗室,生活日益腐化,日夜與婦人在後庭飲宴。起義軍將領和劉玄等舊貴族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劉玄殺死起義軍將領申屠建、陳牧、成丹等人。王匡、張卯等不滿,率軍反抗,但被劉玄擊敗,他們便率軍投奔了赤眉軍。這時,赤眉軍已在東方發展成一支強大的軍隊。劉玄初都洛陽時,樊崇曾想與綠林軍聯合,他親率二十餘人到洛陽,表示願受更始政權指揮,但劉玄很冷淡,僅給以空頭列侯官爵。樊崇等不滿,返回赤眉軍中,分軍兩路向中原進擊。
公元25年9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推翻了更始政權,建世帝入住長樂宮。以後幾天,赤眉軍在長安城中大肆搶劫,長安百姓不知哪個軍隊是百姓的軍隊,也不知應該歸順何人,所以赤眉軍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這時,關中的地主豪強隱藏糧食,聚眾反抗,與赤眉軍為敵,致使長安城中糧食奇缺,對於這些,赤眉軍束手無策。
公元26年春,長安糧絕,赤眉軍不得不向西轉移尋找出路,但又遭到在天水自立為王的“西州上將軍”隗囂和風雪的阻擊,只好返回長安。但這時的長安已被劉秀的大將軍鄧禹占領,經過激戰,赤眉軍打敗了鄧禹,9月重新占領長安。而這一年,關中大旱,豪族又堅壁清野,赤眉軍無法解決糧食問題,12月不得不引兵向東撤退。

兵敗長安

赤眉軍入長安,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卻遇到關中豪強地主富商的破壞與頑抗。他們組織武裝,隱藏糧食,製造混亂。赤眉軍被迫退出長安,轉移於安定、北地(今甘肅固原、懷縣)一帶,又遇大雪,並遭到擁兵割據的隗囂地主武裝的襲擊,再折回長安。而此時的長安,已是“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軍只得出關東歸。
再說劉秀到河北以後,就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官制,地主武裝紛紛前來歸附。勢力漸漸壯大,在黃河以北站穩了腳跟。
當時,河北地區的銅馬、青犢等部農民起義軍尚有百萬之眾。劉秀採取避實擊虛的戰略,首先對分散在冀州、兗州一帶(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地區)的農民起義軍進行殘酷鎮壓。勢力強大後,又打敗力量較強的銅馬、青犢等農民軍。然後用誘降手段收編了一些零散的農民軍。這樣,黃河以北的地盤都為劉秀所有。接著,劉秀又趁赤眉軍出兵西進之機,兩路出擊,擴充勢力,一路自河北南下,奪取原赤眉軍的地盤;一路從河北往西,進攻并州(今山西省)。兩路軍所指之處,攻無不克,捷報頻傳,勢力進一步擴大,中原之地盡為劉秀所占。
劉秀得勢,一些割據勢力紛紛歸附。在功臣諸將的擁戴下,劉秀於公元25年六月在?城(今河北高邑)正式即位稱帝,年號建武,國號仍稱漢,表示重建被王莽篡奪了的漢朝。後來又定都洛陽。

最終失敗

東漢政權建立以後,面臨的大敵之一是赤眉軍的建世政權。當劉秀派吳漢圍攻洛陽時,赤眉軍也已攻入更始政權的都城長安,更始帝劉玄出逃在外。
此時劉秀雖然據有河北,但在廣大的東方和南方,農民起義軍餘部和地方割據勢力仍為數眾多,更始政權在這些地區也有很強的勢力。和這些形形色色的武裝力量相比,劉秀只不過才占據了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其實力也不足以與號稱百萬之眾的赤眉軍展開最後決戰。基於這一情形,劉秀在赤眉軍攻入長安的同時,沒有立即同赤眉軍發生大規模的正面衝突,而是立即發布詔書,封劉玄為 淮陽王 ,並聲稱 吏人敢有賊害者,罪同大逆 ①。這樣,劉秀便將原來傾向於劉玄更始政權的地主豪強勢力,爭取到自己一邊來了,也為赤眉軍進入長安後製造了重重困難。果然,長安周圍的地主武裝都對赤眉軍的建世政權採取不合作態度, 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守不下 ②,甚至圖謀劫出更始皇帝劉玄。另一方面,劉秀還派鄧禹率領二萬精兵尾隨赤眉軍入河東郡,伺機入關。劉秀在完成了這些工作之後,便集中主要力量用來在長安以東構築防線。劉秀派吳漢等人率軍掃平了河北地區檀鄉、五校、青犢、富平、獲索等農民軍;同時,遣岑彭、景丹等人向洛陽以南的河南、荊州地區推進,更始政權任命的淮陽太守暴汜、宛王劉賜、鄧王王常等紛紛投降,豫西地區的眾多小股農民武裝也先後被削平。這樣,在赤眉軍據有長安的一段時間內,劉秀已完成占領從河北地區經洛陽向南到河南、荊州地區以及豫西地區一線的重大戰略部署,加上原來已派鄧禹占領河東,不但堵住了赤眉軍東歸的道路,而且形成了對長安的大半個包圍圈。
此時,赤眉軍在長安城中並沒有充分利用占領首都的優勢,穩定秩序,繼續擴大戰果,而是貪戀京師,論功行賞不休。紀律也鬆弛下來,甚至發展到 燒宮室市里,宗廟園陵皆發掘 ③。由於赤眉軍百萬之眾固守幾經戰亂的長安孤城,僅四個月後,建世政權便陷入了軍糧嚴重匱乏的地步。為籌集糧草,赤眉軍放棄長安,引兵向西,取道南山、鄠縣,轉向西北的安定、北地一帶。在那裡,赤眉軍雖然打敗了更始將軍嚴春,終因天寒地凍,加之遇到隴西豪強隗囂的阻擊,戰鬥力大為削弱,只好返回長安。此時,三輔地區經過連年戰亂,已是 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只剩下二十餘萬人的赤眉軍只好離開長安,出華陰,準備向東方轉移。建武三年閏正月,赤眉軍行至澠池崤底時,遭劉秀部將馮異伏擊,被俘達八萬人。
其餘十餘萬人南下宜陽(河南洛寧),陷入劉秀設下的包圍圈中。饑寒交迫的赤眉軍卒突遇伏兵,又逢大雨,措手不及,只好放下武器,向劉秀投降。
三月,劉秀軍占領長安。

重要戰役

崤底戰役
背景
赤眉建政權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離開長安東歸,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劉秀與赤眉軍交戰於崤山地區,赤眉軍被劉秀軍擊敗,全軍投降於劉秀軍。
當赤眉西進,離開長安後,長安城已成無重兵駐守的狀態,這時劉秀集團的鄧禹軍乘機由上郡等地南下,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長安。當鄧禹軍未進占長安之前,劉秀即命令鄧禹要伺機進占長安,鎮慰西京,維繫百姓之心。但鄧禹自覺力量遠非赤眉軍的對手,故一直遲遲不敢向長安進犯,仍在上郡一帶地區徵集兵馬,屯聚糧草,等待時機。赤眉大軍一從長安撤出西走,鄧禹進占長安的計畫,才得以實現。鄧禹軍進占長安後,也發生了一系列的失策行為,他不在政治上改進治理長安的措施,沒有在軍事上加強保衛長安的部署,沒有注意對長安及其附近地區更始政權舊部招撫收容,壯大自己的實力,而是忙於晉謁漢高祖劉邦的神廟,收漢代十一帝神主,派兵送往洛陽,巡行陵園等封建禮儀瑣事。從而,使他失去了鞏固長安的可貴時機,客觀上為赤眉大軍重返長安,減少了阻力。當鄧禹得知赤眉軍東返的訊息後,鄧禹即派兵前去迎擊,企圖阻止赤眉軍重返長安,赤眉軍於郁夷(今陝西隴縣)擊敗了鄧禹軍,鄧禹慌忙退出長安,入據云陽(今陝西三原),赤眉軍遂又勝利地進占長安。
起因
赤眉軍由今甘肅、寧夏等地返回長安,勢力已較前大減,及至杜陵一戰,10萬精兵被殲,又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這時三輔地區正遇上大饑荒。據《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時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各地的豪強地主,聚眾以為營壘,堅壁清野,以斷絕長安的糧食供應,來困擾赤眉軍。赤眉軍無計可施,只得第二次被迫做出撤離長安的決定,東歸關東地區。於是,赤眉軍於建武二年(公元26年),漢光武帝劉秀二年十二月,共20多萬大軍離開京師,向東進發。劉秀集團在平定河北和河東、河西、河內等地區的同時,對赤眉軍的發展動向就極為重視,把自己的戰略重點轉向對付赤眉起義軍,時時注意尋找時戰,消滅這支唯一可以與劉秀爭奪天下的武裝力量。
劉秀當初派鄧禹執行進兵關中,伺機奪取長安的戰略行動,由於鄧禹軍與赤眉軍兩次作戰,兩次大敗,而沒有實現。故劉秀不得不於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一月召回鄧禹,以將軍馮異代替鄧禹執行搶占關中,消滅赤眉的任務。劉秀對馮異進占關中對抗赤眉軍的基本策略和戰略作了詳細交待。劉秀告訴馮異說:“三輔地區,遭受了王莽更始之亂,又受到赤眉延岑戰亂的禍害,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到嚴重的損失,無人給他們以任何保障,派你去征討各種叛逆勢力,對歸附降順者,把首領集中到長安去,對於他們的部眾士卒,則遣送回鄉,從事農業生產,並且要毀掉現有營壘,以免他們又聚眾割據。”同時還告訴馮異,征伐各種勢力,不在於略地屠城,主要在於平定他們的勢力,妥善地安撫他們。劉秀判明了赤眉軍東歸的情況後,為更順利地鎮壓赤眉軍,即對鄧禹說:“不要與窮寇爭鋒拚命,赤眉已日漸處於絕境,他們沒有糧食,肯定要向東方來,我以飽待飢,以逸待勞,很容易消滅他們,你千萬不要輕率與其交戰。”劉秀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赤眉軍,在其進占洛陽後,針對赤眉軍東進,採取了以下部署:破奸將軍侯進率軍進駐新安地區;建威將軍耿弁率軍進駐宜陽地區;大司馬吳漢統率的大軍集結於洛陽附近地區。這樣,劉秀集團對赤眉軍的東歸,便形成了一個南北待擊,中間控制強大機動兵團的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
劉秀集團參加崤底戰役的總兵力,無確切根據可查。但依據其各部分的實力推算,大致可以得出上述概略數字:鄧禹所部,初入關中為2萬人,後來雖有較大發展,但幾次戰敗,損失了一些部隊,渡過黃河後大概最多也只能擁有三五萬人;馮異指揮的魏郡、河內、河南等郡兵馬,估計也在4萬人左右;東路軍及其洛陽地區的機動力量,大致約在25萬左右。
兩軍作戰策劃
赤眉起義軍的御史大夫樊崇,丞相徐宣等認為,劉秀集團正忙於建都洛陽,派兵向周圍擴張勢力,在中原地區腳跟尚未站穩,所以,赤眉回軍關東遇到的敵對力量很可能不會太大。故作出了以下東歸作戰策劃:放棄攻擊渭北的鄧禹軍;不再攻擊延岑的部隊;準備打擊馮異的西路軍;出函谷關後,仍按入關的路線東進,然後往東南方向發展。劉秀集團根據赤眉軍原先的入關進軍路線分析,認為赤眉東歸也有可能仍經過潁洛之間,於是預先在洛陽、宜陽、新安等地布設了重兵,準備在潁洛地區將赤眉軍這股威脅劉秀稱帝最強勁的敵人徹底殲滅。劉秀集團策劃:如果赤眉軍走西路,即經過靈寶、新安、洛陽之線,則宜陽的建威大將軍耿弁率軍馳往新安,與新安駐防軍破奸將軍侯進部共同攻擊赤眉軍;如果赤眉軍走南路,即經過弘農郡、走宜陽,則侯進率新安駐軍馳往宜陽,與宜陽的耿弁軍共同擊滅赤眉軍;位於洛陽的重兵集團由吳漢、朱祜、杜茂、賈復、堅鐔、王霸等統率的六軍,和由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等率領的邊境突騎部隊,準備向兩個方向機動支援。
戰役經過
赤眉起義軍於湖城作戰勝利後,沒有注意招降和收編馮異、鄧禹的部隊,給了敵人重新收攏集結的機會,同時也沒有注意休整自己的部隊,備足下次作戰的糧食。作戰60多天后,拉著飢餓疲憊的隊伍,急急向東方開進,只想早日返回東方,忽略了對前方可能出現的敵人數量及自己的戰略策略的研究,這就使赤眉起義軍,在缺乏政治上、思想上、軍事上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倉促進入了預想不到的崤底交戰。漢光武建武三年、赤眉軍劉盆子建世三年(公元27年)閏正月,馮異已完成崤底戰役的一切準備工作,他命令一部分部隊穿上赤眉軍的服裝,預先埋伏於有利地勢,然後派出部隊去如期向赤眉軍挑戰。赤眉軍樊崇等於拂曉派出1萬餘精兵,首先與馮異的先頭部隊交戰,雙方展開激烈戰鬥。馮異軍佯裝抵擋不住,這時馮異卻只派出很少量的部隊前來支援,造成了赤眉軍誤認為馮異兵少勢弱的錯覺,於是,起義軍即出動主力部隊,全力向馮異軍猛攻。
漢光武帝劉秀漢光武帝劉秀
馮異軍見赤眉軍主力投入作戰,也隨即將自己的主力展開,迎擊赤眉大軍。雙方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傷亡,戰鬥持續到午後,赤眉軍的攻勢逐漸減弱,馮異看到時機成熟,遂命令埋伏部隊出擊。這些伏兵由於穿著與赤眉軍相同的服裝,而且又來勢洶湧,使赤眉軍分不清敵我,陣勢立即大亂,紛紛向崤底撤退。馮異隨即揮軍向崤底進擊,逐漸壓縮檔圍圈,將赤眉軍男女8萬餘人於崤底擊破俘獲,這是赤眉軍自杜陵戰役以後,第2次最大的失利,遂使崤底戰役成為赤眉軍徹底失敗的前奏。赤眉起義軍遭此嚴重失敗,還剩10餘萬兵力,在樊崇等統率下,急忙向東南方疾走。
漢光武帝劉秀得知馮異大敗赤眉軍,十分欣喜,並立即調動重兵堵截圍殲赤眉軍剩餘部隊。當劉秀得知赤眉軍向東南疾走宜陽(今河南宜陽之韓城)的情況後,立即親率漢軍主力大軍,也向宜陽疾進,到達宜陽後,確定了以下的作戰部署:前軍由大司馬吳漢統率,全部為劉秀集團的精銳之師;左軍是劉秀集團的驍騎部隊,由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指揮;右軍由大將軍朱祐,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等統率;中軍這是由劉秀直接控制的機動部隊,包括建威大將軍耿弇、驃騎大將軍杜茂、執金吾左將軍賈復等部。劉秀集團將兵力部署妥當之後,即嚴陣以待,等候赤眉軍的到達。赤眉起義軍在崤底失敗後,正向宜陽疾走,突然在前進的路上與劉秀的大軍相遇。這時糧盡力竭的起義軍,自感沒有可能突破劉秀以重兵布成的陣勢,如勉強進行戰鬥,肯定會遭到無謂的傷亡,於是決定向劉秀投降,遂導致了赤眉農民起義軍最後的慘敗。當時樊崇等派出式侯劉恭為代表,前去劉秀營內談判投降事宜。《後漢書·劉盆子傳》對赤眉軍屈辱投降和劉秀勝利後的傲慢態度,均有較詳細的記載。劉恭見了劉秀說:“劉盆子帶領百萬之眾向陛下投降,陛下如何對待他們?”劉秀回答說:“可以免除他們的死罪。”於是樊崇與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30多大臣將軍便開始投降,將漢代的傳國璽綬、更始的七尺寶劍等交給了劉秀。赤眉軍交出了自己的兵甲,堆積起來與雄巍的熊耳山一樣高。第2天,劉秀大軍在洛水邊上列陣,讓劉盆子群臣觀看,以向他們示威。劉秀對劉盆子等說:“自知當死不?”接著又以挑戰的傲慢態度對樊崇說:“你不覺得投降後悔吧?我可以讓你重新把你的隊伍集合起來,咱們正式做一次較量,以便決一勝負,我決不強迫你投降。”樊崇沒有答話。但丞相徐宣卻奴顏媚骨地說:“如若得降,猶去虎口歸慈母,誠歡誠喜,無所恨也。”至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劉秀以樊崇、逄安繼續謀反罪,將他們殺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