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鎮海碑林)

碑林(鎮海碑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鎮海的明清碑刻無論規模還是歷史價值,都無法與西安碑林相比。然而,歷史應該記住它,記住在威遠城上,有一批明、清政要的手跡和題字,它記錄了鎮海在海防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碑廊、碑室、碑亭,1000多塊碑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碑林
  • 外文名:Forest of Steles
  • 地理位置:鎮海招寶山山頂
  • 年代:明清時期
  • 首創時間:北宋
碑林位於鎮海招寶山山頂,走過圓通寶殿,眼前即是一條石徑。石徑的一側是城牆,另一側就是明清時代的碑刻,石碑的底座埋落於樹叢中,蒼苔斑駁,碑上刻著遒勁的字型,有讚譽招寶山在海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撐半壁天”“擎天鰲柱”“海天雄鎮”“天險崇開”;有描狀倭寇平定後海上太平景象的:“海天清晏”“天開圖畫”;有表示保衛海防決心的:“永清四海”“歐陽公防夷碑”;此外還有“重修招寶山寶陀寺”“招寶山寶陀寺續修碑記”“保衛寶陀寺勒石碑記”等。碑文,表面風化較重,字跡多已無法辨認。
碑林
在明清碑刻群中,有一塊“中法戰爭觀音顯聖牌”碑很特別,為浙江提督歐陽利見所撰刻。碑刻上記錄著一段故事。據說,在中法戰爭鎮海之役中,法國軍艦洋炮極為先進,炮彈重達300餘磅,卻不能擊中我方陣地。而我方炮雖小,卻能屢次擊中敵艦要害。中法鎮海之役取得勝利後,一位法國軍官回憶,從軍艦上看招寶山時高時低,時大時小,好像有雲霧遮護,若隱若現,炮碼測量,怎么也測不準。用望遠鏡觀看,好像有白衣人在山頭來回走動遮掩,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歐陽利見聞之後,猜想是觀音顯靈保佑,為我軍擊敗法軍,捍衛海疆,立了大功。於是,就將此事報告了光緒皇帝,皇帝極為高興,於中法戰爭鎮海之役勝利後第四年賜於招寶山寶陀寺《自在神通》四字金匾。
據記載,鎮海的明清碑刻原有40餘方,碑高2~2.4米,寬1~1.2米,行楷書體,因文革破壞,只剩下如今眼前零星幾塊。可惜的是,經風吹日曬雨淋,現存的石碑多已嚴重風化,碑文上的記載在漸漸消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