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辛皆(1894~1970),原名平輿,.字笠,下辛店戴大村人。他出身書香世家,父親早逝而家道中落,靠寡母節衣縮食供其讀書。1918年考入湖北省國立第一高等師範學堂,畢業後任教。1926年自費留學法國,預修法語。1957年,隨著國際生物學發展的步伐,他認真設計生物系發展前景規劃,完成了中山大學生物系由實驗生物學過渡到分子生物學的各項準備工作,增設了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專業;為配合國家開發海南水產資源,又增設了海洋生物學專業,中山大學生物系至今仍是擁有較高師資水平、富有創造性的著名教學基地。戴還先後被推選為廣東省動物學會理事長、廣東省第二屆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被誣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而受到批鬥、關押,論著和實驗報告被抄走散失,使他受到肉體和精神上的重大創傷,以至身患重病,1970年8月逝世。1978年平反時,中山大學對他關心人民生計而進行獨創性的科學研究、為國家建設事業而培育又紅又專人才的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辛皆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70
- 原名:平輿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28年人里昂大學學習,並取得官費,1933年畢業,獲里昂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33年秋回國,到青島海洋生物研究所。1952年任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195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研究方向
從事海洋船舶船底附著物的生物研究,證明用氧化汞、氧化亞銅等帶毒性的化學物質配入油漆塗於船底,可長期排除海洋附著生物對船體加重、腐蝕之危害。他從食物構成和進食方法的角度研究如何能科學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要,探索適合中國物質文化環境的飲食方法。他提出在中國要有一次“米飯革命”,即主食稻米的南方地區,食物中應配入一定比例的大豆和甘薯。
主要貢獻
這一成果很受海運、海軍及科技界重視,迭國刊物《生物界》和北平《生物科學》雜誌以顯著版面先後刊載他的論文《海底生物之附著問題》和《運動神經之時間價》。1935年他受聘為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主持生物教學和營養學研究工作。抗日戰爭期間,隨中山大學遷往後方,他仍堅持教學與科研。
他的科學建議在廣東省人代會上提出後,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省長陳郁特批物資以保障戴的食物科研。戴研究以大豆為主要原料製成純植物蛋白食品,以避免西方人的動物性乾酪食品中高蛋白高脂肪對人體心臟血管的損害。為了消除大豆的腥味,他從木瓜中提取酶,促使大豆蛋白質全部在酶的催化下分解,經過60多次實驗,製成一種與西方國家chease(牛乳製品)相媲美的:中國於酪”,被譽為華南食品業的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