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築骷髏台是中國古代軍隊處理戰場遺屍的慣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髏台,骷髏台
- 解釋:處理戰場遺屍
- 性質:戰爭
- 類別:歷史
簡介,文獻記載,
簡介
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慣例。公元前597年楚軍在邲(今河南武陟東南)戰勝晉軍,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勝仗,大臣潘黨建議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留下紀念物給子孫,使他們不忘武功。”而楚莊王卻說:“武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做到了這7件才可以使子孫不要忘記武功。現在我使兩國子弟暴屍野外,是殘暴;出動軍隊威嚇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晉國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這場戰爭違背民眾意願,不能說安民;自己無德還和諸侯征戰,何以和眾;讓別國混亂以為自己的榮耀,也不豐財。7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怎么能夠讓子孫紀念?而且古代聖王是討伐不敬者,將罪大惡極者築為京觀,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壞蛋。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怎么能夠將他們築為京觀?”下令將晉軍陣亡者妥善埋葬。
文獻記載
從以上這段《左傳》的記載來看,當時習慣都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築為京觀,而楚莊王另行解釋了築京觀的意義,《左傳》的作者顯然是贊同楚莊王的說法,因此有意略去所有的有關京觀的記載,並以楚莊王的這段話來批判將普通陣亡者屍體修築京觀的行為。
在《史記》中這樣的記載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軍攻下他少年時曾居住過的邯鄲後,就下令將曾經欺侮過他的人全部“坑殺”,又“坑”460多個對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項羽也曾“坑殺”襄城守軍,“坑殺”新安的20多萬秦軍戰俘。
後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這個傳統,比如《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但該書所載的王莽關於誅殺這些人的詔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是要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桿,寫上“反虜逆賊鯨鯢”。可見“坑”或京觀、武軍實際是一回事,都是指將屍體堆積封土,只是史學家認為是合乎楚莊王所言的懲治罪大惡極者標準的、或者至少是將陣亡的敵軍屍體堆積封土的就稱為“京觀”;而認為根本是濫殺無辜、或者是屠殺戰俘後將屍體堆積封土的就稱之為“坑”。
見於史籍的這種“京觀”記載很多。
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有關“坑”的記載就更是史不絕書,幾乎每個朝代都有。
《晉書·載記》所記載的十六國大亂時期,有關“坑”的記載不勝枚舉,如310年石勒攻晉冠軍將軍梁巨於武德,“坑降卒萬餘”。317年前趙劉聰鎮壓平陽貴族,“坑士眾萬五千餘人,平陽街巷為之空”。320年石虎擊敗前趙劉曜,“坑士卒一萬六千”。321年石勒“坑”晉軍曹嶷部的降卒3萬人。349年石虎死後,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小兒子石沖戰敗,“坑其士卒三萬餘人”。還有大量將戰敗方戰俘“盡坑之”的記載。這些“坑”並非活埋,該書記載401年後秦等長期圍攻後涼呂隆占據的姑臧城(今甘肅武威),城內缺糧,但呂隆不準百姓出城,將企圖逃出城的百姓“盡坑之,於是積屍盈於衢路”。可見該書的“坑”記載實際就是將受害者屍體堆積封土的“京觀”。
唐太宗征高句麗時,“收靺鞨三千三百,盡坑之”。
北宋田況鎮壓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後“坑其構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讚賞。但是《宋史·田況傳》的評論認為,田況就是因為坑殺降卒,導致“無後”。
真正把這個傳統的交戰慣例停止使用的,倒是現在有些“民族主義”者很仇視的滿清。清朝入關後,不再有這樣的舉動,屠殺結束後就地掩埋屍體,不再堆起來嚇唬人。於是“京觀”和“坑”才不見於史籍的記載。而一般人則望文生義的把“坑”按照活埋來使用——這在過去也有過,但比較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