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跡
當時的魯國,在齊國、吳國這兩個大國的夾縫裡生存,處境不是很好。而三桓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季康子的專權,讓
叔孫氏、孟氏很不滿。
哀公七年,吳國無禮,強逼魯國貢獻“
百牢”,魯國被迫貢獻;繼而吳國太
宰嚭召季康子來朝見他,雖然國不如人,康子卻還是拒絕了,似乎很有氣節,實則他覺得吳國不成氣候,最終是無法稱霸的,用不著怕他。哀公十一年,齊國入侵魯國,叔孫氏、孟氏怨季氏專權,不肯聽季康子的號令將齊人攔在國土之外。季康子任用孔子的弟子
冉有,擊退了齊人,接著會同吳國在
艾陵大敗齊人,史稱
艾陵之戰。然而此戰之後,季康子卻加緊戰備,以防齊國再來。
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使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至此,被
三桓逐出魯國的孔子終於得以回國,並完成他晚年修書的事業,給我們留下了諸如《春秋》《論語》《詩三百》等儒家經典。可以說,季康子的行為間接地成全了孔老夫子作為聖人的事業。
哀公十二年,季康子“用田賦”,改革稅賦,進一步加速禮崩樂壞的過程,這雖然是孔子不願意看到的,卻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有其積極一面。
哀公十六年,孔子卒。
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卒。
軼事典故
奪位
據《左傳》記載,哀公三年,季桓子病重,而他的妻子南孺子當時正懷孕,看樣子快要生了。
桓子對心腹大臣
正常(人名)說:“老正啊,我死了,你別跟著來(當時有以活人
殉葬的惡習),我有事要你去辦。聽好了,我老婆南孺子看樣子就要生了,要是生下來的是男孩,那你就通知國君,立這個孩子為季氏的家主;如果是女的,那就讓我的兒子子肥當季氏的家吧。”(這個遺言還真有趣,莫非老季迷信,以為這個時候生下來的是自己轉世投胎?)
桓子死了,季孫肥成為實際上的家主。桓子快要下葬的時候,南孺子生了個男孩。這個時候,季孫肥正在朝堂上跟哀公等人聊天呢,老正就抱著孩子來了,整一個二愣子的模樣,說:“當初,家主說要是生了個男孩,就請告訴國君您,立那孩子為季氏的家主。”這樣一來,
季孫肥就很尷尬,只好對哀公說:“既然是家父的遺命,那就請您讓我卸下季氏家主的重擔吧。”哀公就派大臣共
劉去查查這件事,看是不是屬實什麼的。結果沒想到,那個男嬰被人殺死了(史書沒記載誰幹的,但是八九不離十,應該是季孫肥害死的,他不用動手,他的手下自然就會做得妥妥帖帖)。當時男嬰死了,老正一看苗頭不對啊,立馬逃出魯國,到衛國去了。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了。季孫肥就順順噹噹地成為季氏的頭了,他死後,諡號是康,於是歷史上人們就稱他季康子。
拒吳
當時,吳國國力強盛,想要稱霸中原,於是先試探中原諸侯。哀公七年,“公會吳於鄫”。當時,吳國就所要百牢,說:“人家宋國都已經獻了百牢,而你們魯國以前也獻過十牢給晉國的大夫,現在我們大王不過是要你們貢獻區區百牢,給還是不給啊?” 魯國大夫景伯說:“當初,晉國以其強盛的力量嚇唬我們,索取不合禮法的貢獻。如果貴國以禮相待,那么就按照常數給您,如果貴國學晉國那樣威脅我們,那隻好給百牢之多咯。所謂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本該按禮法辦事,但是您若是堅持要的話,那我們小小的魯國也不敢不給。”
吳國得到魯國貢獻的百牢,自信心爆棚,吳國的
太宰嚭就想讓魯國的權臣季康子到他跟前來獻媚一下。季康子覺得這蠻夷之國肯定不能稱霸,就不甩他,讓子貢去推了這事。太宰嚭很不爽,“所謂國君大於道路,你們魯公都在這兒,你說你們季孫肥做臣子的,怎么就不捨得走幾段路過來呢?這是不是於禮法不合啊?”
子貢就說:“豈以為禮?畏大國也。大國不以禮命於諸侯,苟不以禮,豈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豈敢棄其國?大伯端委以治周禮,
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裸以為飾,豈禮也哉?有由然也。”子貢說得就很鏗鏘了:怎么敢為禮啊,某個大國(你們吳國)都不依禮法辦事,我們自然要跟著學了。再說了,我們國君都在這裡了,那作為國家重臣,我的家主
季孫肥怎么敢輕易離開魯國呢?(那會讓國家空虛而無防守)再說了,您吳國老祖宗太伯用周禮治蠻夷,但是他弟弟(你們吳國的直系祖宗)卻學了蠻夷的那一套,什麼紋身啦斷髮啦,還裸露身子,也敢說依照禮法做事?”
歸孔
哀公十一年,
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魯國上下,見大國伐我,幾乎都沒鬥志,昭公子務人說:“
徭役繁重而賦稅多,如今上位者不能夠有拒敵的計謀對策,下面的士又不能夠以死報國,這怎么來對抗強敵?”魯國當時唯有
三桓治軍:季氏有
左師,孟氏有
右師。季康子以
冉有統帥左師,孟氏以宗主的兒子孟孫彘統帥右師。顏羽、邴洩與孟氏一起作戰。 作為孔子的弟子,冉有並沒讓老師失望,他帶著管周父、
樊遲,積極備戰,派武城的三百人守住宮門,駐紮南面的城門
雩門外面。但是本該一同作戰的右師卻姍姍來遲,五天后才出現。
終於要決戰了,樊遲與右師的將領越好三刻之內左師將跨溝而來。戰事開始了,顏羽請戰,而主帥孟孫彘不想作戰,只好沉默,反倒是邴洩大聲說我們逃吧。結果
右師潰不成軍,齊人追著來打。但是
左師主帥
冉有勇猛非常,身先士卒,帶樊遲等將士砍了齊師八十人,一時之間,齊人陣腳不穩,沒辦法獲勝。夜裡,齊師偷偷地撤退了。冉有請求追擊,而季康子不讓。 其後,吳國出兵,與魯人一同攻打齊人,在艾陵獲勝。
雖然在這次戰事中,魯國獲勝,隨後與吳國又打敗了齊人一次,但是季康子很擔心,“小勝大,禍也。齊至無日矣”,命令魯人修理戰備武器,以防齊國再來侵犯。
這一戰,孔子的弟子冉有、
樊遲表現出眾,頗有功勞。孔子知道弟子冉有奮勇入敵陣,贊他“義也。”
季康子想起孔子當年執政,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而從齊國手中奪回失地,如今孔子的弟子又助魯國擊退強敵,看來這老夫子的學說也不是沒有用處。
於是,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帶著重禮,迎回當年被
三桓趕出魯國的孔子。於是,孔子歸國。
問政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翻譯: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裡講的
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翻譯:季康子苦於盜賊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貪求財貨,即使你獎勵偷盜,他們也不會去偷。”
評價
季康子作為魯國權臣,凌駕於公室之上,專權而失
三桓之心,可謂不足。
然則,康子一能觀吳之國運,二能用
冉有之才,
三能歸夫子孔丘,四能應時用田賦,不可謂不智。
其他
總體而言,季康子是有
大局觀的權臣,雖然戀棧權位、霸占國政,但是能夠分辨局勢,讓魯國在吳、齊等強國的夾縫中順利生存,而啟用冉有改革田賦,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點。
電影
電視劇《孔子春秋》
李佑偉飾演季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