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是當時中國五大中央級國立中山大學之一,武漢大學的前身。其從此開始了由專科性大學逐漸向綜合性大學的轉變。校址分設3處,稱為中山大一院、二院、三院,一院在原地處紫陽湖畔、蛇山之麓、武昌城內、長江之濱的東廠口國立武昌大學校址,為校本部,學生近2000人。
1926年12月28日,北伐軍攻下武昌後,武漢國民政府對教育進行重大改革,將原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中華大學等合併而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另有國立北京中俄大學和上海大學部分師生併入),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全國五大中央級國立大學——五大中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今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今武漢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今浙江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今南京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今河南大學)之一,從此開始了由專科性大學逐漸向綜合性大學的轉變。作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結晶,辦學時間雖短,卻為中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 創辦時間:1926年12月28日
- 類別:公立大學
- 所屬地區:武漢
- 主要院系:數學系、物理學系
- 別名: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學校歷史,院系設定,機構設定,著名校友,教師,學生,
學校歷史
1927年2月,學校正式開學。
1927年11月28日,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各中山大學依省份改名,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改名為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1927年12月,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被國民黨反動軍警勒令解散,校產交湘鄂臨時政府暫管。
院系設定
本科學制除醫學5年外,其餘一律4年。課程分通習、必修、選修3類,實行學分制。學校的教育原則是:學習科學知識,造就革命人才,擁護工農利益,建設民主的新社會。
大學院(相當於研究院,在沒有畢業生前暫不設立)
文科: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教育學系、社會歷史學系、哲學系、俄國文學系
理科:數學系、物理學系、生物學系、化學和地質礦物學系
法科:政治學系、法律學系、俄文法政學系
商科:經濟學系、商業學系
醫科:醫學系、藥學系
預科:文科部、理科部
機構設定
學校實行大學委員會制,廢除校長制。大學委員會總攬校務,下設教務處、行政處、督察處等行政機構。學校一切組織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籌備委員會: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委員會(第一屆)
著名校友
教師
陳望道,1927年任教於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當代語文學家和教育家。
莊長恭,著名有機化學家、有機微量分析奠基人。
紀育灃,有機化學家。
陳建功,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