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仲達)

司馬懿(西晉王朝奠基人)

仲達一般指本詞條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基本介紹

  • 本名:司馬懿
  • 字號:字仲達
  • 所處時代:漢末→曹魏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內溫縣孝敬里
  • 出生時間:179年
  • 去世時間:251年9月7日
  • 主要成就:抵抗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遼東
  • 官職:太尉、太傅
  • 爵位:河津亭侯、向鄉侯、舞陽侯
  • 廟號:高祖(晉)
  • 諡號:宣文侯(魏)→宣王(魏)→宣皇帝(晉)
  • 陵墓:首陽山高原陵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徵召入仕,奇策善謀,輔政平亂,擒斬孟達,關隴抗蜀,對陣五丈原,平定遼東,託孤重臣,退敵征吳,輔臣爭端,政變奪權,架空魏室,去世辭封,主要成就,政治,軍事,經濟,人物評價,總評,史書評價,歷代評價,軼事典故,裝病拒曹,鷹視狼顧,三馬同槽,老妻拒食,紅裝促戰,對策征遼,親屬成員,父親,兄弟,妻妾,子女,歷史爭議,史書記載,藝術形象,遊戲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司馬氏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襲承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周宣王時,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賜司馬為族姓。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馬懿少年時和胡昭關係很好,周生欲殺害司馬懿。胡昭知道後立刻涉險尋找,在崤山澠池之間找到周生一行,請求他們放過司馬懿,周生開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誠意最終還是感動了他,救下司馬懿。

徵召入仕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薦司馬懿為上計掾[yuàn](佐理州郡上計事務的官吏)。當時曹操正任司空,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後,派人徵辟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東漢政權已經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閹宦之後,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痹症,身體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間去刺探訊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他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將他逮捕。司馬懿聽說後非常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而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奇策善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大好時機。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指蜀地)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機會,一定能大功告成。聖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但是曹操卻說:“人苦於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這是人心無足。”所以沒有聽從司馬懿的計策。既而司馬懿跟從曹操南征孫權,大破孫權。大軍回軍之後,孫權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勸說曹操稱帝。曹操說:“孫權小兒這是想要把我放在爐炭上啊!”司馬懿對答說:“漢朝的國運將要終結,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還臣服聽命於漢。如今孫權稱臣,是順應天人之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當時司馬懿每次參與謀劃,都有奇策,所以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與陳群吳質朱鑠[shuò]並稱“四友”。司馬懿轉任軍司馬,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採納。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同年,關羽曹仁樊城。當地霖雨水災困住于禁七軍(正史中,關羽並未決堤),關羽趁機進攻。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因漢獻帝許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如今關羽坐大,孫權必定不安,把這件事告知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
之後曹操認為荊州遺民及在潁川屯田的軍民逼近南方的敵對勢力,想把他們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之民大多輕脫,輕易移動怕是難以安定。如今關羽剛剛被擊破,藏竄逃亡者也在觀望時局。如今將那裡的人遷徙,既傷當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來的人不敢復還。”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沒有移民。之前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並奉曹操梓宮回到鄴城。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今河南南陽宛城區)。司馬懿則表示:“孫權剛剛打敗關羽,正是他想和魏國結好的時候,一定不敢為患。襄陽是水陸交通要地,不能放棄。”曹丕沒聽其建議,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來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輔政平亂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曹丕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吳,臨江觀兵。司馬懿奉命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力辭不受,曹丕說:“朕夜以繼日處理國家大事,沒有須臾片刻的休息時間。如今冊封你不是加以優榮,而是要你為我分憂。”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再次大興舟師伐吳,命司馬懿留守許都,對內鎮撫百姓,對外為大軍提供軍資。臨行,曹丕下詔給司馬懿說:“我深深地擔心後勤和朝內之事,所以將這些大事委託給你。歷史上曹參雖多有戰功,但是蕭何在後方的支持才更為重要。如今你留守後方,使我無西顧之憂,這可行嗎!”之後曹丕由廣陵(今江蘇揚州廣陵區)回師京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我向東用兵孫權,你該總理京都洛陽的事情;我在洛陽,你則應當總理東征孫權的戰事。”於是又命司馬懿留鎮許昌。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曹叡說:“在這裡的三位重臣,一定不要懷疑他們。”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石陽縣,即今武漢黃陂西南)。司馬懿擊退了孫權,又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司馬懿升任驃騎將軍

擒斬孟達

主詞條:新城之戰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蜀將孟達降魏時,魏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曹叡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今湖北房縣太守。曹丕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孟達聞此泄露,準備馬上起兵。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孟達得信大喜,但是猶豫不決。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司馬懿說:“孟達沒有信義,現在正是他猶豫不決之時,應當趁他沒有決定而及時平定他。”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城洛陽相距八百里,離我處一千二百里,上表給天子,來迴路程,少需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我駐紮的地形深險,司馬懿必不會親自來,其他部將來,則不足為患”。而司馬懿先斬後奏,僅八日就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嘆:“我想要舉事,而司馬懿八日就兵臨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司馬懿討孟達之戰司馬懿討孟達之戰
起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只好前來祝賀。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徵詢他的意見。司馬懿認為:“叛賊以嚴苛的法令約束部下,所以被部下遺棄。應該以寬和待他們,那就會自然安樂”。
曹叡又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國認為我們北兵不習慣水戰,所以才敢散居東關。只要攻打敵軍,一定要扼住敵軍的咽喉而撞擊他們的心臟,而夏口、東關就是吳軍的心喉。如果在陸上以軍攻打皖城,因孫權的兵馬東下,派水師攻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一定能大破吳軍。”曹叡對他的看法深以為然,再次命司馬懿屯兵宛城備戰。八月,大司馬曹休不依計畫,逕下皖城深入敵境接應詐降的吳將周魴,在石亭被陸遜伏擊,大敗,曹休病死。

關隴抗蜀

主詞條:諸葛亮北伐
太和三年(229年),蜀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占據武都(今甘肅隴南武都區)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曹叡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司馬懿自荊州漢水西城,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忍,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大雨班師。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魏國,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曹叡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挺進喻麋,對戰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北伐
此次戰役的結果,不同的史書有不同記載。《晉書·宣帝紀》中,司馬懿大勝蜀軍;但在《漢晉春秋》中,諸葛亮力挫魏軍。另外,這時期魏將張郃之死也有不同的說法,《張郃傳》中,張郃不聽司馬懿勸告,主動出擊,“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諸葛)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而在《魏略》中卻記載是司馬懿指揮失當,“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尚不能下定論。
青龍元年(233年),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懿派遣胡遵等追討並破降。蜀軍退軍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tì]都預計諸葛亮第二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兩次出祁山,一次攻陳倉,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後他還會出兵,將不再攻城,而是尋求野戰,地點必在隴東,而不會在西側。諸葛亮常以糧少為恨,回去後必然廣積糧草,我估計沒有三年的積蓄,諸葛亮是不會貿然出兵北伐的。”

對陣五丈原

主詞條:五丈原之戰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伐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位於今陝西寶雞),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遂渡渭水背水紮營。
當時,司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計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主張先去占領北原,司馬懿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震懾我朝臣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司馬懿認為如此,讓郭淮屯兵北原。不久,諸葛亮率大軍西行,諸將都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郭淮則認為,諸葛亮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大舉回應,而他的目標是陽遂。夜裡,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諸葛亮沒能成功。五月,十萬吳軍攻魏,配合蜀軍作戰,被滿寵所拒。七月,魏明帝曹叡率兵親征,吳軍撤兵。群臣認為司馬懿正還在西邊和諸葛亮重兵對峙,車駕可西幸長安,魏明帝則說:“孫權大軍已經撤回,諸葛亮孤軍無援、難成氣候,大將軍司馬懿足以抵擋,我沒有什麼憂慮了。”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於是移軍攻取大散關、隴城等地,回師進攻司馬懿。
八月,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以待其變。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的服裝,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司馬懿故意裝怒,上表請戰。曹叡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pí]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蜀將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司馬懿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與司馬懿對陣的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的諸葛亮
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公自己閱批。”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亮將要死了。”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跑來報告,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當時有人傳:“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笑說:“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青龍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蜀漢將領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魏明帝未準,作罷。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將馬岱入境侵擾,司馬懿派牛金迎擊,斬蜀軍千餘人。武都氐王苻雙強端率領其屬下六千餘人來降。

平定遼東

主詞條:魏滅燕之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毌丘儉不利而還。毌丘儉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公孫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景初二年(238年)當年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面。”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司馬懿出兵遼東司馬懿出兵遼東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軍隊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以四攻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的,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月余,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當時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拒絕人質。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賈范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兇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願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願。”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鄉。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魏明帝派使者到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託孤重臣

主詞條:魏明帝
原本朝廷讓司馬懿便道往鎮關中。但當到達白屋時,有詔書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魏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據說,司馬懿在襄平時,曾夢見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說:“視吾面。”他俯視,見魏明帝面有異色。如今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則徑人嘉福殿內御床旁邊,滿眼流淚,指問疾病。魏明帝拉著他的手,目視太子齊王,說:“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為“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當天,魏明帝去世。時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齊王曹芳繼位,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曹爽欲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於是任命司馬懿為太傅,效仿西漢丞相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以世子司馬師散騎常侍,子弟三人為列侯,四人為騎都尉。司馬懿韜光養晦,大力拒絕不讓子弟為官。
正始元年(240年)正月,東倭(今日本來朝納貢,焉耆、危須諸國,弱水以南,鮮卑名王,都遣使來獻。魏帝曹芳稱許司馬懿,又增加司馬懿的封邑。起初,魏明帝曹叡喜愛大修宮室,建制非常奢靡豪華,百姓多為其苦。司馬懿出征遼東回軍的時候,為修宮室而被征役夫仍舊有萬餘人,其中布滿各種珍奇異寶。到魏帝曹芳在位期間,經過司馬懿的上奏,全部罷除了大修宮室的力役。魏國節用務農,國力大增,各國都來朝見。

退敵征吳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諸葛恪六安朱然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五月,吳將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司馬懿以為不然。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他知南方暑熱低濕,大軍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輕騎挑戰,朱然不敢動。於是,便休養土卒。檢選精銳,招募勇士,發布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在三州口(荊、豫、揚三州)為魏軍追及,吳軍被殲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甚多。而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亦無功而還。七月,增司馬懿食郾[yǎn]、臨潁,前後共四縣,食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司馬懿功勳德望日漸盛大,然而卻更加謙恭。
正始三年(242年)春,魏帝追謚司馬懿之父京兆尹司馬防為舞陽成侯。三月,司馬懿上奏修廣漕渠,引河入汴,疏通東南各個大湖,於淮北大規模屯田。吳國派諸葛恪屯駐皖城,邊人深以為苦。司馬懿要率兵攻之,朝臣以為諸葛恪占據堅城,廣有糧谷,孤軍遠攻,救兵必至。司馬懿卻確認為吳軍所擅長的是水戰,而不是陸戰。湖水冬淺,船不能行,救兵必棄船就陸相救,於陸戰破敵就很容易了。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馬懿率軍出征,皇帝車駕送出津陽門。軍隊到達舒城,諸葛恪[kè]果然焚燒積聚,棄城而走。司馬懿又巡視淮北屯田區,提拔農家子弟鄧艾主持屯田。

輔臣爭端

主詞條:興勢之戰曹爽
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將軍曹爽欲立威名,不聽太傅司馬懿勸止,力主伐蜀,魏帝曹芳從之。結果為蜀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所敗,魏軍被阻於興勢,後方也軍糧供應不上,牛馬騾驢大量死亡,蜀涪縣及費禕[yī]援軍亦相繼到達。曹爽見不能勝,被迫聽從司馬懿的勸告,於五月率大軍退還。遭蜀軍截擊,魏軍苦戰,始得退回,失散、傷亡甚眾。
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廢置中壘、中堅營,把兩營兵眾統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領,司馬懿援引先帝舊例制止,曹爽不聽。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吳兵入侵柤中,有萬餘家百姓為避吳兵,北渡沔水,司馬懿認為沔南離敵太近,倘若百姓奔還,還會引來吳兵,應該讓他們暫留北方。曹爽不同意,說:“現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讓百姓留沔北,這不是長遠之計。”司馬懿則說:“放在安穩之處所則安穩,放在危險之處所則危險,人與物都是如此。所以兵書上說‘成敗在於形,安危在於勢’。形勢是駕馭眾人的關鍵,不能不審慎對待。假設吳賊以二萬人防守沔水,三萬人與我沔南諸軍對抗,一萬人猛攻柤中,我們怎么去援救呢?”曹爽不從,驅令還南。吳兵果然擊破柤中,所失百姓,數以萬計。曹爽的行為不但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也使魏國國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頗感不安,希望太傅主持公道。并州刺史孫禮就去和司馬懿抱怨,司馬懿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正始八年(247年)四月,夫人張氏薨。曹爽用心腹何晏鄧颺丁謐之謀,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一時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黃門張當內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給曹爽,曹爽、何晏乘機與張當勾結,謀危社稷。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是司馬懿裝病。同年冬,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馬懿假裝病重,李勝出來後對曹爽說:“司馬懿已像屍體一樣,臥床不起,只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以後又說:“太傅不能康復,令人憂傷。”所以曹爽等對司馬懿未加戒備。而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布置,準備消滅曹爽勢力。

政變奪權

主詞條:高平陵之變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司馬懿列陣,經過曹爽門前,曹爽部將嚴世登樓,引弩欲射司馬懿,孫謙拉著他的胳膊阻止他說:“事情的真相還不可知。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制止,孫謙皆按住嚴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大司農桓范出城去投曹爽,蔣濟擔心道:“智囊往矣。”司馬懿則說:“范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司馬懿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管領曹爽軍營,對他說:“君為周勃矣。”召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統攝曹羲軍營。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徵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桓范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徵調天下兵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從其計。反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司馬懿乘機數說曹爽的過失,讓他早來服罪。接著又派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對他說,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職,並以洛水為誓。同時,他還讓蔣濟寫信給曹爽,稱自己只是想將他們免官,勸告他儘早交出權力投降,可以保他們爵位富貴。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從晚上一直勸到第二天黎明。曹爽說:“司馬懿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桓范哭說:“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范等,並滅三族;但對曹爽門下的二流人物,司馬懿特別寬大處理,如魯芝辛敞王沈等人,後來還有人成為晉朝新貴。

架空魏室

主詞條:司馬氏專權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十二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固辭九錫
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徵詢意見。司馬懿誅曹爽,導致曾為曹爽籠絡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又升為司空王凌心生不滿,與侄子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還未行動,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藉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於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凌。司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寫信安慰他,但不久大軍突至。王凌自知勢窮,便獨自乘船迎接,派屬官王或請罪,送上印綬、節鉞。司馬懿軍到武丘,王凌在水邊自縛等待,說:“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何苦親自來呢?”司馬懿說:“因為君非折簡之客啊!”說罷,命將領率六百人馬想把王凌解送洛陽。途經賈逵的寺廟,王凌大聲呼廟。五月,王凌到項城,絕望,服毒而死。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凌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的一律誅滅三族。派人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屍三天,然後,燒掉他們的印綬、官服埋於土中。司馬懿最終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準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去世辭封

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馬懿病重,而常常夢見賈逵王凌對自己作怪。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當年九月庚申,司馬懿被葬於河陰首陽山,諡文貞,追封相國、郡公,司馬孚秉承他的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諡號後改為文宣。但《三國志》和《晉書·文帝紀》均記載諡號為“宣文”,故多以後者為準。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請將各位已故功臣的靈位置於魏太祖廟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擔任的官職大小為序。太傅司馬懿因位高爵顯,列為第一。
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受魏禪,給司馬懿上尊號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陵廟號高祖。

主要成就

政治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軍事

  • 平定孟達
司馬懿擊吳獲勝後,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受命屯於宛,負責荊州豫州地區的軍政大事。太和元年(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諸葛亮討厭此人反覆無常,有猶豫之意,在此期間訊息被透露出去,於是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爭孟達之戰。司馬懿從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馬懿當機立斷,同時採取三個行動,一足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聖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此時蜀吳軍隊尚未反應,孟達只得守城待援。魏軍攻城十三日,孟達部將開城投降,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餘,新城仍為魏占有。待蜀吳兩軍趕到之時,孟達早已成為司馬懿的刀下之鬼,新城局勢已被魏國牢牢控制。蜀吳兩國軍隊,勞而無功,不戰而還。
  • 智抵西蜀
太和五年(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此時,在西線駐守的重將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較再三,認為非司馬懿不可收拾。司馬懿受命主持西線軍政大事,進駐漢陽與諸葛亮對峙。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思慮深沉,動必有計主張不去追擊。魏將大多對長期的防守戰略不滿,譏笑他畏蜀軍如虎。蜀軍撤退之後,魏將認為蜀軍不久即可捲土重來,因此,應立即調運糧草,抓緊備戰。但司馬懿認為,蜀國兵弱力薄,非三年的積蓄不足以發起大的進攻。所以,他部署駐軍,不必緊張,應繼續實行屯田備邊之策,準備應付三年之後蜀軍的重大進攻。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直到青龍二年(234年),話葛亮才發起第五次北伐。
司馬懿司馬懿
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為了不使當地入遭受更大損失,司馬懿大膽地渡過渭河,背水結陣與蜀軍對峙。針對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困難的弱點,他仍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想通過時間的延續把蜀軍消耗貽盡。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蜀將只好按照諸葛亮死前的部署,緩緩撤軍退回蜀中。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這樣被司馬懿拖垮了。
  • 遠征遼東
青龍五年(237年),魏國範圍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朝廷,自立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馬懿,令他率兵遠征遼東鏟滅公孫淵。司馬懿領命點兵四萬即刻出發,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又命郡守、典農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見。司馬懿發兵北進,經孤竹(今河北盧龍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遼水。司馬懿到達遼東之後,命多樹旗幟於遼河南岸,虛張聲勢,造成準備渡河的假象,把對方主力吸引過來。而在暗中卻將主力泛舟潛渡,逼近敵營,對敵形成包圍之勢。眾將穿行而過,直逼襄平。敵將卑衍見魏軍突然出現在其後方,果然沉不住氣了,主動向魏軍進攻。司馬懿抓住戰機,縱兵激戰,三戰三捷,大破遼軍。遼軍退守襄平,魏軍乘勢進逼,包圍了敵之巢穴襄平。魏軍攻入襄平,屠滅當地十五歲以上男丁,隨後乘勝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是年底,遼東平定,司馬懿班師回朝。

經濟

  • 上邽軍屯
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後來又大興屯田於淮北,穿廣槽渠。司馬懿在推廣屯田,特別是軍屯事業上有很大的建樹。約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馬懿由轉為丞相軍司馬後,向曹操建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魏國一時“務農積穀,國用豐贍。”曹魏和吳、蜀對立地帶的兩大軍屯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
曹魏和蜀漢的鄰近地區,如長安、槐里、陳倉、上邽等地,都設定有民屯和軍屯組織。其中,上邦的軍屯最著名。這個軍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馬懿上表倡議建立的,《晉書·食貨志》稱:“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主持具體事宜的是那時的度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進攻天水。這時上邽軍屯上的小麥已經生長出來,有人主張“自芟上邽生麥以奪賊食”,魏明帝不從,“前後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多虧以上邽軍屯的小麥作軍糧,才取得勝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年),安西將軍鄧艾又在上邽“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進行屯墾,都說明上邽軍屯的重要。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為了增強實力,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
  • 興修水利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收到了“國以充實”的效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饉,司馬懿調運五百萬斛粟輸京師洛陽,以資救濟。可見他在關中儲積有大量糧食。
  • 推行民屯
曹魏和東吳鄰近地帶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時曾“開募屯田於淮南”。但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年),司馬懿主持對吳作戰時,始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第二年,司馬懿“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於淮北”。第三年,司馬懿又在這一地區“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

人物評價

總評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史書評價

  •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歷代評價

  •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
  •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 毌丘儉文欽: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 虞預: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 張悌:①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②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才。可,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 乾寶: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值魏太祖創基之初,籌畫軍國,嘉謀屢中,遂服輿軫,驅馳三世,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寬綽以容納,行任數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賢愚鹹懷,小大畢力,爾乃取鄧艾於農隙,引州泰於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故能西擒孟達,東舉公孫淵,內夷曹爽,外襲王陵,神略獨斷,征伐四克,維御群後,大權在己,屢拒諸葛亮節制之兵,而東支吳人輔車之勢。
  • 石勒: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 房玄齡:①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②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 司馬光: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
  • 張預: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服膺儒教。孫子曰:“其次伐交。”懿令孫權掎劉備之後。又曰:“兵之情主速。”懿攻孟達,八日到其城下。又曰:“形人而我無形。”懿以陸軍出皖城而以水軍向夏口。又曰:“以分合為變。”懿不分軍為前後。又曰:“怒而撓之。”懿雖敵以巾幗撓之而不動。又曰:“知戰之日。”懿討遼東謂一年足矣。又曰:“攻其必救。”懿棄賊而向襄平。又曰:“兵聞拙速。”懿討孟達,不計死傷與糧競。又曰:“能而示之不能。”懿討文懿,不取小利以示無能。又曰:“形之,敵必從之。”懿示必攻而吳師夜遁是也。
  • 黃道周:司馬魏人,從討張魯。備爭江陵,請乘蜀土。言雖不從,大志已睹。關羽震樊,魏欲避許。懿請結孫,因而斬羽。孟達雖降,意猶首鼠。八日往擒,盡驚神武。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則急驅,屯則守伍。巾幗相加,亦不妄舉。食少事煩,早知其苦。五丈秋風,更輩無補。料死料生,功已足數。文懿反遼,視魚游釜。計日攻虛,破之若取。後晉帝基,皆懿遺祜。
  • 羅貫中: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回天地春!
  • 毛宗崗: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
  • 蔡東藩:從前王莽、曹操、司馬懿、劉裕諸奸雄,其險惡猶不若溫也。
  • 毛澤東: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他認為曹操攻下張魯以後應該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進攻四川;評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註“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 柏楊:就史料記載而言,真實的司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馬懿不同,諸葛亮先生受託孤後,並沒有曹爽般的政敵,李嚴的竊弄威權,一紙命令便告解決,而曹爽先生確是將司馬懿整個排除,司馬懿對曹爽雖然不滿,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擊蜀漢帝國,大軍被雨困在峽谷,司馬懿仍憂慮他會失敗,勸告退軍,假使他心懷不軌,大可閉口不言,等曹爽覆滅後,由他來收拾殘局。司馬懿先生當初最大的目的,不過是反擊曹爽,奪官奪權。249年的政變,受到朝野一致愛戴,251年王凌起兵時,司馬懿不但沒有任何叛逆跡象,而且聲望正值高峰。……就司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詬罵與詛咒,並不公平。

軼事典故

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訊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司馬懿事先得到訊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臥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臥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鷹視狼顧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曹叡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

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父親。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幹預我們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後來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老妻拒食

司馬懿晚年寵愛柏夫人,連張春華都很難有機會見到司馬懿。司馬懿生病臥床,張春華前去探望病情。司馬懿說:“老東西真討厭,哪用得著煩勞你出來呢!”張春華因此羞慚怨恨,於是拒絕進食,想要自殺,她的幾個孩子也都不吃飯。司馬懿驚恐而賠禮道歉,張春華才停止絕食。司馬懿出來後對別人說:“老東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擔心苦了我的好兒子們罷了。”

紅裝促戰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派兵在魏軍營前叫陣、辱罵、挑釁,但任憑你花招用盡,司馬懿決心不動,仍然堅守不戰。蜀軍叫陣無效,情急之中,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裳以示侮辱,意思是說,你司馬懿如此小心謹慎,只配作女人而不配作將帥。如此羞辱魏軍將帥,魏將確實被激怒了,他們火冒三丈,堅決要求出戰。司馬懿見勸說或下令以不足以制止眾將求戰,只好告訴眾將,致書表奏朝廷請戰,皇帝允許,就立即出戰。於是,司馬懿給魏明帝送上請戰書,明帝深知司馬懿的用意,立即派衛尉辛毗為軍師,持詔到陣前,宣稱皇帝有令,只準堅守,不準出戰。

對策征遼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曹叡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棄城而走為上計。憑遼水抗拒我軍為中計。坐守襄平那他就必成俘虜了。”曹叡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策略?”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親屬成員

父親

兄弟

司馬防有八子,當時號稱“八達”。

妻妾

子女

兒子
女兒

歷史爭議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軍第四次進攻魏國,司馬懿駐守長安,司馬懿進兵喻麋,對戰諸葛亮。至此,史書上對此後的作戰卻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晉書·宣帝紀》: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資治通鑑》: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懿後等尋亮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諸將鹹請戰。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六月,亮以糧盡退軍。
《資治通鑑》此處記載取自裴注引用的《漢晉春秋》,該書以反曹魏、推崇蜀漢為正統記,《晉書》為唐太宗主持官修,觀其後記,反有警後世之意,更不可能美化司馬懿。
陳壽所著《三國志》諸葛亮、郭淮等人的傳里,關於太和五年(231年)的祁山之役,也沒提到過諸葛亮曾擊破郭淮搶糧成功等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興九年(231年)春,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三國志·魏書·郭淮傳》:五年,蜀出鹵城。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
然而考慮到蜀漢國力本身便弱小,滅亡時全國兵力也只不過十萬二千,若諸葛亮此次北伐真的遭受了被斬俘萬計這樣的重大損失,以街亭之失為鑑,某些蜀漢將領亦或諸葛亮本人理應被問責,然而史籍中卻沒有記載任何將領被問責。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的實質原因依舊是糧盡退軍而並非是因為遭受了何等重大損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興九年(231年)春,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且根據《三國志·李嚴傳》的說法,諸葛亮之所以糧盡退軍,這其中還有李嚴運糧不繼的原因在內。《三國志·蜀書·李嚴傳》:九年春,亮軍祁山,平(此時李嚴已改名為李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陳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陳壽的《三國志》乃西晉時期編著,亦存在為司馬懿隱瞞敗績的可能性,此等春秋筆法,不可盡數。因此此戰究竟是司馬懿擊敗蜀軍,斬俘萬計,還是蜀軍曾在鹵城擊敗過司馬懿,眾說紛紜。

史書記載

  • 《晉書·宣帝紀》

藝術形象

遊戲形象

影視形象

類別內容
電視劇
1985年:《諸葛亮》,扮演者:王振榮
1985年:《諸葛亮》,扮演者:金童
1994年:《三國演義》,扮演者:唐振環魏宗萬
1996年:《三國英雄傳之關公》,扮演者:游天龍
1999年:《曹操》,扮演者:待考
2002年:《洛神》,扮演者:鄭子誠
2004年:《武聖關公》,扮演者:史道元
2010年:《三國》,扮演者:倪大紅
2011年:《回到三國》,扮演者:李天翔
2013年:《曹操》,扮演者:胡小猛
2016年:《一統三國》,扮演者:王學圻
2017年:《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扮演者:吳秀波
2017年:《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扮演者:吳秀波
2018年:《三國機密》,扮演者:韓東君
電影
1996年:《諸葛孔明》,扮演者:郭連文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