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縣(子長)

子長縣

子長一般指本詞條

子長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黃土高原中部,北依橫山縣,東接子洲縣清澗縣,南連延川縣、延安市,西鄰安塞區靖邊縣,介於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總面積2405平方千米。縣城距延安市93千米,距省城西安市430千米。

子長縣禹貢時屬雍州之域,原名安定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名為子長縣,是謝子長的故鄉,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建國後定為革命老根據地之一,先後有10名子長籍軍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

截至2018年,子長縣轄1個街道,8個鎮,常住人口22.0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4.5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6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2.71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7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2:63.5:30.3,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為51885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子長縣
  • 外文名稱:Zicha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陝西省延安市
  • 下轄地區:1個街道,8個鎮
  • 政府駐地:瓦窯堡街道
  • 電話區號:0911
  • 郵政區碼:717300
  • 地理位置:延安市北部,陝北黃土高原腹地
  • 面積:2405平方千米
  • 人口:22.07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北鐘山石窟,瓦窯堡革命舊址,謝子長烈士紀念館,石宮寺等
  • 火車站:子長站
  • 車牌代碼:陝J
  • 行政區劃代碼:61062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光熱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古蹟名勝,紅色景點,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據子長縣出土文物考證,遠在六千年前先民即在境內繁衍生息,漸有原始聚落出現。
西周初,地屬翟。
春秋戰國,隸晉、隸魏、隸秦,更迭頻繁。
子長縣子長縣
統一六國後,全國實行郡縣制,於今榆林一帶置上郡,在今子長縣石家灣鄉曹家坬附近設陽周縣,隸上郡。
楚漢戰爭時,項羽於高祖元年(前206年)二月在戲(今臨潼縣東)分封諸侯,封董翳翟王,改上郡為翟,境內為翟地。七月,董翳降漢,陽周為西漢上郡屬縣。
新莽時期,王莽改陽周縣為上陵峙,仍隸上郡。
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治所在今綏德附近),子長縣為上郡膚施縣地。建武十八年(42年),罷州牧,復置州刺史部,境內屬并州刺史部,仍為膚施縣地。
三國時期,境內為羌胡占據,未置縣。東晉時期,境內相繼為前秦、後趙、後秦領地。
東晉義熙三年(407年),赫連勃勃於奢延水(今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筑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夏國,境內為夏國領地。
南北朝時期,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境內屬夏州轄。北魏中葉,在今子長、延川縣交界地帶設朔方郡魏平縣,境內為魏平縣地。神龜元年(518年),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境內為延州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年),城中縣避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稱城平縣,治所東遷30里(今清澗縣境內),境內仍屬城平、魏平兩縣,隸延州。大業三年(607年),延州廢,置延安郡,境內為延安郡轄地。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延安、雕陰諸郡降唐,境內屬唐。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大并州縣,分天下為15道,境內為關內道延州延川縣地。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境內為上郡延川縣地。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
瓦窯堡革命舊址瓦窯堡革命舊址
北宋初,設路以轄州,境內隸郎延路延州,仍為延川縣地。至道年間境內被兩夏占據。康定元年(1040年),升安定寨為安定堡。慶曆元年(1041年)設丹頭寨(在今史家畔鄉丹頭村)。元符元年(1098年)在安定堡西北置殄羌寨。崇寧元年(1102年),在安定堡西北築天降山駢城,政和八年(1118年)更名制戎城。正大三年(1226年),升綏平、懷寧、克戎3寨為綏平、懷寧、克戎3縣,今子長縣南溝岔鄉屬懷寧轄,余為延川縣地。
蒙古憲宗二年(1252年),升安定堡為安定縣,屬延安路轄。至元元年(1264年)析置丹頭縣,至元四年(1267年)撤丹頭縣併入安定縣。
洪武二年(1369年),改延安路為延安府,子長縣屬延安府綏德州轄。
清代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制,子長縣為陝西省延榆綏道延安府屬縣。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省下設道、縣兩級,子長縣隸屬陝西省榆林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道制廢除,縣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中共陝北特委在澗峪岔區景家河村建立陝北第一個縣級政權——安定縣革命委員會,十月,更名為赤源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十二月改稱赤源縣蘇維埃政府,為陝北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與南京政府陝西省安定縣政府並存。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秀延縣蘇維埃政府在境內建立。同年一月底,陝北省在境內白廟岔(今屬安塞縣)成立。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縣西北和安塞縣北部籌建重遠縣(未公開),五月,在此區域建立子長縣(1937年10月廢)。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北省。同年九月,赤源、秀延、子長3縣隸屬陝甘晉省。十月,瓦窯堡市(縣級建置)建立,亦隸屬陝甘晉省。十一月,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瓦窯堡遂成中國革命的紅都。西北辦事處成立後,赤源、秀延、子長、瓦窯堡4縣市屬陝北省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邊區安定縣與陝西省安定縣在境內並置,邊區安定縣為陝甘寧邊區政府直屬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二十九日,陝西省安定縣政府撤離,境內屬邊區安定縣轄。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一日,經陝甘寧邊區政府批准,安定縣改為子長縣,沿用至今。
建國後,陝西省人民政府於1950年5月2日發布劃分區域命令,子長縣為綏德分區轄縣。
1956年10月5日,子長縣劃歸延安專署轄。
1958年11月,安塞縣治撤銷,原安塞縣北部地區劃入子長縣,1961年6月復歸安塞。
子長縣全景子長縣全景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子長縣轄1個街道,8個鎮。子長縣人民政府駐瓦窯堡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623001000
瓦窯堡街道辦事處
610623101000
楊家園則鎮
610623102000
玉家灣鎮
610623103000
安定鎮
610623104000
馬家砭鎮
610623105000
南溝岔鎮
610623106000
澗峪岔鎮
610623107000
李家岔鎮
610623108000
余家坪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子長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橫山南麓南臨永坪川,居延安地區北部清澗河上游,東端馬家砭、南溝岔鄉與清澗縣子洲縣接壤;南部熱寺灣、余家坪鄉與延川縣延安市毗鄰;西部安定鎮、李家岔鄉與安塞區靖邊縣相連;北依橫山山脈與橫山縣交界。縣境介於東經109°11′58″—110°01′22″,北緯36°59′30″—37°30′00″之間,東起馬家砭鄉西溝岔村,西至李家岔鄉麻嶺山村,最長處72千米;北起高台鄉石窯台村,南至余家坪鄉邢家溝村,最寬處55.70千米,總面積2405平方千米,約占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延安市總面積的7%。至清澗縣城49千米,至延川縣永坪鎮25千米,至延安95千米,至橫山縣城292千米(經綏德、米脂),至靖邊縣城281千米(經綏德、子洲),至子洲縣城135千米(經綏德),至西安444千米。沿省道至安塞縣城68千米。

地形地貌

子長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峁梁起伏,溝壑縱橫,峁梁溝谷地約占總面積的94.6%。
子長縣地處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橫山山脈東端,主脊為秀延河與澗峪岔河分水嶺,北支嶺為大理河與淮寧河(境內河段稱澗峪岔河)分水嶺,南支嶺又為延河上游與秀延河上游的分水嶺。這些山嶺均為黃土厚積而成的起伏山樑。地勢西高東低,以英板溝與高台溝分水線向南,經李家岔鄉境東界,南連安定鎮東界和寺灣鄉東界。連線以西,海拔多在1400—1562米之間。連線以東,海拔在930—1300米之間。李家岔鄉墩梁圪堵最高,海拔1562米,馬家砭村河灘最低,海拔930米。
境內溝壑縱橫,河谷深切,峁梁起伏,蜿蜒連綿。發源於西部的秀延河、澗峪岔河彎曲蛇行,橫穿縣境中部和北部。永坪河、大理河呈羽狀分流,向南向北匯入延河和無定河。各河支流呈放射狀密集分布。經地殼的升降起伏和河流的切割沖蝕,形成深谷高崖、千溝萬壑,山、坡、梁、峁星羅棋布的破碎地貌。溝谷切割深度大,相對高差100—300米。地貌的地質基礎是10多億年前的沉積岩,為呂梁運動變質硬化而成。經長期沉積,形成蓋層。初為淺海,距今4.70億年左右上升為陸地。中生代時,東、西、南隆起,形成內陸盆地,低洼之處為湖泊。時氣候濕潤,陸地森林茂密,湖中淡水動物繁衍。燕山運動時,盆地中心逐漸由南移向西北,從第三紀起,西北部沉積增厚,東南部剝蝕降低,形成準平原。自喜馬拉雅運動(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始,西北面掀起,東南部傾俯。在今白于山地帶(北緯37—38°附近)半隱伏東西向隆起構造帶的復活抬升,原處於沉積較厚之處變成嶺脊,清澗河、淮寧河、延河、無定河等水系形成。第四紀後期,白于山地區切割為起伏不大的丘陵狀地形。嗣後,氣候趨旱,風塵黃土盛行。第四紀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披覆於起伏的淺丘上,和緩了丘陵坡度,亦成為地面主要構成物。離石黃土中的紅色條帶,多分布於河谷和大溝道。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之間,黃土堆積減少,侵蝕加劇,溝道增多加深,地形起伏增大。而後氣候乾寒,進入新黃土堆積時期,風塵黃土披覆于山梁,堆積在河谷平原中。晚更新世後期,氣候變化,堆積轉弱。在大川道形成馬蘭期河流階地,梁坡上則發育了沖溝。全新世時,川道中出現寬廣的一級階地與河漫灘。梁峁坡上出現了無數的現代侵蝕溝——淺溝、切溝、沖溝、陷穴、滑坡和崩塌陡崖。至此,境內的原始地貌在內外營力的互動作用下,發育成以基岩為骨架的峁、梁、溝、坡相互交織的地貌景觀。自秦漢以來,境內人為的過度墾殖,加速了水土流失和丘陵溝壑地貌的形成。

氣候特徵

子長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低,溫差大,境內年平均氣溫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無霜期175天。

水文概況

子長縣境內有清澗河、無定河、延河三大支流水系。

自然災害

子長縣境內自然災害以天氣災害為甚,其中旱災周期短,持續時間長,受災面積大,為災害之最。十年九旱,季節連旱,屢屢可見。洪、雹、凍等災害也極頻繁,危害嚴重,系本縣主要災害。據史料載,陝北旱災與水災比例為6.30:1。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子長縣地表溪流多,流量不大。境內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0911.23萬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9.92%。全縣徑流分布不均,西北無定河河源區,徑流總量為3294.20萬立方米,總流量為1.04立方米/秒;中部川道區徑流量為5715.13萬立方米,總流量為1.81立方米/秒;南部清澗河河源區徑流量為190.19萬立方米,總流量為0.61立方米/秒。

植物資源

子長縣地處東部季風濕潤區與內陸乾旱區中緯地帶過渡區,植被帶具過渡特色,華北區系植物占主導地位,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性質。據史籍載,在早第三紀的晚始新世至晚第三紀末期上新世和第四紀初期,境內屬熱帶森林灌叢草原,植被以灌木、草類為主,散生稀疏喬木。
林木
用材樹種:旱柳楊樹臭椿刺槐、中槐、榆樹、杜梨、山楊、側柏、油松、落葉松、香椿、白臘、白榆、新疆楊、北京楊、大官楊、銀毛楊、小葉楊、水桐、楸樹等。
經濟樹種:桑樹蘋果梨樹核桃山杏山桃、山定子、葡萄、李子、花椒等。
薪炭樹種:檸條沙棘
風景樹種:圓柏楓樹垂柳刺玫雪松臭柏、油柚、月季木楨榆葉梅等。
其他樹種:紫穗槐檉柳、梧柳、酸棗文冠果、水楸子、灌木鐵線蓮等。
草類
藥用草本:甘草大黃地黃當歸板藍枸杞黃芪遠志柴胡茵陳地骨皮蘆根火麻仁、野韭花、葎草(又名拉拉藤)、桑寄生、馬兜鈴(俗名臭罐草)、扁蓄(又名狼牙草)、水蓼、酸模葉蓼、葒草(又名葒蓼)、(俗名灰條菜)、大葉藜(又名雜配藜)、地膚子(又名凸梢)、豬毛菜、青箱子(俗名野雞冠花)、雞冠花、女婁菜、附子、黃花鐵線蓮(俗名透骨草)、棉團鐵線蓮(又名山蓼)、翠雀草(又名大花飛燕草)、麥芽、浮小麥、玉米須、谷芽、毛茛、禿瘡花、獨行菜(俗名辣辣菜)、仙鶴草(又名龍牙草)、委陵菜、蕤仁(又名芮仁)、甜地丁(又名米口袋)、野大豆、雞眼草、截葉鐵掃帚、多花胡枝子、赤小豆、山野豌豆、老鶴草(又名牛兒苗)、蒺藜、地錦、蓖麻子、鳳仙花、冬葵子、野西瓜苗、紫花地丁、河蒴蕘花、水柳、仙人掌、冬瓜皮、前胡、鶴虱(俗名然然草)、二色補血草、白首烏(又名本氏牛皮消)、鵝絨藤(又名牛皮消)、香五加皮(俗名白陽葉)、田旋花(俗名打碗花)、菟絲子、牽牛子(又名毛牽牛)、紫草、野紫蘇(又名風輪菜)、益母草、澤蘭、夏至草、薄荷、荊芥、辣椒、曼陀羅(俗名野老麻)、天仙子、茄根、龍葵、角蒿、列當(俗名狼棒棒)、車前(俗名豬耳朵草)、茜草、黃柏、西瓜翠衣、甜瓜蒂、南瓜子、異葉敗漿、冬瓜子、土貝母、黃瓜藤、青蒿(又名黃花蒿)、艾葉(艾蒿葉)、鬼針草、狼尾草、野菊花、大薊(又名飛廉)、小薊(俗名刺薊苗)、毛澤蘭、大丁草、旋復花、苦菜、大蓬蒿(又名羽葉千里光),敗漿草(又名苣蕒菜)、蒼耳子、畫眉草、白茅根、狗尾草、蔥白、薤白、知母、萱草根、山藥、冬花、地骨皮、大青葉、白吉歷、甘遂、莎草等。
野生雜草:百蕊草野蕎麥、西伯利亞蓼、蓼、軟毛蟲實(俗名綿蓬)、總狀花藜(俗名臭盆草)、豬菜(俗名沙蓬)、水灰藜(俗名水灰條)、燭台蟲實、油葫蘆草、返枝花(俗名野西米)、黃戴戴、麥瓶草、鐵線蓮、野芥、二色委陵菜(俗名甜瓜菜)、鵝絨委陵菜、朝陽委陵、扁莖黃芪、達烏里黃芪、小冠花、苦馬豆、天蘭苜蓿(俗名野苜蓿)、紫雲英、披針葉黃花、山野豌豆、花苜蓿、山里豆、廣布野豌豆、細葉百脈根、二色棘豆、砂珍棘豆、互葉醉魚草(俗名白枝)、牛皮消、西伯利亞牛皮消(俗名馬奶奶)、水麥冬、附地草、班種草、香青蘭、大波斯菊、抱莖苦蕒菜、術葉千里光、隱花草、隱子草(俗名驢尾巴草)、大拂子茅、椑(俗名水桔草)、吞子、薇藥鹼茅(俗名牛眼瞼毛)、白草、鵝冠草、多花剪服穎、糙隱子草、小燈芯、天門冬、細葉韭(俗名則麥)、細葉鳶尾、綬草、錦葵、烏頭蛇葡萄、柳葉鼠李、問荊、馬蘭草(俗名馬蓮)、莞蘆、牡羊草、水鏡草、鰓草、萬壽菊、龍鬚草等。

動物資源

野獸:有黃鼬(俗名黃鼠狼)、野兔青鼬花鼠(俗名花格狸)、鼢鼠(俗名瞎獪)、家鼠、蝙蝠等;
野禽:有野鵲原鴿斑鳩石雞(俗名山雞)、雉雞(俗名野雞)、(俗名老鷹)、貓頭鷹(俗名夜貓子)、烏鴉麻雀燕子啄木鳥布穀鳥百靈鳥(俗名雲雀)、黃鶯、大雁、鷂等;
野生昆蟲:有七星瓢蟲赤眼蜂、蕪青葉蜂、中華蚱蜢、大墊尖翅蟥、金龜甲、天牛金花蟲、直申肖蛸、橫帶球腹蛛、草間小黑蛛、黑復狼蛛、丁紋豹蛛、三突花蛛、蚰蜒、蝴蝶、蜻蜓、螳螂、蟋蟀等;
此外還有蝸牛青蛙蚯蚓蟾蜍、蜥蠍、壁虎、水蛭、蜈蚣、柳葉魚、天牛等。

礦產資源

子長縣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鐵礦石等10餘種。煤炭地質儲量28.9億噸,探明15億噸,居延安市之首;石油儲量8095萬噸;鐵礦石儲量64.8萬噸;天然氣儲量1000億方;岩鹽儲量2000億噸。

光熱資源

子長縣日照充足,為陝西省年平均日照資源及中國輻射能量高值區,是中國僅次於西藏和西北部分地區的第三類型區。全年太陽總輻射量122.52千卡/厘米,生理輻射量為60.03千卡/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570.90小時。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子長縣戶籍總戶數9.42萬戶,戶籍總人口26.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26萬人,鄉村人口19.43萬人。全縣人口出生率3.6‰,死亡率3.5‰,人口自然增長率0.1‰。年末常住人口為22.07萬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子長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4.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6億元,同比增長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2.71億元,同比增長9.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71億元,同比增長12.8%。三次產業結構為由去年的7.0:63.6:29.4調整為今年的6.2:63.5:30.3。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為51885元,較上年增加5583元。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增加值37.42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32.7%。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非公增加值1.11億元、14.13億元、22.18億元,分別占生產總值比重為15.5%、19.4%、63.9%。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子長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1.2%,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3.5%;房地產業同比增長1.68倍。
財稅收支
2018年,子長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50億元,同比增長29.7%。地方財政支出23.61億元,同比增長18.0%。
人民生活
2018年,子長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1%。
2018年,子長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2.4%,漲幅較上年同期增加2.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2%,漲幅較上年同期增加0.2%。

第一產業

2018年,子長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4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同比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8.78億元,同比增長0.9%;林業產值0.57億元,同比增長8.9%;牧業產值2.45億元,同比增長7.1%;漁業產值0.02億元,同比下降8.1%;服務業產值0.61億元,同比增長3.5%。
種植業
2018年,子長縣糧食播種面積16.83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為4.25萬噸,同比增長9.2%。其中夏糧產量0.25萬噸,秋糧產量3.99萬噸。蔬菜播種面積2.60萬畝,蔬菜總產量11.30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5.1%。園林水果總面積18.91萬畝,比上年增加2.10萬畝,增長12.2%;水果產量4.43萬噸,增長26.9%。
畜牧業
2018年,子長縣豬出欄5.57萬頭,同比增值1.8%;牛出欄0.44萬頭,同比增長0.1%;羊出欄1.58萬頭,同比下降1.0%;家禽出欄12.07萬隻,同比增長9.1%。年末豬存欄3.68萬頭,同比下降1.3%;牛存欄0.92萬頭,同比增長91.7%;羊存欄4.06萬頭,同比增長34.0%。家禽存欄14.95萬隻,同比下降0.1%。禽蛋產量1395噸,同比增長13.5%;肉類總產量2693噸,同比增長42.1%;奶類產量461噸,同比增長9.2%。

第二產業

2018年,子長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13.66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5.5%。全年共生產原煤1344.58萬噸,同比增長16.7%,其中縣屬煤礦生產原煤619.20萬噸,同比增長8.0%;市屬煤礦生產原煤725.38萬噸,同比增長25.3%。全年生產原油75.73萬噸,同比增長1.6%。實現工業增加值70.9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實現增加值69.70億元,同比增長9.7%。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子長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1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4.72億元,同比增長14.3%。從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45億元,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26億元,增長9.8%。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18.02億元,增長10.1%;餐飲收入2.69億元,增長10.2%。
郵電通信
2018年,子長縣郵電業務總量達1302.28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24.11萬戶,網際網路用戶達到4.68萬戶。
旅遊業
2018年,子長縣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69.37萬人次,增長32.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8億元,增長27.1%。
金融業
2018年,子長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6.07億元,同比增長7.6%,比年初增加6.09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4.91億元,同比增長9.3%,比年初增加4.6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2.43億元,同比增長5.4%,比年初增加2.19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6年末,子長縣建成各類公路2034.4千米。環城西路、南路和東路相繼建成通車,公路總里程突破2000千米,“兩縱三橫四環線”的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創建為全省交通運輸示範縣。子長至清澗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子長至姚店高速公路、210國道子長段、210省道子長段進入可研評審。

運輸

截止2018年年底,子長縣共開通客運線路56條,其中省際1條,市際9條,縣際6條,農村客運線路40條,擁有營運客車141輛,鄉鎮通車率達100%,行政村通車率達100%,子長縣計程車共有220輛,載客車次總數達到450.1萬人次,客運量1103.2萬人次,運營里程3056.4萬千米,其中載客里程2899.4萬千米,開通公交線路6條,共57輛公車,總客運量是60.8萬人次,運營里程240.8萬千米。基本滿足民眾出行需求。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6年,子長縣被確定為延安市唯一的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子長縣擁有國小25所,國小教師1255人,國小在校生19914人;中學15所,其中省級重點中學1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12所;中學教職工1041人,高中在校生3724人,國中在校生7721人;幼稚園28所,在園教職工820人,在園幼兒9784人。全面推行了農村寄宿制辦學,中國小“兩免一補”實現了全覆蓋,年末“營養改善計畫”使31359名中小學生受益。資助新入本科院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331人,發放資助金66.2萬元。發放助學貸款契約1754份,貸款金額1259.8萬元。國中入學率100%,國小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98.01%。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子長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含民間8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9個;圖書館1個,館舍面積1842平方米,藏書5.3萬餘冊,報刊58種,閱覽坐席120位。廣電網路連通了8鎮1街道,全縣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7%,戶戶通用戶發展到3.03萬戶。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子長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計生機構192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個,民營醫院3個,廠礦醫務室、門診部2個,個體診所23家,規範化村衛生計生室144個。全系統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313人,其中:高級職稱95人,中級職稱270人。總編制床位數918張,實際開放1202張,其中:縣級醫療機構實有床位數637張,鄉鎮衛生院實有床位數321張,民營醫院的床位數是244張。

環境保護

2018年,子長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34%,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0.62%,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0%,綠化覆蓋率達到39.23%。

歷史文化

子長縣(子長)
秧歌
子長秧歌起源於元代,為人們勞作之餘即興行樂的一種方式,經歷代演變,發展為男女混合演出,並有傘頭領唱的獨特藝術形式。秧歌表演,除過街及扎場的大秧歌外,多演小節目。小節目有舞蹈、秧歌劇、“搬四音”、“鬧亂彈”、獅子舞、跑旱船、霸王鞭、踩高蹺、踢場子、打腰鼓、跑竹馬、耍狗熊、“二鬼打架”等傳統節目。
子長縣(子長)
信天游
子長民歌曲調繁多,主要有信天游、勞動號子、秧歌調、水船調、酒麴、神曲、祈雨調、小調等。
信天游為勞動人民即興演唱、口頭流傳於民間的藝術形式。其歌詞上下兩句為一個段落,兩句一韻,構成一個完整內容。一般上句起興,借物比喻,下句點題,闡明主題,其段落一般在1—5段內,根據情節的需要(如敘事曲)有的歌詞則長達幾十以至幾百段。優美、生動、形象、凝鍊,既充滿生活氣息,又朗朗上口,悅耳動聽,是信天游歌詞最突出特點。
子長縣(子長)
道情
子長道情音樂以縣城瓦窯堡為界分為東西兩路。東路道情(由綏德米脂傳入,也稱嗨嗨腔)演唱過程中襯詞多,節奏明快,情緒輕鬆活潑,熱烈奔放。西路道情(亦稱西涼調,由甘肅、寧夏傳入)曲調悠揚文雅,節奏舒緩,呈現山歌情趣。道情曲牌多,能夠滿足一些戲劇故事的表演。
子長縣道情班子較有名氣的有史家畔鄉高家岔村,楊家園子鎮徐家溝村,余家坪鄉崾、郝家溝村,澗峪岔鄉吳家坬村,熱寺灣鄉徐家鹼村等,享有盛名的是馬家砭鄉強家溝村道情班子。
子長縣(子長)
子長說書
子長說書,一般由一人彈說,演唱者左手抱琵琶(或三弦),右膝系摔板,右手握彈撥,手背系“嘛咋咋”,彈奏時琵琶叮咚,嘛咋咋隨手擺動咋咋作響,摔板伴奏。彈奏間隙,說唱故事。說書人根據故事情節,摹擬男女老少,生旦淨醜眾多角色,表演繪聲繪色,形象鮮明。其特點是語言音樂化,說唱結合,唱詞押韻合轍,流暢自然、上口。民國初,家遇不吉,便向神靈許口願,祈求神靈保佑,逢凶化吉,說書是還口願的主要形式。說書時先彈奏《請神曲》,迎祖宗,後以《送神曲》收尾。說書內容多為《五女興唐》、《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綠牡丹》等。
子長縣(子長)
剪紙
子長剪紙起源於元代,為民間娛樂的一種形式。經漫長的歷史演變,成為獨特的藝術形式。剪紙所用工具及原料主要為剪刀和彩色紙張。一般將數張紙疊置,固定位置勾摹圖樣,然後開剪。其作品粗獷古樸,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除窗花外,每逢喜慶節日,剪“龍鳳呈祥”、“雙喜字”等以示慶賀。瓦窯堡鎮井三多位剪紙高手,其作品“龍風呈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雙喜字”四邊剪“喜鵲登枝”、“梅報新春”等花樣,深受民眾歡迎,被中國美術館等單位和法國、德國、美國收藏。1989年,子長剪紙作品獲陝西省民間藝術作品一等獎,作品被收入延安地區民間剪紙畫冊。
子長縣(子長)
堆花
興起於民國初,民間利用各種顏色的下角布料,按圖案進行色澤搭配,剪成花葉、花瓣等各種零部件,再將其拼接。堆花作品有枕頭頂、兜肚、蹄蹄褲、老虎枕頭等。堆花圖樣按作品用途式樣而定,蹄蹄褲一般是在膝蓋部位堆上“大石榴”、“老壽桃”等,既美觀又耐磨。“花排排”一般上部堆蔓草花卉,下部衣袋上堆圓形花。堆花風格粗獷,美觀大方,為實用工藝品。南溝岔鄉路家渠村加氏、薛家渠劉玉珍、澗峪岔鄉南家峁村劉漢金的堆花作品曾被陝西省藝術館收藏。

風景名勝

古蹟名勝

子長縣(子長)
鐘山石窟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普濟寺”、“石宮寺”、“萬佛岩”。始建於西晉太和年間,其歷史比中國的四大石窟還早,是中國最早、世界罕見的石窟群,其藝術價值可與西方美神維納斯相媲美,被國內外專家譽為“第二敦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區包括鐘山石窟、蕭寺宮、石窟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松岩大禪師浮圖塔五部分,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現已挖掘出的石窟內石佛像數以萬計,且都是連石雕刻,其手法細膩、形態生動、堪稱國寶。1980年以來,國家多次對鐘山石窟進行整修,現已初步建成公園式的古文化旅遊風景區。
子長縣(子長)
安定古城位於安定鎮區,為延安保存較好的宋城之一,牆體夯築,外砌石條。現存牆垣殘長2.2公里,殘高6—8米,基寬5-8米。據《宋史周美傳》,北宋慶曆五年(1045)設安定堡於此,元至元元年(1264)改為安定縣,明、清因之。城內有陝北唯一完整保存的清朝縣衙遺址—安定縣衙,是清朝安定縣縣衙的辦公所在地。
據子長縣《縣誌》記載,安定古鎮有8處自然文化風景,列為“安定八景”。即“石室莊嚴”、“鳳嶺朝霞”、“錦屏疊雪”、“西池晚煙”、“花崖秀特”、“文筆騰光”、“龍山夕照”和“北河曉月”。
子長縣(子長)
高柏山景點高柏山位於子長縣李家岔鎮石家灣,海拔1527米。清道光《安定縣誌》載:“高柏山,在縣北八十里,即橋山,山有古柏,故名。”該山南北長而東西窄,南至石嘴村,北至曹家窪村,縱貫十餘里,高峰聳立,山勢巍峨,是大理河與淮寧河之源頭交接處,這裡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古蹟和遺址,有趣的是該山還呈現出"龍鳳吉祥"的自然景觀。1990年,子長縣政府確定高柏山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北起曹家窪村,南至石嘴村,面積約50萬平方米。
2009年9月以來,子長縣先後投資350萬元新修了10千米的上山道路,鋪設了飲水工程,栽植了1000多畝松柏。
子長縣(子長)
龍虎山風景區
龍虎山風景區位於縣城西部,東起青雲山,途徑寨則山,西至七楞山,全長2100米,寬800米,占地2520畝。景區2004年開工建設,採取財政投資、社會籌資、乾群共建的方式,經過6年多的開發建設,完成投資4800多萬元,栽植各類名優花草樹木40多種5萬多株,修建環山柏油路3.8公里,鋪設人行道4.2公里,建成休閒廣場5處,安裝景燈1萬多盞,建成山門、將軍紀念園、仙女亭、凌雲閣、寶閣瑤池、七級瀑布等景點20多處。

紅色景點

子長縣(子長)
瓦窯堡會議舊址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瓦窯堡舉行,這就是著名的“瓦窯堡會議”。會議在瓦窯堡城內二道街前河灘田家院內召開,院內共有磚窯5孔,坐西向東,北起第3孔窯洞為會議室。
瓦窯堡會議是在中國抗日民族革命運動面臨新高潮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會議的決議和毛澤東的報告分析了當時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和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並在此基礎上規定了黨在新形勢下的策略路線。瓦窯堡會議為實現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的偉大戰略轉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子長縣(子長)
毛主席舊居毛澤東同志在指揮東征紅軍回師陝北,並參加了中央政治局交口會議和太相寺會議後,於1936年5月21日返回瓦窯堡,即在這裡居住。
毛澤東同志在此居住期間,多次出席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常委會議。毛澤東精心部署了紅軍主力西征戰役。並且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兼任紅軍大學教育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同志還出席了紅大開學典禮,發表了重要講話。
子長縣(子長)
周恩來舊居
周恩來在和毛澤東指揮進行了直羅鎮戰役後,於1935年12月8日抵達瓦窯堡,在這裡居住。在此期間,周恩來主持軍委後方辦事處工作和擔任中央局書記,主持後方工作。周恩來出席了瓦窯堡會議,並作了重要發言。並多次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常委會議。在此期間,周恩來還部署了紅軍東征準備工作,並前往山西東征前線,出席了中央政治局晉西會議,周恩來還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大量的工作,並且親赴延安,與張學良將軍進行了抗日救國會談。
子長縣(子長)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大學開學典禮隆重舉行。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同志出席祝賀並發表了講話。毛澤東兼任紅大教育委員會主席。紅大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瑞卿,校務部主任周昆,教務部主任何滌宙,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莫文驊任學校黨總支部書記。紅大分設高級科(一科)、上級科(二科)、普通科(三科)。學校開設的課程有馬列主義、軍事戰略學、哲學、政治經濟學、世界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時事問題等,學校成立時,有學員238人。
子長縣(子長)
子長烈士紀念館子長烈士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子長縣瓦窯堡,系全國烈士重點建築物保護單位,是1946年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為紀念謝子長將軍所建。
“革命烈士紀念塔”在門內,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鑲十塊青色碑石。塔後磚道兩側是陳列室。陳列室後邊,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靜肅穆。再向後,有7米高的台子。陵園的主要部分——紀念堂和靈墓,就建在高台上。紀念堂碧瓦紅柱,古色古香,內立4塊碑石,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給謝子長烈士的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等。謝子長墓在紀念堂後。

著名人物

子長縣(子長)
謝子長
謝子長(1897年—1935年),原名世元,陝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1934年任陝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人,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並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寫了碑文。
子長縣(子長)
閻紅彥
閻紅彥(1909年—1967年)子長縣瓦窯堡鎮人。是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清澗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第一支隊支隊長,紅軍陝甘游擊隊大隊長、總指揮。1934年7月赴蘇聯學習軍事並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第二年回國後,任沿河游擊隊司令員,紅軍三十軍軍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三團團長,警備第一旅政治委員兼關中軍分區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副政委,第二野戰軍三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國後,任川東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兼川東軍區副政委,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兼省政府副主席、國務委員,成都軍區第一副政委,中共雲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第一政委,雲南省政協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1956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子長縣(子長)
姜聚
姜聚華(1933年—2014年),子長縣安定鎮人。1939年起先後在安定國小、子長縣中學讀書。1947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光復延安、解放西安、寶雞、蘭州等戰役,從事師、團級戰地救護工作。1950年2月進徐州市人民醫院外科學習,1952年任軍醫。1955年被授予上尉軍銜。1956年7月考入第四軍醫大學,1961年畢業,先後任陝西省軍區獨立師醫院內科主任、副院長、院長。1969年12月調寶雞解放軍第三陸軍醫院任院長、黨委書記。1978年7月調蘭州軍區總醫院任副院長、院長。1985年被評為主任醫師,被選為中華醫學會甘肅分會四屆理事會理事,連續三屆任甘肅省醫院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蘭州軍區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蘭州軍區後勤部醫學專家組副組長。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子長縣(子長)
賀晉年
賀晉年(1910年10月—2003年05月),男,陝西省安定(今子長)縣賀家灣人,陝北紅軍創建人之一,原軍委裝甲兵副司令員(正大軍區職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在黨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03年5月11日7時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子長縣(子長)
賀吉祥
賀吉祥,1915年2月生,子長縣玉家灣鎮賀家灣村人。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7軍81師241團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陝北蘇區反“圍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賀吉祥長期在地方部隊工作。
建國後,賀吉祥到4軍任11師副師長。195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同年入朝,任志願軍1軍1師師長、副軍長。回國後,賀吉祥曾調到38軍任副軍長。後擔任吉林省軍區副司令員、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2007年6月23日在瀋陽逝世,享年92歲。
子長縣(子長)
李赤然
1914年生,陝西省安定(今子長)縣人。原名李宗貴,曾用名李忠桂。在陝西綏德第四師範學校讀書時,參加愛國運動。1934年參加了粉碎國民黨軍,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1959年任空二軍政委,1962年任南京軍區空軍部隊副政委。
李赤然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子長縣(子長)
吳習智
吳習智(1913年—1985年),陝西子長縣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五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曾任瓦窯堡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中央軍委總供給部財政科科長。後任中央軍委後勤第一辦事處處長、三邊分區物資局局長兼西北商店總經理、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供給部部長。建國後,歷任西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財務部部長,瀋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瀋陽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子長縣(子長)
陳克
陳克功(1910年—1992年),陝西安定(今子長)縣人。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五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子長縣區委書記,縣獨立營政治委員,中共子長縣委軍事部副部長,幡龍游擊大隊政治指導員。抗日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關中軍分區保全縱隊副政治委員,警備第三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人民武裝處副處長,延屬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軍警備第四旅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四軍十二師政治部主任,軍後勤部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師政治委員,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部長,蘭州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蘭州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後勤部部長,兵團副司令員。一九六四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92年逝世。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子長縣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