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亂世桃花逐水流”,被譽為當世三大美人之一的
甄宓,外貌出眾,神采飄逸,令她不由自主地一生於情海中飄蕩,亦悲亦喜。
甄宓
(蔡少芬飾)原配婚予袁熙,但未及成親,熙已告陣亡。其後與
曹植(馬浚偉飾)在鄴城邂逅,及至鄴城被曹軍占領,宓險被
曹丕(陳豪飾)所殺,不料丕亦被宓之美貌迷倒。
曹操(劉丹飾)以甄家乃故人之後,奉以上賓,實則是垂涎宓美色。操早年逃到洛水之濱時,宓教其以冷水浸頭、遏止頭風之疾;是次操強攻鄴城,不單是為了掃平袁氏勢力,也是為了得到宓。操善待宓一家,冀久而久之,宓會對其產生敬慕之心,順理成章地投懷送抱;幸宓臨危不亂,尊操為“英雄長輩”,成功退其色心,及後更成為操的紅顏知己。
自鄴城平定,宓居於梨香院,植每日皆可得見佳人,心中甚感快慰,文思更旺,不時寫詩贈宓,又或想出不少新玩意,務求逗宓一笑,為搏芳心。然而,植根本不知其兄皆為宓著迷,只是在宓的心坎深處,其實早已對植情根深種,芳心暗許。自宓出現後,兄弟父子間產生出微妙變化,暗涌頻生,令操之妻室卞夫人極其妒恨,巴不得立殺宓而後快。
丕是長子,自幼文武兼資,一直自以為是世子之位的不二人選,與一眾弟弟皆十分友愛。自丕被宓美貌迷倒後,礙於面子關係,沒有向宓表白,只把對宓的傾慕之情,藏在內心深處;然而,植及郭嬛仍誤會丕仍有殺宓之意。某日,丕偶見宓險被蛇咬,連忙揮劍斬之,植誤會丕有加害宓之心,兄弟間終於衝突起來。
一次偶遇,甄宓把落難染病的
郭嬛(郭羨妮飾)救了回家,得知嬛身世可憐並收留之,從此引為知己,情如姊妹。宓與植雖是一對璧人、天作之合,但卻招來不少妒忌,除卞夫人大力反對外,其姨甥女崔芣更視甄宓為橫刀奪愛的原凶。芣出身關東大族富甲一方,自小父母雙亡,由叔父崔琰收養,其姨母卞夫人對之更是憐愛有加,遂養成其嬌縱任性的刁蠻性格,與植自小青梅竹馬,感情要好,已到非君不嫁境地,詎料自宓出現後,植對芣漸見疏遠,關心亦不及從前,使芣醋意大發,更三番四次的嫁禍陷害,幸得植及嬛等人挺身相救,才能逢凶化吉。
植對所有女性皆溫柔似水,在宓夜祭熙一事中,嬛遭卞夫人打傷,留下了一道疤痕,植見狀,竟為嬛細意治療,又送上天竺手煉以作遮掩,令嬛亦開始意亂情迷,對植暗生情愫。
彰乃操之次子,自小習武,不喜文藝,上陣時勇猛無比,往往搶當前鋒,身先士卒,令敵人聞風喪膽。彰對嬛有意,植、宓亦欲促成其好事;然而,彰卻不解溫柔,粗魯糊塗,使得嬛啼笑皆非。彰知嬛對己無意,卻在機緣巧合之下與宓之寡嫂孫彩玉結識交往。其後,嬛本想重投彰懷抱,卻發現曹彰竟戀上了彩玉,更誤會是宓替二人作紅娘拉線,嬛恨極,自此姊妹間感情蒙上陰影。
操欲立世子,但無法在丕、植之間有所定奪,丕深恐失去世子寶座,其後竟連施計謀,削弱植在操心日中之地位,自此,丕、植之兄弟情已無復當初之和諧。植一直敬愛兄長,本不欲與丕決裂,但他深知失去江山,即失去美人,不能不與丕爭一日之長短。宓本以為能與植成為眷屬,共結鸞凰,怎料好夢卻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曹操的意旨下,宓最後被配婚予丕。植決意約宓私奔,但宓知難以逃脫,宓黯然與之分手。植痛苦萬分,自言詩才必將隨宓而去,此生再無光采。宓為了顧存大局,決定忍痛下嫁了丕,本是好好的一對鴛侶卻演變成了兩對怨偶。自此,宓把對植的愛收於心底,待之以禮。
音樂原聲
名稱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備註 |
---|
水中仙 | | | | 主題曲 |
流沙 | 未知 | 未知 | | 片尾曲 |
惜花 | 未知 | 未知 | | 插曲 |
[以上資料參考]
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 | 播出地點 | 參考資料 |
---|
2002年6月24日-2002年7月26日 | | |
劇集評價
甄宓端莊美麗,一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水中仙子,被蔡少芬活靈活現的演繹於螢屏之上。(荊楚網評)
港劇拍古裝其實很不容易,因為他們有著地域的限制,沒有實景拍攝,只能在棚內作業,這難免讓劇的質量顯得粗糙。(網易評)
蔡少芬在該劇中很好地理解了她的角色,演得很有神韻。她得舉止、言辭,乃至她內在的氣質,都把中國傳統女性的智慧和嫻熟表露無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她在曹植作七步詩時的神態,欲哭還笑,欲笑還哭,把亂世中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世界娛樂評) 爭議
與歷史不符之處
1、歷史上並不知道甄氏的真名是什麼,大多稱其為“甄姬”。甄宓的說法,是附會曹植《洛神賦》。洛水女神,傳為古帝伏羲之女宓妃淹死洛水後所化。而曹丕對甄氏一見傾心倒確有其事,《魏略》記錄,曹操知道兒子看上甄氏後,於是善解人意的將甄氏許配給曹丕。曹丕曹植與父親搶女人的戲碼史上並無記錄,何況曹丕更沒膽子搶父親女人。
2、歷史上曹丕18歲,甄氏24歲,曹植13歲,曹植並未和甄氏產生感情。
3、《感甄賦》中甄並非甄后之甄,而是鄄(juan)城之鄄。此處“鄄”與“甄”通。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提“感甄賦”實際是曹植在感傷身為身世。
4、七步詩並無正史記載,曹丕額並無任何要置曹植於死地的記載,對曹植的一貶再貶,乃是曹植才華出眾,朝堂上人脈很廣,出於國家安定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