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司馬卬是戰國時期
趙國著名劍客司馬
蒯聵的玄孫(一作曾孫)。秦朝末年,司馬卬曾擔任武信君
武臣的部將,率軍攻占
朝歌(今河南
淇縣)。
巨鹿之戰後,司馬卬跟隨
項羽入關。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司馬卬因平定
河內,屢立戰功,於是項羽分魏國土地為西魏、殷兩國,封司馬卬為
殷王,王河內。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漢王
劉邦從臨晉渡過
黃河,攻下河內之地,俘虜殷王司馬卬,將其地設定為
河內郡。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楚、漢大戰於
彭城,
漢軍大敗,諸侯見漢軍兵敗,皆逃亡離去。
塞王司馬欣、翟王
董翳降楚,殷王司馬卬身死。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家庭成員
始祖:程伯休父
父親:司馬憲
故里考證
魏美智
博愛縣孝敬鎮地駐
孝敬村,是
楚漢相爭時
殷王司馬卬出生、成長的地方,司馬卬是
晉宣帝司馬懿的十三世祖,是
項羽分封的十八個分封
王之一(即殷王)。他被封為殷王后在孝敬村不遠的內都村建立了內都城,現在尚有部分城牆遺存。司馬卬是一個以孝為本,以孝治軍的典型人物,他的事跡在博愛縣流傳很廣,有很大的影響。為了使古人的高尚品質在新時期發揚光大,筆者今年秋天,便專程到司馬卬的故里孝敬村,司馬卬的王都
內都村進行了考察。
一、司馬卬出生的地方。到了孝敬村,一聽說來考證司馬卬的故里,許多行人駐了足。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漢將我帶到原博愛沁河段的門口,指著一株不大的楊樹說:“那棵小樹靠北一點,原是一座破廟。當年司馬卬的母親討飯到這裡,在破廟的舞樓下生了他。生他的時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廟門前放了半包(袋)面,才沒把他母子二人餓死。靠討飯,他的母親把他拉扯大,後來參加了
趙國的軍隊。楚漢戰爭時,被
項羽封為
殷王。”《項羽本紀》載:“趙將司馬卬定
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這段歷史與史書的記載相合,說明了民間傳說的可信性。
二、司馬卬出生時的信物--石羊。在孝敬村的四個大十字街口,古時有四個石羊,民眾稱為“
石獅”,傳說為司馬卬誕生的信物。一聽說尋找司馬卬的石羊,馬上聚攏了四五個人,指指點點將我帶到一個十字街口的電線桿旁。這隻石羊掉在電線桿下的河溝里。不是說有四個石羊嗎?怎么才一隻?四五個老年人七嘴八舌告訴我:“
孝敬村與
張村相連,很早以前,張村有個年青人叫牛虎,膀大腰圓,力大無窮,他將石羊掂回家一隻,練武功用了,現在還在張村。另外兩隻在
大岩村。說是與牛虎同時,孝敬村有個年青人叫王楞,也是力大無窮。有一年,大岩村人不知為何要和孝敬村人打架,於是王楞兩手提了兩隻石羊到了大岩村。大岩村的年輕人看孝敬村有能人,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了。這兩隻石羊還放在大岩村。
司馬卬為什麼要用羊作出生的信物呢?據民眾他分析:1.很可能司馬卬出生肖肖羊。十二生肖,六十花甲在我國周朝已有了。秦漢之際,司馬卬用羊來作出生的信物,很可能其肖羊。司馬卬被封為
殷王時,為公元前206年,其
乾支為乙未,為羊年,據此推斷,司馬卬很可能出生於公元前242年(封王時36周歲),或公元前254年(封王時48周歲)。2.司馬卬對母至孝,在村內四個大字街口放上四隻石羊,即用石羊來代表他自己,讓母親走到哪裡都看得到他,使他時時與母親相伴。
三、
博愛縣有十一個村名、地名的來歷與司馬卬有關。其中
孝敬鎮七個、
張茹集鄉二個,
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二個。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司馬卬高尚品質產生的地名有兩個;
孝敬村、
扒莊村。因司馬卬對母親至孝,他在
趙國當兵以及被封為殷王后,仍不忘母親生育養育之恩,特別是母親去世葬於孝敬後,利用戰鬥間隙他常回家祭祀母親,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東5里遠的扒莊下馬,跪在地上叩三個頭(一說一步一叩頭),便步行到母親的陵寢處祭奠。為了張揚司馬卬的美德,人們便將生養司馬卬的村莊更名為孝敬村,將他每次開始叩頭的地方命名為爬莊(後人因因爬字不雅,又將爬莊改為扒莊)。二是由司馬卬王河內產生的地名共七處。據孝敬鎮內
都村村志記載,司馬卬王
河內後,在內都建立了內都城(有別於
殷都河內——
朝歌)。司馬卬所建的內都城,周長九里十三步,於解放初仍保持完好。到了一九五八年,縣裡組織修沁河堤,便將南城牆作為堤基,東、西、北三面城牆被拆去,將土復到了
沁河堤上。目前,唯存西城牆約三十米左右,被
焦作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司馬卬被封為殷王后,許多官員前來朝賀。朝賀官員的駐蹕點形成了二個村莊,叫東
王賀、西王賀。王都的糧倉建在王都的東邊,後來形成了兩個村莊,叫東糧食,西糧食。後人因這兩個名稱太土氣,便更名為西良仕、東良仕。
四、孝敬村--司馬氏的家園。《
晉書》《宣帝紀》載:“
宣皇帝諱懿字
仲達,
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子重黎,為
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
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此官克年徐方,錫以
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
秦王立為
殷王,都河內。後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
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變。量生
潁川太守儁,字元異。儁生
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這段記載表明:1.
司馬懿是司馬卬的十三世孫。2.孝敬村是司馬卬的家園,也是其子孫的家園--“子孫遂家焉”。到司馬懿時,司馬氏家園仍在孝敬里,即現在的孝敬村。毛傳:“里,居也,二十五家為里”。《懷慶府志》:“每里十甲,每甲五戶”。從
孝敬里到
孝敬村是村莊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五、溫縣孝敬里與
博愛縣孝敬村,系同一個村莊。據考,博愛縣這片地方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和溫縣同屬一縣。據
東方朔所撰《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贊》碑載西漢元朔三年博愛縣地屬
安昌;
東魏《武德於府君等義橋石像碑》載,博愛縣地屬
武德縣;《唐故青州副使裴府君墓志銘》載,
裴休的兒子裴滈葬於“
河內武德縣酒封村”,即現在的博愛酒奉村。武德縣即今溫縣
武德鎮,建於
秦始皇東巡時,金時始廢縣為鎮。
安昌縣舊址也在武德鎮附近。以上史料證明,在這些歷史時期博愛縣與溫縣隸屬相同。那么,為什麼史載溫縣孝敬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
沁河改道,孝敬村原在沁河南岸,與溫縣土地連片,因之,為溫縣
孝敬里。經沁河改道後,孝敬村便到沁河北岸,與
博愛縣(原河內)連成一片,這可能是
孝敬村劃歸博愛縣的一個重要原因。
司馬懿雖然為了招納賢士,謀大事舉大業,搬到遠在黃河之濱
招賢鎮,但其故里仍為孝敬里即孝敬村。據《懷慶府志》中的碑銘記載:“孝敬村地接
張村,煙火千家”。張村位於孝敬村西側,與孝敬村相連。這證明:孝敬村與張村均在博愛縣,而不在
溫縣。
六、司馬氏的祖籍--柏壁寨。柏壁寨即現在的博愛縣
唐村。過去,柏壁寨全村
共姓一個姓:司馬氏。明洪武四年,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柏壁寨,才打破了司馬氏的一統天下。據村中的李姓長者言,過去常聽司馬家族的人說,司馬卬的母親就是從柏壁寨(唐村)出去,討飯到孝敬村,在那裡生下了司馬卬。司馬氏的祖墳在唐村西頭博愛內都公路旁,有好幾十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