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名稱由來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英文為Europe。關於歐洲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一些傳說。在
希臘神話中,
德墨忒爾(Demeter)是專管農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農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稱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說:“萬神之王”
宙斯看中了
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見到後,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溫順的公牛,來到歐羅巴面前,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
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後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
古代
歐洲最早的人類居住遺蹟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5000年的歐洲
舊石器時代。定居點、農耕技術和馴養家畜出現於前7000年的歐洲
新石器時代早期。從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暫時倒退消失,銅是製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屬材料,歷史學家把該時期命名為
青銅時代。
歐洲
古典時期從前700年
古希臘文字再次出現開始。
羅馬共和國於前509年建立。
羅馬人將疆域拓展至整個義大利,隨後是整個地中海周邊和西歐。
羅馬帝國的領土約於公元150年達到最大。313年,基督教在
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幾個世代後,
基督教就成了帝國的
國教。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隨即蠻族部落開始入侵
西羅馬帝國。
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與向西越過羅馬國境線進入前羅馬帝國領土的部落之一,並於5世紀初,三度圍攻羅馬。418年,在原羅馬帝國境內建立
西哥特王國。476年,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被
廢黜,歐洲進入
中世紀時期。
東南歐和地中海地區的一部分仍然在日益陷入包圍之勢的
羅馬帝國控制下,不過是由
君士坦丁堡而不是羅馬統治。在
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治下,羅馬軍隊在大部分地中海地區恢復了帝國統治,但是這次擴張的領土在6世紀晚期開始被侵蝕。君士坦丁堡對西方領土的控制減弱,更多的
日耳曼人入侵和建立王國。東地中海領土的大部分在整個6世紀仍然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皇帝手中。歷史學家一般把這個羅馬帝國的殘餘稱為
拜占庭帝國。
一個出乎意料的對其權力和領土的嚴重威脅——阿拉伯半島和剛剛統一和改信新教的各伊斯蘭民族——在七世紀出現。原羅馬帝國在中東和北非的省份,被
阿拉伯帝國占領,並伊斯蘭化。
在西歐,很多新國家只有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有些還保留了羅馬的習俗,並有普遍的基督教信仰。拉丁文聖經
武加大譯本在410年出現。很多西方的基督教地區被收歸
法蘭克人,特別是
查理曼大帝治下。查理曼於800年被教皇加冕為王。他的領土兩代之後就被分割,歐洲受到三個集團的攻擊: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
維京人、北非的
穆斯林,和
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對於這些攻擊的反應各不相同:某些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威脅,其他地方則各顧各。從十世紀中期開始,穆斯林和馬扎爾人對西歐的威脅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脅
不列顛群島最久的。
公元1054年的東西教會分裂加劇了在451年
卡爾西頓公會議上就已經出現的矛盾,隨後旨在把東方從穆斯林占領中解救出來的
十字軍東征開始削弱拜占庭帝國。但是,十字軍們並不只限於奪回東方的穆斯林土地:教皇的權力此時也在西班牙,
法國南部,
立陶宛與其他的異教地區穩固下來。封建社會在蒙古入侵者突破歐洲前沿地區後開始解體,而且與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貿易首先給南歐,隨後是大部分歐洲帶來了黑死病。複雜的封建等級制度發展了起來,新國家的大多數貴族由於通婚互相是近親。
依靠從西班牙和中東的穆斯林和猶太學者,以及自身的修道院典藏那裡重新學習到的知識,通過重新發現希臘和羅馬的知識以及從穆斯林世界學習的很多關鍵性的創新(包括大學、科學醫療、
印刷術、行業公會、引用索引和天文學),歐洲從中世紀甦醒過來——今天學者穿的博士帽服是從博學的穆斯林學者在畢業時的著裝演變過來的。1492年西班牙的
收復失地運動和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打開歐洲至美洲的殖民大門同時終結了
十字軍東征與開始了向西的美洲殖民。
近現代
在
文藝復興之後知識獲得了尊重,開始挑戰傳統的科學和神學教條。新教改革開始,德國神父
馬丁·路德挑戰教皇的權威。同時
亨利八世混亂的感情生活、對生兒子的渴望,以及政治上的野心使英國教會同樣脫離教皇管制,也讓英格蘭在隨之而來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間的宗教戰爭中得以採取更靈活的結盟政策。但是,宗教戰爭一直持續到
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結束於《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光榮革命確認了這個協定。
從英國開始,新大陸的資源流入,加上
工業革命,使得更依賴於製造業和貿易,而不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新型經濟成為可能。早期的
大英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起義,建立了代議制政府,帝國分裂。歐洲大陸的政治改革受到了
法國大革命的鼓舞,人民大呼“自由、平等、博愛”。隨後的法國領導人
拿破崙·波拿巴通過直到1815年的戰爭征服和改革了歐洲大陸的社會結構。隨著越來越多的小有產者獲得投票權,在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和工會運動風起雲湧,革命在1848年席捲歐洲。最後的農奴制殘餘在1848年的奧匈帝國被廢除。俄國農奴制在1861年被廢除。巴爾幹國家開始從
奧斯曼帝國重獲獨立。
在
普法戰爭之後,義大利和德國由各諸侯國分別統一於1870年和1871年。在追求建立帝國的過程中爆發了全球性的衝突,直到這種野心到達頂點,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無希望的戰爭和赤貧中,1917年俄國
十月革命許諾給予“和平、麵包和土地”,
東歐以及世界的政局向激進化轉變直至今日。德國戰敗,訂立《
凡爾賽條約》,付出了經濟崩潰的代價,在
大蕭條中一覽無餘,導致重新爆發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
資本主義與
共產主義戰勝了
法西斯主義,西歐形成了自由貿易區,通過
鐵幕與
蘇聯分隔,後者形成了共產主義警察國家體系。
柏林圍牆1989年倒塌後,歐洲簽訂了一個新的聯盟條約,至2007年為止,包括了27個歐洲國家,超過4億人口。二戰後的軍事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擴大到包括了俄羅斯的鄰國——這是歐洲自從一世紀羅馬帝國以來一體化最顯著與最具軍事優勢的時期。
地理
位置境域
歐洲位於
亞洲的西面,是
亞歐大陸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別瀕臨著
北冰洋、大西洋、
地中海和
黑海,東部和東南部與亞洲毗連,宛如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一個大半島。
歐洲的大部分位於
北溫帶內,它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洲中距離
赤道最遠的一洲。它沒有熱帶。
從海陸位置看,歐洲面對大西洋,背靠亞洲腹地,處於大陸西岸的位置。
中緯度的大陸西岸,在大氣環流系統中屬於
西風帶,因此,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終年吹拂西風,各地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
水平輪廓破碎是歐洲自然地理的一個顯著特點。總面積的1\3以上屬於半島和島嶼,其中半島面積又占全洲面積的27%,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獨一無二的。
巴倫支海是
北冰洋的一個邊緣海,介於歐洲大陸與
斯瓦爾巴群島、
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和
新地島之間,面積達140萬平方公里左右,全部位於大陸架上。巴倫支海是
亞歐大陸北面各邊緣海中深度最大的一個,它的絕大部分在200~400米之間,平均深度為229米。它有廣闊的水道與北冰洋相連,因此海水的鹽度與大洋的鹽度相近,接近於35‰。
巴倫支海與北冰洋的其他邊緣海不同,由於西南部受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即使在嚴冬時節,表面水溫也可達4℃左右,因此這裡雖然地處高緯,但是海水卻終年不凍。
白海實際上是巴倫支海深入歐洲大陸內部的一個海灣,本身又有三個海灣:坎達拉克沙灣、
奧涅加灣和德文斯克灣。白海面積不過9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只有89米。由於白海四面受陸地包圍,只有一條狹窄海峽與巴倫支海相通,北大西洋暖流不能到達這裡,因此這裡冬季的水溫低,自11月至翌年5月海面為冰雪覆蓋,呈現一片白茫茫景色,白海即因此得名。由於
北德維納河和
阿尼加河的大量河水注入白海,海域的南部海水含鹽度較低,在2.0%~2.6%之間,北部海水的含鹽度可達3.0%~3.08%。
歐洲西瀕大西洋,在大陸與深海盆之間有一片面積很大的大陸架,
不列顛群島和
北海即位於其上。這裡原來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
第四紀冰期以後,海水上升,北海才出現,
不列顛群島才形成。在北海海底仍然有歐洲古河道的蹤跡。北海北面的
挪威海和南面的
比斯開灣,大陸架都較狹窄,離開海岸不遠即為深水海盆。
波羅的海位於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面積38.6萬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的深度在60~130米之間,平均深86米。它有許多海灣深入大陸,其中以
波的尼亞灣為最大,幾乎占整個波羅的海面積的三分之一,較大的海灣還有
芬蘭灣、里加灣等。由於有大量河水注入,加以緯度較高、蒸發量小和只有一些淺而窄的海峽與北海相通等原因,波羅的海的鹽度普遍很低,中部為7%左右,海灣中為2%~3%,河口附近甚至全部是淡水。深層水的鹽度略高,但最高也不超過20%。冬季,中部表層海水水溫為1~3℃,在海灣和沿岸地區則降到0℃以下,波的尼亞灣和芬蘭灣東部從11月或12月起冰封,冰期一直延續到來年4月或5月。
地中海和
黑海是歐洲南部的兩個陸間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洲之間,黑海位於歐亞兩洲之間,兩海以
達達尼爾海峽、
馬爾馬拉海、
伊斯坦堡海峽相通。地中海海域中半島和島嶼甚多,它們把地中海分割成幾個深淺不一的海盆,
海底地形比較複雜。黑海除西北部有幾個小島外,基本上沒有島嶼,海底除西北部和北部的
亞速海較淺外。大部分為水深1500~2200米的平原。地中海周圍或為多山的半島,或為
荒漠,注入的河水不多,而且夏季炎熱乾燥,蒸發量大,因此
海水鹽度高,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8%,黑海有大量河水注入,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僅1.7%~1.85%,底部也只有22.5%。黑海的海面稍高於地中海,由此產生了由黑海注入地中海的表流,在
伊斯坦堡海峽,平均流速每小時2.3~4.6公里;同時,在深處存在著自
地中海注入
黑海的反流,但流量較小。在
直布羅陀海峽也有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流和深處的反流。來自大西洋和
黑海的表流是維持地中海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地中海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動植物種類總數在8000種以上。
黑海的動植物種類則少得多,只有地中海的1/7到1/6。由於黑海上層海水的鹽度低,海水的垂直環流很弱,因而深層水經常處於缺氧狀態,並有大量
硫化氫集聚。硫化氫帶從150~200米的深度開始,有機界只能生活在這個深度以上,從200米左右開始,直到海底,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
水平輪廓破碎,陸地與海犬牙交錯,再加上歐洲的面積不大(1040萬平方公里),這就使得全洲各地距海都不太遠,東歐距海最遠的地方也只有1600公里左右。這樣,就更加深了海洋對大陸的影響,加深了歐洲氣候的海洋性。
歐洲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這對人類的經濟活動也提供了便利。
地形地貌
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4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著一系列山脈,總稱
阿爾卑斯山脈系,其中
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峰。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
伏爾加河,長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
多瑙河,全長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歐洲的
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和內海,北歐的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
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
極地氣候所占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
首先,歐洲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一洲,平均高度只有340米。高度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全洲總面積的60%,平原所占比重之大,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歐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東迄烏拉爾山麓,綿綿數千公里,沒有間斷,形成橫貫歐洲的大平原。歐洲山地所占面積不大,高山更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僅占全洲總面積的2%。
第二,歐洲的地形,大體上可以以
波羅的海東岸至
黑海西岸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平原占絕對優勢,地形比較單一,西部則山地和平原互相交錯,地形比較複雜。地形的分布與地質構造基礎有著密切聯繫。
西歐地勢較為平坦,為平原;北歐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歐有
阿爾卑斯山脈,氣溫較低;南歐有喀爾巴阡山脈(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山脈(亞平寧半島)和庇里牛斯山脈(伊比利亞半島);歐洲有四大半島(
伊比利亞;
亞平寧半島;
巴爾幹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三大平原(東歐、波德、西歐)氣溫與同緯度相比更暖和,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1、地形總特點: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布較廣,高山峻岭匯集在南部。
2、地形區域構成:海拔200米以上的
高原、
丘陵和山地約占全洲面積的40%,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占60%。
4、河流分布特點: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不少河流間有運河相連線。
水文
歐洲流經數國的大河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德河等。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境內的塞納河、羅亞爾河、加隆河等、俄國境內的窩瓦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英國境內的泰晤士河、義大利境內的波河等。
除了河流,歐洲有許多湖泊。其中冰河所遺留下的冰蝕湖使芬蘭被稱為千湖之國。
氣候
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徵。大部分位於溫帶,是世界上海洋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由於平原遼闊,從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深入內陸,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使整個西歐沿海地區非常濕潤,歐洲大陸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
歐洲位於中高緯度地區,西邊是
海。海岸線受海水作用的影響而形成鋸齒狀,而海洋是控制氣候的主要原因。受海洋影響,歐洲氣候溫和、降雨豐富,相對濕度高並且多雲,這一現象包括阿爾卑斯山北方的內陸地區。
歐洲大陸東邊降雨量則少,相對濕度低,天空晴朗,這一氣候現象廣及歐亞交接的廣大山麓地區。這些影響沿著南北程帶狀分布,並且穿過
挪威、
丹麥與德國。
阿爾卑斯山脈南面山區移動性的季節以
亞熱帶高壓系統為主,因此此地區的雨量,隨著季節而有顯著的不同,冬季多雨,夏季則乾旱。
夏季最高溫是在地中海區。
雅典7月的平均氣溫是27℃,西班牙格拉納達為25℃,而義大利的都靈為23.5℃。夏季平均溫度向北方及沿海地區逐漸下降,挪威的特浪索和瓦爾多7月平均氣溫約為11℃和9℃。冬季時,溫度由歐陸西南向東北逐漸下降;因此
葡萄牙里斯本一月平均氣溫為10.5℃,
蘇聯的阿乾折同月平均氣溫卻是-14.5℃,大西洋沿岸冬天的平均氣溫頗高,例如挪威境內的北極圈沿岸冬季並不比紐約市冷。降雨量多集中在大西洋與地中海沿岸地區,而西北海岸的島嶼降雨量也不少,例如不列顛群島。西北岸的降雨量多超過2000毫米,降雨量逐漸往東南方的黑海遞減。
自然資源
地理之最
名稱 | 描述 |
---|
| |
| |
| |
| |
| 世界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達1707萬平方千米。 |
| 世界陸地面積最小的國家,面積僅0.44平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由教皇統治的國家。 |
| 人口密度約為16000人/平方千米,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人均GDP為172676美元(2011年)國際匯率。 |
分區
北歐
北歐指
日德蘭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
丹麥、
冰島、
挪威、
瑞典、
芬蘭和
法羅群島(丹)。面積132萬多平方千米。境內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紀
冰期全為冰川覆蓋,故多冰川地形和
峽灣海岸。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面積約80萬平方千米,
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島嶼和峽灣。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長約1500千米,寬約400-600千米,西坡陡峭,東坡平緩,為一古老的台狀山地,個別地區有冰川覆蓋,挪威境內
格利特峰海拔2470米,為半島的最高點。冰島上多火山和溫泉。北歐絕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僅大西洋沿岸地區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較溫和,屬
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河短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礦物有鐵、鉛、鋅、銅等。森林廣布。農作物以小麥、
黑麥、
燕麥、馬鈴薯、
甜菜為主。養畜業較發達。魚產豐富,西面沿海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捕魚量約占世界捕魚總量的9%左右。
西歐
西歐主要礦物有煤、鐵、石油、天然氣、鉀鹽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盛產葡萄和蘋果。漁業和養畜業均較發達。比利時和法國所產
阿爾登馬,英國所產
巴克夏豬、
約克夏豬、
大白豬、
愛爾夏牛、
純血種馬,荷蘭所產荷蘭牛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西歐的國家全屬於已開發國家。狹義上的西歐地形主要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積較小。地處西風帶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雨量豐沛、穩定,多霧。
中歐
南歐
南歐隔著地中海與亞、非兩洲相望,自古以來與西亞及北非往來密切,同是重要的古文明起源地;對
西方國家而言,南歐更孕育了
古希臘、
古羅馬文化,確立了早期的基督教社會,為西方的思想及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
註:土耳其如果按地理位置劃分是屬於亞洲,而且體育界以及一些政治上的劃分都屬於亞洲,但是經濟方面因為其親西方的政策,國際上一些經濟組織已將它劃到歐洲的。但主權按政治劃分仍然屬於亞洲。
東歐
人文
人種
歐洲居民中絕大部分是白種人,99%屬歐羅巴人種(
白色人種),是種族構成比較單一的洲。
人口
人口:7.31億(截止到2012年),人口分布相對均勻、平均密度70人/平方千米。
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的64%,在各洲中次於
大洋洲和
北美洲,居第三位。但人口呈負增長,歐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地、
巴黎盆地、
比利時東部和
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00人以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歐羅巴人種(
白色人種)。宗教: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語系
1 日耳曼語族:
英語,
德語,
荷蘭語,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盧森堡語,低地蘇格蘭語等
2 拉丁語族: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加泰羅尼亞語
3 斯拉夫語族: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波蘭語、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維尼亞語
4 凱爾特語族:
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威爾斯語,布列塔尼語
5 希臘語族:希臘語
6 波羅的語族: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
歐盟語言:
英語:國際通用語言,歐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會英語,尤其是北歐和荷蘭。
法語:法國及其附近的國家
語言
歐洲是世界上語言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其中90%以上語言都是以
拉丁字母和
西里爾字母為基礎構成的。
政治
地理方面:這些國家均有一部分領土屬於歐洲,社會經濟和文化也與歐洲有近似之處。
政治方面:土耳其等國為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成員國,賽普勒斯則為
歐洲聯盟成員國。蘇聯時期,哈薩克斯坦,亞塞拜然曾屬於過歐洲國家,解體後歸於亞洲。
按照各國綜合實力可分為三類:
第一梯隊:深藍色標識的國家,這些國家都有很強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他們是:
第二梯隊:淺藍色標識的國家,這些國家有著較強的國力和地區影響力,經濟較為發達或中等發達,軍事方面也有著一定影響力,他們是:
第三梯隊:泛綠色標識的國家,這些國家大多為地區性小國,即便有些國家人均生活水準超過第一,第二梯隊國家,但是按綜合水平均不如前列國家,制約他們的可能會是狹小的
領土或者其他,他們是:
主權國家
北歐
西歐
中歐
南歐
東歐
(表格中所有的資料來源於新華網:)
海外屬地
國家 | 領土 |
---|
| |
| 克利珀頓島、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屬南部和南極領地(阿姆斯特丹島、聖保羅島、科羅捷特群島、凱爾蓋朗島、阿德利蘭、法屬印度洋諸島包括印度礁、歐羅巴島、格洛里厄斯群島、新胡安島、特羅姆蘭島)、瓜德羅普、馬提尼克、馬約特島、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留尼旺島、聖巴托洛繆島、法屬聖馬丁、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
| 阿魯巴、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博奈爾島、庫拉索、薩巴島、聖馬丁、聖尤斯特歇斯) |
| |
| |
| |
| 安圭拉、阿森松島、百慕達群島、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蒙特塞拉特、聖赫倫那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屬南極領地、英屬印度洋領地、皮特凱恩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
參考資料:
申根國家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英文:European Union;法文: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
布魯塞爾,是由
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
歐洲聯盟。其實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
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
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
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據2018年統計數據,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包括當時尚未正式“脫歐”的英國),總面積達438萬平方公里,人口5.1億,國內生產總值18.77萬億美元。其主要機構,包括
歐洲委員會,
歐洲議會,
歐盟理事會,
歐盟委員會,
歐洲法院和
歐洲中央銀行等。歐盟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同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外交關係,與戰略夥伴建有定期領導人會晤機制。
2020年1月31日(格林威治時間),英國正式脫離歐盟,不再是歐盟成員,轉而進入“過渡期”。
經濟
自17世紀以來,歐洲逐漸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18世紀,歐洲爆發人類
第一次工業革命。歐洲成為當時世界經濟中心。但經歷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逐漸衰落。歐洲推動人類歷史進程貢獻巨大。現代文明的一切均是由歐洲人奠定。歐洲經濟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保險等在世界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領域內也處於世界較領先地位。這與歐洲是近代工業發源地,以及15~16世紀地理髮現和對外殖民掠奪分不開的。
貨幣
歐元(EURO)是
歐洲貨幣聯盟(EMU)國家單一貨幣的名稱,是EMU國家的統一法定貨幣。
工業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
工業生產總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英國、德國、法國,其次為
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
1、
工業以加工型為特點,燃料和各類原材料大量進口,工業製成品大量輸出。
2、工業機械化程度高,工業規模大。
農業
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牧結合程度高和集約化水平高。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
甜菜、
向日葵、
亞麻等,小麥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占60%以上。
園藝業發達,主產
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文化
遠古文化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運動,它奠定了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文化的共同基礎,為
資產階級革命做好了思想上輿論上的準備。歐洲對人類歷史所做的貢獻,包括先進人物不斷地向世界文字思想寶庫輸送先進的思想;也包括一批又一批革命家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社會創舉;也包括大批科學家在科技領域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創造;還包括一大批作家、詩人、音樂家向世界文學藝術殿堂提供了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珍品。
歐洲是一個矮小的
半島大陸。其“矮”表現為
平均海拔只有340米;其“小”表現為面積小1016萬平方千米,其小僅次於大洋洲;歐洲“半島大陸”的特點更為突出:其本身就是整個亞歐大陸深入到大西洋的一個大半島,在這個大半島上又有很多小半島。比較著名的有:
巴爾幹半島、
亞平寧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南歐)、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歐)、
日德蘭半島(西歐)(北緯55度,東經10度)。
現代教育
所有歐洲國家的公民都要接受義務教育,或者至少是接受某種教育培訓。歐洲的義務教育大概從6、7歲開始,一直持續到15、16歲。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基礎教育的時間大概只持續四到五年,而在少數國家,卻需要七八年。基礎教育完成之後,學生所繼續接受教育的高一級的學校就有多種類型了,有繼續為高等學校預先培養人才的文理中學,還有一些技工學校。與此同時,在許多國家還有許多很有名望的高等專科學校和綜合性大學,接納那些已經完成國中等教育的學生。在這種教育體制的促進下,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文盲率都很低。
雕刻藝術建築、美術、文學以及音樂都是在歐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東西。許多城市,比如巴黎、
維也納、羅馬、
柏林以及
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為首都的同時,也被視作該國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許多城市還有很多重要的劇院、博物館、交響樂團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設施。
宗教活動
歐洲的宗教信徒主要是基督教徒(91%,包括
天主教、
新教以及
東正教)。8%是伊斯蘭教徒,其中大多數在俄羅斯生活(兩千五百萬),除此之外,在土耳其(590萬)、法國(550萬)、德國(320萬)、
阿爾巴尼亞(140-250萬)以及義大利(110萬)等歐洲廣大地區都有穆斯林分布,西歐的穆斯林主要為移民。僅有少於1%的歐洲居民信仰
猶太教(將近200萬人)。其他的宗教(如
印度教、佛教等)也都僅有低於1%的信徒。
國際關係
亞洲
歐洲各國現在已與中國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係(除梵蒂岡外)。歐洲各國在亞洲各地曾建立廣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國曾擁有印度、馬來西亞等;法國擁有印度支那,即今日
中南半島東部地區;
葡萄牙曾管治
東帝汶(已獨立);荷蘭曾擁有
東印度群島,亦即今日的
印度尼西亞。也因此
東南亞國家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非常深厚,由於這般深厚的關係,今日國際關係中,歐洲對於東南亞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曾受西班牙統治,以
天主教為國教的
菲律賓,
教皇所指派的
樞機主教亦有政治及社會上的影響力。
東北亞的日本曾與德國、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
軸心國,現在日本、韓國與歐洲各國主要是以經濟關係為主,政治上的結盟已漸次減少。
美洲
歐洲與美國雖然在文化、民風等各方面,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和聯繫,但大致上於二十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歐洲有一種較緊密的盟友關係。在此之前,由於美洲在
17世紀時期,曾是歐洲國家流放異見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國開國1786年的初期,與歐洲殖民主義者,尤其是曾經統治過美國的英國,有著對立的關係。其後由於美國和歐洲長時期實施政治互不干預的政策,兩者在18至19世紀各自發展。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令歐洲元氣大傷,但美國經濟卻有高度增長,西歐諸國均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自然靠近美國。再加上東歐諸國加入
社會主義陣營,因而與美國關係降落冰點。
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加強了除東歐外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的親密度。但是在冷戰結束後,威脅消失,歐洲(主要是歐盟成員國)與美國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歐洲更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因此某些歐洲國家在
9·11事件、
伊拉克問題、
巴以衝突等方面與
美國產生了不同意見,甚至有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蒂固的盟友關係還將保持不變。英國卻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攏美國,與美國結成極為堅定的同盟關係,但也遭人取笑這個美國原屬的殖民主幾乎反倒成了美國的附庸。西班牙、波蘭等在美伊第二次戰爭時對美國的強力支持,使得美國稱讚這些國家為新歐洲,但隨著恐怖分子對西班牙發動攻擊,西班牙已退出她與美國間的盟約,自伊拉克撤軍。
中東
地理上,歐洲與中東是緊鄰,歷史上,歐洲與中東的關係一向緊張,基本上是由於兩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而中東阿拉伯國家多以
伊斯蘭教為國教。中東多個地區曾經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
非洲
歐洲和北非的關係,跟她與中東的關係差不多,因為北非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回教國家地區。歷史上,只有中世紀時期,
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西班牙、
葡萄牙和法國南部。自歐洲
殖民主義興起,非洲各地成為歐洲的殖民地,法國在
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
法屬西非殖民地,是非洲大陸當時最大的殖民地。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爭奪自然資源,情況直至19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浪潮,多個國家紛紛獨立,才有所改進。歐洲和非洲亦循著經貿的方向發展。
大洋洲
跟美國一樣,歐洲開發澳大利亞的初期亦以流放囚犯的作用。但由於歐洲和澳大利亞在地理上相距甚遠,令到兩者有著各位發展的空間,但在經濟、文化和宗親的聯繫上,澳大利亞和歐洲仍然有著很緊密的聯繫。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的主要移民群種均來源於歐洲,與當地土著民族及其他移民發展大洋洲。
體育
歐洲的體育水平很高,足球中的德國、西班牙、荷蘭、法國、義大利、
英格蘭、葡萄牙、捷克等;籃球中的德國、法國、希臘、義大利、西班牙、
立陶宛等;排球中的義大利、荷蘭等都是世界強隊。
類別 | 賽事名稱 |
---|
| |
| |
| |
| FIBA歐洲聯賽、FIBA歐洲杯賽、ULEB歐洲聯賽、ULEB杯賽 |
| |
旅遊
一般為一國或多國連線旅遊,一國包括:英國、希臘、法國等,多國一般指三國、四國、五國或是八國;其中三國旅遊的國家有:法國、瑞士、義大利三國,四國旅遊的國家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士四國十二天,五國的
旅遊線路有: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德國五國十五天,八國的旅遊線路有:德國、法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瑞士十五天,另外還有北歐,東歐,南歐旅遊,北歐的旅遊線路有:俄羅斯、芬蘭、瑞典、挪威、冰島,東歐的旅遊線路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歐的旅遊線路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臘。
捷克正在成為中國遊客青睞的
旅遊目的地之一,對
銀聯卡跨境支付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銀聯卡已經可在歐洲20個國家和地區約80萬家商戶、23萬台ATM便利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