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

三桓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基本介紹

名詞解釋,三桓歷史,隱公居攝,羽父弒君,桓公橫死,慶父作難,東門執政,季氏文子,武平之世,陽虎作亂,孔子行政,三桓餘燼,後三桓時代,三桓譜系,季氏,孟氏,叔孫氏,評價,對內,對外,

名詞解釋

三桓,是春秋魯國卿大夫孟氏(亦稱仲氏)、叔孫氏、季氏三家的合稱。因為三家出自魯桓公,故史稱“三桓”。
魯桓公有子慶父、同、牙、友,慶父是庶長子,是為孟,嫡長子同即莊公,牙是為叔,友是為季。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後代分別被稱作孟氏、叔孫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稱“三桓”。魯國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國政被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經試圖改變卿大於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魯國末年,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三桓歷史

隱公居攝

魯國源自周武王弟周公旦。武王封周公於魯,而周公不就魯,留在鎬京輔佐周天子。其子伯禽是第一代魯公。魯公伯禽之後若干世,傳到魯惠公弗湟(又作弗皇、弗生)。惠公的繼室聲子生長庶子息(又作息姑)。而後惠公聽聞宋武公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於是娶之而生子允(又作軌)。惠公薨,聲子身為繼室,比其他妾室尊貴,而息年長,於是執政。但是惠公因仲子手有夫人之文而娶她,隱含立其為夫人的意思,所以息尊奉年少的允為惠公太子,而自己暫時居攝君位,等到惠公太子長大後就立他為君。息居攝,史稱隱公。

羽父弒君

羽父,公子翬(史記作“公子揮”),魯國大夫。記載始見於《春秋·隱公四年》“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根據《春秋》、《左傳》的記載可知,羽父是魯隱公時期的魯國權臣。
“秋,諸侯復伐鄭。宋公使來乞師,乞師不書,非卿。公辭之。從眾仲之言。羽父請以師會之,羽父,公子翬。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之也。”——左傳·隱公四年
“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左傳·隱公八年
“夏,五月,羽父先會齊侯、鄭伯伐宋”——左傳·隱公十年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羽父懼,反譖公於桓公,而請弒之”,“羽父使賊弒公於寪氏,立桓公,而討寪氏,有死者”——左傳·隱公十一年
作為權臣的羽父,在隱公十一年,向隱公獻計,要害死惠公太子允,以此求取大宰的稱號。因為按照《周禮》,只有天子六卿之中的天官為大宰,而諸侯只有三卿,並且不得稱大宰。因此魯之三卿無大宰。羽父雖為魯國權臣,位居卿位,但是欲望膨脹,想稱大宰而類同與天子內臣,也就是相當於跟諸侯平起平坐。
但是遭到隱公的拒絕。羽父擔心太子允聽聞自己向隱公獻計,於是到太子允面前獻讒言,諸如隱公不想把公位還給您啊之類的話(推論來說,差不多就是這類的話)。於是,在太子允的授意下,羽父派人弒殺隱公。

桓公橫死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為魯桓公
“公子翬如齊逆女”——春秋·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迎娶齊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與夫人姜氏到齊國。而姜氏與齊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後,譴責姜氏。姜氏告訴齊襄公。“夏四月”,齊襄公宴請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著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車,以此殺死桓公。
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即慶父、叔牙、季友)。

慶父作難

魯國國君:桓公-莊公-公般-閔公-僖公
桓公死後,太子同為莊公。莊公夫人哀姜無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開。
莊公晚年,築高台,看到大夫黨氏的女兒孟任,很是歡喜,就跟著她走。最後,莊公許諾說立孟任為夫人,如果她給自己生了兒子,就立為太子。孟任生般(史記作“斑”)。莊公想立般為太子。
莊公三十二年,莊公病篤,想到立太子的事情,於是詢問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說慶父有才能,隱隱有“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則說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於是,莊公讓季友派人賜鴆酒給叔牙。叔牙飲鴆而死,立其後為叔孫氏
莊公立般為太子,而季友輔佐。莊公薨,季友立太子般為君。 慶父與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兒子開。當時莊公還沒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黨氏。慶父派犖殺般,季友當時沒有討伐慶父的實力,只好出逃到陳國
慶父立公子開,是為閔公(史記作“湣公”)。慶父立閔公之後,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厲害,但是始終覺得有妨礙,就想把閔公給殺了而自己當國君。齊國仲孫湫就預言“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來的孔子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於武闈。季友聽聞,自陳至邾,接莊公妾成風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慶父憂懼,出逃到莒。於是,季友護送公子申入魯,並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季友不肯。於是慶父自殺。
慶父,因為其弟莊公為國君,為表示君大於臣,所以自謂仲,及死,謚共,春秋書曰“共仲”。立其後為仲氏。而後人因為他實際上是莊公的庶兄,按次序應稱“孟”,是以仲氏被稱作孟氏。按照歷代註疏,說著作《春秋》時以慶父自稱仲而不得不寫“仲氏”;實則時人皆稱仲氏為孟氏,因此寫作“孟氏”。
公子申立,是為僖公(史記作“厘公”)。僖公,季友帥師敗“莒師於酈,獲莒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魯國相。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氏。

東門執政

魯國國君:僖公-文公-宣公
成季相僖公,執政多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讚。僖公十六年,成季卒。成季死後,慶父之子、公孫敖掌權。公孫敖,孟氏,謚穆,史稱孟穆伯。早在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的時候,公孫敖作為魯國主帥,領兵與諸侯去救徐國
僖公薨,子興立,是謂文公。文公元年,公孫敖以諸侯之卿的身份,“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盟於垂隴”,“會晉侯於戚”,在政治上隱隱僭越魯君。然而魯國並非公孫敖獨大。莊公子遂,因居東門,其後為東門氏,謚襄,史稱襄仲。
早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子遂就擔任魯國主帥,率師伐邾。文公即位後,公子遂多次出使齊國晉國等強國,為魯國溝通外交、排憂解難,逐漸掌握主動權。
孟穆伯與東門襄仲爭權。文公七年,徐國伐莒,莒求救於魯。穆伯出使,與莒盟,並為襄仲迎娶莒女,結果他看到將要出嫁的莒女,心動不已,竟然自己娶過門。在這之前,他已經娶了莒國兩個女子為妻(戴己、聲己。戴己生子谷,聲己生子難),而他當時還想娶莒女,但是被莒國以他娶了兩位莒女而拒絕。這次他借救援的名義,甚至把本該是襄仲妻的莒女娶來作自己的女人,而莒國不敢拒絕(究竟是穆伯好色呢,還是莒國盛產美女呢?)。襄仲怒,請文公伐穆伯。但是這個時候,惠伯(叔牙之孫,名彭生,謚惠,史稱惠伯,《左傳》作叔仲惠伯,為叔仲氏)出面勸諫文公,使得文公最終沒有發兵討伐穆伯。
但是奪妻之恨不是這么容易消解的,第二年,“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周襄王崩,穆伯按照禮法,代表魯君前去弔喪。在路上聽聞,襄仲沒有請準文公命令,就與晉國趙盾盟于衡雍,又與雒戎盟於暴。穆伯擔心國內有變,於是沒到王都就逃亡莒國。穆伯逃走,魯人立其子谷,是為文伯。穆伯想回到魯國,通過文伯向襄仲請求,被拒絕。文公十四年,文伯卒,魯人立其弟難,是為惠叔。惠叔請襄仲讓自己的父親穆伯回國,襄仲終於答應。結果穆伯尚未回國就死了,請求以卿禮下葬,又被襄仲拒絕。這次爭權,以東門氏勝利告終。
孟氏敗了,還有叔孫氏。叔孫氏與東門氏爭權。叔孫氏有兩個代表,都是叔牙的孫子,一個叫得臣,一個叫彭生。
叔孫得臣,叔牙之孫,謚莊,史稱莊叔。在文公三年,叔孫得臣就“會晉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伐沈。沈潰”,展現出優秀的軍事才能。而穆伯逃亡之後,文公九年,叔孫得臣按禮以魯卿身份到前往吊周襄王喪,同年,楚伐鄭,襄仲發兵與晉、宋、衛、許救鄭。文公十一年,叔孫得臣敗狄於鹹,為魯國定邊亂立下大功。文公十六年,齊國伐魯,彼時齊強魯弱,而文公生病,遂派季孫行父與齊侯議和盟約,而齊侯不信,不肯與盟;爾後,襄仲出使齊國,齊侯才相信文公病,與盟而去。文公十八年,文公薨,齊惠公派人來弔喪,叔孫得臣出使齊國拜謝。可見,得臣在魯國地位甚高,而襄仲卻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威望,二者之間難分高下。但是到了宣公時期,事情就不一樣了——在文公死後,襄仲殺嫡立庶,立公子俀為國君,是為宣公。叔仲彭生身為世子惡的師傅,也被襄仲所殺。
至於惠伯跟襄仲的爭權,則主要體現在文公死後立誰為君的問題上。文公有二妃:齊女生子惡、視,敬嬴生子俀(又作倭)。敬嬴得寵,且私底下與襄仲交好。襄仲想立她的兒子為國君,而惠伯反對。一來,齊女是長妃,其子公子惡為嫡長,當立;二來,齊國強盛,若不立齊女,恐齊伐魯。於是襄仲出使齊國,當時齊國新君惠公想與魯國搞好關係,更重要的是:公子惡是嫡長子,繼承公位本是正常,就算齊國助其一臂之力,也沒多大好處,反而與魯國權臣襄仲不和;而答應立庶出的公子俀,則於魯國新君有恩,於權臣襄仲有情。於是齊國認可了襄仲的想法。
叔孫氏與東門氏的爭鬥,以宣公即位為標誌,東門氏勝出。
孟氏、叔孫氏都敗了,那么季氏呢?當時成季的孫子行父(季文子),在聲望上不及襄仲,權勢也不及,只好依附東門氏,並為宣公辦事,“宣公元年夏,季文子如齊,納賂以請會”,因宣公篡立,未列於會,故以賂請之。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歸父執政。公孫歸父,字子家。
宣公十年秋,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因為魯國弱小,當年冬,公孫歸父前往齊國說明伐邾的事。第二年,公孫歸父與齊人伐莒。宣公十四年,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見晏桓子,表現得很自豪,以為自己在魯國位高權重。晏桓子(晏嬰父)回國後跟高宣子固說歸父思懷己居高位而貪圖權勢,必定為保住自己的權勢而謀害他人,這樣一來必然被別人謀害,乃至於整個魯國都會謀他,則公孫歸父大概要亡於魯。
宣公時,以季文子為首的三桓日益強盛,而公室式微。具體表現為宣公十五年,宣公聽季文子建議,推行初稅畝,開墾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歸附季氏,結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於是與公孫歸父謀。公孫歸父到晉國為公娶晉女,以借晉人除三桓。結果公孫歸父還沒回到魯國,宣公薨,而季文子對朝臣說“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對當年襄仲殺公子惡而立宣公,“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表現得大為惱恨。朝臣憤慨。公孫歸父當時回到魯國笙地,聽聞此事,匆忙逃到齊國。季文子執政,三桓雄起。

季氏文子

魯國國君:宣公-成公-襄公
三桓以季氏最強盛。季氏起於桓公子季友。關於季友,有個傳說,說他的母親懷孕的時候,他的父親魯桓公曾經讓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再讓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復於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給他取名友。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
季孫行父,成季之孫,諡文,史稱“季文子”。始見於《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孫行父如陳。”
季文子為人謹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為這樣,當文宣之時,東門氏權傾一時,孟氏、叔叔氏都與之爭權,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魯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時候,他奮起而怒,趕走公孫歸父,執掌魯國政權。但是季文子並沒有像公孫歸父那樣得意忘形,反而更加儉樸,行事益發謹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晉國去,晉侯不敬,魯公很生氣(儘管我國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負的),就想跟楚國和好以對付晉國。季文子勸止了成公的糊塗想法。成公七年,吳伐郯而大勝,季文子憂懼,認為蠻夷之地伐中原之國而得勝,魯國滅亡也在不遠。
成公二年,晉國權臣郤克會同魯、衛、曹等諸侯伐齊,季文子帥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聽盟主晉國號令,發兵攻齊。是為鞍之戰,晉國大敗齊國。 成公八年,晉國趙穿來,讓魯國向齊國歸還當年奪回的汶陽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勸說:既然霸主開口,魯國沒別的,還就還,但是當初晉為盟主,率我們奪下城池;再說,汶陽之田本就是我魯國被齊國奪走的,奪回來合乎情理。如今晉國這樣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
季文子執政時期,魯國以晉國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孫僑如與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權的季文子、孟獻子,於是向晉國請求發兵。晉以文子賢,不從。叔孫僑如奔齊。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為季武子。

武平之世

魯國國君:襄公-昭公
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是三桓強於公室。當年,周武王封周公旦於魯,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有三軍。自文公以來,魯國弱而從霸主之令,若軍多則貢多,遂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於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此處采的是《春秋左傳正義》的鄭玄、杜預、孔穎達等人的推測,有撰文證明諸位大師推斷錯誤,魯國原有1500乘,簡稱千乘,其中馬車375乘,到季武子罷中軍時,才實減為1000乘,其中馬車250乘)。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敬歸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傷過度而死。季武子立敬歸娣齊歸之子公子裯,是為昭公。叔孫穆叔反對,認為應該嫡長死則立幼,倘若立庶則立賢,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臨喪而無戚容,不堪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堅持下,仍舊立裯為魯君。
昭公五年(前537年),季武子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於公,國民不復屬於公,公室彌益卑矣”。
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公若勸昭公伐季氏,而臧孫、子家懿伯認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請罪而昭公不許。結果,叔孫氏、孟氏助季氏對抗公室,昭公奔齊。昭公二十六年,齊國伐魯,取鄆,以魯昭公居鄆。齊國氣焰日益囂張,派人賜魯昭公,以主君自稱,把魯君當成大夫來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國都,季平子賄賂晉國六卿,勸止晉侯,於是晉侯讓昭公住在乾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間,季平子攝行君位。

陽虎作亂

魯國國君:定公
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孫氏家主成子先後去世。季氏家臣陽虎(又被稱為陽貨)有僭越之心,聲稱要平子攝行君位時佩戴的璵璠,而仲梁懷斂葬平子,將之收起不給陽虎。陽虎恨,找費城宰子泄(即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懷;隨後,季桓子送葬,經費城,子泄勞師而桓子敬,仲梁懷卻不敬。子泄怒,於是同意陽虎之前的計畫,發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懷,殺公何藐,將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趕到齊國。然後與桓子達成盟約才把桓子放出來。
陽虎經此一役,以為有實力取代季氏而掌握魯國權勢,於是連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鋤極(公彌曾孫、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費宰子泄),叔孫氏不得志的叔孫輒(叔孫氏庶子),魯國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孫帶之孫)五人,謀去三桓。
定公八年,陽虎發難,而三桓有備。結果陽虎滅不了三桓,而逃到讙、陽關一帶繼續叛亂。定公九年,伐陽關以誅陽虎,而陽虎請齊國伐魯。鮑文子勸諫齊侯,以魯國有晉國這個強有力的後援,不能輕舉妄動。於是齊人抓陽虎,得到陽虎占據的魯國鄆、讙、龜陰田(皆在汶水之陽)。陽虎故意請求把自己流放到東面,結果齊人把陽虎流放到西面,陽虎趁機逃到晉國,為趙氏臣子。

孔子行政

魯國國君:定公-哀公
定公十年,齊魯會盟,孔子相。齊國欲以萊夷人劫魯君,而孔子退敵,言語間令齊景公返還汶陽之田。定公重用孔子,舉為司寇,攝行相事。孔子與定公謀弱三桓,而欲隳三桓之城。
彼時,昭公十三年南蒯以費叛,連年伐而不克;十年侯犯以郈叛,一年再圍而不克,良由其城險固,家臣數以背叛。仲由為季氏宰,進計季孫,防其後患,令墮三都,以是故毀壞其城。
而孔子欲隳三桓之城(費、郈、成),季桓子聽仲由勸諫而令隳費、郈(費是季氏城邑,郈是叔孫氏城邑),而孟氏不願毀成。定公伐成,不克而止。通過這次的努力,孔子認識到三桓的強勢,又見季桓子與定公觀齊女樂,頗有慨嘆之意。而三桓遂逐孔子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蔣立。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魯國。哀公十六年,仲尼孔丘子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哀公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哀公謀求伐三桓,哀公因其私人恩怨,遂不同意。哀公擔心三桓作亂,想聯合諸侯(尤其是越國)來伐滅三桓。三桓反過來伐魯哀公。哀公最後卒於有山氏。
季桓子卒,立子肥,是為康子肥。

三桓餘燼

魯國國君:哀公蔣-悼公寧-元公嘉-穆公顯-共公奮-康公屯-景公 -平公叔-文公賈-頃公讎
哀公二十七年春,哀公出奔,卒於有山氏。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悼公。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悼公三十七年,悼公薨,立公子嘉,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元公薨,立公子顯,為穆公。
魯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季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成為獨立小國(費國),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齊國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魯國的權力中心。

後三桓時代

穆公三十三年,穆公薨,立公子奮,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共公薨,立公子屯,為康公。
康公九年,康公薨,立公子匽,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景公薨,立公子叔,為平公。
平公二十年,平公薨,立公子賈,為文公。
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薨,立公子讎,為頃公。
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遷頃公於下邑,魯絕祀,國除。

三桓譜系

季氏

季氏宗主
諡號姓名在位起訖備註
前659年—前644年
魯桓公之子
季孫行父
前644年—前568年
季成子之孫、父齊仲無佚
季孫宿
前568年—前535年
季文子之子
季孫意如
前535年—前505年
季武子之孫、父悼子季孫紇
季孫斯
前505年—前492年
季平子之子
季孫肥
前492年—前468年
季桓子之子
季昭子
季孫強
前468年—前426年
季康子曾孫
費惠公
不詳
獨立為費國
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為季武子。季武子執政,通過增設中軍而專魯君之民季武子立昭公,四分公室而壯三桓。昭公七年,季武子卒,子紇早夭,孫意如立,是為季平子。定公五年,季平子卒,立子斯,是為季桓子。
季孫氏世系季孫氏世系
文子、武子、平子相繼執政,魯國政出季氏,而歷經宣、成、襄、昭四公。

孟氏

孟氏宗主
諡號姓名生平備註
?——前660年
魯桓公之子
?——前613年
共仲之子
孟孫谷
生卒年不詳
孟穆伯之子
孟孫難
生卒年不詳
孟穆伯之子、文伯之弟
孟孫蔑
?——前554年
孟文伯之子、惠叔之侄
孟孫速
?——前550年
孟獻子之子
孟孝伯
孟孫羯
?——前542年
孟莊子之子
孟孫玃
?——前518年
孟孝伯之子
孟孫何忌
?——前481年
孟僖子之子
孟孫彘
生卒年不詳
孟懿子之子
孟敬子
孟孫捷
生卒年不詳
孟武伯之子
孟獻子,其祖穆伯與襄仲爭權失敗,於文公八年出逃,魯人立穆伯長子谷奉孟氏,是為文伯。文公十四年,文伯病篤,因子蔑年幼,請以弟難奉孟氏,是為惠叔。惠叔卒,立文伯子蔑,是為獻子。孟獻子是孟氏振興的第一人。季文子執政時,孟獻子輔佐,頗有建樹。季武子執政後,孟獻子多次代表魯國,與諸侯會盟,並貫徹自季文子以來魯憑晉尊的方針,堅持以晉國為盟主,借強晉以保弱魯,積極擁護晉國,最終促成晉悼公霸業,而保護魯國穩定發展。襄公三年,孟獻子甚至在盟會上讓魯公向晉侯稽首,而“稽首,事天子之禮”,可見孟獻子對晉國的諂媚態度,不過這種諂媚卻換來了晉國對魯國的保護,因此儘管孟獻子與季文子相比,德行不足,但是兩者對魯國的貢獻都是不容忽視的。襄公十九年,孟獻子卒,子速立,是為孟莊子。襄公二十三年,孟莊子卒,子羯立,是為孟孝伯。孟孝伯之後,孟氏衰微。
孟孫氏世系孟孫氏世系
襄公三十一年,孟孝伯卒。子玃立,是為孟僖子。昭公二十四年,僖子卒,子何忌立,是為孟懿子。

叔孫氏

叔孫氏宗主
諡號姓名生平備註
僖叔
?——前662年
魯桓公之子
叔孫戴伯
?——前644年
僖叔之子
叔孫莊叔
?——前604年
叔孫戴伯之子
生卒年不詳
叔孫莊叔之子
叔孫穆子
?——前538年
叔孫莊叔之子、宣伯之弟
?——前517年
叔孫穆子之子
叔孫成子
?——前505年
叔孫昭子之子
生卒年不詳
叔孫成子之子
叔孫文子
叔孫舒
生卒年不詳
叔孫武叔之子
穆叔,名豹,叔孫得臣之子,始見於《春秋·襄公二年》。叔孫得臣有子僑如、豹。宣公五年,得臣卒,謚莊。叔孫僑如多次帥師作戰,頗有戰功。但是私通成公母,德行敗壞。成公十六年,叔孫僑如請晉人除掉魯國權臣季文子、孟獻子,結果晉人不肯,僑如奔齊,僑如卒,謚宣。叔孫豹,有三不朽的名言傳世“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他也同樣這么做的,當時季氏強盛,而叔孫豹為人正直,堅持擁護公室,季氏對他有所忌憚。
叔孫氏世系叔孫氏世系
穆叔昭子兩父子,德行高尚,外則為魯公奔走於諸侯之間,巧妙利用外交辭令來為魯國分憂;內則堅決抵制季氏的專權、擴張。

評價

凡事都有雙面,評價同一事物也有褒貶兩面。
作為魯國強勢卿家的三桓,自僖公起,逐步掌握魯國政權,甚至於日後凌駕於公室之上,成為類似於晉室三家的大族,他們的功過大可品評。

對內

以季氏為首的三桓銳意改革。
在經濟上推行初稅畝、使用田賦,促進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魯國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魯國的經濟發展;
在軍事上,分三軍,後來又廢中軍,分國為四,壯大了三桓的實力,更便利了戰爭時迅速出兵,相對而言是較為可以的軍事改革。

對外

三桓清楚地認識到魯國弱小的國力,為魯國周旋於晉、齊、楚、吳等強國之間,委曲求全,斡旋外交,頗可稱讚。
然則,三桓如此勞心勞力,換來的卻是魯國從西周時期的宗邦強藩,變成春秋戰國時候日漸衰弱的撮爾小國,不能不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因為三桓的爭權奪利,尤其是三桓與公室之間幾乎沒有停止的爭鬥,導致魯國在內耗中日漸衰微,最終歸於敗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