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區

碑林區

西安市碑林區位於西安市中心地帶,位於西安市中心東南部,面積22平方公里,是一個文化教育發達、文物名勝薈萃、科技力量雄厚、市場經濟繁榮的城區。碑林區是西安市城六區之一。因境內有馳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碑林區擁有十分豐富的文物古蹟,其中,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單位的有四處、省級六處、市級一處。有堪稱中國金石寶庫,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館”———西安碑林博物館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碑林區
  • 外文名稱:Beilin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 下轄地區:8個街道
  • 政府駐地:南院門街道南院門27號(老市委)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0000
  • 地理位置:西安市中心地帶
  • 面積:23.36平方公里
  • 人口:65.18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片-東府小片(秦語)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
  • 著名景點西安碑林博物館明城牆、小雁塔
  •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西安站
  • 車牌代碼:陝A
  • 行政代碼:610103
  • 地區生產總值:873.49億元(2017年)
  • 人均生產總值:136760元(2017年)
  • 戶籍人口:71.02萬(2014年)
建置沿革,行政劃分,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資源,人口,交通,經濟,農業,工業,商業,社會,衛生,科研,教育,旅遊,碑林博物館,小雁塔,興慶宮公園,關中書院,臥龍寺,

建置沿革

春秋時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設杜縣,縣治在今雁塔區杜城村。轄區約今長安縣和柞水西北部、寧陝縣東北部及西安市區南郊,這是西安歷史上最早的建制縣,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今碑林區境是杜縣所轄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兩級建制,設內史轄京畿42縣,在今西安市境內設8縣。今碑林區境隸屬內史杜縣。直到漢高帝五年(前202)設京兆尹長安縣,今碑林區境則隸屬長安縣。經魏、西晉、十六國長達760年(前202至558),今碑林區境均隸屬京兆尹(郡)長安(常安)縣。
碑林區鼓樓碑林區鼓樓
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銷馮翊郡的萬年縣,分長安、霸城、山北三縣地於長安城中另置萬年縣,隸於京兆郡,開創了與長安縣二縣分治長安城的局面。天和三年(568)撤山北縣併入萬年縣,建德二年(573)又撤銷霸城縣及杜縣東部地併入萬年縣,杜縣西部併入長安縣。從此,歷隋、唐、宋、元、明、清,今碑林境隸屬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長安、萬年(大年、樊川、鹹寧)兩縣。直到民國2年(1913)2月撤銷鹹寧縣,併入長安縣。清代西安府仍沿用隋唐之制,由長安、鹹寧兩縣分治。長安縣治西安府53坊,今碑林區境內有9坊;鹹寧縣治西安府41坊,今碑林區境內有32坊。
民國16年(1927)11月25日,陝西省政府決議設立西安市。民國17年(1928)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劃原長安縣的西安城內及四關歸西安市,今碑林區境隸屬西安市。民國19年(1930)11月撤銷西安市,名義上西安城關劃入長安縣區劃,而實際上長安縣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關,而由省會警察局主管。
民國33年(1944)9月,再次設西安市建制後,市政府轄西安城關30鎮。今碑林區境內有通化、倫海、京兆、中山、開元、南院、書院、四府、臥龍、通遠、長樂、永寧共12鎮。
民國34年(1945)11月,西安市撤鎮設12個區,今碑林區境為一、二、七區全部及九、十區各一部分。第一區,轄東大街北沿以南城內地區。第二區,轄南大街東沿以西至四府街以東,西大街東段北沿以南地區,以及南關地區。第七區,轄東關地區,包括東關正街、南街、長樂坊等地。第九區,轄南郊,北起南郭門,南至宋家花園,。第十區,轄東郊,西起東郭門,東至滻河。
1949年為一、二、七區,1954年合併成立碑林區,1960年至1962年曾劃歸雁塔區,1966年改名向陽區,1972年復原名。
2001年,南大街街道併入南院門街道,和平路街道併入柏樹林街道。

行政劃分

街道辦直轄
轄竹笆市、大車家巷、蘆盪巷、南院門、保吉巷、南廣濟街、鐘樓、印花布園、書院門、德福巷等10個社區居委會
三學街、端履門、菊花園、騾馬市、開通巷、屹塔寺、馬廠子、東倉門、下馬陵、東大街、建國路北段、建國路南段、和平路北段、和平路南段等14個社區居委會
興慶、傘塔、新興、孟家巷、長樂、更新、北廓門、金花、景龍、環東、八仙庵等11個社區居委會
大新、曹家巷、臥龍、東關、古蹟嶺、仁厚莊、仁厚一、金花、永寧、互助、西安工程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12個社區居委會
轄樂居廠第一、樂居廠第二、興慶南路、南二環、經九路、環南路、太乙路、建東街、安東街、火炬、鐵安街、鐵新村、信號廠、中鐵一局、七七一所、西安交通大學等16個社區居委會
轄文藝北路一、文藝北路二、文藝南路、環南路、雁塔路中段、雁塔路北段、測繪路、建設西路、友誼、明勝路、建科大、友誼東路等12個社區居委會
轄新西里、夏家莊、朱雀南、朱雀北、振興、仁義、永寧、光榮、政治學院、西勘設計院、三五三八廠等11個社區居委會,草場坡、永寧、南廓、冉義、南關等5個村委會
轄軍工、含光一、含光二、科研、鴻雁、交通、水文一、水文二、白廟、紅纓、黃雁、融信、太白、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文康、友誼等17個社區居委會,黃雁東村、黃雁西村、西何家、邊家、白廟等5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

碑林區是西安市城三區之一,位居城區東南部,跨越明城牆,形成城內城外兩部分。東起金花路東沿,與新城區相連;西界,城外抵勞動南路南段,城內至四府街,與蓮湖區接壤;南依防洪渠,與雁塔區分界;北抵西大街東段,轄東大街,城外西起永樂路東至金花北路,分別與蓮湖區、新城區毗鄰。東西長9.1公里,南北寬4.37公里,總面積23.87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4′17″~108°59′25″,北緯34°13′52"~34°16′16"。

地貌

區域大部分地處渭河三級階地,為黃土平原,開闊平坦,起伏微緩。個別地段有黃土梁峁高出階面,為黃土台塬。最高處為祭台村與觀音廟交界處,海拔500米;最低處為南院門水車巷南端,海拔405米。地域相對高差95米,總體地形由東南向西北呈緩坡傾斜狀態。

氣候

碑林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溫差較小,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冷熱乾濕,四季分明。冬季處於蒙古高壓南部和東亞大槽後部,氣溫低,天氣乾燥晴朗;入夏之後,南亞低壓與西太平洋高壓之間形成向西北傾斜的氣壓梯度,使東南季風攜帶的大量水氣形成降雨。盛夏時節處於西太平洋高壓中部,青藏高原大陸暖高壓到達時,氣流下沉,極易形成悶熱酷旱天氣;春季氣溫不夠穩定,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出現寒流和春旱;秋季涼爽宜人,連陰雨較長。

資源

碑林區植被主要為人工植物,植被簡單,數量少。主要分布在機關、工廠、學校、環城林帶、興慶宮公園小雁塔公園和苗圃。林木有楊、柳、槐、法桐、杉、松、柏等19個品種;花卉觀賞植物主要有玫瑰、月季、菊花、米蘭、君子蘭、仙人掌等200餘種。
境內土壤以土婁土為主,土層深厚,質地疏鬆,保肥保水性強,熟化程度高。根據土壤腐殖質含量、土層厚度、鹽漬化程度及土壤耕層厚度、質地、生產性能,次之為黑油土、黃土等3個亞類,5個土屬,8個土種。

人口

民國33年(1944),今碑林區域為西安市第一、二、七區時,總戶數33059戶,總人口164098人。
建國後,1950年第一、二、七區總戶數減至28633戶,總人口減至116905人。1978年後,人口遷移變動頻繁,人口機械增長上升,其中1978、1979和1980年,年遷入人口分別達34488人、31009人和21299人。1993年碑林區的總人口514574人,是1949年的4.61倍。
1990年,碑林區總人口510828人。其中漢族人口501925人,占總人口98.26%;各少數民族8903人,占碑林區總人口1.74%,民族類別總數升為36個。與1964年相比,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0.74個百分點,民族類別增加了13個。
2012年,碑林區戶籍總人口71.18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6.64萬人,女性人口34.5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6903人,出生率為9.61‰,死亡人口 3914人,死亡率5.45‰,全年淨增人口2989人,自然增長率為4.16‰。碑林區常住人口62.08萬人。
2016年,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69.35萬人,同比減少0.5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5.05萬人,女性人口34.3萬人,性別比為102.2(以女性為1,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7874人,出生率為11.31‰,死亡人口1946人,死亡率為2.8‰,自然增長率為8.52‰ 。

交通

碑林區區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南大街、和平路、太白路、含光路、朱雀大街、文藝路、雁塔北路、金花路、長安北路、建國路、太乙路等交通幹線貫通南北,東大街、鹹寧西路,環南路、友誼路、南二壞等交通幹線溝通東西,區內有公交線路數十條。
碑林區夜景碑林區夜景
碑林區公路建設形成了一個以西安為中心,有9條國家高速在此交匯,形成了貫通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高等級“米”字型輻射狀幹線公路系統,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條國道幹線通過。繞城高速、機場新線建成,二環路、三環路全面貫通,市區與所轄區縣全部開通高速公路。

經濟

農業

碑林區的農業主要分布於緊臨城區的東郊和南郊一帶。碑林區的農業生產,50年代至70年代以糧食生產為主,其次是蔬菜,還有少量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糧食作物中主要品種有:小麥、大麥、碗豆等,其中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夏糧的90%以上。秋糧作物中主要品種有:玉米、穀子、大豆、小豆等。60年代中有少量的水稻種植。80年代以種植蔬菜為主,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品種中精細菜比例不斷提高。到90年代,由於土地存量很少,並多為分散“鑲嵌”之地,所以已無糧食可種,蔬菜種植面積也不到1982年的四分之一。

工業

建國後,1952年底,第一、二、七區有手工業從業人員7000餘人,已有組織起來的手工業合作社4個,社員350人。到1954年底,私營手工業企業和個體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29家,從業人員6162人,行業19個;個體手工業也發展到519家,從業人員7086人;還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合作社15家,從業人員1413人。
1956年春,轄區內所有私營工業企業全部實現了公私合營,手工業勞動者實現了合作化。轄區內共建立了手工業合作社(組)75家,入社人數6664人,其中手工業合作社71家,社員6592人;手工業合作組4家,組員72人。1958年,市手工業聯社將48家手工業合作社、3188人,交碑林區管理。1959年,碑林區工業企業148家,其中區直工業企業已有39家(國營14家,集體25家),社會福利企業8家,商辦工業企業101家。
1960年5月,碑林區建制撤銷。工業企業部分劃歸雁塔區,部分劃歸灞橋區。1962年7月,碑林區建制恢復,部分工業回歸,商辦工業隨商業體制變化由市管理。碑林區區、街工業企業共128家,其中區直企業66家,街道工業62家。“文化大革命”期間,碑林區工業總產值由1967年的5657.7萬元增至1977年的10448.81萬元,增長84.6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區、街工業發展基本保持平穩,企業家數保持在117家左右,工業總產值年均在1.32億元。1993年碑林區工業總產值達4.25億元,其中區屬3.64億元。1993年有區、街工業企業共109家,共有職工12686人,固定資產原值31853.6萬元,工業總產值32891.1萬元,上繳稅金1284.7萬元。
2012年,碑林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09億元,實現增加值45.65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18.81億元,重工業產值141.28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4.15億元。
2016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2.4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84億元,同比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1.51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輕工業產值15.41億元,同比增長8.7%;重工業產值16.10億元,同比增長5.8%。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75億元,同比增長26.8%。實現利潤總額6.73億元,同比增長76.5%。

商業

碑林區地處西安市繁華鬧市區,是歷代商賈雲集之地,素以商業集中而著稱。早在唐代,位於今轄區東南部的東市,占地0.92平方公里,“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從明清至民國,區境內的南院門、南大街、東關和南關一帶,為西安商業聚集的繁華區。1935年1月,隴海鐵路通車西安,商業中心逐漸移向東大街。西安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東大街南大街的商業大樓、賓館飯店和各類專賣店,競相建成,成為西安最繁榮的商業地區。
碑林區順城巷碑林區順城巷
1984至1989年,先後投資3325萬元,因地制宜地新建、擴建、改建飲食、糧食、蔬菜等中小商業網點71個,淨增商業用房面積37584平方米,裝飾店堂門面16餘處。1989年,碑林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5935萬元,其中區屬商業銷售額達29500萬元,實現利潤928萬元,分別是1979年的4.1倍和2.6倍。
1993年,碑林區商業單位7102家,從業人員28870人。其中全民單位356家,職工8347人;集體單位1369家,職工10770人;個體有證5377家,從業人員9753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2850.5萬元,其中商品零售額52578.1萬元,飲食零售額4789.3萬元,工業零售額4143.3萬元,其他行業零售額448.5萬元。
2012年,碑林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82億元,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04.92億元。限額以下實現零售額84.9億元。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3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365.85億元,同比增長2.7%。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240億元,同比增長5.2%;餐飲收入17.67億元,同比下降15.2%。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的商品零售額4318萬元,同比增長3.7%。

社會

衛生

1949年5月27日,西安市第一、二、七區成立,3個區分別設立文教衛生科。1954年上半年,改設衛生科。1955年1月碑林區成立,設第7科。
1961年1月成立了碑林公社衛生院。1965年3月組建碑林區牙病防治所。1973年1月在碑林公社衛生院的基礎上成立碑林區醫院。
1983年投資22萬元,將中醫門診部擴建後,成立碑林區中醫院。1993年,碑林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62所,病床5154張,衛生技術人員6553人。其中:醫院36所,病床5154張,衛生技術人員5368人;門診部、衛生所176所,衛生技術人員750人;民辦門診部、聯合診所45所,衛生技術人員230人;個體診所205所,醫師205人。碑林區每千人口平均有病床10.08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2.68人。
2010年,碑林區有醫院、衛生院數36所,醫院、衛生院床位數5763張,衛生技術人員數857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09人,其中醫生3042人,衛生防疫人員數317人。嬰兒死亡率3.93‰,產婦住院分娩率100%。
2016年,全區醫療衛生機構383所,其中醫院35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24所。衛生床位數8119張,衛生技術人員數12261人,其中執業醫師3861人,疾控衛生技術人員數249人。嬰兒死亡率1.5‰,產婦住院分娩率100%。

科研

碑林區也是西安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區內有17所大專院校、47個科研院所和70餘家科研機構,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達6000多人,碑林區人口中平均五人中就有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綜合科技實力在西安市名列前茅。雄厚的科技優勢為碑林區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區內創建了總規劃面積達6.08平方公里的開發區———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碑林科技產業園。園區內有170多家企業,其中近30家企業經國家科委認定為高新技術產業。
小雁塔小雁塔
2010年,碑林區專業技術人員數46519人,專利申請量2925件,專利授權量1314件。
2016年,全年實施區級科技計畫項目37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21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10家。全年技術市場交易額110億元。申請專利量8422件,專利授權量5837件。

教育

建國後,1955年元月碑林區建立時,區境內有市屬中學12所,75個教學班,2660名學生,263名教工;國小38所(其中村學10所),28所公立國小,有207個教學班,11203名學生,387名教工。
1958年,碑林區境共有中學21所(市屬1所、區屬12所、企事業8所);國小45所(公辦33所、私立2所、村學10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教育機構癱瘓,轄區各類學校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碑林區有中學21所,546個教學班,教職工1581人,學生30248人。
1987年,全面貫徹《義務教育法》,增加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碑林區中國小共投入1000多萬元,新建維修校舍65863平方米。1993年,碑林區區屬中國小改革的覆蓋面,中學達50%,國小達40%。區境內有大專院校10所、中等專業學校16所、普通中學28所、職業學校20所、國小50所、幼稚園70所。此外,還有教師進修學校、成人學校、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各1所。1993年底中國小共有教職工5211人,在校學生63215人。
2010年,碑林區共有各類學校137所,畢業生數35518人,招生數30504人,在校學生數120305人,教職工8337人,專任教師5889人。其中:普通中學數37所,專任教師2916人,在校生50226人;職業中學8所,專任教師340人,在校生8342人;國小數44所,國小專任教師1771人,在校生38469人;幼稚園46所,專任教師835人,在校生1584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37.4%,國中畢業生升學率117.2%。
2016年,全區共有基礎教育和職業高中學校135所。全區幼稚園49所;義務教育段學校53所,其中普通國小43所、國中10所;高中階段學校32所,其中普通高中25所,職業高中7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學生114329人,教職工9300人,專任教師6753人。

旅遊

碑林博物館

位於今文昌門內西側的三學街上,北宋京兆學舊址北面。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為保存唐代開成年間所刻的《十三經》而建)宋代為孔廟,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石碑碑林博物館,占地3萬平方米,陳列面積3千平方米。西安碑林是中國保存古代碑刻時間最早,內容最豐富的地方,碑林博物館主要由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組成。共有7個陳列室、6個陳列廊、8個碑亭,共存碑石1788座,其中新增678座,包括碑48個、墓誌509個、經幢50個、造像牌70個、刻線畫1幅,是一座書法藝術寶庫。
碑林區碑林博物館碑林區碑林博物館

小雁塔

建於公元707年,共15級,約45米高。小雁塔位於西安永寧門外西南三里。原為唐長安城開化坊襄城公主宅,文明元年(684)唐睿宗為其父皇高宗李治獻福而立為寺,初名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薦福寺。清康熙年間再修塔寺。1965年對小雁塔加固修復的同時,保留了其無塔頂和塔檐檐角殘缺的現狀,維護了古建築的檔案風貌,是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和西安旅遊十大景點”之一。

興慶宮公園

興慶宮公園位於西安古城外東南角,因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而得名。興慶宮位於唐長安城的隆慶坊,為唐玄宗未當皇帝前曾與其兄弟居住於此。公元712年玄宗即位後,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建為宮,將“隆慶坊”易名“興慶宮”。
興慶宮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和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1958年興慶宮公園在原興慶宮遺址地修建,沿用當年興慶宮池、堂、樓、亭方位和名稱而設計,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興慶宮公園興慶宮公園

關中書院

位於大南門內東側書院門街中段路北西安師範學校處,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十月。為明代官辦的地方性學術機構,明清以來享有盛名的學府。生徒宿舍六楹,住屋四楹。1612年增建“斯道中天閣”一所。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建“仁在堂”及“醒鐘樓”。院內房屋總計370餘間,占地面積130.36畝。建有池塘假山、亭閣石橋,風景秀麗。1991年興修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時,恢復修建了石牌坊,匾額上書“關中書院”,為西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寺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據寺內碑刻載,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隋朝時稱“福應禪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