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隳三都,簡介,參與者,過程,
隳三都
"墮三都"。此處之"墮",通“隳”(huī ),意為毀壞城牆。
周朝有一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為了防範他們日後造反,建立了這條規定。但是,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末的諸侯國魯國中的三位國相“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國家大勢,不理這條規定。儒家學者孔子對這一幕很看不過去,所以聯手國君魯定公開始了“隳三都”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家裡多出18尺的部分,但推去兩位國相的城牆後,齊國軍隊守在了魯國境外不遠處,如果魯定公帶軍隊去推掉最後一位國相的城牆,齊國就會攻進首都來,墮三都行動就此半途而廢,同時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為了敵人,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與弟子們踏上了周遊列國的道路。
簡介
三都是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叔孫氏的郈邑。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為了加強君權,派仲由墮毀三都。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費邑宰公山不狃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齊國。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參與者
過程
當時,季孫氏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在季孫氏治理下的費地,生產關係相對進步, 經濟日益繁榮。公元前566年,即魯襄公七年春天,費邑宰(長官)南遺為季孫氏築費城(舊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帶),此時,季友玄孫季武子執政。同時,叔孫氏築郈城,孟孫氏築郕城,三城規模超過百雉(方丈為堵,三堵為雉,百雉為城),擬於國都。60餘年後,孔子弟子仲由為季氏宰(家臣),孔子任魯國司寇。孔子主張集權於公室,命令魯國人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三家邑城過百雉,違反了周禮,不利於周王室的統治。因此,孔子主張"墮三都"。這一行動遭到費人的抵制。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在毀掉郈城城垣,即將毀費時,費邑宰公山不狃與叔孫輒率費人叛亂,攻入魯國都城曲阜,嚇得魯定公躲入季孫武的宮室,登上武子之台。孔子命大夫申句須、樂頎率師討伐,在姑蔑(今泗水縣東)打敗了公山不狃。於是,季桓子(季孫斯),仲孫何忌率師摧毀了費城城垣。在拆毀孟孫氏的郕城時,受到郕邑宰公斂處父的抵制。十二月,魯定公親自率師包圍郕城,也沒有攻下。墮郕之舉,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