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觀

京觀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示例】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回:“潘黨請收晉屍,築為‘京觀’,以彰武功於萬世。”明 杜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先生(袁可立)封之,京觀岳如也。”

《舊唐書》卷一九九上,列傳第一四九上,《東夷列傳》:“貞觀二年,破突厥頡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賀,並上封域圖。五年,帝詔廣州司馬長孫師臨瘞隋士戰胔,毀高麗所立京觀。”

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張岱《夜航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觀
  • 表達式:炫耀武功,聚集敵屍
  • 套用學科:尚武
  • 適用領域範圍:戰爭
典故,引申,古書記載,

典故

原文:丙辰,楚重至於,遂次於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其 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 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 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 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在《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楚莊王的軍隊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了當時強大的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利】
譯文:丙辰這一天,楚軍的輜重到達邲地,於是軍隊在衡雍駐紮。潘黨說:“您何不將晉軍屍體收集起來埋掉,在上面築土堆作為京觀呢?我聽說戰勝敵人後一定要把戰功展示給子孫,讓他們不忘記祖先的武功。”楚莊王說:“這不是你能懂的。從文字構造上講,止戈二字會合起來就是武字。周武王滅亡商朝後,作《周頌》說:‘收繳兵器,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並把這一願望體現在夏樂之中,以求成就王業保有天下。又作《武》篇,詩的最後一章說:‘鞏固你的功業。’詩的第三章說:‘發揚文王的美德,我前去討伐紂王只是為了安定天下。’詩的第六章說:‘安定萬邦,常有豐年。’所謂武功,就是禁除殘暴、消滅戰爭、保有天下、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諸國、豐富財物。因此讓子孫不要忘記祖先的豐功偉業。現在我讓兩士兵暴屍荒野,這是殘暴;炫耀武力威脅諸侯,戰爭便沒有停止;既殘暴而又l有消除戰爭,怎么能保有天下?晉國還仍然存在,怎么能夠鞏固功業?違背百姓願望的事情還很多,百姓怎么能安定?沒有德行而僅憑強大的武力爭霸諸侯,又怎么能使各國友好相處,乘人之危而為自己謀利,以別國的動亂求得自己的安定,並以此為榮,怎么能豐富財物?武功有七種德行,我們一種也不具備,又拿什麼向子孫展示?還是為祖先建造一座神廟,報告取得了勝利就是了,我這點戰功還算不得武功。古代聖明的君王討伐不聽王命的國家,殺掉首惡分子並將其埋葬,作為一次大殺戮,在這時才有京觀,以懲戒歷代罪惡之人。現在晉國的罪惡無法確定,而士兵又都是為了執行國君的命令而盡忠,又怎么能建造京觀呢?”於是在黃河邊舉行了祭祀,建造了祖廟,向先君報告這次戰爭的勝利後便回國了。

引申

這裡所說的“京觀”又叫“武軍”,就是將敵軍的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阬”字的原義是高大的門樓,而“觀”與“闕”相通,也有門樓的意思。 “阬”與“坑”又可借用,也往往寫作“坑”。因此史書上說的“坑”一般都是指這種殘殺敵軍戰俘,堆在道路兩旁,覆土以成小丘來顯示軍威、威懾敵人,而不一定是挖大坑活埋戰俘。(可以想像,秦軍要想活埋四十萬之眾的趙軍談何容易,如果先將其殺死再築成土堆則容易得多,還能顯示軍威、震懾後人)
從以上這段《左傳》的記載來看,當時已經有習慣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京觀,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京觀的意義,《左傳》的作者顯然是贊同楚莊王的說法,因此有意略去了有關京觀的記載,並以楚莊王的這段話來批判將普通陣亡者屍體修築京觀的行為。(由此可以想像楚莊王不愧為春秋五霸之一)

古書記載

很多古書中都有京觀的記載,如《史記》中的長平之戰項羽坑殺20萬秦軍戰俘;《漢書》中王莽坑殺反抗者;《三國志》、《晉書》、《宋史》、《明史》等等眾多。
歷史上隋朝三征高句麗失敗,高句麗統治者便將戰死隋軍的屍體築成“京觀”。後來高句麗向唐朝交好,唐太宗便派人毀掉了高句麗的“京觀”。
張岱《夜航船》,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