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夏禹之後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禹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夏朝建都於
陽城,即今河南
登封縣的東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國,曾姓自此發源。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
莒國滅。太子巫出奔
魯國南武城定居。其後代用“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
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玄孫即曾子。
師從孔子
曾子生於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
魯定公五年)。
公元前494年(
魯哀公元年)曾參,常隨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躬耕於
泰山之下,遇大
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見《
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十六歲的曾參拜
孔子為師,他
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
顏回病故,
曾參就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呼而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
里仁》)孔子親以《
大學》授曾參。
孔子託孤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曾參二十七歲。是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曾參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孔子臨終將其孫(
孔鯉之遺孤)子思託付於曾參。
公元前476年(魯哀公十九年)
曾參三十歲。三年守墓過後,孔門弟子子夏、子游、子張認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當孔子來事奉,強叫曾參同意。曾參拒絕說:“這樣做不可。老師的
德行像長江的水洗過,像秋天的陽光曬過,清淨潔白,無以復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見《孟子·
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曾參三十一歲。父病故時,曾參“淚如湧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見《
禮記》)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曾參三十八歲。武城
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於武城。
公元前456年(
魯悼公十一年),曾參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
公元前455年(魯悼公十二年),曾參五十一歲。魯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參五十二歲。
公元前446年(魯悼公二十一年),曾參六十歲,與
子夏、
段乾木等設教於
西河一帶。
病逝魯國
公元前436年(魯悼公三十一年)曾參七十歲。是年,曾參有病臥床不起,把弟子們叫到跟前說: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
詩經》上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以保其身。從今以後,我知道身體能夠免於毀傷了。小子們,要記住啊!並且他自言自語地說,君子修養之道貴在三條:“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這三條我能做到嗎?始終不忘修養功夫。(《論語·
泰伯》)
公元前435年(魯悼公三十二年),曾參七十一歲。一天夜裡,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鋪著一領華美的蓆子,是魯大夫
季孫氏送給他的。他認為,自己一生沒做到大夫,不應鋪大夫的蓆子,於是就招呼兒子們把蓆子換下來。沒等換上的蓆子鋪好,他就去世了,終年七十一歲。
主要思想
修齊治平
曾子著作《
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
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人為貴
《曾子·天圓》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雪,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曾子·天圓》認為毛蟲羽蟲是陽氣化生的,介蟲、鱗蟲是陰氣化生的。人是倮生的,無羽毛鱗甲,乃是稟陰陽精氣而生。
這就明顯地突出人在萬物天地中的地位。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曾子·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小戴禮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
荀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屈從於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從天而傾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現並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不苟權貴
《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活父母仕於莒,曾當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於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苟同權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
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
莊子·
讓王》篇中記載:“曾子居衛,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說苑·立節》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韓詩外傳》說“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
人物名言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
尊親,其次
不辱,其下能養。”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君子
思不出其位。"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
六尺之孤,可以寄
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子曰:"參乎!吾道
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論語》)
軼事典故
齧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齧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齧指以悟汝爾。”(《
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
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蓆子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曾子居衛
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拎而時見,納屢而踵決,曳繼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莊子》
曾子換席
曾子寢疾,病篤。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皖,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參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皖,大夫之簀與?”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禮記·檀弓上》)
不受賜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覆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說苑·立節》)
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弟子問於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莊子·雜篇》
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孔子去世後,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
孟子一派的創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
孔門十哲”之列,直到
顏淵配享孔子後才升為“十哲”之一。
唐玄宗時追封為“ 伯”。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高升。北
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 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
宗聖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
宗聖”,地位僅次於“復聖”顏淵。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
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
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
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
顏子(
顏回)、
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
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歷代追謚
曾參在孔學中的地位,很長時間以來未被人們所認識。上承孔子道統,下開
思孟學派,這一學術地位,是唐、宋以後才為一些人所逐步承認。歷代對
曾參的
封贈與
奉祀情況如下:
唐代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贈曾參為
太子少保。此為對曾參贈官之始。
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贈曾參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廟堂。此為曾參配享之始。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參位次,詔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為塑像,坐於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禮部尚書蘇頲撰《曾子贊》。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贈曾參為郕伯。此為曾參贈爵之始。
五代
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罷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參與七十一子圖形四壁,世稱七十二賢,合計共八十二人。曾參名為七十二弟子之位,實為“
文宣王廟,四壁英賢”,每逢祭祀,面前陳脯、鹽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時廷臣撰《曾參贊》。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晉曾參為瑕丘侯。因犯孔子諱,於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為武城侯。
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
宋高宗御製《曾子像贊》。
鹹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
宋度宗升曾參為郕國公,配先聖,居正位之西,面東。至此顏、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頒降初獻郕國公樂章。郕國公酌獻、奏《成安之曲》。
初獻郕國公樂章內容是:“心傳
忠恕,一以貫之;爰述大學,百世訓彝;惠我光明,遵聞行之;繼聖迪後,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詔,春秋祭祀先聖,以顏子、曾子、
子思子、孟子為配享。
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參為郕國
宗聖公。此為曾參封聖之始。
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進封顏子為復聖公、曾子為宗聖公、子思子為
述聖公、孟子為亞聖公。命詞臣為制,書一代為典,崇敬備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頒《釋奠儀節》,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鉶一、籩豆各十、縛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參並頒發祭文。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東巡撫趙璜、巡按李璣奏準,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遠致祭曾參專廟。嘉靖以後,嘉祥曾參專廟,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兩代均遵循未改。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禮部召集諸大臣議事,一致認為:人以聖人為至聖,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以備。今宜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為曾參為宗聖曾子,並敕封曾參之妻公羊氏為郕國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閏三月十六日,
清聖祖頒發御製《宗聖贊》。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
清世宗書贈宗聖殿匾額“道傳一貫”。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
清高宗親制《宗聖贊》(勒於碑石),並派官至嘉祥宗聖廟致祭曾參。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頒發元聖周公及復、宗、述、亞
四聖祭器,以備陳設之用,當經山東巡撫專委東昌府同知
陳琜赴江南製造。賜宗聖曾子廟:鉶一件、縛十件、簋十件、籩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籩、木匣、余皆銅器);宗聖:爵三、鉶一、縛二、簋二、籩八、豆八、帛匣一;兩配:各爵一、縛一、簋一、籩四、豆四、帛匣一;兩廡:各三壇、爵三、縛三、簋三、籩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聖夫人殿、啟聖王殿、兩廡,祭器可調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
清高宗亦親制祭文,並派官至宗聖廟祭祀
曾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