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位於廣東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廣東省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該校入選“珠峰計畫”“”101計畫“”“111計畫”“2011計畫”“英才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等,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成員。

1924年,孫中山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如今該校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於2001年10月合併而成。

截止2023年5月,學校由廣州、珠海、深圳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設有70個學院(系、部),有135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7個,專業學位類別51種;有在校學生68781人,專任教師455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
  • 外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 簡稱:中大、SYSU
  • 所在地:廣州市
  • 創辦時間:1924年(甲子年)
  • 創辦人孫中山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雙一流(2017年、2022年) 
    985工程
    211工程
    全國重點大學
    101計畫 
    2011計畫
    強基計畫
    珠峰計畫
    中國旅遊教育合作聯盟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2018年) 
    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 (2022年)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 (2012年)
    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2023年6月)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陳春聲(黨委書記)、高松(校長)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6人(含雙聘5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含雙聘1人)
  • 本科專業:135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4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個(不含一級學科覆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3種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7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4個 
  • 院系設定:70個 
  • 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 校歌:《中山大學校歌
  • 校慶日:11月12日
  • 地址:廣州校區南校園: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510275) 
    廣州校區北校園: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510080) 
    廣州校區東校園: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510006) 
    珠海校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519082) 
    深圳校區: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公常路66號(518107) 
  • 院校代碼:10558
  • 主要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截至2018年5月)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6項(截至2018年5月)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0項(截至2018年5月)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1年)
辦學歷史,前身溯源,合併發展,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社會評價,學術研究,研究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學校領導,知名校友,校區情況,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校園環境,所獲榮譽,

辦學歷史

前身溯源

  • 原中山醫科大學
嶺南大學醫學院
1835年11月,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 Peter Parker )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眼科醫局,並於1859年改稱“博濟( Pok Tsai )醫局”。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牌坊
1866年,博濟醫局搬遷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
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學堂。1886 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進南華學堂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
1904年改稱南華醫學校,1930年改稱嶺南大學醫學院,1936年又稱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併合並了私立夏葛醫學院。
廣東光華醫學院
1908年春,廣東光華醫學堂成立,由鄭豪等人創立。該校分別於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廣東光華醫科大學、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和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1915年易名為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中山醫科大學
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與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併組立華南醫學院。
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併,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衛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1981年,成為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1993年開始,教育部衛生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醫科大學。
2000年,經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務院同意,中山醫科大學由衛生部主管調整為廣東省主管。
  • 原國立中山大學
格致書院
廣州格致書院是十九世紀中國著名的教會學校,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醫生1887年創辦於廣州,後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
1907年,格致書院改為嶺南學堂,開設了醫科。後來該學校成為嶺南大學,而其醫科成為聖約翰大學的一部分。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是美國友好人士在廣州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1927年收歸中國人自辦。嶺南大學建校之初,校址幾經變遷。先從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樓福音堂、花地萃香園,1900年又遷往澳門,1904年,將永久校址設在距廣州城東南十里的康樂村。
中山大學
中山醫科大學
此後,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嶺南大學,又於1937年南遷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嶺南大學得以重返康樂。
國立中山大學
1924年2月鄒魯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之後,即於當月24日召集三校學生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會上宣布籌建國立廣東大學,並報告了籌備經過和進行計畫等。3月3日,廣東大學召開首次籌備會議,著重討論並通過了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組織大綱。為保證籌備工作的開展和國立廣東大學的順利開辦,孫中山親自動手籌措資金。1924年6月9日,孫中山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
1924年6月21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孫中山委託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孫中山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歷史沿革
國立廣東大學定於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課。當時,學校並沒有舉行開學典禮與成立典禮。後又經校務會議複議,將開學典禮及成立典禮日定於1924年11月11日這一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設醫科。其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後併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郁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
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後,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鑒於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餘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
中山大學
國立廣東大學鐘樓
1927年1月,魯迅廈門大學被聘至中大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為學院。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於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即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設師範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築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
1945年1月,中大被迫進行抗戰以來第三次遷校。坪石校本部師生先後撤往樂昌仁化。據《國立中山大學滯留仁化員生概況》記載,由於仁化亦處於抗戰前線,學校不久又擇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龍川,師範學院在龍川龍母圩,理學院和工學院在興寧東壩朱屋,農學院在五華歧嶺,法學院在蕉嶺路亭,文學院、醫學院和先修班在梅縣縣城。後來,校本部、研究院、理學院緊急疏散到梅縣。
1945年,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複課,1947年設定體育系,袁浚從武漢大學被聘至中大任體育系主任。

合併發展

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華南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學院(現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天文系由趙卻民教授率領調往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陳國達教授率領全系師生49人調去湖南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哲學系由系主任朱謙之教授率領前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由人類學系主任楊成志教授率領調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分別於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長沙北京等地報到。
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校門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新組建的中山大學由石牌遷入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中山大學原石牌校址,遷入了新組建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學校。中山大學原百子崗校址,興辦華南醫學院。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大會
1952年11月25日,調整後的新的中山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首次調整後的新中山大學,設有中文、外文、歷史、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財政、金融、會計、貿易、企業管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等18個系, 另有俄文、會計、金融、企業管理4個專修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植物等3個研究所。
1953年7月開始第二次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的財經、政法各系分別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院校。同時對圖書、儀器、設備等進行了調配。中山大學圖書館原藏有前華南聯合大學及廣東法商學院所藏財經政法圖書資料,全部調配給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
1954年,將全國惟一的語言系由中山大學調整到北京大學,語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帶領全系師生48人整體遷出。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現華南植物園)劃歸中國科學院管理。同時將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範學院、廣東省立法商學院等院校部分有關科系師生調至中山大學。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大學成為全國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7年12月,國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成立。
1993年開始,教育部、衛生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學。
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
199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中山大學與里昂第三大學展開合作,並於2005年簽署兩校校級框架合作協定,開展學生交換、聯合培養、教師交流等項目。2012年,兩校續簽校級框架合作協定,並在此框架下簽署兩校學生交換協定、聯合培養法語碩士研究生協定及法語專業本科生協定。
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12月,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7年, 經教育部批准,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17所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2009年,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確定中山大學為首批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
2010年,入選國家“珠峰計畫”。
2010年11月,中山大學醫科成為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5年7月,中山大學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1月3日,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舉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儀式,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動。深圳校區選址深圳市光明新區,占地面積約5000畝,是中山大學的主體校園之一,學校形成“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
2016年8月26日,福田人民醫院正式納入中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管理體系,並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2018年1月,中山大學人文學科發展委員會和中山大學社科學科發展委員會成立。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學位列其中。8月,中山大學農學院正式成立。11月,中山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山大學增列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9月,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學成為粵港澳高校智慧校園聯盟創始成員。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10月29日,成為廣東省高校港澳台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理事單位。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2月,中山大學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10月21日,中山大學與澳門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旅遊教育合作聯盟”。11月12日,中山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成立,這是該校成立的首個學部,也意味著中山大學學部制改革正式啟動。
2023年1月,中山大學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2月8日,中山大學-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揭牌成立。3月28日,中山大學成立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至此,中山大學七大學部全部上線,標誌著中山大學正式進入探索“學校—學部—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階段。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濟世橋
2023年4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山大學進行了大約90分鐘的訪問。在中山大學南校園體育館,馬克龍舉行與中國青年的見面會,作了簡短演講並回答學生提問。臨別之時,馬克龍留下感言,為中山大學題字:“感謝中山大學的友誼與信任。埃馬紐埃爾•馬克,2023年4月7日。”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學極地環境立體觀測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揭牌。8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眼健康與視覺合作中心”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啟動。9月2日,中山大學創業學院揭牌儀式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文學園舉行。9月27日,中山大學對外公布,自2023年9月27日開始,社會公眾可預約在周末、國家法定節假日參觀校園。10月6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圖書館正式啟用。11月12日,中山大學與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合作建設的高能直接幾何非彈性中子散射飛行時間譜儀在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預計於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11月15日,中山大學柔性電子學院揭牌。11月12日,中山大學舉行深圳校區建設碑記石、校訓石、孫中山銅像落成儀式。11月12日,中山大學99周年校慶之際,中山大學100周年校慶年啟動儀式在廣州南校園懷士堂隆重舉行。中山大學100周年校慶標識於懷士堂外的草地發布。12月23日,中山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立。
2024年1月4日,中山大學鄉村振興聯合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首批成果發布會在中大懷士堂舉行。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第三場“代表通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中山大學將在香港設立高等研究院。5月10日,廣東省首個現代化海洋牧場創新示範基地在中山大學揭牌。5月15日,百年中大·創新創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大講壇暨中山大學·深圳創新創業與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舉行。6月,中山大學加入聯合國“海洋十年”進校園聯盟,共同宣讀聯盟倡議。6月,騰訊混元團隊聯合中山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推出全新圖生視頻模型“Follow-Your-Pose-v2”。
(圖冊來源: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止2023年5月,學校設有70個學院(系、部),有135個本科專業。
中山大學的學部
學部名稱
所含院系
嶺南學院、管理學院、旅遊學院、國際金融學院、商學院
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深圳)、藥學院(深圳)、附屬第一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中山眼科中心、腫瘤防治中心、附屬口腔醫院、附屬第五醫院、附屬第六醫院、附屬第七醫院、附屬第八醫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博雅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歷史學系(珠海)、哲學系(珠海)、國際翻譯學院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心理學系、新聞傳播學院、信息管理學院、國際關係學院、體育部、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數學學院(珠海)、物理與天文學院、理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氣科學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生態學院、農學院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航空航天學院、材料學院、智慧型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先進能源學院、先進制造學院
計算機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軟體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積體電路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參考資料:
截至2023年5月,學校廣州校區有33個學院(系、部),珠海校區有20個學院(系),深圳校區有17個學院,有10家附屬醫院,開設136個本科專業。
中山大學2022年本科招生專業
學院(系)
招生專業
所屬校區(園)
漢語言文學
廣州南校園
歷史學
哲學類(哲學、邏輯學)
社會學類(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
經濟學類(經濟學、金融學)
外國語言文學類(英語、德語、法語、日語)
法學
廣州東校園
公共管理類(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
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會計學)
心理學
新聞傳播學類(新聞學、傳播學)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學、檔案學)
數學類(數學與套用數學、統計學)
廣州南校園
物理學類: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理學)
化學類(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廣州東校園
地理科學類(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地理科學、城鄉規劃)
生物科學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
廣州南校園
材料類(材料物理、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廣州東校園
電子信息類: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
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保密學院)
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保密管理)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臨床醫學(八年制)
廣州北校園
臨床醫學
基礎醫學
法醫學
口腔醫學
口腔醫學(5+3一體化)
預防醫學
藥學
廣州東校園
護理學
廣州北校園
漢語言文學
珠海
歷史學
哲學
經濟學類(經濟學、金融學)
外國語言文學類(英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朝鮮語、俄語)
國際政治
旅遊管理類(旅遊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
數學類(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物理學類(物理學、天文學)
大氣科學類(大氣科學、套用氣象學)
海洋科學
地質學類(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海洋工程與技術
核工程與核技術(普通班、中法合作辦學)
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遙感科學與技術
人工智慧
軟體工程
臨床醫學
深圳
預防醫學
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
計算機類(智慧型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
航空航天類(航空航天工程、理論與套用力學)
農學
生態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機械工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
網路空間安全
經濟學
工商管理
物理學
音樂表演(藝術類)
廣州南校園
公共事業管理(高水平運動隊)
廣州南校園
參考資料:
中山大學的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醫院、眼科研究所)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
參考資料

學科建設

截止2023年5月,學校有5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51個學位類別,4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1個學科再次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其中工商管理、臨床醫學和生態學入選新一輪“雙一流”“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學科專家建議名單。新一輪學科評估取得歷史性突破,成績斐然。
2017年9月,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1個,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包括攀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類別
名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生物學、物理學、基礎醫學、化學、數學、臨床醫學、工商管理、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哲學、公共管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理論經濟學、口腔醫學、藥學、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海洋科學、地理學、外國語言文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大氣科學、心理學、政治學、套用經濟學、統計學、生態學、世界史、考古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民族學、法學、地質學、特種醫學、地球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網路空間安全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天文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核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不含一級學科覆蓋)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植物保護、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天文學、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學、醫學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地球物理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藝術學理論、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不含一級學科覆蓋)
體育學、藝術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資源與環境博士、生物與醫藥博士、電子信息博士、材料與化工博士、能源動力博士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電子信息、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會計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套用統計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審計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套用心理碩士、藝術碩士、體育碩士、電子信息碩士、機械碩士、材料與化工碩士、資源與環境碩士、能源動力碩士、土木水利碩士、生物與醫藥碩士、交通運輸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城市規劃碩士、農業碩士、文獻與文化遺產保護碩士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哲學
工商管理
數學
化學
生物學
生態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
藥學
-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生物學、工商管理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人類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古代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人文地理學、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內科學(腎病)、神經病學、外科學(普外)、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衛生毒理學、藥理學、行政管理
廣東省重點學科(攀峰重點學科)
理論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廣東省重點學科(優勢重點學科)
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民族學、考古學、世界史、基礎心理學(二級學科)、海洋科學、統計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口腔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截至2020年7月,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簡稱ESI)的統計,在ESI資料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20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目並列全國高校第3位。其中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ESI世界前1%學科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工程學
生物與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與遺傳學
植物與動物學
計算機科學
環境與生態學
微生物學
農業科學
免疫學
臨床醫學
藥理學與毒理學
神經與行為科學
材料科學
社會科學總論
地球科學
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經濟與商業
註:根據ESI2020年7月統計結果
在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按學科水平計算,中山大學有16個學科進入前5,32個學科進入前10。參評學科分數及排名如下:
學科名稱
評估得分
全國排名
學科名稱
評估得分
全國排名
86
1
76
7
工商管理
87
2
世界史
75
12
87
3
82
10
臨床醫學
85
4
地理學
79
8
82
4
69
6
中國史
84
5
護理學
76
8
79
6
外國語言文學
75
17
海洋科學
74
4
統計學
74
15
基礎醫學
82
5
心理學
71
15
口腔醫學
75
5
69
12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83
5
藥學
76
10
公共管理
83
5
數學
76
16
馬克思主義理論
79
8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75
17
84
7
環境科學與工程
74
21
生物學
82
8
軟體工程
72
23
76
5
法學
74
17
理論經濟學
79
9
——
——
——
參考資料:

師資力量

截止2023年5月,學校有專任教師4556人(其中校本部3768人),正高級1751人 副高級2226人,博士後、專職科研人員2297人,專業技術人員(實驗技術、工程技術、圖書資料、編輯出版、會計系列) 999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姓名
學術專長
當選時間
所屬學部
備註
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
2001年
化學部
-
主要從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
2003年
化學部
-
主要從事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研究
2007年
化學部
-
主要從事功能配合物與晶體工程研究
2009年
化學部
-
主要從事引力實驗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
2009年
數學物理學部
-
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和新生代地質研究
2013年
地學部
-
主要從事地球物理與深部構造研究
2015年
地學部
-
主要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研究
2019年
地學部
-
主要從事陸面過程機理與模式研究、陸面模式與氣象/地球系統模式耦合及其套用研究
2019年
地學部
-
主要從事乳腺腫瘤的臨床治療及其套用基礎和轉化研究
2019年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主要從事鼻咽癌的診治及基礎研究
2023年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主要從事光學光子學、雷射、核聚變與電漿物理等研究
1991年
數學物理學部
雙聘
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研究
2003年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
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2005年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雙聘
主要從事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
2009年
信息技術科學部
雙聘
主要從事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
2015年
地學部
雙聘
中國工程院院士
姓名
學術專長
當選時間
所屬學部
備註
主要從事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的研究
1997年
農業學部
-
主要從事腫瘤遺傳研究
2013年
醫藥衛生學部
-
主要從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研究
2015年
土木、水利與建築學部
-
主要從事航天遙測、測控通信和深空探測工程等領域研究
2015年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雙聘
國家級教學名師
序號
年度
獲獎人
院系
1
2003年
王金髮
生命科學學院
2
2003年
鄧東皋
數學學院
3
2006年
中國語言文學系
4
2007年
中山醫學院
5
2008年
李萍
馬克思主義學院
6
2008
中山醫學院
7
2009年
公共衛生學院
8
2011年
歷史學系
9
2011年
附屬第一醫院
10
2014年
王庭槐
中山醫學院
11
2018年
陳敏
物理學院
12
2021年
公共衛生學院
13
2021年
李輝
馬克思主義學院
省級教學名師
序號
年度
獲獎人
院系
1
2003年
王金髮
生命科學學院
2
2003年
鄧東皋
數學學院
3
2006年
黃天驥
中國語言文學系
4
2006年
陳小明
化學學院
5
2006年
王庭槐
中山醫學院
6
2006年
方積乾
公共衛生學院
7
2006年
詹希美
中山醫學院
8
2007年
李萍
馬克思主義學院
9
2007年
陳春聲
歷史學系
10
2007年
中山眼科中心
11
2007年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12
2008年
中山醫學院
13
2008年
外國語學院
14
2008年
童葉翔
化學學院
15
2009年
化學學院
16
2009年
肖海鵬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17
2011年
桑兵
歷史系
18
2011年
中山醫學院
19
2011年
化學學院
20
2011年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21
2014年
物理學院
22
2014年
中山醫學院
23
2014年
陳敏
物理學院
24
2015年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25
2015年
化學學院
26
2016年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27
2016年
附屬第一醫院
28
2016年
中山醫學院
29
2016年
生命科學學院
30
2016年
馬克思主義學院
31
2018年
郝元濤
公共衛生學院
32
2018年
光華口腔醫學院
33
2018年
大氣科學學院
34
2018年
附屬第三醫院
35
2017年
附屬第一醫院
36
2017年
管理學院
37
2019年
郝元濤
公共衛生學院
38
2019年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39
2021年
生命科學學院
40
2021年
附屬第一醫院

教學建設

截止2023年5月,學校有10個專業入選強基計畫(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11個學科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總數位居全國並列第4;72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另有19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得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7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119門;建設國家級虛擬教研室4個,建有線上開放課程228門次。
國家級教學團隊
負責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
負責人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
黎孟楓
國際金融課程群教學團隊
陳平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吳承學
實驗生理科學教學團隊
王庭槐
中國近現代史本科教學團隊
桑兵
法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趙虎
化學教學團隊
陳小明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馬駿
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性教學團隊
王金髮
外科學教學團隊
梁力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團隊
李萍
-
-
國家級特色專業
漢語言文學
歷史學
哲學
人類學
化學
法醫學
護理學
行政管理
工商管理
數學與套用數學
網路工程
臨床醫學
會計學
預防醫學
微電子學
生物科學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軟體工程
生物技術
-
-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教學基地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
中國語言文學
歷史學
哲學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
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中國語言文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深藍”海洋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哲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經濟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經濟管理
法學
信息技術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
公共衛生
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
-
國家級精品課程
數學分析
生理學
中級總量經濟學
現代生命科學
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
領導科學
人體寄生蟲學
無機化學
法醫病理學
細胞與遺傳學實驗
思想道德修養
行政管理
史學概論
放射診斷學
政府績效評估
細胞生物學
基礎會計
綜合化學實驗
醫學統計學
實驗生理科學
植物學
藥理學
中國古代史
旅遊地理學
牙體牙髓病學
有機化學
中國近代史
病理生理學
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
外科學
中國古代文學
人體解剖學
電動力學
中級個體經濟學
大學英語
國際金融
公共關係學
信息資源共享
-
-
截止2023年5月,在近一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8項,以參與單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7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

社會評價

時間
排名
2017年10月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發布,中山大學位列中國第八
2020年9月
位列泰晤士2021世界大學排名第251-300名,內地並列第8-9(區間)
2020年
2021年8月
位列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世界第233位
2022年8月15日
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布“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山大學躋身前百強
資料來源:
QS世界大學排名
年份
世界排名
2012
451-500
2014
384
2015
321
2016
307
2017
297
2018
319
2019
295
2020
287
2021
263
2022
260
資料來源: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截止2023年5月,學校有國家級科研創新平台42個、省部級平台250個,學校著力推進理、工、醫科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科考船、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中大譜儀、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撐未來發展的創新體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學
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中山大學擁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9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重點智庫、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建設有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中山大學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是中山大學跨學科實體學術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1984年
2
生命科學學院
1991年
3
腫瘤防治中心
2005年
4
中山眼科中心
2006年
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腫瘤防治中心
2001年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轉化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中山醫學院
2013年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長非編碼RNA與重大疾病國際合作基地
孫逸仙紀念醫院
2016年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計算機學院
2010年
國家套用數學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數學學院
2020年
“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中國-東協海水養殖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生命科學學院
2021年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生命科學學院
2021年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海洋科學學院
2002年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臨床醫學分子診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
2
數字家庭互動套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計算機學院
2011年
3
半導體照明材料及器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共建)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11年
4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共建)
海洋科學學院
2011年
5
物聯網晶片與系統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12年
6
新藥成藥性評估及評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藥學院
2013年
7
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附屬第一醫院
2015年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RFID與物聯網標籤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15年
2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中山醫學院
2018年
國家工程實驗室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AMOLE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16年
2
視頻圖像信息智慧型分析與共享套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
智慧型工程學院
2016年
國家原子能機構研發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昆蟲不育)研發中心
中山醫學院
2020年
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天琴前沿科學中心
物理與天文學院
2020年
國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物理與天文學院
2020年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科學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科學中心
物理與天文學院
2020年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中山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2023年
國家高端智庫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
2015年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
哲學系
2000年
2
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哲學系
2000年
3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
2000年
4
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2001年
5
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歷史學系
2004年
6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中國語言文學系
2004年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中山大學大數據管理行為與決策實驗室
管理學院
2021年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化學學院
1999年
2
生命科學學院
2000年
3
眼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山眼科中心
2002年
4
腫瘤相關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腫瘤防治中心
2002年
5
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山醫學院
2003年
6
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化學學院
2005年
7
機器智慧型與先進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學院
2006年
8
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山醫學院
2007年
9
信息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2013年
10
天琴計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物理與天文學院
2016年
11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大氣科學學院
2019年
12
極地環境立體觀測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
2023年
13
人體微生態與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附屬第六醫院
2023年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序號
機構名稱
依託單位
成立時間
1
生命科學學院
2001年
2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附屬第三醫院
2006年
3
計算機學院
2009年
4
超算工程軟體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計算機學院
2013年
5
生物醫學大數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山醫學院
2019年
6
外科智慧型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附屬第一醫院
2022年

科研成果

學校屢獲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空中機器人大賽(IARC)、國際大學生工程力學競賽、世界大學生立方星挑戰賽及國內大學生英語辯論賽、生命科學競賽、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智慧型汽車競賽、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金獎/一等獎,在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賽道金獎、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賽道銀獎、預防醫學專業賽道銅獎。
2022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牽頭,中山大學等國內外23家科研單位合作完成, 發現了β衰變中最強同位旋混雜現象。

學術資源

截至2022年12月,實體資源總量已超過1000萬冊(件),其中古籍36萬餘冊,民國時期文獻14萬餘冊,各類特色文獻40餘萬件。資料庫累計超過1000個,其中中外文電子圖書276萬餘冊,中外文電子期刊14萬餘種。
中山大學圖書館是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會員機構,環太平洋學術圖書館聯盟(PRRLA)成員館,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華南地區中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華南區域中心,廣東省高校圖工委秘書處單位。
學術刊物
序號
期刊名稱
國際標準刊號(ISSN)
國內統一刊號(CN)
備註
1
ISSN0529-6579
CN44-1241/N
-
2
ISSN1000-9639
CN44-1158/C
CSSCI來源期刊
3
ISSN1672-3554
CN44-1575/R
-
4
ISSN1001-7098
CN44-1391/R
-
5
ISSN1671-0275
CN44-1570/R
-
6
ISSN0253-9802
CN44-1211/R
-
7
中華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ISSN1002-0152
CN44-1488/R
-
8
ISSN1007-1793
CN44-1195/R
SCI收錄,IF 3.822
9
ISSN1000-4432
CN44-1119/R
-
10
ISSN1674-7445
CN44-1665/R
-
11
ISSN1004-1613
CN44-1114/C
CSSCI擴展來源期刊
12
ISSN1674-0890
CN44-1649/G0
CSSCI來源期刊
13
南方經濟
ISSN1000-6249
CN44-1068/F
CSSCI來源期刊
14
ISSN1674-3202
CN44-1649/C
CSSCI來源期刊
15
中華顯微外科雜誌
ISSN1001-2036
CN44-1206/R
-
16
ISSN1674-2486
CN44-1648/D
CSSCI來源期刊
17
現代哲學
ISSN1000-7660
CN44-1071/B
CSSCI來源期刊
18
中華腎臟病雜誌
ISSN1005-8001
CN44-1217/R
-
19
ISSN1009-976X
CN44-1510/R
-
20
嶺南急診醫學雜誌
ISSN1671-301X
CN44-1539/R
-
21
熱帶醫學雜誌
ISSN1672-3619
CN44-1503/R
-
22
ISSN1671-0770
CN44-1485/R
-
23
ISSN1671-8283
CN44-1530/R
-
24
ISSN1007-1423
CN44-1415/TP
-
25
家庭醫生雜誌
ISSN1004-6348
CN44-1121/R
-
26
Gastroenterology Report
-
-
SCI收錄,IF 2.688
27
-
-
CSSCI集刊
28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
-
-
CSSCI集刊
29
管理學季刊
-
-
CSSCI集刊
30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
-
CSSCI集刊
31
當代港澳研究
-
-
CSSCI集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學已與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定,開展與高水平大學多層次、寬領域務實合作。學校與20多個國際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開展實質性合作,例如:化學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傑-馬里·萊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學萊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與天文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導的AMS合作體開展戰略協作等。
學校已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200多所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本科交換或交流學習平台,不斷拓寬本科國際化辦學空間。
中山大學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2016年,學院獲得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國際認證和歐洲工程教育認證(EUR-ACE),標誌著學院辦學水平已經達到了法國及歐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學院榮獲中法兩國政府聯合頒發的“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獎項。
中山大學共設立了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個,地理學國際化示範學院入選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畫”試點單位。學校在海外建有三所孔子學院。
中山大學毗鄰港澳,與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機構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台籍學生逾千人。學校與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餘個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其中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建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個獲得卓越計畫資助的人文社科項目。中山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於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邀請三地總計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粵港澳高層次科研學術和人才交流平台,為國家及珠三角產業發展提供支撐;與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構建校際合作發展長效機制;此外學校與港澳台高校積極開展師生交流項目,每年邀請港澳台師生近千人次到學校參與交流學習活動。
2022年1月5日,中山大學與廣汽集團在穗簽訂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共建聯合研究院,打造成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雙方將共建聯合研究院,計畫5至10年內將該院打造成為國家級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山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於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澱和輝煌的歷史進程。校徽通常為標準綠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恆,象徵著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中山大學
校徽
中大“馬丁堂守護神獸”石獅,是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從廣州城內覓得並遷入校園安置的,在康樂園裡已經默默佇立了近百年。作為典型的“南獅”,它口銜飄帶、腳踩小獅、半蹲回首,隔著草坪,遠望著鐘榮光先生當年的宅邸黑石屋。
中山大學
中大獅
對應於校訓的五隻“中大獅”造型,還原了中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態:“博學獅”呈直立狀,身著學位服,透出對學問的敬重與追求;“審問獅”靈動活潑作前撲狀,回首四望,充滿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獅”似在假寐靜思,伏地不動;“明辨獅”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懷疑指正;“篤行獅”造型則直接還原馬丁堂前石獅的動作神情,從蹲姿變為站立,充滿蓄勢待發之感。

精神文化

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中山大學
孫中山親筆題寫的中山大學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為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 問、思與立志的統一。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學校為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徵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樑”,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校歌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樑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學
校歌
中山大學校友之歌《山高水長》,由知名詞曲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78級校友陳小奇(代表作《濤聲依舊》、《九九女兒紅》《大哥你好嗎》等)於母校建校75周年時所作,普遍被認作中山大學的第二校歌。在中山大學校友中廣為傳唱,是中山大學校友活動場合的必備曲目。
山高水長
詞曲:陳小奇
你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講了許多年
風裡的鐘樓,火里的鳳凰,激揚文字的昨 天
你是一支美麗的歌謠,唱了許多遍
燈下的背影,清晨的書聲,青春不老的容顏
山高水長,根深葉茂
上下求索,海納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樣報得三春暖
千百個夢裡總把校園當家園
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矗立在南天
肩上的道義,筆下的風采,鑄成民族的尊嚴
你是一條長長的大江,延伸到天邊
甘甜的乳汁,芬芳的桃李,連線四海的眷戀
山高水長,根深葉茂
上下求索,海納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樣報得三春暖
千百個夢裡總把校園當家園,總把校園當家園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中山大學監察專員
常務副校長
副校長
參考資料:

知名校友

校友
人文社會科學
數學自然科學
醫學
工程學
農學
藝術學
校友
黃潔夫
李述中
鄭天保
——
參考資料:

校區情況

廣州校區

廣州校區南校園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510275)
占地面積:1.239平方公里(1858.5畝)
院系設定: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博雅學院、嶺南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逸仙學院、體育部、藝術學院。
廣州校區北校園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510080)
占地面積:0.208平方公里(312畝)
院系設定:中山醫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
廣州校區東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510006)
占地面積:0.989平方公里(1483.5畝)
院系設定:法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心理學系、傳播與設計學院、信息管理學院、化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國家保密學院、網路安全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藥學院。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

珠海校區

通訊地址: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519082)
占地面積:3.571平方公里(5356.5 畝)
院系設定: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歷史學系(珠海)、哲學系(珠海)、國際金融學院、國際翻譯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旅遊學院、數學學院(珠海)、物理與天文學院、大氣科學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軟體工程學院。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深圳校區

通訊地址:深圳市光明區公常路66號(518107)
占地面積:3.143平方公里(4714.5畝)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院系設定: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深圳)、藥學院(深圳)、材料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智慧型工程學院、航空航天學院、農學院、生態學院、積體電路學院、先進制造學院、先進能源學院、理學院、商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校園環境

中山大學共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總面積達9.15平方公里,分別坐落廣州、珠海以及深圳。廣州校區南校園占地1.239平方公里,廣州校區北校園占地0.208平方公里,廣州校區東校園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區占地3.143平方公里(選址紅線面積)。
沿著海岸線
6棟海琴樓群依次排開服務海洋等學科的發展誕生了“中山大學”號“中山大學極地”號“珠海雲”等一批國之重器。隔窗無意望,卻得驚艷畫綠紅白藍橙紫六色交輝煥發出迷人生機。紅磚綠瓦的海琴樓背靠群山面向大海,既與珠海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又與廣州的康樂園遙相呼應彰顯了百年中大一脈相承的建築風格。
校園開放
2023年9月27日起,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周末、國家法定節假日參觀的預約通道,預約成功後入校時段為當天9:00-11:30或14:30-17:00寒暑假期間開放參觀安排另行公告
如遇校內調休調課、重要校事活動或極端天氣等情況,將暫停校園參觀並另行通知,當天已預約名額自動失效。

所獲榮譽

時間
獎項名稱
2004年5月
廣州市2003年無償獻血先進集體
2021年6月
中山大學等12家單位,入選“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台
2021年9月28日
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稱號
2022年2月14日
中山大學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工商管理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年5月17日
經申請材料書面審核、申請單位視頻答辯和專家獨立評審,科教司擬同意廣東省疾控中心-中山大學入選首批高等級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基地公示名單
2023年5月
被設立為“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2023—2025年)”
2023年6
入選首批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名單
2023年8月
2023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中山大學位列第72位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