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

碑林陳列始於北宋慶曆八年(1048)寶墨亭, 明代擴建為寶墨軒,自清以來,蜚聲江左,但屢遭毀壞。新中國成立時,已是環堵蕭然。 1960年鎮江市政府為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徵集四鄉刻石,建立焦山碑林。 1988年進行維修,2002年投資400萬,對焦山碑林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工程。現占地面積為7000多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山碑林
  • 最早陳列:北宋慶曆八年(1048)
  • 藏品:焦山西麓的摩崖石刻等
  • 最近擴建:2002年
  • 現面積:7000多平方米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特色,詳細說明,位置,

簡介

焦山碑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摩崖石刻與碑林陳列組成。摩崖石刻環集焦山西側峭壁,氣勢磅礴,存有六朝以來刻石百餘方,"大字之祖"--《瘞鶴銘》原址即於此。摩崖唐刻《金剛經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題名》、《陸游踏雪觀瘞鶴銘》等,均屬上品,彌足珍貴。
焦山碑林焦山碑林

特色

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焦山早在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就修建了寶墨軒收藏了碑刻, 開啟了焦山收藏碑刻的先河,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而焦山最早的石刻源於六朝的著名的摩崖石刻,被譽為"大字之祖"的《瘞鶴銘》。
二、藏品豐富,種類眾多。焦山碑林的藏品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
1、焦山西麓的摩崖石刻80方。
2、碑林園中的各個時期的碑刻近500方。
三、廊廊相連,庭院深深。碑林的建築為具有江南古典園林特色的古建築。

詳細說明

碑刻在焦山東麓,宋慶曆八年(1048)曾收集梁、唐書法家的石刻,築寶墨亭收藏,經元、明、清多次興廢,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重建於海雲庵內。1958年鎮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散存在南郊的碑刻集中於焦山,並修繕玉峰庵、香林庵、海雲庵等寺廟舊址用作碑刻陳列。現存碑刻近 500通,其中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面的碑刻各200 余通,其他方面的碑刻約50餘通。各類書體具備,均出自名家手筆。
史料碑刻類以《大唐潤州仁靜觀魏法師碑》為最早,立於唐儀鳳二年 (677),碑高2.42米,寬0.87米。碑文楷書,計33行,每行75字。碑中敘述了魏降法師(595~677)的一生。碑陰中第8行有“守潤州譙山戌主解建威”題名,“譙山戌”未見記載,為研究唐代潤州(今鎮江)軍事設防提供了資料。此外如鎮江甘露寺鐵塔塔基出土的唐李德裕瘞舍利石函記,宋寶佑五年 (1257) 《□大港稅總領文卿趙使君壽祠記》、元代《焦山禪寺重建圓悟接待庵記》、明嘉靖四十年 (1561) 《鎮江府儒學對山碑》、清光緒二年(1876)《京口創設義渡碑記》、光緒六年(1880)《渝禁開礦碑》等都是研究地方史的難得材料。再如宋紹興十二年 (1142) 重校立石的《禹跡圖》,與西安碑林阜昌七年(1136)刻石的《禹跡圖》內容基本相同。而焦山的《禹跡圖》上刻有“元符三年(1100)正月依長安本刊”11字,說明現存的兩方《禹跡圖》同出於一個北宋時期的長安圖本,這對探討創製《禹跡圖》的時間和作者等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書法藝術類以《瘞鶴銘》最為著稱,署名“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是一篇哀悼家鶴的紀念文章,無紀年及作者,自宋代即有東晉王羲之說,南朝陶弘景說,多數學者認為《瘞鶴銘》的書法代表了南朝楷書的風格,歷來對其評價甚高,是探討南朝書法的一件重要作品。“瘞鶴銘”原在焦山西麓瘞鶴岩下,常被水浪衝擊,後崩墜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曾任江寧府和蘇州府知府的陳鵬年從江中獲原石 5塊,置於焦山西南觀音庵。全文原有 178字,現只剩92字,內中不全者11字。1961年將其移入碑林後院,粘合嵌於壁間,外建歇山頂半亭保護。亭左廊壁上嵌康熙五十二年(1713)陳鵬年書“重立瘞鶴銘碑記” 1石,寬0.63米,長1.18米。亭右廊壁嵌康熙四年(1665)《重摩顧修遠(宸)家藏瘞鶴銘跋》 2石,長各1.6米,寬各0.8米,記述了顧修遠家藏摹拓本的流傳情況。在東西邊的長廊上還鑲嵌康熙五十三年《林企忠重摩瘞鶴銘宋拓本石刻》4石,寬0.36米,長1.5~1.72米不等;清高宗據傳世本臨摹石刻1石,長2.12米,寬 0.9米。
摩岩石刻在鎮江焦山西麓沿江一線,崖壁滿刻南朝以後歷代遊人的詩文、題字、留名,現已查清的有200處。著名的有宋米芾的“仲宣、法芝、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觀山樵書”。陸游的“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廿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等題刻。
1986年底,將毗鄰的玉峰庵、槐蔭精舍、地藏殿等建築劃入碑林,並作了全面整修。碑林的陳列也按類別和時代作了調整。現焦山碑林已劃歸鎮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
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瘞鶴銘》為第一名碑,為中外歷代文人所讚嘆,享有“大字之祖”,“書家冠冕”的盛譽。蘇東坡評價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明代王世禎說:“此銘古拙奇峭,雄偉飛逸,固書家之雄。”字型結構,有草書圓勁之勢,有漢隸瘦制之筆,又有篆書的筋脈。在我國眾多的碑刻中,鎮江焦山《瘞鶴銘》和陝西漢中的《石門銘》被稱為“碑中之王”“南北兩銘”的說法廣為流傳。《石門銘》 在漢中市石門東壁,刻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記載了梁秦二川刺史羊止重開漢褒斜道石門的故事。
在書法藝術類石刻中,除《瘞鶴銘》外,尚有宋黃庭堅書,米芾王羲之蘭亭序禊帖,明嘉靖四十年(1561)翻刻元趙孟頫蘇東坡像及《前赤壁賦》小楷等。
其他有:魏法師碑、乾隆御碑、蘭亭集序、米芾臨《蘭亭序帖》、“椒山”橫額與《三游焦山》七絕詩、宋代《禹跡圖》石刻、澄鑒堂石刻、黃庭堅《蓄狸說》、秦碣石門刻石等等。

位置

焦山碑林位於江蘇省鎮江市東吳路焦山東麓的寶墨軒內。
鎮江火車站去焦山碑林不遠,大約7公里。乘車路線:鎮江火車站北廣場乘4路、D4路公車到焦山公園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