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國古代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曾子用嘉菊治癒母親眼疾的真實故事,旨在教導人們遵守孝道,因對後世影響頗深,得到了人民傳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子孝母
- 人 物:曾子
- 時 代:春秋末期
- 出 處:《嘉祥史話》
- 孝 母 菊 花:嘉菊
故事內容,曾子其人,教育意義,孝母嘉菊,相關故事,
故事內容
宗聖曾子母親年老時因眼疾時常感覺不適,視力模糊,曾子為人至孝,經孔子指點,於寒露上候(寒露節的前五天)單日單時,采陽面菊花若干,晾乾後,用山泉水沖泡,外服內用,不久其母眼疾治癒。
此後,嘉菊被廣泛運用於治療眼疾,並成為孝敬父母的代表,每逢嘉菊盛開之時,當地人都要採藥菊若干奉獻給雙親飲茶或作枕用,表達自己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曾子其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魯國南武城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一生積極實踐和推行以仁孝為核心的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1]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
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應該注重孝道。這些都是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在現代社會中,“孝道”折射出人性。
孝母嘉菊
嘉菊護眼的功效眾人皆知,尤其是在“孔聖之都”的濟寧廣為流傳,早在《本草綱目》中就對菊花茶的藥效有詳細的記載:性甘、味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神農本草經》也認為,嘉菊能“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氣,輕身耐勞延年。”
相關故事
齧指痛心
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侍奉母親極其孝敬。(家貧,經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參又進山砍柴去了,突然家裡來了客人,他母親不知所措,就站在門口望著大山希望曾子回來,許久不見歸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裡砍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口疼痛,便趕緊背著柴返回家中,跪問母親為什麼召喚他。母親說:“家裡突然來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來。”
原文: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齧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齧指以悟汝爾。”(《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