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成立於2015年12月,是中大以學科為基礎進行學院調整,整合校內學科資源,推動中大發展的改革舉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英文名: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 簡稱:中大電子與信息學院
  • 創辦時間:2015-11-20
  • 所屬地區:中國 廣東 廣州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主要院系:電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
  • 主要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 現任校長:鄧少芝
  • 現任院長:鄧少芝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學術研究,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2015年11月20日,中山大學整合微電子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聯合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和移動信息工程學院,成立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對外保留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聯合工程學院和微電子學院的稱號。

辦學條件

學院現有教職工134人,其中教師73人,專職科研人員9人,實驗工程技術人員22人(含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生輔導員4人,管理人員26人(含國家重點實驗室、平台)。學院的教師先後獲得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廣東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二等獎等多項重大獎項。
教師隊伍73人
教授27人,副教授26人,講師20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1人
國家“千人計畫”特聘教授
2人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人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5人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2人
國家“青年千人計畫”人才
2人
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2人
廣東省創新團隊/科技領軍人才
2人
學院建立了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3個一級學科點(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無線電物理), 2個博士後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光學工程),7個學術型碩士學位點(無線電物理,電路與系統、信息與通信工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光學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裝置、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4個工程碩士學位點(積體電路工程、光學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控制工程)。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組織作用,建立了系列有助於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全面發展的能力成長平台體系。學生們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國際國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蔚然成風,學風建設成績顯著。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Altera亞洲設計創新賽、全國大學生積體電路設計大賽、華為杯中國大學生智慧型設計大賽等。
學院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在校內外都有實習、實踐基地和企業俱樂部。如積體電路設計與技術創新開放實習基地、平板顯示與系統集成實踐基地; 與華為公司、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騰訊公司、大唐移動通信設備共建本科教學實習基地; 與蘋果、Google、百度、騰訊、華為等名企在學院建立了高校企業俱樂部。

學術研究

學科建設成效顯著,科研經費充足,為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目前建有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5個國家級科研平台,9個省級科研機構,4個地方產業研究院。
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級科研機構(5個)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物聯網晶片與系統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
數字家庭互動套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共建)
半導體照明材料及器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省級科研機構(9個)
廣東省顯示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IC設計與RFI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物聯網晶片與系統套用技術工程實驗室
廣東省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廣東省第三代半導體GaN電力電子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省積體電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廣東集成晶片技術研發和產業培育中心
數字親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廣東省數字家庭互動套用工程實驗室(共建)
地方研究院(4個)
廣東順德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國際聯合研究院
中山大學佛山研究院
中山大學花都研究院
廣東省集成晶片與產業培育中心(廣芯中心)
學院教師作為首席專家先後承擔國家973(重大研究計畫)課題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畫1項,作為牽頭單位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等多項科技獎勵。

地圖信息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外環東路132號中山大學(東校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