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總體框架,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教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經費,質量保障,培養模式,發展前景,考研方向,就業方向,開設院校,
發展歷程
中國的近代化學在明末清初由歐洲傳入,20世紀20年代,化學明顯在中國進行開展。
1932年,中國化學會成立。
1956年,國務院著手編制中國的第一個科學技術開展規劃,對中國化學的開展起了推動作用。
1986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定及畢業生使用方向介紹》中,設定師範類化學專業和理科化學專業。
1989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二司公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及簡介》(理工、農林、醫藥),化學(專業代碼:理科0301)屬為理科化學類。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編寫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中,設定化學(專業代碼:070301)專業和化學教育(專業代碼:070303)專業。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頒布了《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布)》,將原化學(專業代碼:070301)、化學教育(專業代碼:070303)、化學物理(專業代碼:070304W)合併為化學專業,專業代碼為070301,屬化學類專業。
培養目標
化學專業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較好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在化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育教學等工作的人才。
各高校應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和自身辦學定位,結合本校學科特色,在對行業和區域特點以及學生未來發展需要進行充分調研與分析的基礎上,準確定位並細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還應對人才培養目標與科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的吻合度進行定期評估,建立適時調整專業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機制。
培養規格
學制為4年,授予理學學士,總學分以140~160學分為宜,包含課堂教學及各類實踐教學環節。各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1)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2)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技能。
(3)了解化學的發展歷史、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4)掌握本專業所需的數學和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內容。
(5)初步掌握化學研究或化學品設計、開發、檢驗、生產等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備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化學及相關學科問題的初步能力。
(6)具有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7)掌握必要的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能夠獲取、處理和運用化學及相關學科信息。
此外,應初步掌握1門外語;具有較強的學習、表達、交流、協調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初步具備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鍊和衛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鍊合格標準。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載體,課程體系構建體現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也是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基礎。各高校應根據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遵循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形成規律和學科內在邏輯順序,構建體現學科優勢或者地域特色、能夠滿足學生未來多樣化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
化學專業理論課程以700-900學時為宜,其中選修課程原則上不少於160學時。除講授基本內容的課程外,各高校還應設定能夠體現學科、地域或者行業特點的課程。課程的具體名稱、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相應的學時、學分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
各類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不低於25%。化學實驗教學不少於432學時。構建基礎實驗一綜合性實驗一研究性實驗—多層次實驗教學體系,其中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學時不低於總實驗學時的20%。除實驗教學基本內容外,各高校還可增加特色實驗內容。應加強化學實驗室安全和防護教育,實驗項目設計應綠色環保,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基礎化學實驗1人1組,綜合性實驗和儀器實驗每組不超過6人,且每位學生能夠完成整個實驗操作過程。
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完整的實習、實訓、創新與創業訓練體系,確定相關內容和要求,建設逐層推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實踐教育課程群,多途徑、多形式完成相關內容的教學。
師範類專業應加強教學實踐。
申請學士學位的學生,須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或者提供其他能夠證明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初步能力的相關材料,並通過答辯。
核心課程體系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日標,將上述理論與實驗教學
基本內容(也可根據需要增加本校特色內容)組合成核心課程,再將這些核心課程根據學科內在邏輯和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形成的規律進行編排,構建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例如,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基礎實驗、化學綜合實驗等。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不做統一規定。
理論課程
在完成國家規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各高校可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體育、藝術等的教學內容。
主要包括數學和物理學(含實驗),其教學內容應不低於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數學和物理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鞏固學生的數學和物理學基礎。
(1)理論教學基本內容
原子結構、化學鍵、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分子間相互作用、物質的構效關係與性質變化規律。
化學熱力學基本原理、化學動力學基本原理、催化化學基本原理、電化學基本原理、膠體和表面化學基本原理、光化學基本原理。
元素周期律,s區、p區、d區、ds區及稀土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反應與變化規律,酸與鹼,配位化合物,納米結構與納米材料。
烴、醇、醚、胺、醛、酮、羧酸、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雜環化合物等有機物的結構、性質與鑑定,基本有機反應,重要有機反應機理,有機化合物合成方法。
誤差與數據處理、分析質量保證與控制、樣品採集與製備、容量分析、重量分析、電化學分析、原子光譜、分子光譜、色譜、質譜、核磁共振波譜。
化學工程基礎。
化學信息的獲取、處理和表達。
化學專業應當增加的內容:量子力學基礎、統計熱力學基礎、元素及金屬有機化合物、生物有機化合物、重要金屬酶、原子簇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
(2)實驗教學基本內容
實驗室安全與環保。
物質的合成與分離等相關基本操作與方法。
物質的定性與定量分析、表征技術。
基本物理量與物理化學參數的測定。
規定儀器的使用。
套用化學專業特別是套用化學專業(工科)應當強化的內容:經典化工單元設備與操作。
各高校在完成基本內容教學的前提下,應當注重傳授學科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介紹重要的化學史知識,引入基礎和套用研究的新進展,並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選擇性介紹化學工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環境科學、藥學、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相關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技能,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構建更加合理和多樣化的知識結構。
實踐教學
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創新與創業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科研訓練和工程訓練等,應當滿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需要。
(1)實驗課程:實驗教學內容應覆蓋本標準要求的全部內容,並達到實驗教學的學時要求。
(2)課程設計:套用化學專業(工科)應設定必要的化學工程設計與化工產品開發等教學環節。
(3)實習:應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完成必要的生產實踐環節。套用化學專業(工科)還應進行必要的工程技術訓練。
(4)創新與創業訓練:應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措施,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5)畢業論文(設計):須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選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學生提供有效指導。套用化學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應有一定比例的套用性選題。
教學條件
師資隊伍
各高校化學專業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須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生師比(此處僅計算化學專業專任教師)不高於20:1。
化學專業專任教師人數不少於10人。當化學專業在校本科生超過120人時,每增加20名學生,至少增加1名專任教師。兼職教師人數不超過專任教師總數的25%。每1.5萬實驗教學人時數至少配備1名實驗技術人員。
教師隊伍中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者專業帶頭人。35歲以下專任教師必須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所有專任教師必須通過崗前培訓並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或者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教學資質。主講教師必須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具有碩士、博士學位。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化學或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
實驗教學中每位教師同時指導的學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20人。每位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人數原則上每屆不超過6人。
(1)具有化學或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系統、紮實地掌握化學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熟練開展課程教學。
(2)認真完成教學任務,忠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關心學生成長,能夠對學生的學業與生涯規劃提供必要指導。
(3)具有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技術,注重教學效果;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因材施教。
(4)能夠指導學生課外學術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5)積極從事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6)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及時了解和掌握化學及相關學科研究、開發和套用的最新進展,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更新教學內容,用科研促進教學。
(1)具有基層教學組織,能夠組織集體備課和教學研討活動。
(2)具有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課教師試講制度。
(3)具有教師發展機制,能夠開展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培訓和專業培訓,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教學設施
化學類專業的基本辦學條件參照教育部相關規定執行。
(1)實驗台問距不小於1.3米。實驗時生均使用面積不小於2.5平方米。
(2)照明、通風設施良好,水、電、氣等管網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國家規範。實驗台耐化學腐蝕,並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
(3)實驗室消防安全符合國家標準。配備防護眼罩,裝配噴淋器和洗眼器,備有急救藥箱和常規藥品,具有應急處置預案。
(4)具有三廢收集和處理措施,符合環保要求。實驗室噪聲低於55分貝;具有通風設備的實驗室,噪聲低於70分貝。
(5)各類化學品的購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1)常用儀器設備:玻璃儀器、小型儀器設備。
(2)必備中型儀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紅外光譜儀、原子發射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電化學工作站。
(3)可選配的大中型儀器(至少3種):螢光光譜儀、雷射拉曼光譜儀、核磁共振波譜儀、圓二色光譜儀、凝膠色譜儀、毛細管電泳儀、質譜儀、色譜-質譜聯用儀、元素分析儀、熱分析儀、比表面測定儀、X射線衍射儀、電子顯微鏡。
(4)台套數要求:基礎化學實驗常用玻璃儀器滿足實驗時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6人。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特色,與學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聯合,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滿足實習和相關專業能力培養的需要。
基本信息資源
通過手冊或者網站等形式,提供本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基本信息,選課指導,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教學基本信息。
教材及參考資料
2/3以上的專業基礎課教學應採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未採用正式出版教材的課程,應提供符合教學大綱的課程講義;除教材和講義之外,還應推薦必要的專業課程教學參考資料。
圖書與信息資源
提供必要的化學類、化工類及相關學科的圖書資料(含電子類圖書),生均專業圖書量(含電子類圖書)不少於50冊,生均年專業圖書進書量(含電子類圖書)不少於2冊。在校本科生數超過500人,當年進書量超過1000冊即可。電子圖書每種按1冊計算,電子期刊每期按1冊計算。
提供主要的數位化專業文獻資源、資料庫和相應的檢索工具,並提供使用指導。
建設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課程網站,提供必要的網路教學資源。
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能夠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見附錄2)不低於1200元,且隨著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
新開辦化學類專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見附錄2)不低於300萬元,且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見附錄2)。
過去三年年均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已有設備總值的10%。凡已有設備總值超過500萬元的專業,平均每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萬元。
年均儀器設備維護費不低於已有設備總值的1%或者5萬元,能夠保證本科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
質量保障
應建立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實驗室課等)的質量要求和質量監控機制,對課程體系設定和主要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進行定期評價,並注重聽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應建文畢業生跟蹤反鎖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信息,並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持續改進的主要依據。
應建立專業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措施積極加以解決,推進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高。
培養模式
從大學二年級開始,每學期都安排課下或校外的實踐教學活動,第三學期安排一周認知見習,第四學期和第五學期各安排一周教育見習,第六學期安排試說試教,第七學期安排十二周集中教育實習。
(一)創新化學專業課程系統體系,突出創新和實踐。對於化學專業套用型培養目標而言,落到實處就是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最佳化和創新,一方面學校要結合學生實際,對化學專業學生培養方案進行修訂,要改變傳統的過於重視理論教學的教學模式,打破現有的教學體系,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而探索,要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和校外資源,開展教學環節設計,比如可以增設實驗室、開展網路課程教學、和企業聯合辦學、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增設化學實踐選修課等多種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注重自我動手和實踐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鞏固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注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化學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和開發最終目的是為了套用,為了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所以高校在開展化學專業教學時要充分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堅持“人才培養立足區域性,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培養理念,整合地區相關資源,引導學生樹立套用意識,在開展教學時充分運用地區優勢和資源進行教學輔助,進而增進學生對化學知識運用的重要性認識,從而提高實踐針對性。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和技能。首先要對教師培訓理念和考核手段進行創新,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實踐,與學生參加校外實踐大賽,積極參與相關的專業論壇、培訓班等,從而全面提升教師化學實踐能力,進而在教學課程設計方面轉變觀念,注重實踐教學;對教師的考核環節也要進行創新設計,不能過於重視科研忽視教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課堂設計,建立教師教學實踐基地,給教師更多的機會與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從而讓教師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和企業要求,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最佳化,積極蒐集與化學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的教學素材,從而全面提升化學教學質量。
(三)加強學校硬體設施建設,創造更多的實習資源從而全面提升化學專業學生整體素質。化學專業學生最終的方向就是走上工作崗位,所以高校要針對化學專業培養目標,積極採取有效舉措幫助學生實現就業,儲備更豐富的化學知識,增強實踐機會,從而順利適應崗位要求和社會需求。
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實驗基地資金投入力度,充分學習和借鑑中國國內外化學專業相關高校的實踐基地建設情況,建立學校自己的實驗室,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避免實驗室性質單一,不能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開展相關的實踐課堂,在進行化學基本知識講授的同時,增加其他相關知識,比如心理學、計算機、法律等知識,確保學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同時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充分結合企業需求對學生進行提前開展模擬面試等,並運用各種資源開展畢業實習、就業推薦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化學專業創新設計大賽等校外實踐活動,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加入美國本科生科研訓練計畫,構建本科生科研國際化新體系。美國本科生科研訓練計畫是美國強調提高本科生在
STEM領域的能力時,制定的本科生科研訓練計畫:由美國基金委部分資助,每年選拔一定數量的國際各高校本科生,利用暑期3個月時間,進入美國高校科研教授實驗室與當地學生一起進行系統的科研項目。每年5月底至8月底,選派本科生一對一進入美國大學教授的實驗室進行為期3個月的科研實踐。從安全培訓、參加實驗室組會、與教授和實驗室人員討論,到進行一個完整的科研項目、參加實驗室或學校組織的學術活動,最後每一位學生進行現場報告,合格者發給證書。
(2)逐步推進中國國外研學種類與層次,持續提升本科生科研素養。為期3個月的美國大學生科研項目是國際化科研訓練的中心主體環節。針對不同年級的拔尖學生,設計了多個層次、逐步提升的國際科研訓練項目。國際項目通常利用暑假國小期完成:對於一年級學生,側重開拓他們的國際視野,主要到海外高校進行課程學習,接受國際教育模式與理念的啟蒙;在掌握了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二年級學生到美國高校進行較為系統的科研訓練,重在提升學生獨立科研與交流能力;三年級學生則到國際著名高校和國際知名企業進行考察,旨在拓展產學研一體的國際視野;大四階段,學院會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直接到國外高校進行專業實習或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3)結合國外優質慕課,實現中外混合教學。將英、美等國名校的
MOOC引入課程教學中,開展翻轉課堂和混合教學,使課程教學直接與國際接軌。學生先通過網路平台自學MOOC課程,再與國外教授通過遠程實時視頻課堂進行互動。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整合和發揮中國國內和中國國外、離線和線上四類教學活動的優勢。
(4)借鑑先進教學理念,提高本校師資水平。藉助本科生國際化項目,學院骨幹教師體驗到中國國外大學的教學活動。本校教師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教學改革會議,國際教育教學視野進一步開闊,教學理念、方法及手段日益與國際接軌。
發展前景
考研方向
化學本科專業可報考、攻讀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及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方向的碩士學位。
就業方向
化學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化工工藝、化學合成等化工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和科研工作,還可從事化工、精細材料化學和環境化學等領域的生產、管理、科研及教學工作。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1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