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全稱歐洲中部(Central Europe),是歐洲五個國家地理分區之一,包括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瑞士8國。總面積101萬平方千米。總人口超過1.61億。民族主要有德意志人、波蘭人、奧地利人等,主要語言為德語。連結其餘4個地理區域,是歐洲的交通中心。中歐處在溫帶氣候帶,西部部分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地形多樣,北部為波德平原;南為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東有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平原。擁有較少的資源,主要有森林、煤礦。
因地處歐洲中央,不僅自然條件具有多樣性和過渡性,其政治、經濟、民族與文化也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和過渡性。各國均屬已開發國家,經濟水平發展高,但仍較低於北歐和西歐,尤以德國為代表,世界著名公司總部有很多設在中歐,像大眾汽車、寶馬、戴姆勒、西門子集團、勞力士、雀巢等。
旅遊業發達,適宜的氣候、優美的風景使中歐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中歐也曾是歐洲最為動盪不安的地帶,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戰爭的破壞使這裡一度受到重創而停滯不前,然而戰後的幾十年間,良好的機遇和這一地區的民族特有的嚴肅勤奮的精神,使這裡迅速的重新崛起,在歐洲事務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基本介紹
自然地理,範圍,地形,水文,氣候,資源,歷史,早期歷史,近代歷史,二戰時期,現代歷史,經濟,旅遊,文化科技,諸國概況,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
自然地理
範圍
中歐國家主要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中歐所包括的國家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中歐地區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南部與義大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交界,東部臨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俄羅斯,北接丹麥,縱長近1300千米,橫寬也有1000千米餘,面積101萬多平方千米。
地形
主詞條:波德平原、阿爾卑斯山脈
水文
主詞條:萊茵河
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維斯瓦河。中歐瀕臨的主要海洋是北海和波羅的海。又有中部運河、北海-波羅的海運河、美因-多瑙運河等連結河流、海洋,運河眾多,河網密布,水運發達。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米里茨湖、蘇黎世湖、日內瓦湖、巴拉頓湖等。
氣候
中歐處在溫帶氣候帶,氣候類型分布為中歐西部部分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氣溫適中,氣溫變化不大,最冷的1月份平均在0攝氏度左右,山區約零下10攝氏度,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攝氏度,最熱月份為6月至8月。整體上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
資源
動植物為中歐地區常見的物種,山毛櫸、橡樹及其他落葉林構成森林的三分之一,松柏則因重新造林而增加,雲杉及冷杉為高山地區主要林相,松及落葉松多生長於砂質土壤。另外儲存在多種蕨類、花、真菌、苔蘚類。中歐8國的森林面較大,德國、波蘭、瑞士的森林覆蓋面積接近30%,而奧地利更是達到42%。主要野生動物包括鹿、野豬、盤羊、狐、獾、野兔、河狸。
中歐地區的礦產資源主要集中於德國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區。中歐地區的硬煤、褐煤、鹽儲量較豐富,魯爾區是主要產煤區,但這並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德國、波蘭以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尤其是德國)每年仍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鐵礦石、石油等。
歷史
早期歷史
主詞條:德國歷史、日耳曼人、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前德國、波蘭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835年德意志從法蘭克王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1025年,波蘭王國成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占領了很多領土。1772-1795年,波蘭三次遭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王國滅亡。1806年16個在法國保護下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同盟”。1806年8月6日,於1804年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霍爾斯坦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萊茵同盟。
近代歷史
主詞條:反法同盟、維也納會議、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戰時期
主詞條: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周邊國家,匈牙利成為僕從國,這給世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中歐地區除瑞士和奧地利(中立國)外都積極反抗,在同盟國軍民的頑強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占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也劃分成4個占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併。翌年5月23日,合併後的西部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現代歷史
主詞條:兩德統一、東歐劇變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圍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畫。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其中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斯洛維尼亞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在蘇,美,英,法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經濟
中歐地區是世界上經濟較發達地區之一,總體在歐洲位列中等,各國服務業均占主導地位,其中德國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農業主要在德國、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四國有較大發展,這些國家擁有較為廣闊的耕地面積,尤其是德國,但波德平原土地肥力較低,土地較為肥沃的是多瑙河沿岸。中歐主要出產小麥、大麥、甜菜、玉米等,是僅次於俄羅斯、法國的歐洲糧食產地,而經濟作物出產較少。中歐北部諸國較側重重工業,而中歐南部則以輕工業為主,在大多數國家,工業產值所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都在二成到三成,德國的汽車、電子電氣、機械製造享譽世界,有大眾汽車、戴姆勒、寶馬、西門子、愛迪達等著名公司;瑞士的食品加工、鐘錶、手工業、製藥業在歐洲占有重要地位,有勞力士、雀巢、羅氏公司、維氏軍刀等公司。另外奧地利的水晶工藝、波蘭的鋼鐵工業、捷克的釀酒工業在歐洲都很出名。
旅遊
中歐的旅遊業發展迅速,每年有大量遊客來到德國、瑞士等地觀光。德國的文化歷史遺蹟豐富,吸引大量遊客,成為歐洲重要旅遊國,著名的景點有布蘭登堡門、科隆大教堂、新天鵝堡等;瑞士、奧地利主要以阿爾卑斯山觀光為主,但其間不乏優美的人文景觀,瑞士的少女峰、拉沃葡萄園梯田和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美泉宮等為著名景點,波蘭、匈牙利也有出眾的景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文化節日,慕尼黑啤酒節、科隆狂歡節、維也納音樂節等為主要節日。
文化科技
德語文學的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到了現代德國人獲得了9次諾貝爾文學獎。康德和黑格爾是18世紀和19世紀初期的重要德國思想家。德國還是共產主義的誕生地,也是偉大的馬克思、恩格斯實踐獻身之地。
中歐也是世界上音樂藝術發達之地,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奧地利的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以及德國音樂大師貝多芬和波蘭的蕭邦,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中歐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有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中歐的科學發展雖不像英法等國那樣發達,但依然有不俗成就。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物理化學家居里夫人,德國的工程學家西門子、物理學家倫琴,以及在德國出生的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等等,他們極有力的推進了科學的進步。
諸國概況
波蘭
主詞條:波蘭
面積31萬多平方公里,位於中歐東北部,北瀕波羅的海,西鄰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東北和東南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相連。人口3860多萬,主要民族是波蘭人。
波蘭是世界十大旅遊國之一,旅遊業已成為波蘭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捷克
主詞條:捷克
捷克原為奧匈帝國的工業區,70%的工業集中在此。它以機械製造、各種工具機、動力設備、船舶、汽車、電力機車、軋鋼設備、軍工、輕紡為主,化學、玻璃工業也較發達。紡織、製鞋、啤酒釀造均聞名於世。
斯洛伐克
主詞條:斯洛伐克
位於歐洲中部、原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的東部。北臨波蘭,東接烏克蘭,南界匈牙利,西南與奧地利接壤,西連捷克。面積4.9萬平方公里。人口530多萬。
斯洛伐克推行社會市場經濟,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食品、菸草加工、交通工具、石化、機械、汽車等。主要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玉米、油料作物、馬鈴薯、甜菜等。
此外,斯洛伐克地勢北高南低,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歷史文物景點多,旅遊資源豐富。
匈牙利
主詞條:匈牙利
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東鄰羅馬尼亞,南接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西與奧地利接壤,北與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為鄰,面積9.3萬平方公里。人口1010萬。
自然資源比較貧乏,主要礦產資源是鋁礬土,其蘊藏量居歐洲第三位。農業基礎較好,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等,不僅為國內市場提供豐富的食品,而且為國家掙取大量外匯。
德國
主詞條:德國
面積35.7萬平方公里,居民8200萬人,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三分之二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德國的經濟總能力占世界第三位,在世界貿易中占第二位。工業是德國的經濟主導,工業及手工業產值占了國民經濟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其中汽車、石油化工、電子電器、精密儀器、工業均居世界前列。德國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公路、水路和航空運輸全面發展,特別是公路密度為世界之冠。民航運輸業發達。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可以向政府申請助學金、獎學金或就學貸款。
奧地利
主詞條:奧地利
奧地利是東歐和西歐之間的必經之地,歐洲重要的鐵路幹線均通過維也納。其國土的80%是山地和山前地帶。奧地利是自1979年以來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奧地利具備世界一流技術的工業部門有:採礦、鋼鐵、石化、機械製造、造紙和紡織等。環保工業、垃圾處理工業等新型工業分支占據了世界領先地位。外貿在其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以出口設備見長。發電機和渦輪機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軍火工業也是奧地利工業支柱之一。
瑞士
主詞條:瑞士
位於歐州中部的內陸國家,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南面與義大利為鄰,西面與法國接壤,北部與德國交界,面積約4.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26萬。
瑞士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政府儘量減少干預。對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機械製造、化工、醫藥、鐘錶、食品加工、紡織是瑞士工業的主要支柱。工業技術水平先進,產品質量精良,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此外,瑞士還是世界著名的中立國,歷史上一直保持政治與軍事上的中立,但它同時也參與國際合作,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
列支敦斯登
主詞條: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是一個具有發達工業和先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國家,是世界最富國之一。列支敦斯登以產紀念郵票和假齒馳名世界。 列支敦斯登位於阿爾卑斯山東、西段交界處,秀美的湖光山色與城市風貌相結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旅遊收入是列支敦斯登的主要財政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