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聲

陳春聲

陳春聲,廣東省揭西縣人,1959年8月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縣,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春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汕頭市澄海縣
  • 出生日期:1959年8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歷史學會會長
人物履歷,任職經歷,學術經歷,學術研究,研究領域,科研項目,學術論著,獲獎情況,

人物履歷

1982年在中山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1984年在中山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89年在廈門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任職經歷

1991年起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副主任,1994年起任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副院長,2000年起任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2001年起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3月起任中山大學副校長。2012年3月,任中山大學委員會常務副書記(正廳級)兼副校長。
2015年9月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

學術經歷

學術經歷:1992年,香港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1993年,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1995年,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訪問學者;1996年,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訪問學者;1997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1998年,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訪問學者;1999年,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訪問學者;2000年—2001年,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訪問學者;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訪問學者;2003年-2004年,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2007年,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客座教授;2007年,台灣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座教授,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兼)。
兼任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廣東歷史學會會長。

學術研究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中國社會史、中國經濟史和史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在歷史學計量研究和傳統鄉村社會研究兩個學術領域有較大成績。正在主持多項有“歷史人類學”傾向的國家重大研究課題和國際合作計畫,重點進行族群與區域文化、民間信仰與宗教文化、傳統鄉村社會等領域的研究。
曾獲一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兩項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廣東省教學名師”稱號。

科研項目

⒈“八五”期間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王朝統治與基層社會——明初東南沿海里甲制研究”,主持人。
⒉“六五”、“七五”期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主要參加者。
⒊“七五”期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清代全史”,主要參加者。
⒋“七五”期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代華南農村社會研究”,主要參加者。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資助項目“珠江三角洲鄉村社會文化歷史調查”,主要參加者。
⒍ 與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合作項目“華南傳統中國社會文化形態研究”,主要參加者。
⒎ 國家教委文科教材項目“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主要參加者。
⒏ 國家教委文科教材項目“史學概論”,主要參加者。
⒐ 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合作項目“商人與華南地域社會”,主要參加者。
⒑廣東省“九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鄉村社會結構的比較研究”,項 目主持人。
⒒ 國家教委“高等院校優秀中青年教師研究基金”項目“明清時期華南民間神信仰與社會變遷”,項目主持人。
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研究委員會(RGC)資助項目“移民社區與海外聯繫:1850-1950年的潮州地區與潮州商人”研究計畫(編號HKUST6169/98H),項目主持人之一。
⒔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清時期東南沿海社會及其海外聯繫”,項目主持人。
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基金重點項目“清水江流域民間文書收集與研究,項目主持人,2003年12月30日前結項。
⒖與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合作項目“歷史人類學研究人才培養計畫”,項目主持人。
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項目“網路教育基礎課程《中國歷史》質量標準研究”項目主持人。
⒘教育部“十五”期間教材規劃項目“史學概論”,項目主持人。
⒙教育部十五期間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歷史人類學及其在中國的實踐”。
廣東省教育廳千百十工程”優秀人才培養基金項目“16世紀以來中國區域社會之建構——地區開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⒛美國嶺南基金會博雅教育資助項目“‘中國鄉村社會變遷’大學生暑期研習班既田野調查活動”。

學術論著

著作
⒉ 《清代全史》(第五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韋慶遠葉顯恩主編。
⒊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下冊),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彭雨新、湯明燧主編)。
⒋ 《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與鄭振滿合編)。
5.《經營文化:中國傳統社會單元的運營與管理》,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9年版(與劉志偉合編)
⒍《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
譯著
《華南絲區:地方歷史的變遷與世界體系理論》(ELvin So 原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論文
⒈ 《科大衛〈1870年至1911年江蘇省農村經濟〉評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3年第3期。
⒉ 《清代廣東的制錢鑄造與流通》,《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4年第4期。
⒊ 《現存廣東地方志數量補遺》,《廣東地方志通訊》1985年第1期。
⒋ 《現存廣東地方志數量再補》,《廣東地方志通訊》1985年第2期。
⒌ 《統計分析方法在史學研究中的套用》,《學術研究》1985年第3期。
⒍ 《明清廣東地方經濟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究》1985年第4期。
⒎ 《清代廣東銀錢比價》,《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⒏ 《歷史學科學化斷想》,《廣州研究》1986年第1期。
⒐ 《一部鮮為人知的縣誌--民國34年〈南澳縣誌〉評介》,《廣東史志》1986年第3期。
⒑《論史學認識過程》,《未定稿》1987年第5期。
⒒《清代廣東的銀元流通》,《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該文部分章節以同名發表於《中國錢幣》1985年第1期)。
⒓《國外明清經濟史新著紹介三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 (與楊國楨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⒔《1987年國際清代區域社會經濟史暨全國第四次清史學術討論會概述》,《廣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
⒕《論清代中葉廣東米糧的季節差價》,《中山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⒖《論清代前中期廣東缺糧的原因》,《廣東史志》1989年第1期。
⒗《論清代廣東的常平倉》,《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⒘《清代廣東糧食貿易》,《廣州日報》1989年3月12日。
⒙《清代廣東的社倉》,《紀念梁方仲教授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⒚《清代廣東社倉的組織與功能》,《學術研究》1990年第1期。
⒛《18世紀廣東米價上升趨勢》,《中山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21.《清代經濟運作的兩個特點--有關市場機制的論綱》,《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4期 (與劉志偉教授合作,第一作者)。
22.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ce: State of the Field",[美國]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1 No.2 [1990年] (與葉顯恩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23.《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中的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中國史研究動態》1990年第4期。
24.《評〈廣東航運史·古代部分〉》,[美國] 《九州學刊》第4卷第1期 (1991年4月)。
25.《廣州、佛山在清代前中葉廣東米糧貿易中的中心地位》,《開放時代》1990年第3期 (又發表於《廣東史志》1990年第4期)。
26.《清代廣東常平倉谷來源考》,《清代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版 (又發表於《廣東史志》1988年第3期)。
27.《論社會經濟史區域性研究》,《清代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版 (又發表於《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與葉顯恩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28.《把家族組織置於社會經濟的總體中考察》,《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3期。
29.《士紳與清末基層社會控制權的下移--鹹豐以後廣東義倉研究》, 《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0.《論18世紀廣東米價上升的社會後果》,《十四世紀以來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廣東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
31.《揭示傳統中國政治鬥爭的經濟和文化內涵--讀〈明代政爭探源〉》,《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32.《明清珠江三角洲傳統市場的發展》,《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前瞻》,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與劉志偉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33.《清代中期嶺南區域市場的整合--米價變化的動態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2期;又刊於《成長中的新一代史學----1991年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學術會議論文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4.《藍鼎元與清初縣政--〈鹿洲公案〉的研究》,《明末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3年版。
35.《社會史研究應當重視田野調查》,《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6.《類型化的魅力與超越--評〈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4期。
37.《區域研究與總體歷史--評〈清代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書品》1993年第1期。
38.《從“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會--兼論潮州歌冊的社會史資料價值》,《潮學研究》第一輯,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又載於汕頭市政協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澄海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樟林古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頁445-469。
39.《社神崇拜與社區地域關係--樟林三山國王的研究》,《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二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又載於汕頭市政協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澄海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樟林古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頁470-484。
40.《樟林港史補證三則》,《潮學研究》第二輯,汕頭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轉載於林遠輝編《潮州古港樟林――資料與研究》,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6月版,頁68-82。又載於汕頭市政協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澄海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樟林古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頁 114-158。
42.《論清末廣東義倉的興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3.《應當重視傳統農業發展的社會空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與劉志偉 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44.《三山國王信仰與清代粵人遷台--以地緣認同的研究為中心》,《台灣史研究論集》,華藝出版社1994年版。
45.《史學研究也是一個審美過程》,《學術研究》1994年第5期。
46.《梁啓超與袁崇煥研究》,《學術研究》1994年第 期 (與陳樹良同志合作,第二作者)。
47.《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48. "Price Inflation and Its Social,Economic,and Climatic Context in Guangdong Province,1707-1800". (歐洲)T'oung Pao Vol.81,No.1 (1995) (與Robert Marks 合作,並列第一作者).
49.《“移情”與史學研究之境界--讀〈柳如是別傳〉》,《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0.《三山國王信仰與清代粵人遷台--以鄉村與國家的關係為中心》,《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1.《三山國王信仰與台灣移民社會》,(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50期 (1996年3月出版)。
52.《嘉靖“倭患”與潮州地方文獻編修之關係----以〈東里志〉的研究為中心》,《潮學研究》第五輯,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3.《從“八二風災”看清末民初潮汕社會----以樟林為例》,《潮學研究》第六輯,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54.《歷史研究應當重視專業規範》,《光明日報》史學版,1997年1月21日。
55.《明清之際潮州的海盜與私人海上貿易》,《文史知識》1997年第9期。
56.《尚余孤瘦霜雪姿----湯明燧傳略》,《湯明燧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與劉志偉、戴和合作)。
57.《歷史學本位的鄉村社會史研究》,《1997年中國歷史學年鑑》,中華書局1998年版(與劉志偉教授合作)。
58.《明末潮州地方動亂與“民”、“盜”界限之模糊》,《潮學研究》第七輯,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與劉志偉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59.《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培養現代學術意識》,中山大學教務處編《改革與實踐—中山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論文集(五)》,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與劉志偉、黃國信合作)。
60.《信仰空間與社區歷史的演變----以樟林神廟系統的研究為中心》,《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1.《商人廟宇與“地方化”--樟林火帝廟、天后宮、風伯廟之比較》,《在鄉商人:華南地域社會的研究》,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2.《村落歷史與天后傳說的演變----以樟林的四個天后宮為例》,《建築、神像與儀式:華南天后信仰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版。
63.《清末民初廣東鄉村一瞥---<;辛亥壬子年經理鄉族檔案草部>;介紹》,《慶祝王鍾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論文合集》,黃山書社1999年版(與劉志偉合作)
64.《以歷史學為本位研究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與劉志偉合作)。
65.《歷史專業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學術素養----史學理論課學生課堂提問的分析》,中山大學教務處編《改革與實踐—中山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論文集(六)》,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6.《樟林三山國王的研究》,《三山國王叢談》,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67.《以歷史學為本位研究傳統中國鄉村社會》,載《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青年學者論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68.《近代華僑匯款與僑批業的經營----以潮汕地區的研究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4期。
69.《鄉村神廟系統與社區歷史的演變----以樟林神廟系統的研究為中心》,《中國社會史論》第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0.《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從》第二輯,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71.《村落歷史與天后傳說的演變----樟林四個天后宮的研究》,《潮學研究》第八輯,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又載於汕頭市政協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澄海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樟林古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版,頁433-444。
72.《明末清初潮州社會動亂與“撫民”、“撫賊”問題之呈現》,《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73.《正統性、地方化與文化的創製----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徵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2001年第1期。
74.《鄉村神廟系統與社區歷史的演變----以樟林為例》,《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與現代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宋明時期潮州地區的雙忠公崇拜》,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6.《<;歷代寶案>;所見之清代潮州商人的海上貿易活動》,《潮學研究》第九輯,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頁126-133。
77.《國家意識與民間文化的傳承》,《開放時代》2001年10月號(與鄭振滿合作)。
78.《明末東南沿海社會重建與鄉紳之角色----以林大春與潮州雙忠公信仰的關係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79.《客家文化導論序》,見房學嘉等著《客家文化導論》,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80.《從家書到公共文獻----從陳子昭書札看海外潮人與家鄉的聯繫》,李志賢主編《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八方文化企業公司、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2003年12月版,頁32-54。
81.《“正統”神明地方化與地域社會的建構――潮州地區雙忠公崇拜的研究》,《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頁19-31。
82.《宋明時期潮州地區的雙忠公崇拜》,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鄉村故事與社區歷史的建構----以東鳳陳氏為例兼論傳統鄉村社會的“歷史記憶”》,《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該文以《鄉村故事與社區歷史的建構 ----以東鳳陳氏為例兼論傳統鄉村社會研究的若干問題》為題,收錄於楊念群等主編《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頁471-486)。
84.《鄉村的故事與國家的歷史――以樟林為例兼論傳統鄉村社會研究的方法問題》,《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12月版,頁1-33。
85.《鄉村故事與“客家”歷史記憶的重新塑造----以<;明季嶺東山砦記>;的研究為中心》,《兩岸“歷史、文化與社區”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苗栗縣文化局2003年版。
86.《評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商業網路》,《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10月),頁142-145。
87.《從教師職稱評審制到職務聘任制的平穩過渡》,謝繩武主編《高校師資管理新探》,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15-121(與李萍、丁紀平合作,第二作者)。
88.《兩岸客家社會與文化環境的若干差異》,《客家》2004年第1期,頁26-27。
89.《歷史的內在脈絡與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史學月刊》2004年第8期,頁8-9。
90.《從地方史到區域史――關於潮學研究課題與方法的思考》,《潮學研究》第11輯,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頁18-44。
91.《民間信仰與宋元以來韓江中下游地方社會的變遷》,載於《東吳歷史學報》第14期(2005年12月)(台灣)
92.《明代社會轉型——以明清之際潮州為例》,載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93.《國家意識與清代台灣移民社會--以“義民”的研究為中心》,載於《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台北:南天書局2006年版;
94.《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載於《客家研究》創刊號(台灣);
95.《走向歷史現場》,載於《讀書》2006年第9期;
96.《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歷史影響》,載於《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2、3期;
97.《僑鄉的文化資源與本土現代性——晚清以來潮汕地區善堂與大峰祖師崇拜的研究》,載於《海洋與華人世界之互動》,新加坡:華裔館2007年版;
98.《鄉村的文化傳統與禮儀重建》,載於《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版;
99.《媽祖的故事與社區之歷史:以明清時期粵東一個港口的研究為中心心》,載於《台灣人類學刊》6卷1期(2008年7月)。

獲獎情況


1. 1994年6月,著作《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獲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2. 1994年6月,被評為廣東省1994年“南粵教壇新秀”。
3. 1996年4月,《從“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會——兼論潮州歌冊的社會史資料價值》獲第二屆“潮學獎”研究著作優秀獎。
4. 1998年12月,《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一書獲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5. 2002年5月,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001年度)。
6. 2002年10月,被授予2002年度中山大學文科優秀中青年學者稱號。
7. 2004年4月,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8. 2004年4月,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 國家級培養對象。
9. 2004年12月,“歷史學科網路資源(素材)庫建設與套用”獲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參與項目)。
10. 2005年9月,論文《鄉村故事與社區歷史的建構——以東鳳村陳氏為例兼論傳統社會的“歷史記憶”》(與陳樹良合寫)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11. 2005年10月 “歷史學科網路資源(素材)庫建設與套用”獲第五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參與項目)。
12. 2007年6月 被評為中山大學“教學名師”。
13. 2008年9月 被評為廣東省“教學名師”。
14. 2008年10月 被評為“千百十工程”第三批先進團隊帶頭人。
15. 2009年9月 “文化素質教育與大學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16. 2009年9月 “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長效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