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雄才(1903-1993),化學家、教育家,廣東興寧人,華南理工大學二級教授,民盟盟員。1929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化學科,同年考進日本理化研究所久保田研究室攻讀研究生。1931年回國後任國立中山大學化工系教授,歷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華南化工學院院長等職。一直從事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的教學和科研。通曉日、德、英三國語言,有譯著《最新化學工業大全》、《增訂化學工業大全》等。出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期間,主持擬訂了《廣州地區籌設工學院基本草案》,為華南工學院組建提供了可行的藍圖。出任華南工學院籌委會副主任和副院長期間,為華南工學院的專業設定、教學科研規劃、校舍建設、師資充實等付出了心血。1955至1993年間,擔任民盟第五、六屆中央常委,民盟廣東省委會第三、四、五、六屆副主委,第七、八屆主委。是廣東省第一、二、三、五、六屆人大代表;曾擔任第五、六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第四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93年11月2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91歲。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人物事跡,為報國求學東瀛十一載,參與建設中山大學新校區,抗戰期間與中大共赴國難,衣帶漸寬從教不悔,創辦華工院系調整注心血,才智育人成績斐然促交流,情系祖國慰平生,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羅雄才(1903-1993),男,漢族,廣東興寧縣龍田鎮鴛塘村人。著名的化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受父親道德品格的影響,羅雄才從小立志報國,東渡日本留學11年,回國後投身教育事業。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中,羅雄才一直心繫教育,引進國外先進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理念,先後參與創辦多所廣東高等學府並擔任主要領導,是廣東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和專業設定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任職教授長達62年,培養了大批教育和科技人才,為國家的高等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和聰明才智。1952年羅雄才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5至1993年間,擔任民盟第五、六屆中央常委,民盟廣東省委會第三、四、五、六屆副主委,第七、八屆主委等。他先後被選為廣東省第一、二、三、五、六屆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以及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人物生平
羅雄才幼年時,父母先後去世,依靠堂叔父羅健瞻撫養。自幼聰穎,在鴛塘村鳳漢國小讀書時,成績突出。畢業後考上縣立中學。這時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時期。他除了認真學好功課以外,還讀了許多報章雜誌,從而萌生了民主和科學救國的思想。1919年中學畢業後,前往廣州準備投考公費學校時。意外地會見了時任廣東省參議會議員的同鄉李日京。李日京建議他到日本補習日文,生活費只需廣東毫洋100元。如能認真學好日文,第二年就很有希望考取中國政府公費留學資格。羅雄才聽後非常興奮,並得到叔父支持。1920年8月,羅雄才到了日本,就讀“東亞預備學校”補習日文。刻苦自勵,分秒必爭,提高了日文的讀寫水平。1922年初,考上東京帝國大學預科班第一高等學校,實現了公費求學的願望。3年後,進入帝大理學部化學科學習。畢業後進入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有機化學3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3省。羅雄才義憤填膺,毅然回國。
羅雄才於1931年冬回到廣州,任中山大學理工學院化工系教授。1938年年底日本占領廣州,他隨學校西遷雲南澄江。1942年又隨校遷返粵北坪石。鑒於粵北局勢動盪不定,他向廣東省教育廳建議,在興寧創辦工業學校,以適應形勢需要。批准創辦後,他被委為“廣東省興寧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是年秋他回到興寧,即利用神廟和民房作校舍,開設紡織和化學2科,招生上課;還就地籌款興建新校舍。次年秋,新校建成,又增設機械、電機和土木工程3科。1944年秋,坪石淪陷,中大金曾澄校長及部分師生到達興寧。羅雄才看到他們處境困難,先是向銀行貸款解決他們的生活,繼又讓出部分校舍安排他們上課。不久,金校長委羅雄才任中大工學院院長。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中大復員廣州。羅雄才亦回廣州,續任工學院長仍兼興寧工校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雄才歷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華南工學院副院長、華南工學院院長、中山大學副校長。年邁時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他自1931年擔任大學教授和領導直到退休,歷時60餘年。對大學的專業設定、校舍建設、師資調配、擬訂並實施教學和科研計畫等,歷盡艱苦,費盡心血,對廣東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提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羅雄才治學嚴謹,對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有精湛研究。曾參與編纂《最新化學大全》,其中第二、三分冊是他編寫的,內容充實,獲得同行稱許。1965年,倡議組織“中日高分子雙邊學術討論會”,輪流在中國和日本舉行,對促進兩國學者的友誼和交流新的成果以及發展中國化學研究與生產同步進行作出了有益貢獻。從50年代起,他一直擔任廣東省化學會理事長、省科協副主席、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他努力組織、團結和指導廣大化學工作者解決教學、科研和化工生產上的問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還翻譯了大量日文化學科技資料,供工廠學校參考,受到同行尊敬和愛戴。
羅雄才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被選為廣州市、廣東省和全國人大代表,歷任第四屆省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52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長期擔任省民盟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省民盟名譽主委、民盟中央參議會常委。他積極參政議政,帶領大批知識分子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93年11月2日在廣州病逝,終年90歲。
人物事跡
為報國求學東瀛十一載
羅雄才的父親羅望周是一名愛國志士。羅雄才兩歲時,父親不幸染病,臨終前留下遺囑,希望羅雄才能夠繼承遺志,長大後報效祖國。因家境貧寒,羅雄才十歲正式入學,母親卻於次年染重病離世,羅雄才由堂叔羅健瞻撫養。他謹記父命,發奮學習,16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從興寧縣立中學畢業。1920年秋,在堂叔羅健瞻的全力支持下,羅雄才負笈東瀛求學。1922年,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學校(簡稱“一高”)預科班,遂取得中國政府庚子賠款公費資助。一年後,他以預科班第一名成績畢業,升入“一高”理科班。192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化學科,成為該科歷史上第一位中國學生,師從有機化學權威松原行一、久保田勉之助、柴田雄次、水島三一郎、片山正夫等一流教授。1929年,羅雄才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隨後進入當時代表日本最高科技水平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從事研究,成為該所唯一的中國學者,主攻化學反應催化劑,曾在日本和歐洲的著名化學雜誌上發表過四篇論文。在日本11年的求學生涯,羅雄才憑藉出色的學業成績,對先進科技的靈敏嗅覺,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給日本的老師和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他經常在工作之餘廣泛結交中日朋友,他考察過許多地方,較全面地了解日本的狀況。羅雄才深切體會到,中國必須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工業,才能立足世界強國之林。1931年春,日本軍國主義挑起的一系列辱華事件,羅雄才謝絕了日本師友的挽留,決意辭職離開日本回國效力。
參與建設中山大學新校區
1932年2月,鄒魯復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決定在石牌建立新校區,設立工學院,並召集24人成立籌備委員會,年僅29歲的羅雄才教授是最年輕的委員之一。從1933年工程施工開始,羅雄才除在廣州文明路舊校區授課外,全力以赴投入建校工作中,參與了工學院和部分附屬機構建設的指導以及施工監督工作。1934年7月5日,中山大學工學院在文明路舊址成立,10月,工學院全部遷入石牌新校區。
抗戰期間與中大共赴國難
廣州淪陷後,中山大學被迫西遷。羅雄才隨校經越南遷雲南澂江,後返遷粵北坪石。為了適應抗戰需要,培養工業技術人才,羅雄才聯合興寧各界共同爭取在興寧設立工業學校。1942年夏,廣東省政府批准在興寧設立“廣東省立興寧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工校),委派羅雄才為校長。這是抗戰期間中國東部唯一新創立的大專以上的學校,建校費用高達220萬元,其中大部分費用都是羅雄才號召下籌得的各界捐款。期間,羅雄才一直兼任中山大學教授,經常冒著生命危險,穿梭於坪石與興寧之間。抗戰後期,日寇再次進犯粵北,在中山大學師生顛沛流離撤往東江地區的緊急關頭,羅雄才將中大師生迅速在興梅地區安頓下來。1945年3月上旬,廣東省府與中大校方商定在興、梅等縣設校複課,並任命羅雄才為中大工學院院長。日本投降後,中山大學成立復員委員會。羅雄才任復員委員會工程組主任,率領中大工學院師生員工從興寧返回廣州石牌。看到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美麗校園遭到嚴重破壞,他心痛之極。1948年夏,羅雄才受聘出任中山大學學校總務長,為戰後修復、重建校園做了大量工作。
衣帶漸寬從教不悔
1950年至1951年,羅雄才未在臨時校務委員會擔任行政職務,專心致志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1951年8月,中山大學副校長馮乃超代表廣東省文教委員會“三顧茅廬”,力請羅雄才出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全面負責學院的行政及教師管理工作,並為即將進行的院系調整做籌備工作,羅雄才顧全大局,欣然前往。1963年5月20日,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署國務院任命書,任命羅雄才為中山大學副校長。他從實驗室建設、學術交流、科學討論會、科研成果展等方面加強理科建設,並親自主持建立了包括光學、生物學、高分子科學等四個高級實驗室,在國內均屬領先地位。1963至1966年,羅雄才在中大主持了兩次科研成果展覽會,成為全國高校科研展覽會的預演。中山大學的理科建設得到教育部的肯定。1966年,“文革”爆發,羅雄才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身心傷痛,始終保持了自己對祖國和人民的一片忠誠。1971年底,羅雄才正式恢復所有的職位和待遇。
創辦華工院系調整注心血
1952年全國進行院系調整,羅雄才受命擔任新的工學院籌備委員會副主任,提議將學院定名為“華南工學院”並獲批准,他是華南工學院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1月17日,羅雄才在工學院體育館華南工學院成立大會上作了籌備工作報告,後來該日被定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成立紀念日(即“校慶日”)。華南工學院成立前後院系調整工作艱巨而複雜,涉及大批教師、學生及儀器、設備、圖書等人、物資源。調入的八十多名教授、大批教職工和二千多名學生來自十多個學校。順利完成了涉及廣東、湖南、廣西、湖北、江西等省的院系調整,確立了華南工學院的基本架構。羅雄才以大局為重,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尊重來自各地的專家教授,合理安排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使各項工作儘快走上正軌。1955年5月31日,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署國務院任命書,任命羅雄才為華南工學院副院長。1958年,廣東省委決定成立華南化工學院,羅雄才被任命為院長。他集思廣益,克服了時間緊迫、經費缺乏、校舍不足等困難,如期將學院創辦起來。還增設了酸鹼、化肥、燃料、有機合成、纖維素、微生物、塑膠機械等實用專業,開創了廣東化學工業教育的新局面。1962年,化工部指定羅雄才為全國化工統編教材總主編。同年,教育部根據當時“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要求華南化工學院與華南工學院重新合併,校名仍為華南工學院。1973年,羅雄才被任命為廣東化工學院革委會副主任;1978年,被任命為華南工學院副院長。提議並組建了華南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才智育人成績斐然促交流
1931年1月,羅雄才被聘為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從此開始了他長達62年的教授生涯。曾講授過理論化學、有機化學、有機分析、物理化學、高等有機化學等多門課程。親手編寫從基礎理論到專業知識的教材。他的國學功底深厚,外文嫻熟,寫出的教材文字精湛凝練。他的講課深入淺出,極具啟發性。他不但在講學中把最新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教給學生很多人生哲理。此外,羅雄才還參與翻譯了日文版的《最新化學工業大全》及其增訂版,在中國化學術語的標準化方面以及對中國化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創造性和奠基性的貢獻。早在1932年,羅雄才就積極參加廣東化學會的活動,是中山大學化學會創始人之一。1961至1981年間,一直擔任中國化學化工學會的常務理事。上世紀50年代初至1982年,他還兼任廣東省化學會理事長,並長期擔任廣東省科協副主席。羅雄才在中山大學大力組織和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曾邀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到校講學,還邀請高分子學家錢人元教授等多名國內著名學者來校交流。
情系祖國慰平生
羅雄才還是廣東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作為民盟廣東省委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積極參政議政,充分利用自己的淵博學識及多年擔任高校領導,有豐富經驗的優勢,為國家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1984年後,羅雄才教授主動讓賢,不再擔任大學行政領導職務。1991年底,中大化工系校友為紀念化工系成立60周年,在原化工系教學樓前建立玉雕,請羅雄才教授親筆題詞“孕育”。這座玉雕既意喻幾十年來學校老師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千千萬萬的科技人才,也表達了校友們對母校、對師長的懷念和銘感之情。1993年11月2日,羅雄才教授因病在廣州逝世,離開了他為之奮鬥終身的教育事業,享年91歲。
人物評價
羅雄才生於1903年,時值清朝政府極端腐敗,中華民族陷於災難深重的時期。羅雄才懷抱科學救國志向,負笈東瀛。他以優異成績從日本最優秀的大學畢業,進入著名的理化研究所從事研究。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大肆挑釁中國時,他義無反顧地終止自己如日中天的學術研究,回到祖國,矢志不渝走科學強國道路。他親自參與了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的設立和發展。抗戰期間他為保存中大工學院以及抗戰勝利後為國立中山大學復校工作均立下了汗馬功勞。解放初全國院系調整,羅雄才主持了一系列繁瑣複雜的行政管理工作,是華南工學院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在華南工學院的發展、創建華南化工學院和加強中山大學理科建設,建立多層次教育等方面建樹良多。羅雄才是華南地區現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驅者之一,他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祖國科技教育事業的開拓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