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Forest of Steles),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18個特殊旅遊景觀之一,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
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台孝經》、《開成石經》,正式創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陝西藍田人),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後經歷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現收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種(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於碑林。
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碑林
- 外文名:Forest of Steles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十五號
- 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
- 創建年代:北宋
- 文保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價 值:收藏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
- 景區級別:AAAAA級
- 開放時間:夏季8:00—18:45 冬季8:00—18:00
- 門票價格:旺季:65.00元 淡季:50.00元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建設沿革,建築布局,主要建築,陳列展覽,碑林藏品,書法碑,碑文,墓誌,石刻,館藏精品,文物保護,歷史價值,總評,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外界評價,申遺大事記,旅遊信息,
建設沿革
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
西安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內的《石台孝經》、《開成石經》。唐天祐元年(904年),長安駐守韓建縮建長安城,將原存務本坊國子監內的一部分石經遷至唐尚書省附近的文宣王廟(今西安社會路一帶)。後梁開平三年至乾化四年(909年—914年),長安駐守劉鄩接受幕吏尹玉羽建議將其餘石經遷至唐尚書省之西隅(今西安社會路一帶)。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雍在唐尚書省西隅附近建立京兆府學;元豐三年(1080年),呂大防將文廟和府學的一部分遷至西安碑林現址;元祐二年(1087),陝西轉運副使呂大忠因看到保存在唐尚書省之西隅的石經“地雜民居,其處窪下”,遂將石經及其他唐宋碑刻徙至“府學之北墉”;崇寧二年(1103),虞策知永興軍時將府學徹底遷至“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現址,並進行了修建和改造。至此,府學、文廟與碑林同在一地,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
金正隆五年(1160年),河中府同知府尹耶律隆和陝西東路轉運副使周維甫對碑林進行了修葺。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發生大地震,碑林碑石多遭傾倒折斷。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對碑林進行整修,對傾倒受損的石經進行摹補並刻立《九經字樣》。明人趙崡在《石墨鐫華》序中始有“碑林”之稱,這是所見資料中將西安碑林稱為 “碑林”的最早記載。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巡撫賈漢復及許繼業等主持,集《開成石經》字樣補刻《孟子》七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安知府徐容、府學教授張鍾、訓導姚文思修繕碑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陝西巡撫畢沅整修碑林,重新規劃和改建了碑林建築,對藏石進行整理,並派員專司管理,限制拓碑,是清代對碑林最為全面最重要的一次整修。
民國二十六年至民國二十七年(1937至1938年),民國政府對碑林進行大規模整修,邵力子、張繼、黃文弼等人任監修委員,工程在建築設計和碑石排列等方面得到梁思成具體指導,整個建築形式和布局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整修中,將于右任所捐史料和書法價值極高的387件西晉、北朝及隋唐墓誌(即“鴛鴦七志齋藏石”)建專室陳列,這些墓誌極大地豐富了碑林的藏品體系,是于右任對西安碑林和陝西文化事業之重要貢獻。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碑林管理委員會成立。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在西安碑林的基礎上成立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陝西省政府拆交的新城小碑林《漢武都太守殘碑》、《唐顏勤禮碑》等38方碑石遷置碑林保存。
1950年,“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改名為“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
1951年09月15日,西北軍政委員會發布《關於貫徹保護文物古蹟的法令及籌設西北歷史博物館和西北革命文物陳列館的決定》。《決定》指出:“西北為我國古代文化發祥之地,又為漢、唐以來與各兄弟民族文化及西洋文化交流溝通的重要樞紐,所遺文物史跡特多。而歷代農民起義有的發源於西北,有的會集或經過西北,紅軍北上抗日,走遍了陝甘寧青的大部地區,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曾以陝、甘、寧邊區為落腳點和出發點,史跡流傳最廣,遺留文物亦最多,必須加以妥善保護。”《決定》要求,應首先辦好一個示範性的歷史博物館和一個革命文物陳列館,據此,西北文化部決定將西安的“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擴建改為“西北歷史博物館”(碑林博物館)。
1952年,“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改為“西北歷史博物館”。
1955年,“西北歷史博物館”更名為“陝西省博物館”。
1961年,國務院公布“西安碑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
1993年1月,“陝西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2018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對全國9個達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擬確定為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進行公示,其中,碑林景區在列。
建築布局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
照壁、牌坊、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二廡等明清建築保存至今,並遵循著孔廟固有的建築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築群。
碑林各陳列室,以欞星門中門為主軸線,自南而北對稱排列。前半部為臨時性專題陳列室,自軸線正中上有“碑林”匾額的《石台孝經》碑亭以北為碑林陳列室,西側為石刻藝術室,形成“一軸兩翼”的展陳格局。
主要建築
西安孔廟,唐代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 宋代幾經搬遷,崇寧二年(1103年),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址,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 據《京兆府重修府學記》碑載,這時的文廟:“總五百楹,宏模廓度,偉冠一時。” 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多為明清建築,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正南代替正門的影壁,又叫塞門,原為孔廟的萬仞宮牆照壁,上書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孔廟”,是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 | |
碑林大門(東門),原為孔廟東邊的義路門。 禮門、義路兩門的名稱來自《孟子》“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意思是說,義好比是大路,禮好比是大門。只有有學問、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從這條大路行走,由這個大門進出。 | |
泮池是孔廟特有的建築。“泮”字是三滴水與半組成。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 碑林“泮池”最早建於元代,後幾經修葺。在古代禮制中,天子之學叫辟雍,諸侯之學叫泮宮,泮宮東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泮池上有橋,叫泮水橋,為古時學宮之橋。 | |
孔廟的第三道門叫戟門,又稱儀門、至聖門。這座門建於明代,屋頂為十字歇山頂,面開三間,中間為大門,兩邊對稱各有一配室,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員整理衣冠、熟悉儀規之用。在過去,門的兩側陳列兵器,武官須將兵器放下才能進入孔廟祭拜孔子。 戟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仍保持著明代建築的顯著特徵。 | |
甬道兩側建築有六座碑亭,東西各三。 碑亭建於清朝歷代,因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的分裂割據勢力作戰,每平定一處,皇帝就御筆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裡。 由於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例,原因是建到這裡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
陳列展覽
碑林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其它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碑室7座、碑廊8座、碑亭8座,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室,陳列面積達4900平米。
第一展室: 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這些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當時為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以供校對。《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 |
第二展室: 陳列書法名碑,以唐代為主。內容上,《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書法價值上,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聖教序碑》、歐陽詢《黃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張旭《斷千字文》、柳公權《玄秘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無一不是從古至今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其中僧懷仁花費24年心血,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聖教序碑》,再現了書聖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記,頌揚了卓越的佛學家玄奘,又有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被譽為了“三絕碑”。 | |
第三展室: 陳列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型名碑。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等,隸書有漢《曹全碑》等,楷書有唐《臧懷恪碑》等,行書有唐《慧堅禪師碑》等,草書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懷素千字文》、張旭《肚痛帖》等,都是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 | |
第四展室: 陳列的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其中宋刻《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山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築和旅遊勝跡都有參考價值。 | |
第五展室:陳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許多碑石記述了修廟、記功、撥田、贍學、修渠等內容,是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歷史的資料,並且在書法藝術上也有一定價值。 | |
第六展室: 陳列的石碑,除少數是元、明人士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詩詞歌賦。其中元趙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則徐所書的石碑等,都是難得的珍品。 | |
第七展室: 陳列的是清代復刻《淳化秘閣帖》的碑石,共145方。石刻兩面,其內容有歷代封建帝王、名臣及書法家的各種字型,更有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草書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 |
石刻藝術館: 新石刻藝術館位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內的東側,總面積達7900多平方米。 其中不僅有北魏皇興造像、和平二年造像、朱輔伯造像碑等國家一級文物,還有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唐代密宗菩薩像。 新石刻藝術館以“長安佛韻”為展陳主題,共展出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陳列分為造像碑區、造像區、大型造像區,全方位闡釋了長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2011年,“長安佛韻”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新石刻藝術館榮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
碑林藏品
書法碑
碑林對人們的最大吸引力,在於它集中了許多傑出書法家的傳世名作。如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刻的《曹全碑》,筆畫圓潤而精氣內涵,體勻整秀而飄逸多姿。
碑林保存的名碑中,以唐碑最為突出。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期間名輩出,流派分,真、草、隸、篆,百花爭妍。它上承魏晉六朝之餘韻,下開五代宋元之先河,是中國書法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光彩奪目的篇章,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具有先鋒的一頁,深刻地影響著後來中國乃至東亞、東南亞書法藝術的發展道路。
在唐朝時,朝廷頗為重視書法,翰林院設有侍書學士,將書法作為進身仕途的門徑之一。中央的“國學”分為六科,其一為書學科,是專門教習書法的機構,這是效仿漢代以書取士、晉朝有書學博士這些設定的繼續。弘文館也教書法,專收五品以上的官員進行提高,由當時最為著名的書法大師歐陽詢、虞世南等人執教。這足以見得朝廷對書法及書法教育的重視。
史籍所記載有名有姓的唐代書法家,其總數已逾千人,其中大多為京官或長期生活在帝都長安地區的仕階層。從書法流變的大體脈絡來看,可將唐代書法分為初唐、中唐和晚唐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的典型代表在碑林都有充分表現。
碑文
唐天寶二年(743年),大溫國寺寺主思莊等,為紀念其師懷惲建立的《唐闡法師碑》,記載了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善導大師和懷惲法師弘揚淨土的事跡,彌補了歷代史籍記載之不足。
中外馳名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錄了景教(古羅馬基督教的聶思脫里派)的教旨儀式,在中國的傳播及景教僧在唐朝一百五十年中的政治活動情況,碑側及下端刻有古敘利亞文記事和僧徒多人題名,在研究宗教史及中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墓誌
碑林收藏有九百餘塊從晉至清的墓誌。
墓誌是為了防止陵谷變遷,桑滄更替,將死者的姓名、籍貫、官職、生平事跡、埋葬地點等,刻於石上、磚上,使後世有所稽考。這些墓誌所記事實,可以考證史籍之異同,補充史籍記載的缺漏,研究各民族及各國的交往,考證古代郡縣鄉里之所在,以及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等等。
石刻
石刻藝術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漢唐盛世,造型藝術因反映時代精神而大放異彩。漢代石刻的雄勁、簡煉,唐代石刻的精美、圓潤,都表現了中華民族進取、向上的氣派和精神,在中國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碑林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匾額七字是由陳毅元帥親筆所題。室內陳列著漢唐藝術精品七十餘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東漢雙獸,其造型綜合了獅、虎的特點,形象威武、活躍,動作矯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練、雕刻精緻而成為同類作品中的佼佼者。陝北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內容除少數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外,大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側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李小孩石棺、蹲獅、石虎、石羊、臥牛、走獅等也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寫實傳神的特點。
北魏皇興造像的彌勒,著通肩式袈裟,豐滿圓潤,肌肉勻稱,衣褶以條棱表現,具有較多的域外藝術風格,其藝術水準在當時也是領時代之先的。
隋唐時代的造像藝術則把從北周開始的寫實風格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在追求立體造型的同時,把傳統的線和裝飾性的藝術手法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使中國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藝術達到鼎盛。陳列的觀音菩薩像,金剛造像都是這一時期優秀的作品。
碑林中還有許多引人注目的石刻,如宋元祐六年(1091年)刻的《唐王維畫竹》,以它的挺拔瀟灑之態,清妍高雅之神,博得人們的喜愛。
明代刻的《達摩東渡圖》和《達摩面壁圖》,是西安風顛和尚的手筆,畫面以粗線條寫意,局部用工筆細描,畫出一印度僧人的虔誠形象,及其生動傳神。
館藏精品
《石台孝經》,國寶級文物。 碑林廣場上有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為林則徐所書,碑亭內收藏的即是《石台孝經》。 《石台孝經》被稱為“迎客第一碑”,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並書寫,太子李亨(唐肅宗)篆額,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於天寶四年(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碑文隸書,十八行,行五十五字,書法工整,字型雍容爽朗,端莊大方,結體莊嚴恢弘。據說當年碑刻好後,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原石由四塊黑色細石合成,長方柱體,四面刻字,高620厘米,寬120厘米。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碑頂雕刻著靈芝雲紋簇擁的雙層花冠和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台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所以被稱為《石台孝經》。 | |
《開成石經》(114 件),國寶級文物。是中華文化的原典,是中國歷史上七次刻經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被譽為“古本之終,今本之祖”。 始刻於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開成二年(837年)完成。唐初詔命經學大師賈公彥、孔穎達訂正經籍。文宗大和年間,在鄭覃、唐玄度建議下,依漢故事鐫石太學。 《開成石經》包括《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十二種經書和《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計114石,228面,共六十五萬零二百五十二字。 開成石經版面格式與漢魏石經不同,每碑上下分列8段,每段約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從上而下。文刻兩面,先表后里雕刻碑文。每一經篇標題為隸書,經文為正書,刻字端正清晰,按經篇次序銜接,卷首篇題俱在其中,一石銜接一石,不易凌亂。 開成石經每石原通高約3米,寬0.8米,下設方座,中插經碑高約1.8米,上置碑額。 1949年前,“碑林管理會”將碑石去額平列,成現有形狀。 | |
《嶧山刻石》陳列於碑林第五展室西側,高218厘米、寬84厘米,由秦代丞相李斯篆書而成。原石被北周武帝派人推倒,後又被野火焚毀。此石是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 在秦的統一事業之中,一個重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文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展華夏文化有著重大作用。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餘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他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 |
《唐集王羲之聖教序碑》,國寶級文物。 作者是“書聖”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東晉書法家。由於書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唐太宗的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認為是全國的正宗,其書跡為歷代珍寶,影響甚大,故有“書聖”之稱。 碑林藏有王羲之《樂毅論》、《十七貼》、《馮摩蘭亭》、《褚摩蘭亭》、《唐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等。還有唐鹹亨三年(672年)刻立,由唐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墨跡中的字組成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其中《唐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為國寶級文物。 | |
魏碑,是中國北朝時期流行的一種書體。北朝書法以魏為最盛,書體方峻遒勁,樸拙奇肆,風格多樣。北朝多以此書體刻石,故叫魏碑。在這一時期,魏書、楷書、草書都由初創階段趨於成熟。 西安碑林保存有大量石刻作品,既是佛教遺物,同時又是魏書中的精品,石雕藝術的傑作。在漢代,通行的字型為隸書。而東晉以後,南方流行楷書,南方流行的楷書被稱為“今楷”,受到士人推崇。而在北朝,則直接承用漢隸書體,由於在實際雕刻操作中必須動用刀鑿,則形成了一種既不同於漢隸,也不同於今楷的獨特書法形式——“魏書”。魏書字型的特點在於蘊含隸書筆意,字型古樸拙壯,起筆落筆平整有力,帶刀削斧鑿之勢。 | |
唐李壽石廓、墓門及墓誌(3 件),國寶級文物。 李壽(577年-630年),字神通,唐高祖李淵從弟,初唐諸王之一。李壽的墓誌為罕見的獸首龜形,長1.66米, 寬0.96米, 高0.64米,龜的四足趴伏在長方座上,形如石碑的龜趺,整身彩繪貼金。龜甲、龜身分為二體,龜背為蓋,刻字十六,背甲下的龜體上刻志文,有“靈龜是考”句。雕刻取其神龜永年長壽之意, 歷史上這種形式的志石僅此一例。 其石槨為歇山頂式石屋,高220厘米,長355厘米,寬大185厘米,由二十八塊青石組成。外部減地淺浮雕並彩繪貼金,內容為四神、文臣武將、仙人騎鳳等畫面,槨內壁陰線刻樂人、舞伎、男女侍從、天象圖等,底部四周線刻十二生肖,正面中部有可開合的兩扇門。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傑出的作品。 | |
唐大石犀,國寶級文物。 唐高祖李淵獻陵的石犀重達十噸,全身用幾條粗壯的線條勾勒出犀的特點,整體比例準確,形象生動逼真。漢唐史書都記載有外國曾向中國贈送活犀的史實,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 石犀的質地為陝西富平所產的青石,通長340厘米,身高209厘米,用整塊石料雕琢而成。頭部表現為?目、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腳有三趾,作緩步走動的姿態。右前足石座側面原刻有:“高祖懷遠之德”六字,由於歲月磨泐,今僅能辨出“祖”、“懷”、“德”三字。這件石犀雖然體型高大,但比例卻十分恰當,反映了當時雕刻家對這種動物造型的整體把握。 | |
昭陵六駿之一、二、三、四,國寶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昭陵六駿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戰疆場所乘過的六匹有功戰馬為藍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線條明快,高度寫實,是唐代石刻藝術中的傑作。 六駿的名為“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拳毛馬咼”二駿,於1914年被盜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駿現存碑林。昭陵六駿刻於貞觀十年,各高2.5米,橫寬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圖樣,雕刻人馬形狀的半面及細部,並使高肉突起,稱之浮雕,也叫“高肉雕”。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威武雄壯,造型栩栩如生,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昭陵的這些石刻在品類、造型及題材上,既不取生前儀衛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獨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寫實,富有政治意義的不同凡響之作。 | |
《斷千字文》,作者為“顛張狂素”的張旭。 唐代的草書在繼承漢魏章草、晉代“二王”和漢代張芝等人的基礎上,出現了如張旭、懷素等一代書法大家,把書法線條的流動美和筆意變化的技藝推向草書發展的頂峰,創造性地發展了自漢末以來400年間的草書藝術,充分地展示了草書的藝術美,世人以“顛張狂素”來形容他們臻於化境的草書藝術,並敬稱其為“草聖”。 張旭以酒為嗜好,作書每每大醉,高呼狂叫,甚或以發濡墨,人稱“張顛”。他以王書為基底,又得法於張芝,發展了傳統的草書,與懷素一起,開創了草書的全新境界。當時人們對初諸家每有微詞,而獨對張旭無異議。唐文宗把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術和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碑林藏有《郎官石柱記》、《斷千字文》等。 | |
文物保護
2014年06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完成了“第一批陝西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此項工作是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和《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陝政辦發〔2008〕43號)精神,按照文化部古籍保護工作的安排部署,由陝西省文化廳(陝西省古籍保護辦公室)組織申報工作。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古籍4萬餘冊,其中1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6部古籍入選《陝西省珍貴古籍名錄》。2012年建成了設施先進的古籍書庫,書庫面積約150平方米,存藏體積近200餘立方米。書庫櫃架為手動式鐵皮密集櫃,櫃內鋪設樟木板,並配備了恆溫恆濕空調機,設定了消防設備。實現了防霉、防蛀、防塵、防光、防鼠、防盜、防火、防燥、防潮等功能,基本上達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行業標準·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使作為不可再生文化遺產的線裝古籍有了一個科學合理的存藏環境。2013年建成古籍保護修復室,用於破損紙質文物的修復,使古籍保護工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古籍保護軟硬體條件均已達到申報要求。
2014年07月13日,陝西省古籍保護中心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康萬武與陝西省圖書館副研究員侯藹奇等,對西安碑林博物館申報陝西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進行實地審核,同時對該館的古籍普查工作進展情況進行了督導檢查。專家組對此次檢查的結果比較滿意,對當前各方面的工作進展給予肯定。
2015年04月0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西安碑林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66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4年12月,公安部授予西安碑林博物館全國119消防獎先進集體,這是全國文物系統唯一的一家,也是陝西唯一的一家先進集體。
2015年09月23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為渭南市文物旅遊局拓印碑石資料事宜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193號)收悉,同意拓印所報《曹全碑》等6座碑石的拓片各3份,用於相關博物館的公益展示。
2015年11月,經過近兩個月時間的整理、包裝和搬運,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近300件造像文物日前順利搬遷至博物館內的新石刻藝術館,使造像文物的存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本次移庫的造像文物時代從北魏跨越至清代,材質以石質為主,並有少量木雕、陶瓷、金銅等。造型種類也十分豐富,包括造像碑、單體造像、善業泥等。本次造像文物的安全搬運,將文物入庫工作以及館藏文物的科學化管理工作向前推進了一步。
2016年01月19日,陝西省政府年度消防安全考核領導小組對陝西省文物系統進行年度考核,考核匯報會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進行。陝西省政府考核組特別對碑林博物館消防安全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碑林作為全國、全省119消防獎先進集體的做法值得學習和推廣。
歷史價值
總評
碑林坐落於十三朝古都西安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鹹寧學均設在這裡而得此名),是中國收藏古代碑石墓誌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館藏文物種類豐富,包括歷代碑石、墓誌、石刻造像、畫像石等石刻文物和書法、繪畫、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誌、歷代拓本為具有特色的館藏品。碑林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碑林藏品浩瀚,書法藝術卓越,文化內涵豐富,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藪”、“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書庫”。碑林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全國18個特殊中國歷史旅遊景觀之一,被列入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已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西安最有價值的文物古蹟之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成為普及和弘揚中國經典文化的重要視窗。
歷史價值
從歷史價值來說,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的可藉以補充和訂正史書記載的遺誤,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如從陝西周至縣出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353厘米,寬103厘米,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時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中國的情況。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羅尼經幢》是中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交往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了一個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國的經歷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係。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貴資料。
《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遺物,記載著當時陝西大旱,糧價昂貴,“小麥每斗二兩四錢,米每斗二兩六錢”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慘景象;清刻《張化龍碑》,頌揚了當時領導陝西扶風、歧山一帶農民反抗官府的張化龍;清刻《荒負歌》等,也記錄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廣大農民的苦難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劉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從不同方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和清末廣大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外來侵略的事實。
碑林中還記載了諸多歷代人物,如被譽萬世師表的孔子,統一中國文字的李斯,對蜀漢忠貞不渝的關羽,兩袖清風的鄭板橋,慷慨就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門銷煙震驚中外的林則徐,歷代書法大師王羲之、顏真卿、于右任,以及勵精圖治的鄧廷楨,推行新法的康有為等。他們那憂國憂民,為事業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大量的石經,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石台孝經》刻於唐天寶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並親自以隸書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也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容講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塊色如黑玉,光可鑑人,高590厘米的細石合成,是碑林里最宏偉的石碑。碑上加方額,額上刻浮雕瑞獸、涌雲;額上蓋石,蓋石邊緣刻優美的捲雲,頂上作山嶽狀;碑下有三層石台階,故稱“石台孝經”;三層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渾的獅形怪獸,兩種不相協調的動植物被刻畫得融洽無間,整個構圖給人以威武、活潑的感覺,為盛唐的藝術精華。
《開成石經》是碑林保存的中國最完整的一套石刻書籍,是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接受國子監鄭覃的建議,由艾居晦、陳珍等用楷書分寫,花費了大約七年時間到開成二年(837年)刻成一部石經。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十二種經書和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計114石,文刻兩面,228面,字列八層,共六十五萬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後立於唐長安城的國子監內,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同時也是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此經是中國古代七次刻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這在中國印刷術發明以前,對文化的保存和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明清兩代的《興學碑》、《修渠記》、《修棧道記》、《修城記》、《修廟記》等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藝術價值
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的美譽。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嶧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中國漢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型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在唐代書法藝苑中,名家輩出,時有傑作,真、草、隸、篆,百花爭妍,猶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滅的光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創一體,歐陽通、徐浩、史維則、懷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與其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很相近,結構嚴謹,書法險勁,是值得珍視的書法名碑;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多寶塔感應碑》等,氣勢雄渾,蒼勁有力,是標準的“顏體”;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結構峻整,神足韻勝,是“柳體”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懷仁和尚從晉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中選集而成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則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書家懷素的《千字文》,筆意奔放,流利灑脫,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觀聖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閣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書法,在北魏、唐、宋等碑誌上,還保存了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美圖案花紋。如唐刻《大智禪師碑》的兩側,以線刻和減地兩種手法並用的圖案作為裝飾,將蔓草、鳳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麗、活潑、美妙而有生氣;《石台孝經》碑頭上的浮雕捲雲和獅子,碑座上線刻的精緻蔓草、瑞獸等,也都表現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麗作風;唐刻《道因法師碑》座垢兩側,用流利的線條,刻出兩組人物,共有十多個捲髮深目的異國裝束的人,牽馬攜犬,作準備出行狀,是不可多得的線刻佳作;北魏的《元暈墓誌》四側,分別刻著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滿填流動的雲彩,呈現出飄逸而和諧的奇特意境。它們像綠林一樣陪襯著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使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更加瑰麗異常。
碑林能較完整地保存,是與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的貢獻分不開的。宋代時,由於無人管理,珍貴的漢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磚甓,有的用於修橋,遭到人為的破壞。元代時,碑林的碑石曾兩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陝西發生8級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斷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畢沅率同僚到碑林視察,只見房屋倒塌,碑石橫臥於荊榛瓦礫之間,環顧四周,滿目荒涼,這使他十分震驚和痛心。他與同僚合義,採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編目著錄,組織石刻陳列,建立管理機構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護碑林。在他所著《關中金石記》中說:“前後堂廡,皆鼎新焉,旋於土中,搜得舊刻數十片,遂取《石經》及宋元以前都,編排甲乙,周以欄盾。明代及近人所,則汰存其佳者,別建三楹以存置。其鎖鑰則有司掌之,設法保護,以冀垂永久。”畢沅對金石文字有濃厚興趣,整修碑林在於“庶考古者,得以觀覽也”,為保護珍貴文物作出了重要貢獻。
外界評價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下冊《名碑薈萃》:“在陝西省西安市,有一座我國最大的書法藝術寶庫,那就是西安碑林。碑林收藏了從漢魏至明清歷代的碑石、墓誌,共兩千三百多塊。碑文出自各個朝代書法名家之手,真稱得上是名碑薈萃了。”
朱鎔基主持國務院工作時,曾經先後在多個場合向官員推薦西安碑林刻錄的一則明代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朱鎔基說他從小就會背誦這段箴言,他希望每個官員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2006年04月08日,“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評選結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西安碑林博物館作為“傑出文化的代表”以網路投票第一名(85151票)的結果, 成功當選“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金獎。
申遺大事記
1987年 西安碑林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預備名單。
2000年 3月 7日 《陝西日報》發表《西安碑林要想金榜題名 治理周邊環境是關鍵》一文
2000年 9月 受邀參加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中國世界遺產風采展”
2000年 入編《新千紀的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2年 8月 受邀參加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2002中外世界遺產“風情展”
2003年 6月 西安碑林重新上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資料
2003年 6月 《西安碑林保護管理條例(討論稿)》出台
2003年 8月23日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顧問亨利博士、世界遺產中心官員景峰、奧爾斯先生來西安碑林考察,對西安碑林獨特的藏品體系及整體環境風貌給以極高評價
2004年 3月 成建正委員在西安市政治協商會議提出議案《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盡顯著名古都風采》
2004年 4月26日 新華社發表《西安碑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文,各媒體爭相轉發
2004年 5月 受邀參加雲南麗江舉辦的“世界遺產論壇”
2004年 6月 受邀參加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自然與人文景觀(中國)博覽會”(蘇州)
旅遊信息
地址:
開放時間:
西安碑林博物館全年對外開放。
3月1日——4月底:08:00——17:30
5月1日——國慶節:08:00——18:00
國慶節後——11月底:08:00——17:30
12月1日——次年2月底:08:00——17:15
5月1日——國慶節:08:00——18:00
國慶節後——11月底:08:00——17:30
12月1日——次年2月底:08:00——17:15
門票:
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底)全票50元/人,半票25元/人
旺季(3月1日——11月底)65元/人,半票37元/人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