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中華民國時期五所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中華民國時期五所國立中山大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華民國時期,曾在全國建立五所中山大學。分別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其統稱“國立中山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立中山大學
  • 創辦時間:中華民國時期
  • 所屬地區:中國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綜合
  • 前身國立廣東大學國立東南大學
  • 創始人:孫中山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前身為孫中山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7月17日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27年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52年經合併及改組,成立新中山大學,並去除“國立”稱謂。1980年,中華民國政府另於台灣高雄市復校“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其前身為1926年12月28日,由原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中華大學等合併建立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7年11月28日,更名為“國立第二中山大學”。1927年12月,學校解散。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發動七七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此後上海、南京相繼被日軍占領,日軍將武大校園闢為其中原司令部。1938年,因武漢會戰爆發,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成立復校委員會1946年,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1949年武漢解放時,國立武漢大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並更名為武漢大學,得以繼續辦學。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於1927年,在“求是書院”校址上,合併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和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而成立。
1928年4月1日,更名為“浙江大學”,同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抗戰期間,浙大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七年,1946年秋回遷杭州。
1949年,國立浙江大學一部分遷往台灣併入台灣大學和台南工專(今台灣成功大學),另外其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和文學院師生創辦中國文化大學。同年,因籌建中國科學院,部分浙大師資被調至中科院各院所。此後於1950年代初期在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曾被分為多所單科性學校各自獨立發展,但部分師資力量及浙江大學機構仍有保留。
1998年,由浙大衍生出的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校實現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前身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6月,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原由該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和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及江蘇境內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四所公立專門學校,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4月直稱“江蘇大學”。1928年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定名“南京大學”。

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其前身為中州大學。1927年成立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後更名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1930年8月,學校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改組(亦稱“河大之殤”),於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0年,開封師專、開封醫專併入河南大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