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中山醫學院)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中山醫學院一般指本詞條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位於廣東廣州,是隸屬於中山大學的二級學院,是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之一。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前身為創辦於1866年立的博濟醫學堂、創辦於1908年春的廣東光華醫學堂以及創辦於1909年春的廣東公醫學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併,組建華南醫學院;1956年,改名為廣州醫學院;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稱中山醫科大學;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為新中山大學,並成立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在院全日制學生總數413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619人、成人本科生843人、碩士研究生287人、博士研究生224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生452人),教職工總人數473人(其中專職教師192人,教授、研究員、主任技師6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副主任技師84人);下設9個系,開設有6個本科專業;共有附屬醫院7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 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 簡稱:中山醫學院 SYSU-SOM ZSSOM 
  • 創辦時間:1866年(1957年得名)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廣州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醫學
  • 主要院系:臨床醫學一系、臨床醫學二系、麻醉學系、醫學影像學系等
  • 現任院長黎孟楓
  • 碩士點:6個(一級學科)
  • 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
  • 博士後流動站:2個
  • 國家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截至2015年3月)
  • 主管部門中山大學
  • 學院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
歷史沿革,辦學源頭,三校合流,合併重組,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科研,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期刊,醫療機構,文化傳統,校訓,校歌,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辦學源頭

  • 嶺南大學醫學院
1835年11月,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 Peter Parker )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眼科醫局,並於1859年改稱“博濟( Pok Tsai )醫局”。
中山醫學院中山醫學院
1866年,博濟醫局搬遷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內設醫學堂。
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學堂。
1886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進南華學堂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
1904年,改稱南華醫學校。
1930年,改稱嶺南大學醫學院。
1936年,又稱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併合並了私立夏葛醫學院。
  • 廣東光華醫學院
1908年春,廣東光華醫學堂成立,由鄭豪等人創立。
1912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
1928年,更名為廣東光華醫科大學。
1929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1952年,更名為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
中山醫學院舊照中山醫學院舊照
1915年,易名為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
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
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三校合流

  • 中山醫科大學
1953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與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併組立華南醫學院。
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併,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衛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1981年,成為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合併重組

  •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為新中山大學,並成立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010年11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成為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設有臨床醫學一系、臨床醫學二系、麻醉學系、醫學影像學系、康復治療學系、醫學檢驗系、眼科視光學系、法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等9個系。截至2015年3月,該院共開設有6個本科專業。
系別開設專業學制
麻醉學系
/
醫學影像學系
/
康復治療學系
康復治療學
四年制
醫學檢驗系
醫學檢驗
五年制
眼科視光學系
/
法醫學系
法醫學
五年制
生物醫學工程系
/
臨床醫學一系
臨床醫學
八年制
基礎醫學
五年制
臨床醫學二系
臨床醫學
五年制
參考資料: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教職工473人(專職教師192人),其中教授、研究員、主任技師6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副主任技師8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千人計畫”人才5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人才4人,廣東省“珠江學者”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獲得者6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廣東省教學名師4人;共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
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藍田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黎孟楓
國家“千人計畫”人才(5人):張輝、袁岩、楊天新、陳列平、王榮福
國家“青年千人計畫”人才(4人):李義平、李博、楊克禮、趙蔚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顏光美、潘景軒、李雋、項鵬、周家國
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余新炳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者(6人):姚志彬、高國全、周家國、李雋、項鵬、周潔
“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2人):顏光美、姚志彬
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王庭槐、詹希美
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黃曦、李雋 、項鵬、周家國、周潔
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黎孟楓)、外科學教學團隊(梁力建)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二級學科)1個,廣東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廣東省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藥理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二級學科):病原生物學
廣東省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基礎醫學
廣東省重點學科(1個,二級學科):中西醫結合基礎
  • 學位點
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代碼二級學科名稱(研究生招生專業)授權時間
生物學
071003
生理學
1981.11
071005
微生物學
1981.11
071006
神經生物學
1998.06
071007
遺傳學
1984.01
071009
細胞生物學*
1998.06
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1981.11
基礎醫學
100101
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
1981.11
100102
免疫學
1981.11
100103
病原生物學
1981.11
100104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1981.11
100105
法醫學
1981.11
100120
幹細胞與組織工程
2004.02
100121
分子醫學
2009.10
臨床醫學
100208
臨床檢驗診斷學*
2000.12
中西醫結合
100601
中西醫結合基礎
1996.05
藥學
100706
藥理學
1981.11
生物醫學工程
083100
生物醫學工程
1986.07
註:除帶“*”專業只招收碩士研究生以外,其餘均可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廣東省精品課程11門,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
  • 質量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臨床醫學、法醫學
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法醫學、預防醫學
廣東省特色專業(5個):臨床醫學、法醫學、麻醉學、康復治療學、醫學檢驗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醫學專業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生理學》、《人體寄生蟲學》、《人體解剖學》、《藥理學》、《法醫病理學》、《實驗生理科學》、《病理生理學》、《醫學影像學》
廣東省精品課程(11門,含國家級8門):《病理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醫學影像學》、《醫學統計學》、《外科學》、《人體寄生蟲學》、《實驗生理科學》、《法醫病理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病原生物學》
  • 教學成果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1篇博士論文入選中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論文獲中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2009年,該校學生獲第十一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10年,獲首屆中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2011年,獲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第二屆中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總決賽特等獎1項。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熱帶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腦功能與腦疾病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抗病原微生物藥物與免疫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疾病模式動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重點實驗室、熱帶病防治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據2015年1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在2006年以來,共獲得各類科研經費2.5億元;獲國家973首席項目1項、課題5項,國家863課題8項,國家重大專項平台及課題8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8項,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重點項目7項。
2008至2014年,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獲省部級科技獎14項,獲得授權專利數34項;2014年,獲得科技經費總計4200.5萬元,發表SCI論文數171篇。

學術期刊

  •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原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學報》,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1980年創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定的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已入選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ED)等引文數據統計分析系統。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醫學類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來源期刊,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生物科學)》、波蘭《哥白尼索引》、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

醫療機構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共有附屬醫院7所。
註:包括院本部、東山院區,開放床位285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2、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註:包括院本部、南院區、增城院區及南校區門診部,開放床位214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註:包括天河院區、嶺南醫院、粵東醫院三個院區,開放床位288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4、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註:開放床位320張
註:開放床位1500餘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6、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省胃腸肛門醫院)
註:包括員村院本部和瘦狗嶺北院區,開放床位1200張,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
7、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註:開放床位1465張,三級甲等醫院

文化傳統

校訓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訓: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訓原中山醫科大學校訓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校歌

托起生命的太陽
——原中山醫科大學校歌
作詞:鐘山嶷 作曲:鄭秋楓
人生總會遇到許多艱難,信心永遠和我們做伴,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只要我們勇敢的向前,成功不會成為期盼。
苦與痛對我們的考驗,只要堅強就沒有難關。
微笑著學會勇敢,人生才會變得燦爛。
就讓我們綻放出光芒,讓世界知道我們的堅強。
就算前方有再大的風浪,陽光總會在我們身旁。
任何艱難都無法阻擋,我們用一生創造的輝煌。
用我們堅強的臂膀,托起生命的城牆。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黃誠
副院長
高國全張輝、李冠宏、陳瓊珠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