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

檄文

檄文是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操作檄文以達諸郡。”——《三國演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檄文
  • 外文名:Denunciation
  • 拼音:xí wén
  • 著名文章:普告同胞檄稿、討曹操檄
  • 性質:聲討、批判
基本信息,文章拼音,詞語解釋,檄文經典,精品選摘,選摘之一,選摘之二,選摘之三,選摘之四,

基本信息

文章拼音

檄文 xí wén
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詞語解釋

古代文書、文告的一種。《漢書·朱博傳》:“合下書佐入,博口占檄文。”《北史·孫搴傳》:“會神武西征,登風陵,命中外府司馬李義深、相府城局李士略共作檄文,皆辭,請以搴代。”《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三回:“使者去後,樊於期草就檄文,略曰:長安君成嶠布告中外臣民知悉:……”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清君側,走檄文,雄兵義旗遮路塵。” 毛澤東 《反對黨八股》:“上面這八條,就是我們申討黨八股的檄文。”參見“檄”。
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

檄文經典

《甘誓》(朝代:夏 作者:啟 出處:《尚書 夏書》)
《湯誓》(朝代:商 作者:湯 出處:《尚書 商書》)
《牧誓》(朝代:商 作者:姬發 出處:《尚書 周書》)
《費誓》(朝代:周 作者:伯禽 出處:《尚書 周書》)
《管仲檄楚使》(朝代:春秋 作者:管仲 出處:《左傳》)
《呂相絕秦》(朝代:春秋 作者:呂相 出處:《左傳》)
《檄告楚相》(朝代:戰國 作者:張儀 出處:《史記 張儀傳》)
《吳王劉濞遺諸侯書》(朝代:西漢 作者:劉濞 出處:《史記 吳王劉濞傳》)
《討王莽檄》(朝代:西漢 作者:隗囂 出處:《後漢書 隗囂公孫述列傳》)
《喻巴蜀檄》(朝代:西漢 作者:司馬相如 出處:《漢書 西漢司馬相如傳》)
《為袁紹檄豫州文》(又名《討曹操檄》)(朝代:東漢 作者:陳琳 出處:《昭明文選》)
《檄吳將校部曲文》(朝代:東漢 作者:陳琳 出處:《昭明文選》)
《檄蜀文》(朝代:三國 作者:鍾會 出處:《昭明文選》)
《隋文帝伐陳檄》(朝代:隋 作者:楊堅 出處:《隋書 高祖紀下》)
《楊玄感敦促樊子蓋歸義書》(朝代:隋 作者:楊玄感 出處:《楊玄感傳》)
《為李密檄滎陽守郇王慶文》(朝代:隋 作者:魏徵 出處:《文苑英華》)
《為李密檄洛州文》(朝代:隋 作者:祖君彥 出處:《舊唐書 李密傳》)
《為竇建德檄秦王文》(朝代:隋 作者:孔德紹 出處:《文苑英華》)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又名《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朝代:唐 作者:駱賓王 出處:《駱臨海集箋注》)
《鄭畋傳檄天下文》(朝代:唐 作者:鄭畋 出處:《舊唐書 鄭畋傳》)
《楊復光露布獻捷文》(朝代:唐 作者:楊復光 出處:《舊唐書 僖宗紀》又見《舊唐書 黃巢傳》)
《代岳制使飛移河南郡縣討劉豫檄》(朝代:南宋 作者:胡閎休 出處:《新安文獻志》)
《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又名《諭中原檄》)(朝代:明 作者:宋濂 出處:《明實錄 太祖實錄》)
《剿兵安民檄》(朝代:明 作者:李自成 出處:《明代農民起義史料選編》)
《大順軍傳牌山西各郡縣》(朝代:明 作者:佚名 出處:《國榷》)
《李自成檄明臣庶文》(朝代:明 作者:張璘然 出處:《平寇志》)
《欽賜督輔手敕》(朝代:明 作者:朱由檢 )
《張獻忠之檄》(朝代:明 作者:張獻忠 出處:《平寇志》)
《大清國攝政王多爾袞南下告示(一)》(朝代:清 作者:多爾袞 出處:《明季稗史初編 江南聞見錄》)
《大清國攝政王多爾袞南下告示(二)》(朝代:清 作者:多爾袞 出處:《明季稗史初編 江南聞見錄》)
《大清國攝政王多爾袞南下告示(三)》(朝代:清 作者:多爾袞 出處:《明季稗史初編 江南聞見錄》)
《三元里等鄉痛罵鬼子詞》(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處:《平夷錄》)
《盡忠報國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告示》(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處:《鴉片戰爭》)
《寧波眾義民公啟》(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處:《中國通史參考資料》)
《奉天討胡檄》(朝代:清 作者:楊秀清、蕭朝貴 出處:《太平天國詩文選》)
《討粵匪檄》(朝代:清 作者:曾國藩 出處:《曾文正公全集》)
《捻軍盟主張樂行的布告》(朝代:清 作者:張樂行 出處:《中國近代史史料拾零》)
《江西撲滅異端邪教公啟》(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處:《籌辦夷務始末》)
《興師檄文》(朝代:清 作者:杜文秀 出處:《回民起義》)
《延平民人告白》(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處:《清季教案史料》)
《諭黑旗將士檄》(朝代:清 作者:劉永福 出處:《晚清文選》)
《台灣人民抗戰檄文》(朝代:清 作者:佚名 出處:《中日戰爭》)
《中華民國軍起義檄文》(朝代:清 作者:龔春台 出處:《中國通史參考資料》)
《普告同胞檄稿》(朝代:清 作者:秋瑾 出處:《秋瑾詩文選》)
《白朗告示》(朝代:清 作者:孫文 )
《中國革命軍大元帥檄》(朝代:民國 作者:孫文 )
《中華民國討逆軍檄告天下》(又名《雲貴檄告天下文》)(朝代:清 作者:梁啓超 出處:《中國通史參考資料》)
《第二次討袁宣言》(朝代:民國 作者:孫文 )
《就陸海軍大元帥職宣言》(朝代:民國 作者:孫文 )

精品選摘

選摘之一

《討武檄文》
駱賓王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 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 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加 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鳴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 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 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選摘之二

檄文
《討賊檄文》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祖宗焚滅,污辱至今,永為世鑒。及臻呂后季年,產祿專政,內兼二軍,外統趙梁;擅斷萬機,決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內寒心。於是絳侯朱虛興兵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興隆,光明顯融: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幕府董統鷹揚,掃除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行東郡,領兗州刺史,被以虎文,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征,金鼓響振,布眾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後會鑾駕返旆,群虜寇攻。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翊衛幼主。操便放志:專行脅遷,當御省禁;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台,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弄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僚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故太尉楊彪,典歷二司,享國極位。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義有可納,是以聖朝含聽,改容加飾。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細政慘苛,科防互設;罾繳充蹊,坑阱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為甚!幕府方詰外奸,未及整訓;加緒含容,冀可彌縫。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今乃屯據敷倉,阻河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車之隧。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中黃、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雷震虎步,若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以沃熛炭,有何不滅者哉?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出自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其餘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楊之餘眾,覆亡迫脅,權時苟從;各被創夷,人為仇敵。若回旆方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漢室陵遲,綱維弛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圍守宮闕,外托宿衛,內實拘執。懼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
此乃忠臣肝腦塗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可不勖哉!操又矯命稱制,遣使發兵。恐邊遠州郡,過聽紿與,違眾旅叛,舉以喪名,為天下笑,則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並進。書到荊州,便勒現兵,與建忠將軍協同聲勢。州郡各整義兵,羅落境界,舉武揚威,並匡社稷:則非常之功於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部曲偏裨將校諸吏降者,勿有所問。廣宣恩信,班揚符賞,布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迫之難。如律令!

選摘之三

《辛亥革命軍奉天討滿檄文》
中華開國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日,中華民國軍政府檄曰:
夫春秋大九世之讎,小雅重宗邦之義,況以神明華胄,匍匐犬羊之下,盜憎主人,橫逆交逼,此誠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漢遺裔,弈葉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爾東胡,曾不介意。
遂因緣禍亂,盜我神器,奴我種人者,二百六十有八年。凶德相仍,累世暴殄,廟堂皆豕鹿之奔,四野有豺狼之嘆。群獸嘻嘻,羌無遠慮。慢藏誨盜,遂開門揖讓,裂棄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歸,重以破棄。是非特逆胡之罪,亦漢族之奇羞也。幕府奉茲大義,顧瞻山河,秣馬厲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勢未集,忍辱至今。天奪其魄牝雞司晨,塊然胡雛,冒昧居攝,遂使群小俱進,黷亂朝綱,斗聚金璧,以官為市,強敵見而生心,小民望而蹙額。犬羊之性,好食言而肥,則復有偽收鐵道之舉,喪權誤國,劫奪在民。憤毒之氣,郁為雲雷。由鄂而湘而粵而川,扶搖大風,捲地俱起。土崩之勢已成,橫流之決,可翹足而俟。此真逆胡授命之秋,漢族復興之會也。
幕府總攝機宜,恭行天罰,懼義帥所指,或未達悉,致疑畏之徒,遇事惶惑,僻遠諸彥,莫知奮起,用先以獨立之義,布告我國人曰:
在昔虜運方盛,則以野人生活,彎弓而斗,睒目舚舌,習為豺狼,是以索倫凶聲,播越遠近。入關之初,即擇其強梁,遍據要津,而令吾民輸粟轉金,豢其醜類,以制我諸夏。傳且九葉,則放誕淫侈,夤緣苟偷,以襲取高位。枯骨盈廷,人為行屍,故太平之戰,功在漢賊,甲午之役,九廟俱震。
近益岌岌,祖宗之地,北削於俄,南奪於日,廟堂闃寂,卿相嘻嘻,近貴以善賈為能,大臣以賣國相長,本根已斬,枝葉瞀亂。虎皮蒙馬,聊有外形。舉而蹴之,若拉枯朽,是虜之必敗者一。
昔三桂啟關,漢家始覆,福酋定鼎,益因緣漢賊,為之佐命。稍浴漢風,遂事羈縻,維時中邦,大勢已去,義士竄伏,迂儒小生,勿能自固,遂被迫脅,反顏事仇,漸化腥羶,遂忘大義,合薰於蕕,以逆為正,孑孑貪夫,時效小忠。虜遂奄然高踞,驕吸民脂,浸淫二百年,漢族義師,屢蹶不起,爰及洪王,幾復漢土,曾胡左李,以本族之彥,倒行逆施,遂使虜危而復安,久留不去,此實孝孫之已醉,非逆胡之可長也。方今大義日明,人心思漢,觥觥碩士,烈烈雄夫,莫不敬天愛祖,高其節義。雖有縉紳,已污偽命,以彼官邪,皆輿金輦璧,因貨就利,鄙薄驕虛,毋任艱巨。虜實不競,漢臣復匱,盲人瞎馬,相與徘徊,是虜之必敗者二。
邦國遷移,動在英豪,成於眾志,故傑士奮臂,風雲異氣,人心解體,變亂則起。十稔以還,吾族巨子,斷脰決腹者,已踵相接。徒以民習其常,毋能大起,虜遂起持其間,因以苟容,遷延至今,乃以立憲改官,詐為無信,借款收路,重陷吾民,星星之火,乘風燎原。川湘鄂粵之間,編戶齊民,奔走呼號,一夫奮臂,萬姓影從,頹波橫流,敗舟航之,是虜之必敗者三。
昔我皇祖黃帝,肇造中夏,奄有九有。唐虞繼世,三王奮跡,則文化彬彬,獨步宇內,煌煌史冊,逾四千年。博大寬仁,民德久著,衡之西歐,則遜其條理已耳。先覺之民,神聖之胄,智慧優渥,宜高踞土疆,折衝宇宙,乃銳降其種,低首下心,以為人役,背先不孝,喪國無勇,失身不義,潛德幽光,望古遙集。瞻我生身,吊景慚魂。返性則明,知恥則勇,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則漢族之當興者一。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國有至尊,是曰人權。平等自由,樂天歸命。以生為體,以法為界,以和為德,以眾為量。一人橫行,謚曰獨夫,涼彼武王,遂有典刑。滿虜僭竊,更益驕恣,分道駐防,坐食齊民,厚祿高官,皆分子姓。脅肩諂笑,武斷朝堂,國土國權,斷送唯意。束我言論,遏我大群,擾我閭閻,誣我善良,鋤我秀士,奪我民業,囚我代表,殺我議員,天地晦盲,民聲銷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復我自由,還我家邦,則漢族之當興者二。
海水飛騰,雄強參會,弱國孱種,夷為犬豕。民有群德,朝有英彥,威能達旁,乃競爭而存耳。惟我中華,厄於逆虜,根本參差,國力遂糜。虜更無狀,魚餒肉敗,腥聞四布,遂引群敵,乘間抵隙,邊境要區,割削盡去,拊背扼吭,及其祖廟,臥榻之間,鼾聲四起,耳目蔀覆,手足縶維,遂使我漢土堂奧盡失,民氣痿痹,將破碎顛連,轉饜封豕,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廓而清之,駿雄良材,握手俱見,萬幾肅穆,群敵銷聲,則漢族之當興者三。
維我四方猛烈,天下豪雄,既審斯義,宜各率子弟,乘時躍起,雲集回響。無小無大,盡去其害,執訊獲醜,以奏膚功。維我伯叔兄弟,諸姑姊妹,既審斯義,宜矢其決心,合其大群,堅忍其德,綿系其力,進戰退守,與猛士俱。維爾失節士夫,被逼軍人,爾有生身,爾亦漢族,既審斯義,宜有反悔,宜速遷善,宜常懷本根,思其遠祖,宜倒爾戈矛,毋逆義師,毋作奸細。維爾胡人,爾在漢土。爾為囚徒,既審斯義,宜知天命,宜返爾部落,或變爾形性,願化齊民,爾則無罪,爾乃獲赦宥。幕府則與四方俊傑,為茲要約曰:“自州縣以下,其各擊殺虜吏,易以選民,保境為治。又每州縣,興師一旅,會其同仇,以專征伐,擊殺虜吏。肅清省會,共和為政,幕府則大選將士,親率六師,犁庭掃穴,以復我中夏,建立民國。”幕府則又為軍中之約曰:“凡在漢胡苟被逼脅,但已事降服,皆大赦勿有所問。其在俘囚,若變形革面,願歸農牧,亦大赦勿有所問。其有挾眾稱戈,稍抗顏行殺無赦;為間諜,殺無赦;故違軍法,殺無赦!

選摘之四

=《為袁紹檄豫州》陳琳
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威聲。故觀電而懼雷壯,聽聲而懼兵威。兵先乎聲,其來已久。昔有虞始戒於國,夏後初誓于軍,殷誓軍門之外,周將交刃而誓之。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師,宣訓我眾,未及敵人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謀父稱“古有威讓之令,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諸侯出,懼敵弗服,故兵出須名。振此威風,暴彼昏亂,劉獻公之所謂“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者也。齊桓征楚,詰苞茅之缺;晉厲伐秦,責箕郜之焚。管仲、呂相,奉辭先路,詳其意義,即今之檄文。暨乎戰國,始稱為檄。檄者,皦也。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張儀《檄楚》,書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稱露布,播諸視聽也。
兵以定亂,莫敢自專,天子親戎,則稱“恭行天罰”;諸侯御師,則雲“肅將王誅”。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非唯致果為毅,亦且厲辭為武。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欃槍所掃,奮其武怒,總其罪人,征其惡稔之時,顯其貫盈之數,搖奸宄之膽,訂信慎之心,使百尺之沖,摧折於咫書;萬雉之城,顛墜於一檄者也。觀隗囂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隴右文士,得檄之體矣!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雖奸閹攜養,章密太甚,發丘摸金,誣過其虐,然抗辭書釁,皦然露骨,敢指曹公之鋒,幸哉免袁黨之戮也。鍾會檄蜀,徵驗甚明;桓溫檄胡,觀釁尤切,並壯筆也。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標蓍龜於前驗,懸鞶鑒於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譎詭以馳旨,煒曄以騰說。凡此眾條,莫之或違者也。故其植義颺辭,務在剛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又州郡徵吏,亦稱為檄,固明舉之義也。
移者,易也,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者也。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及劉歆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移之首也;陸機之《移百官》,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民心,堅同符契,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故不重論也。
贊曰:三驅弛剛,九伐先話。鞶鑒吉凶,蓍龜成敗。惟壓鯨鯢,抵落蜂蠆。移寶易俗,草偃風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