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簡介,革命歷程,擔任職位,特別之處,重大事件,作品,榮譽,評價,
人物簡介
曾生(1910~1995),原名振聲,清歸善坪山石灰陂(今屬深圳市龍崗區)人。父親曾庭傑是澳大利亞華僑,母親鐘玉珍是龍崗圩沙梨村人。幼年先後在坪山、龍崗和香港讀國小。1923年(民國12年)秋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市,先後就讀補習學校和商業學院中專部。1928年底回坪山。1929年赴廣州考入中山大學附中預科,被推選為廣州惠陽青年同鄉會會長。1933年7月,入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就讀。在中大學習期間,接觸許多進步書刊,成立讀書會,編印《鐵輪》雜誌,刊登反帝反封建文章。1934年冬,加入中國青年同盟(簡稱“中青”),任中山大學平民夜校校長,並以該校為陣地策劃學生運動。同時,還參加突進社、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力社等中共外圍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北平“一二·九”運動爆發後,被推選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友抗日會主席團主席、廣州學生抗日聯合會主席,組織和領導廣州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不久,遭到廣州國民黨當局通緝。1936年1月中旬前往香港,在香港海員社團組織餘閒樂社創辦刊物《餘閒》。旋到“日本皇后”號遠洋客輪當海員工人,在海員中宣傳抗日救亡。隨後,經赤色海員工會負責人丘金推薦,任餘閒樂社負責人,領導香港海員工人運動。1936年4月,回中山大學復讀,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任中共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簡稱“香港海委”,直屬中共南臨委領導)組織部長。1937年7月,在中山大學畢業。8月在香港創辦海華學校,自任校長。該校培養了大批青年抗日骨幹。同月香港海員工會成立後,任該會組織部長,組織海員工人罷工,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初,接替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職務,不久被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在他的領導下,中共香港海委的工作和香港海員工人運動得到蓬勃發展。同時,他還努力做好香港惠陽青年會(簡稱“惠青”)的工作,發動香港海員和“惠青”成員參加香港惠陽青年會回鄉救亡工作團,回惠陽淡水地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0月,日軍在惠陽大亞灣登入,惠州、廣州相繼淪陷。10月24日,曾生與周伯明、謝鶴籌等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成臨時工作組,率領在港的共產黨員、進步工人及青年學生等60多人分批回到惠陽坪山。10月30日,在坪山成立中共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任書記。12月2日,在惠陽周田村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游擊總隊有100多人,在惠、寶沿海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2月10日,惠陽縣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即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在淡水成立。12月中旬,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以坪山為基地,與王作堯等領導的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互相配合,並肩戰鬥,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局面。
1938年初,接替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職務,不久被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在他的領導下,中共香港海委的工作和香港海員工人運動得到蓬勃發展。同時,他還努力做好香港惠陽青年會(簡稱“惠青”)的工作,發動香港海員和“惠青”成員參加香港惠陽青年會回鄉救亡工作團,回惠陽淡水地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0月,日軍在惠陽大亞灣登入,惠州、廣州相繼淪陷。10月24日,曾生與周伯明、謝鶴籌等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成臨時工作組,率領在港的共產黨員、進步工人及青年學生等60多人分批回到惠陽坪山。10月30日,在坪山成立中共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任書記。12月2日,在惠陽周田村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游擊總隊有100多人,在惠、寶沿海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2月10日,惠陽縣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即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在淡水成立。12月中旬,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以坪山為基地,與王作堯等領導的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互相配合,並肩戰鬥,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局面。
1939年春,中共廣東省委成立東江軍事委員會,曾生任委員。同年5月,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稱第四戰區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取得合法地位,曾生任大隊長。1941年12月,參與組織港(香港)九(九龍)人民抗日游擊隊。港、九淪陷後,參與組織營救在港、九的何香凝、茅盾、鄒韜奮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國際友人。歷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副總隊長、總隊長,領導東江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建立東江抗日游擊根據地,使東江人民的抗日武裝不斷發展壯大。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率領東江縱隊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1945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至抗日戰爭結束,東江縱隊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1萬多人的人民抗日武裝,轉戰華南39個縣、市,收復大片國土,建立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和游擊區總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人口450餘萬。對日、偽軍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3500餘人,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為華南敵後抗戰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6年6月,率領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司令員、黨委書記,率部轉戰華東戰場,先後參加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1949年(民國38年)9月,和雷經天、尹林平一起,指揮由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和粵中縱隊組成的南路軍,解放和平、連平、河源、龍川、惠陽、博羅、東莞、中山等縣,迂迴至廣州南。10月,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兩廣縱隊司令員和珠江三角洲作戰指揮部司令員兼前委書記,奉命率部進駐珠江三角洲。10月14日,廣州解放。
廣州解放後,歷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中共珠江地委書記,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率部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副軍長。回國後,入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6年8月在南京軍事學院畢業後,歷任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長,廣州軍分區第一政委,廣州警備區第一政委,國家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74年獲得平反。1982年和1987年,先後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著有《曾生回憶錄》。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率領東江縱隊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1945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至抗日戰爭結束,東江縱隊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1萬多人的人民抗日武裝,轉戰華南39個縣、市,收復大片國土,建立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和游擊區總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人口450餘萬。對日、偽軍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3500餘人,消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為華南敵後抗戰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6年6月,率領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司令員、黨委書記,率部轉戰華東戰場,先後參加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1949年(民國38年)9月,和雷經天、尹林平一起,指揮由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和粵中縱隊組成的南路軍,解放和平、連平、河源、龍川、惠陽、博羅、東莞、中山等縣,迂迴至廣州南。10月,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兩廣縱隊司令員和珠江三角洲作戰指揮部司令員兼前委書記,奉命率部進駐珠江三角洲。10月14日,廣州解放。
廣州解放後,歷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中共珠江地委書記,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率部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副軍長。回國後,入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6年8月在南京軍事學院畢業後,歷任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長,廣州軍分區第一政委,廣州警備區第一政委,國家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74年獲得平反。1982年和1987年,先後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著有《曾生回憶錄》。
人物生平
1916年至1923年,在龍崗、香港、坪山讀國小;1928年畢業於澳大利亞悉尼商業學院;
1933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1934年參加中國青年同盟。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任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長。
193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
1938年10月,曾生遵照黨的指示,從香港帶領百餘共產黨員、進步青年和學生,回到坪山組建抗日武裝;
10月30日,組建中共惠寶工委,任書記;
12月2日組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任總隊長。
1942年2月至1943年12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副總隊長、總隊長、東江軍政委員會委員。
1943年12月至1946年10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員、中共廣東區黨委委員。
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
簡介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原顧問曾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
曾生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1910年生,廣東惠陽人。早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被選為廣州市抗日學生聯合會主席。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部長、書記,大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對推動香港、澳門和廣東東江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由香港回到惠陽,任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領導組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敵強我弱的極端困難條件下,他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指示,放手發動人民民眾,組織抗日自衛隊,發展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建立抗日根據地,實行人民戰爭。與此同時,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爭取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各階層愛國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在他的努力下,有10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回國參加游擊隊,這對部隊的建立和早期部隊的鞏固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40年8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3大隊大隊長,率部開進東莞縣的大嶺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11月,指揮所部取得百花洞戰鬥的勝利,擊斃日軍長瀨大隊長以下50餘人。廣州日軍首腦哀嘆:“這是進攻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他任司令員。與政治委員林平等率部在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夾擊下,轉戰東江兩岸,後挺進粵北山區,建立東江抗日根據地,堅持艱苦複雜的軍事和政治鬥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參加組織護送撤離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國際友人至後方安全地區。抗日戰爭中,他為創建華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華南抗日武裝作出了卓著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共渤海區委員會副書記、渤海軍區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海軍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市長,廣東省副省長,交通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人民日報》2005年09月08日 第二版)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由香港回到惠陽,任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領導組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敵強我弱的極端困難條件下,他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指示,放手發動人民民眾,組織抗日自衛隊,發展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建立抗日根據地,實行人民戰爭。與此同時,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爭取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各階層愛國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在他的努力下,有10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回國參加游擊隊,這對部隊的建立和早期部隊的鞏固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40年8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3大隊大隊長,率部開進東莞縣的大嶺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11月,指揮所部取得百花洞戰鬥的勝利,擊斃日軍長瀨大隊長以下50餘人。廣州日軍首腦哀嘆:“這是進攻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他任司令員。與政治委員林平等率部在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夾擊下,轉戰東江兩岸,後挺進粵北山區,建立東江抗日根據地,堅持艱苦複雜的軍事和政治鬥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參加組織護送撤離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國際友人至後方安全地區。抗日戰爭中,他為創建華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華南抗日武裝作出了卓著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共渤海區委員會副書記、渤海軍區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海軍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州市委書記、市長,廣東省副省長,交通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人民日報》2005年09月08日 第二版)
革命歷程
曾生同志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1910年生,出生於廣東惠陽寶安縣。早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擔任中山大學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市抗日學生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以前在地方工作,後參加游擊隊轉入地方部隊。曾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部長、書記,大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對推動香港、澳門和廣東東江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由香港回到惠陽,任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領導組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敵強我弱的極端困難條件下,他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指示,放手發動人民民眾,組織抗日自衛隊,發展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建立抗日根據地,實行人民戰爭。與此同時,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爭取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各階層愛國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在他的努力下,有10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回國參加游擊隊,這對部隊的建立和早期部隊的鞏固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40年8月,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3大隊大隊長,率部開進東莞縣的大嶺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11月,指揮所部取得百花洞戰鬥的勝利,擊斃日軍長瀨大隊長以下50餘人。廣州日軍首腦哀嘆:“這是進攻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他任司令員。與政治委員林平等率部在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夾擊下,轉戰東江兩岸,後挺進粵北山區,建立東江抗日根據地,堅持艱苦複雜的軍事和政治鬥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參加組織護送撤離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國際友人至後方安全地區。抗日戰爭中,他為創建華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華南抗日武裝作出了卓著貢獻。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共渤海區委員會副書記、渤海軍區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珠江軍區副司令員,海軍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
擔任職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山大學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海員工會組織部部長、書記,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惠寶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區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珠江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特別之處
曾生將軍有幾個經歷在將帥中是比較特別的:
他是一名歸僑將領,青少年曾隨父到澳大利亞求學 ,並且畢業於商業學院中專部(也算海歸了)
他的學歷在55年授銜的所有將帥中,算是偏高的,是中山大學文學院的學生。有大學學歷的將帥也不少,但像這非軍校的大學生是不多的。
他領導了一支人數不多但卻具極大影響力的縱隊—兩廣縱隊,他的名字和縱隊名字在《朱總司令命令岡村寧次投降信》中的關於投降事宜,就與華北聶榮臻、華東陳毅、鄂豫兩省李先念將軍一起並列作為廣東指定代表 。可見曾將軍的地位在抗戰期是較高的,他的名字即使在教科書中也會提到,這在少將中也是僅有的。
在授銜後,很快轉業了任地方要員,最後也官至部級。在政治場上有了個完滿的歸宿。
重大事件
在監獄裡知道“共產黨”
曾生,原名曾振華,父親是澳大利亞的華僑工人,母親則是一位善良、
純樸的農村婦女。1923年,13歲的曾生離開故鄉,隨父親去悉尼半工半讀。曾生在悉尼的商業學院畢業後,考慮到商業不能救中國,加上父親想回家鄉安度晚年,於是他便放棄商業學習隨父親回國。1929年9月,曾生考入中山大學附中,在黃明堂辦的學旅寄宿。但就在當年秋天,兩廣軍閥混戰,張發奎聯合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進攻軍閥陳濟棠控制的廣東。房東黃明堂是張發奎的部屬,他秘密聯絡一些人,策劃推翻陳濟棠的統治。陳濟棠很是不容,親自帶人去抄黃明堂的家,把曾生等一批在黃明堂學旅寄宿的同學抓走,投進了監獄。
在監獄的牆上,曾生看到許多共產黨人寫的革命標語、口號和詩詞,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共產主義一定要在中國實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等。他這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為國家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黨存在。他開始認識到中國的未來只能寄希望於中國共產黨。此次,曾生對共產黨產生了好感和信仰。出獄後,曾生就留心打聽有關共產黨的訊息,注意閱讀共產黨和進步的書刊,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政治主張。
在廣州參加“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時,曾生擔任廣州市學生抗敵聯合會主席,帶領學生、市民二萬餘人遊行示威,當遊行隊伍到省教育廳請願時,省教育廳不見人影,同學們一怒之下,搗毀了壓制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教育廳。有的同學拆下了廣東省教育廳的牌子,當作勝利品扛回了中山大學操場。這是一次由中山大學學生髮起組織的廣州“一二·九”抗日示威大遊行,影響甚大。直到1948年,曾生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毛澤東還對他說:“你們打了不準抗日的教育廳,打得好!”但因為此事,“南天王”陳濟棠大為震怒下令通緝,中山大學也停止了曾生的學籍。曾生一個晚上要換幾個宿舍睡覺,後來在中山大學中青支部的幫助下,曾生只得跑到香港“避風頭”。他在“日本皇后號”郵輪上當聽電鈴的“走鐘仔”,照顧旅客洗澡,籌辦“餘閒樂社”組織愛國海員,宣傳抗日募捐錢物。
1936年9月,中山大學中青支部通知曾生,陳濟棠垮台了,對他的通緝令也解除了,要曾生儘快回校復學,並解決入黨問題。
建設廣東鞠躬盡瘁
1946年,按照軍調部的協定,曾生率東江縱隊2583人乘美國軍艦至
煙臺。曾生部到達煙臺後,編成一個團,曾生率大部分幹部去華東軍政大學學習,曾生任副校長。1947年,曾生率所部編入渤海軍區,任副司令員。同年,成立兩廣縱隊,曾生任司令員,全縱4000餘人。為什麼叫“兩廣縱隊”?因為該縱是由曾生部的廣東人和在萊蕪戰役國民黨軍廣西籍的俘虜和山東翻身農民組成。兩廣縱隊參加了華東戰場的豫東、濟南和淮海等重要戰役,出色完成了各項作戰任務。1949年,兩廣縱隊轉隸四野指揮,曾生將現有部隊編為一個師,另派出一個師的幹部架子,接受北京和平解放時起義的國民黨何寶松師6000人。
曾生在赴京匯報的路上,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問:“你就是在廣東打教育廳那個曾生嗎?”曾生答:“是。”毛澤東讚賞說:“打得好!”毛澤東鼓勵曾生:“你這回又增加了部隊,要為解放華南再立新功!” 毛澤東考問曾生:“你知道你們廣東是什麼時候開化的嗎?”曾生一時語塞。毛澤東說:“你們廣東開化很早,秦始皇時代,廣東就是秦朝管轄的地方。河北人趙佗在廣東做官,他對地方治理不錯,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他乘機擴占了粵西、海南島等地方,自立為王。漢高祖平定天下後,派人去見他,他表示臣服,接受漢朝的管理。”
廣州解放後,曾生先後擔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中共珠江地委書記、華南分局委員。1952年上半年任華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中南軍區赴朝實習團團長,率團參加抗美援朝,並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二軍副軍長。1952年,葉劍英調回北京工作,黃永勝任華南軍區司令員,葉劍英知道曾生與黃永勝不和,於是將曾生推薦給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蕭勁光安排曾生到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
1955年曾生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7月,曾生從軍事學院畢業後,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黨委委員、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第二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長、廣州軍分區第一政委、廣州警備區第一政委等職務,為南海國防建設和廣東的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生遭受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1967年,黃永勝派人將曾生押至北京,關在京郊一個部隊里,1968年關入秦城監獄。曾生當時有兩個罪名,一是“東江縱隊是叛徒、特務、土匪部隊”,二是編造曾生1966年訪問日本時玩日妓而出賣海軍情報。1973年曾生的女兒寫信給周總理,1974年曾生始得出獄,因長期關押與世隔絕,思維和語言遲鈍,以致見了親人連話都無法說出,經過相當長時間才得以恢復。
1974年平反後,曾生先後任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等職務。198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曾任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兼任香港招商局董事長。1981年,曾生71歲時退居二線。曾生晚年雖然體弱多病,仍時刻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他堅決擁護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995年11月20日,曾生病逝於廣州,骨灰安放在深圳烈士陵園,生前著有《曾生回憶錄》。曾生為廣東的解放和建設發展以及人民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深圳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