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1、有德行的人。
①《
論語·子罕》:“ 子 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
②《
墨子·節葬》:“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
④宋 石延年 《曹太尉西師》詩:“仁者雖無敵,王師尚有徵。”
2、有恩情的人。
①《禮記·喪服四制》:“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
鄭玄 註:“仁,有恩者也。”
孔穎達 疏:“孝子
居喪,性有
仁恩則居喪思慕,可以觀其知
愛親也,若不愛親,則非
仁恩也。”
3、佛教語。對人的尊稱。
②《法華經·序品》:“四眾龍神,瞻察仁者。”
詞語出處
語出《
左傳·定公四年》:“《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唯仁者能之。”
孔子
故事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
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
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
乘田”。他虛心好學,
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
老聃,學樂於
萇弘,學琴於
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
理想。
孔子35歲時,因
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
齊景公,做了
齊國貴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
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
大司寇。公元前500年(
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
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
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
墮三都”、抑
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
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乾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
魯哀公十一年),魯國
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
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
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
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
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
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
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
子貢、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華 曾參 、
子夏、子張.........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裡,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遊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
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
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
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
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
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
三桓(
季孫氏、
叔孫氏、
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
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
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
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
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
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
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
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
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
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
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人物評價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
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
孔父嘉,是
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
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
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
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
伯尼,又稱
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鯉生了孔及,字
子思,活了62歲,著作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依次下傳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
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
孔箕,字子京,活了46歲
孔穿,字子高,活了51歲
孔忠生了孔武
孔安國是漢武帝的博士
孔安國的兒子叫孔昂
孔昂的兒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廟、
孔府、
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
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
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中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而今,孔府占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
管勾廳、
百戶廳、知印廳、
掌書廳、
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
前上房、
前堂樓、
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
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中國最大的
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魯哀公將其
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
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
聖跡殿、
十三碑亭及
大成殿東西
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裡保存的
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
西安碑林,所以它有中國第二
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
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
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樑畫棟,八斗
藻井飾以
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
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
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
歇山,
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
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而今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
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
孔林、
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
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的曲阜。
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
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
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廟,
孔府,孔林,世界遺產
孔子年譜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
昌平鄉(今山東曲
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
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
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
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
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是年
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
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
孟孫氏、
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
晏子阻止。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
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
樊須、
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晉
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云:“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
曾參、顏幸生。參字
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
史記·孔子世家》云:“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
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
伯虔、
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
侯相會於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
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
季桓子接受了
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訊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
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孔子居魯,
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孔子由魯至衛。
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
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
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
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孔子自蔡到葉。
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
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
季康子問冉有指揮
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于歸魯。
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
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
於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
修《春秋》。
沒有得到支持。
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
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弔,
不潎遺一老,俾屏
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
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子弟錄
顏回 魯國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鍾愛,並一再褒獎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因為窮而好學,營養極度不良,而用腦格外過度,導致嚴重早衰,二十九歲頭髮白盡,三十一歲去世,提前去
孔廟占席位等著吃
冷豬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極慟。
閔損 魯國人,字子騫,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品格很高。
冉耕魯國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惡疾難愈,孔丘說是他命不好。
冉雍 魯國人,字
仲弓,冉耕之
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為有德行,說:“
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魯國人,字子有,與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歲。是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藝,以政事聞名。
仲由 國籍不詳,字
子路,小孔子九歲。性鄙,好勇力,性伉直,
曾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之,子路於是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然後來仍多直言,頂撞孔子,是孔門痴兒。孔子容而愛之。以政事聞名。後死於衛國之亂,被砍作肉漿。孔子大慟,為之不食肉糜。
宰予字子我, 魯國人。口才極好。因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罵作“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污”,於是聞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歡這位巧舌如簧的門生,每拿話來艮他。宰予在齊國混了個
臨淄大夫的官,後來與
田常作亂被夷族。孔子恥之。
端木賜 字子貢,衛國人。口才同樣極好,可是孔子卻對他青眼有加。齊相田常伐魯,魯子命之出使救魯。子貢去齊國,吳國,越國和
晉國轉了一圈,憑著
三寸不爛之舌,竟做下了樁天大的事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使而動五國之政。子貢又精通經濟,善做生意,銀子掙得嘩嘩的。每次出使,車仆之盛,擬於王侯,又仗著孔門高徒的名份,與
諸侯相抗禮。儒學之昌盛,子貢大聲勢大排場的宣傳功不可沒。孔子沒有白喜歡他。
言偃 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以文學著名。做過
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錯。
卜商字
子夏,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孔子說“商始可以言《詩》已矣。”鼓勵他要做“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死後,於西河行教。治學嚴謹,敢於懷疑經史之謬誤。曾聽人說史志曰:“晉師伐秦,
三豕渡河。”子夏說:“‘三豕’應該是‘己亥’之筆誤。”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然是“己亥”之誤。於是
名重天下,衛人以之為聖。
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
顓孫師 字
子張,陳國人。小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姿質,寬沖博接,從容自務,居處不刻意立於仁義之行,門人友之而不敬。
曾參 字
子輿,
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為人極孝,後娘待他極不好,而他孝行越謹,他老婆因為給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給休了。一天去田裡除草,他不小心弄斷了一根瓜秧,他老爹
曾點發起火來,拿著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過去。所幸曾參命大,又活了過來,甦醒後,馬上強做出一付活蹦亂跳的樣子,以示無礙,並哭喪著臉向曾點請罪,說是因為打他而讓老人家費了力,自己真是該死。然後又蹦跳進屋,搬出琴來大彈,以免老爹還想著這事內疚。孔子聞之,大發脾氣,罵他不懂“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道理其實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著那么粗的大棍子發了狠要打,還不快跑了躲開?如果竟被打死了,豈不是陷父親於不義不慈之地,讓父親背個惡名么?”
曾參於是請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經》。
澹臺滅明 字
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歲(《
孔子家語》作四十九歲)。相貌醜惡,孔子薄之。畢業後南遊
江淮,為人敢與去就,率直重諾,從游弟子達三百人,名聞諸侯。孔子聞之,嘆氣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齊 字
子賤,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孫子家語》作四十九歲)。做過
單父宰的官,有才智,仁愛,孔子贊他是君子。
原憲 字子思,宋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孔子死後,退隱草澤中。子貢為衛相,擺著大排場去看他,見其衣冠襤縷,恥之,說:“夫子居然樂於過這種生活,真是有病!”原憲答道:“我聽說,沒錢花是貧窮,辛辛苦苦學了道卻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貧窮,而不是有病。”子貢大慚,為輕易說錯了話而後悔了一輩子。
公冶長 字
子長,齊國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恥辱。孔子說:“長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宮适(《史記》作
南宮括。古讀“括,適”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孔子曾讚嘆道:“這人真是君子啊,這人高尚得很吶!”(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公皙哀 字
季次,齊國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願屈節做人家臣。孔子特嘆賞之。
曾點 字子皙,曾參之父,就是拿著大棒差點把孝須兒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諸弟子
各言其志,獨稱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可是誰想像得到,就是這位高蹈脫俗之人,竟因為一棵瓜秧子差點要了兒子的命!
顏無由(《家語》作顏由) 字路(《家語》作
季路)。
顏回的爸爸,父子倆共師孔子。顏回死後,他打過孔子的車的主意,想討來給兒子做棺槨。孔子沒給。
商瞿 字子木,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對《易》極有興趣,得孔子真傳。
高柴 字
子羔,齊國人。小孔子三十歲(《家語》作四十歲)。長得比較侏儒,身長不足五尺。相貌醜陋。孔子以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攜,作了個費郈宰的官。後來衛亂,
子路死,高柴逃歸。孔子反又贊他明大義善保身。
漆雕開 字子開,(《家語》作子若),蔡國人。小孔子十一歲。習《尚書》,不樂仕。孔子以是悅之。
司馬耕字子牛(
朱熹《四書集注》謂名"犁")。宋國人,"大惡人"宋國司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週遊過宋,不知怎么惹惱了桓(鬼隹),要殺了他;時孔子正於大樹下與弟子講禮,桓司馬就把樹給撥了。因為這個過節,
司馬牛每覺不安。孔子安慰他說,只要平素所為無愧於心,"內省不疚",則就不必優懼。子牛為人性燥,多言語。
樊須 字子遲,魯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曾向孔子請教農業方面的知識。孔子以是薄之。子遲曾問"仁"。孔子答:"愛人"。問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三歲(《家語》作三十三歲)。博學
強識,雅好古道。長相肖於孔子。孔子死後,門人思之不已,便把他當作孔子,以師禮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長相,沒有孔子的學問,眾門人有問,他答不出,眾人怫然,又把他趕下了師座。
公西赤 字子華,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嫻賓主之儀。曾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
章甫,願 為小相焉"。孔子認為他很謙虛。
巫馬施 字
子旗(《家語》作
巫馬期,字子期。《論語》亦作巫馬期),陳國人,小孔子三十歲。
梁鱣字叔魚,齊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家語》作三十九歲)。到三十一歲時,他老婆也還沒給他生個兒子出來,於是生心想休了她,後聽同門
商瞿勸說,未行休事。兩年後得子。
顏幸(《家語》作顏辛) 字子柳,魯國人,小孔子四十六歲。
以上三十五人資料相對較詳,聞見於書傳。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漆雕徒父 (《家語》無此人,卻有個叫漆雕從,字子文的。疑為誤筆,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駟赤 字子徒。(《家語》作字子從,古"從"字
與徒字相近,亦疑為彼此筆誤。)
公良孺 字子正,陳國人,賢而有勇。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贊助了五輛牛車並從游。
後處 字子裡。(《家語》作字里之,應謬。)
梟阝單 字子家(《家語》無之)。
秦商字子丕(《家語》作丕茲),魯國人。其父名堇父,與孔子父
叔梁紇俱以勇力聞名。
榮祈 字子祈(《家語》作子祺。)
縣成 字子祺(《家語》作子橫)。
燕(亻及) 字子思。
鄭國 (《家語》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叔步乘 字子車。
原亢藉(《家語》作原【忄亢】,字子藉)。
廉潔 字子庸。
孔忠(《家語》無之。而有一個"孔弗字子蔑"的,應與之是一個人)。
公西點 字子上(應誤。《家語》作字子索)。
以上為《史記》版孔門七十二聖(外加五個編外人員)名單。而《家語》中又有琴牢,
陳亢,懸亶三人,為《史記》所未載。附錄於後:
陳亢 字子亢,一字
子禽,陳國人。小孔子四十歲。《論語》載之。
懸亶 字子象。
這樣加起來,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個。至於哪八個是混珠的魚目,因年代久遠,而資料極乏,已難考正。這八十人中,除了極有影響的幾個人外,姓名每有差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錯訛。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論其它雜著。上古出版業之不堪恭維,遠古所謂"遺蹟""真本"之不可輕信可見一斑。這對盲目崇尚古本,並一本正經拿古本來做嚴肅研究的人,是一個挖苦,一聲棒喝。
其它相關
漫談孔子——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中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
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
顏回,富如子貢,貴如
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樑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範。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
子羔之愚,
曾參之魯,子
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
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
顏回、閔子騫、
冉伯牛、
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
冉求、
子路。文學:子游、
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
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
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
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藉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
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仿佛仙靄裡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
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
樂咳,在《家語》上卻叫
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
南宮适,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裡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
司馬遷說“中國言
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
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
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
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裡還請博物君子
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