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之讎

九世之讎

九世之讎,漢語成語,讀音jiǔ shì zhī chóu,意思是指久遠的深仇,原本指國讎等意義重大的仇恨,不適用於一般的私人恩怨,出自《公羊傳·莊公四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世之讎
  • 多指:久遠的深仇 
  • 原指:指國讎等意義重大的仇恨
  • 不適用:一般的私人恩怨
釋義,出處,示例,歷史,

釋義

多用以指久遠的深仇。原本指國讎等意義重大的仇恨,不適用於一般的私人恩怨。

出處

《公羊傳·莊公四年》:“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評齊襄公為報九世之前齊哀公被烹殺之仇滅紀一事)

示例

~,百年之德,至於今而始報之子孫,即報者亦不知其所以。(章炳麟《菌說》)

歷史

春秋時期,紀侯向周夷王進讒言,夷王三年,齊侯因此被周夷王活活烹殺。齊人哀之,謚為哀公。自哀公開始,傳九世到齊襄公姜諸兒,齊襄公出兵滅紀國,為齊哀公報仇。齊襄公是齊桓公的兄長。春秋三傳對此事曾有爭議,因為當時的風俗是,家仇只論五世。公羊傳認為國讎不受世代限制,左傳反對。
後來,漢武帝說:”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遂堅決北伐匈奴。因為漢高祖曾有“白登之圍”被迫貢獻金帛女子的恥辱;呂后也遭遇過匈奴致書之辱;文景兩代,也都不斷遭受匈奴入侵,所以,漢武帝決心復仇,解決邊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