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漢語漢字)

三(漢語漢字)

三,漢語常用字,讀作sān,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萬物的天、地、人,後引申為二,四之間的正整數、多多地、一再地等。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結構:單一結構(獨體字)
  • 部首:一
  • 筆順:一一一
  • 筆畫數:3
  • 異體字:叄參弎𢦘
  • 字碼:倉頡MMM;鄭碼CD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十三覃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字形演變
關於“三”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認為“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混沌太初的存在整體是“”;然後由太初混沌的“”,分出天地“”極;天地二極“”之間,又生出人這第“”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萬物。,上面的一橫代表“天”,下面的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橫代表“人”。
其二。三,指事字。本義是數詞,即二加一為三。《莊子·齊物論》:“二與一為三。”《廣韻·談韻》:“三,數名。”又表示序數第三。《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引申之又泛指多數。《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劉寶楠正義:“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審慎也。”“三”字本用三橫表示數量,戰國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襲至漢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橫等長,“氣”字作“三”,中間一橫較上下兩橫短,二字是有嚴格區分的。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sān
數詞
數目,二加一的和。
three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
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唐韓愈《送張道士序》:三獻書,不報,長揖而去。
三木、三節
表示多數或多次。
many
《戰國策》:魯仲連辭讓者三。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回五次
三倍。
three times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
三耦
百位數後接著整數三十時對三十的省稱。
Thirty
一百三
千位數後接著整數三百時對三百的省稱。
Three hundred
一千三
萬位數後接著整數三千時對三千的省稱。
Three thousand
一萬三
名詞
指歷中九宮的第三宮,即東方震位。
third palace
三五
指君、父、師。
monarch、father、teacher
國語·晉語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韋昭註:三,君、父、師也。
三尊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
《國語·周語下》:紀之以三,平之以六。
韋昭註:三,天、地、人也。
三靈、三氣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
袁康《越絕書·篇敘外傳記》:興敗有數,承三繼五。
《南齊書·禮志上》:漢崇儒雅,幾致刑厝,而猶道謝三、五者,以其致教之術未篤也。
三皇五帝
指三王。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上鹹五,下登三。
顏師古註: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於三王之上也。
指三顆星。
《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三台星
姓。
哲學用語
中國古代思想家用以稱天地氣合而生萬物的和氣。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花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於文,一耦二為三。成數也。凡三之屬皆從三。
弎,古文三從弋。

說文解字注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
陳煥曰:數者、《易》數也,三兼陰陽之數言。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釋三之義,下釋三之形,故以“於文”二字別言之。
於文,一耦二為三。成數也。
此依《韻㑹》所引。《韻㑹》多據鍇本,今鍇本又非舊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從一耦一,以一儷一也,此曰:一耦二為三,以一儷二也,今又皆脫一字。三畫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過三。
凡三之屬皆從三。
穌甘切,古音在七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
古文:弎。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並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獸三為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葉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葉今。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
suːm
suːms
廣韻
蘇甘
平聲
蘇暫
去聲
蒙古字韻
sam
平聲
sam
去聲
中原音韻
監鹹開
監鹹
陰平
監鹹開
監鹹
去聲
洪武正韻
倉含
二十一覃
平聲
蘇監
二十一覃
平聲
息暫
二十一勘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陰平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陰去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