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共和國(愛沙尼亞語:Eesti Vabariik,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簡稱愛沙尼亞,與南方的拉脫維亞立陶宛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南岸,西南瀕臨里加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國土總面積45339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族,總人口131.3萬(2015年),首都塔林

愛沙尼亞的國名(Eesti)可能來源於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描述的被稱為“Aestii”的人群。該國擁有大量油頁岩和石灰石以及覆蓋47%領土的森林。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13~16世紀先後遭普魯士丹麥侵占,16世紀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17世紀全境被瑞典占領,18世紀併入俄羅斯帝國,1918年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同年2月德國乘虛而入占領愛沙尼亞。同年11月,蘇俄宣布對愛擁有主權。在此期間,愛沙尼亞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不懈的鬥爭。1920年2月,蘇俄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40年6月,受到蘇聯的武裝侵略而全境淪陷。7月,在蘇聯的策劃下,成立了傀儡政權。8月,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獨立。

愛沙尼亞在1994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2011年加入歐元區。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發達,愛沙尼亞經常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愛沙尼亞也是全世界空氣品質最優最舒適的國家,首都塔林被譽為“洗肺聖地”。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早期歷史,第一次獨立,被蘇聯吞併,第二次獨立,自然環境,區域位置,氣候特徵,水系分布,時區,自然資源,礦產,生態,森林,行政區劃,區劃,首都,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歌,人口民族,政治,政局,憲法,議會,政府,司法,政黨,政要,經濟,概況,工業,農業,服務業,旅遊業,財政金融,對外貿易,歐元區成員國,文化,語言,宗教,節日,軍事,國防,軍力,交通,公路,鐵路,海運,空運,管道,社會,教育,媒體,體育,人民生活,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旅遊,文化古城,世界遺產,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等占領和統治。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
從1710年開始,愛沙尼亞受俄羅斯帝國統治長達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次日,德軍占領塔林。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沙尼亞擁有主權。

第一次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8年2月25日,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領導下發動暴動,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根據1918年3月3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蘇俄)與德意志帝國簽訂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簡稱布列斯特契約),蘇俄將芬蘭、愛沙尼亞斯特蘭(愛沙尼亞)、里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軍隊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之後德國曾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波羅的海聯合公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為元首。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隨後於11月11日宣布投降。蘇俄藉機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試圖收回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於1918年11月28日宣布獨立,國內的德裔居民組建了志願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
1919年2月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將軍戈爾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前往愛沙尼亞援戰,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蘇俄“無保留地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並自動地永遠放棄俄國……對愛沙尼亞人民和領土所持有的主權權利”。
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39年8月,蘇德簽訂秘密條約,將愛沙尼亞劃入蘇勢力範圍。

被蘇聯吞併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被蘇聯吞併後愛沙尼亞的領土變動被蘇聯吞併後愛沙尼亞的領土變動
根據這一秘密附屬檔案,蘇聯於9月25日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9月28日與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在戰爭期間占領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並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
1940年6月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後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1日,愛沙尼亞經過“公民投票”被併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的占領和吞併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入侵蘇聯,3個星期後德國軍隊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黨衛軍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總理約里·烏爾洛特斯宣布成為總統(原總統康斯坦丁·帕茨已於1940年被蘇聯逮捕),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遭到蘇聯的嚴厲懲罰。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年(立陶宛、西烏克蘭的類似游擊隊戰鬥至20世紀50年代),最後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為了懲罰愛沙尼亞人的合作,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
從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該共和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史達林去世後,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有所放鬆。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繫,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自由收看芬蘭的電視節目。戈巴契夫時代,對愛沙尼亞的控制進一步放鬆,該國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
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共和國享有獨立於蘇聯的主權的聲明,1989年1月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通過了新的選舉法。

第二次獨立

1990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選舉產生了成員為464人(包括1940年後被流放的愛沙尼亞人代表35人)組成的愛沙尼亞會。同年3月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主權,並進入獨立前的“過渡時期”。該年5月,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名,並且規定只有經該蘇維埃批准通過的法律才可在愛沙尼亞施行。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愛沙尼亞於8月20日宣布獨立。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那裡,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俄羅斯聯邦於8月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八一九事件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1991年9月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託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
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脫離蘇聯,宣布恢復獨立。9月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沙尼亞為成員國。
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於1994年全部撤出,愛沙尼亞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愛沙尼亞位於東海岸,面積45227平方公里,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里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里,海岸線長3794公里。
波羅的海海濱波羅的海海濱

氣候特徵

愛沙尼亞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氣溫7℃,夏季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水系分布

愛沙尼亞淡水資源豐富,截止2013年擁有大小河流7000多條,其中長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16條。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162公里)、帕爾努河(144公里)、帕爾特薩馬河(135公里)等,但由於地勢平坦,落差小,水力發電潛能低。
最大湖泊是與俄羅斯交接的楚德湖,總面積3555平方公里,為歐洲第四大湖,其中愛沙尼亞擁有的水域面積為1529平方公里。第二大湖泊為沃爾茨湖,水域面積271公里。全國水域總面積2840平方公里。

時區

東2區,採用夏時制,冬季時間比台北時間晚6小時,夏季晚5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

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油頁岩(已探明儲量約60億噸)、泥煤(儲量約40億噸)、磷礦(儲量約7億噸),石灰岩等。

生態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2年9月26日公布了其首個空氣品質資料庫,愛沙尼亞在空氣品質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名列第一。該資料庫包括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近110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數據,這些城市包括首都城市和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

森林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森林覆蓋率高達48%,超過半數仍處於原始自然狀態,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得非常好。境內湖泊、沼澤眾多,森林、沼澤、湖泊、河流幾百年來按照自身的速度演變,極少有人為的干涉。
森林面積22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8%,森林蓄積量4.66億立方米,人均木材擁有量達362立方米。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共分15個省,大小城鎮共254個。
15個省具體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薩列省、里亞內-維魯省、依達-維魯省、雅爾瓦省、維良地省、耶蓋瓦省、塔爾圖省、維魯省、瓦爾加省、貝爾瓦省、帕爾努省和里亞內省。
主要城市100,000人以上):塔林(Tallinn)、塔爾圖(Tartu)、納爾瓦(Narva)、科赫特拉-耶爾韋(Kohtla-Jaumlrve)、派爾努(Paumlrnu)、維爾揚迪(Viljandi)、拉克韋(Rakvere)、西拉梅(Sillamaumle)、馬杜(Maardu)、庫雷薩雷(Kuressaare)、沃魯(Võru)、瓦爾加(Valga)、哈普薩盧(Haapsalu)、約赫維(Jõhvi)。

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於1248年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991年恢復獨立後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塔林市位於愛沙尼亞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歷史上曾一度是連線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塔林港是愛沙尼亞最大的港口。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氣溫4.7℃。共分8個區,總面積為158.3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人口為39.9萬。
圖姆皮亞夸堡圖姆皮亞夸堡

國家象徵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俄語Эсто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簡稱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在波羅的語中義為”水邊居住者“。
埃斯托尼亞地形圖埃斯托尼亞地形圖
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的納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 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國旗

愛沙尼亞旗(愛沙尼亞語:Eesti lipp)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為105 × 165 厘米。在愛沙尼亞語中,國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為“藍—黑—白”),是以色條的分布從上往下稱呼的。

國徽

愛沙尼亞徽是根據原愛沙尼亞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制定的,中心圖案是金地上的三頭藍色雄獅。這些雄獅可以追溯到13世紀丹麥統治時期。國徽基部是翠綠的北歐橡樹枝葉。愛沙尼亞的歷史是一部反抗異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鬥爭史,愛沙尼亞民族飽經滄桑,始終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慣。愛沙尼亞徽就是愛沙尼亞歷史和文化的鮮明寫照。
愛沙尼亞國徽愛沙尼亞國徽

國歌

歌詞大意:萬歲卡萊瓦之子,光榮民族,我們祖國如磐石般屹立! 苦難未曾磨滅你的勇氣,你衝破了數世紀的束縛。 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 在麥田,鐮刀收穫飽滿金穗,在工廠,鐵錘錚錚汽笛喧騰。 願蘇維埃的活力永遠旺盛,勤勞的園丁把幸福播撒! 在我們聯盟的姐妹民族中,愛沙尼亞,你堅定地行進在前! 你高舉著列寧的光輝旗幟,勇往直前地走向共產主義。 我們的黨會永遠伴隨你,引領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成長在她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的家園公正和諧又美麗!

人口民族

愛沙尼亞統計局2014年1月公布了獨立以來第二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全國總人口1312000人,其中擁有愛沙尼亞籍人口為110萬。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減少75816人,下降5.5%。總人口中,男性60萬人,占比46.4%,女性69.4萬人,占比53.6%。民族構成:愛沙尼亞人占68.7%,俄羅斯人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國籍人口占1.5%。
首都塔林遠眺首都塔林遠眺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路德宗。俄羅斯人信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政治

政局

愛自1991年恢復獨立以來,政治局勢總體穩定,但黨派鬥爭激烈。2016年11月,由中間黨、社會民主黨和祖國聯盟-共和國黨組成的三黨聯合政府成立。中間黨主席於里·拉塔斯(Juri Ratas)任總理。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2年6月28日通過,7月3日生效,除序言部分外共分15章、168條。憲法確定,愛是獨立主權的民主國家,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民,獨立和主權至高無上、不可剝奪。愛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議會民主制。

議會

愛沙尼亞議會實行一院制,共101個議席,任期四年。主要職能:通過法律;決定全民公決;選舉共和國總統;批准或宣布廢除條約;授權總理組成政府;通過並批准國家預算;決定對共和國政府、總理及部長進行不信任投票;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解決憲法所規定的總統、政府、其他國家機關或地方政府職權以外的所有行政問題等。年滿21周歲且有選舉資格的公民均可競選議員。2014年3月,埃基·內斯托爾(Eiki Nestor)(社民黨)當選議長。2015年3月1日,愛沙尼亞舉行第13屆議會選舉,共有6個政党進入議會,分別是改革黨(30席)、中間黨(27席)、社民黨(15席)、祖國聯盟—共和國黨(12席)、自由黨(8席)及保守人民黨(7席),此外,無黨籍議員2人。

政府

現政府於2016年11月成立。中間黨主席於里·拉塔斯任總理。內閣成員包括:外長斯文·米克塞爾(Sven Mikser,社民黨),內政部長高特瑞克·拉伊克(Katrik Raik,女,社民黨),國防部長於里·盧伊克(Juri Luik,祖國聯盟-共和國黨),教育與研究部長瑪伊麗斯·萊普斯(Mailis Reps,女,中間黨),法務部長烏爾瑪斯·雷因薩魯(Urmas Reinsalu,祖國聯盟—共和國黨),環境部長希姆·基斯勒(Siim Kiisler,祖國聯盟—共和國黨),文化部長因德里克·薩爾(Indrek Saar,社民黨),經濟事務與基礎設施部長卡德瑞·希姆森(Kadri Simson,女,中間黨),企業與信息技術部長瑞內·塔米斯特(Rene Tammist,社民黨),農村事務部長塔爾默·塔姆(Tarmo Tamm,中間黨),財政部長托馬斯·特尼斯特(Toomas Toniste,祖國聯盟—共和國黨),衛生與勞動部長瑞娜·希庫特(Riina Sikkut,女,社民黨),社會保障部長卡亞·伊娃(Kaia Iva,女,祖國聯盟—共和國黨),公共行政部長亞內克·邁基(Janek Maggi,中間黨)。

司法

分城鄉地區法院、抗訴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級。最高法院院長普利特·皮卡梅(Priit Pikamae)於2013年就任。總檢察長拉芙麗·珀琳(Lavly Perling,女),2014年10月就任。
愛沙尼亞國家法院愛沙尼亞國家法院

政黨

愛沙尼亞總統伊爾維斯愛沙尼亞總統伊爾維斯
主要政黨有:
(1)中間黨(Estonian Center Party),執政黨,成立於1991年。屬中左翼政黨,黨主席為於里·拉塔斯(Juri Ratas),現任總理。現有黨員約1.4萬人。
(2)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執政黨,原名為溫和黨(The Moderates),成立於1996年,2004年2月改為現名,2012年2月與愛沙尼亞俄羅斯黨(Estonian Russian Party)合併。屬中左傾向的政黨,黨主席傑夫根尼·奧辛諾夫斯基(Jevgeni Ossinovski)。現有黨員9千餘人。
(3)祖國聯盟—共和國黨(Pro Patria and Res Publica Union),執政黨,2006年6月由祖國聯盟與共和國黨合併而成。屬極右翼政黨,黨主席為海利爾-瓦爾多·希德爾(Helir-Valdor Seeder)。現有黨員9千餘人。
(4)改革黨(Estonian Reform Party),在野黨,成立於1994年。屬右翼自由黨,主席為卡婭·卡拉斯(Kaja Kallas)。現有黨員約1.3萬人。
較有影響的政黨還有:愛沙尼亞保守人民黨(Estonian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 由原人民聯盟和愛沙尼亞愛國運動黨於2012年5月合併而成)、綠黨(Estonian Greens)、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俄族人黨(Russian Baltic Party in Estonia)、愛沙尼亞基督教人民黨(Estonian Christian People’s Party)、愛沙尼亞社會民主勞工黨(Estonian Social-Democratic Labor Party)、愛沙尼亞民主黨(Estonian Democratic Party)、愛沙尼亞獨立黨(Estonian Independence Party)、農民黨(the Farmers’ Party)和俄族人團結黨(Russian Unity Party),愛沙尼亞聯合左翼黨等。

政要

總統:柯斯迪·卡留萊德,女,1969年生。畢業於塔爾圖大學生物學專業、工商管理碩士。1996年至2004年分別任職於愛沙尼亞電信公司、漢莎銀行、愛國家能源集團,1999年曾擔任總理經濟顧問。2004年至2016年期間擔任歐盟審計院委員。2001年至2004年為祖國聯盟黨黨員。2016年10月當選總統。
總理:於里·拉塔斯,中間黨主席。1978年生,畢業於塔林理工大學經濟學專業。2000年加入中間黨,2002年起歷任塔林市市長經濟顧問、塔林市副市長、塔林市市長、議會議員、副議長。2016年11月當選中間黨主席,11月23日起任總理。
議長:埃基·內斯托爾,社民黨成員。1953年9月出生於塔林,1976年畢業於塔林理工學院,道路交通機械工程師。1994年加入社民黨。1994-1995任地區事務部部長,1999-2002年任社會事務部部長,2003年起任第十、十一、十二屆議會議員,2014年3月當選議長,2015年3月連任議長。

經濟

概況

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愛沙尼亞經常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1929年,愛沙尼亞建立了一種穩定的貨幣——愛沙尼亞克朗。該貨幣由中央銀行——愛沙尼亞銀行發行。貿易集中於當地市場和西方,尤其是德英兩國。商務活動中僅有3%是與蘇聯達成的。二戰以前,愛沙尼亞是個農業國。其生產的黃油、牛奶和乳酪在西歐市場聲名卓著。蘇聯在1940年的強行吞併和後來二戰中納粹德國和蘇聯的相繼占領削弱了愛沙尼亞的經濟。戰後,社會主義化使愛沙尼亞的經濟和工業融入到蘇聯的中央計畫經濟體制之中。
1999年,愛沙尼亞經濟遭受自1991年獨立以來最嚴峻的危機,主要原因為1998年8月的俄羅斯金融危機。愛沙尼亞於1999年9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源供應、電信、鐵道等國營單位私有化仍在進程中。愛沙尼亞於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當前愛沙尼亞經濟發展迅速,資訊科技較發達。部分芬蘭公司將部分運營搬入愛沙尼亞,促進經濟發展。
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7個國家。
  2013年主要經濟數據
國內生產總值
299.44億美元
匯率
1歐元=15.6466愛沙尼亞克朗
23213美元
通貨膨脹率
3.3%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11.4%
失業率
8.3%

工業

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製造、木材加工、建材、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2006年,製造業產值300.44億克朗(24.09億美元)、交通、通訊和倉儲業產值216.54億克朗(17.36億美元)。主要工業產品:油頁岩1410萬噸,水泥84.89萬噸,木材172.55萬立方米,棉紡織品5800萬平方米。
據愛沙尼亞統計局統計,2015年工業總產值約為114億歐元,同比增長0.3%。其中電力、電氣、熱水供應同比下降12.3%,採礦業同比下降5%。

農業

農林牧漁業中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畜牧業主要飼養奶牛、肉牛和豬。農業用地143.31萬公頃,可耕地111.98萬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馬鈴薯、蔬菜、玉米、亞麻和飼料作物。200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分別為:小麥21.44萬噸,黑麥1.79萬噸,大麥29.47萬噸。肉類9.99萬噸,牛奶69.03萬噸,雞蛋1.79億個。
2017年愛農業產值為9.1億歐元,同比增長20.9%。

服務業

2006年旅館、酒店銷售額29.35億克朗(2.35億美元),同比增長20.4%。房地產、租賃服務350.58億克朗(28.11億美元),同比增長22.8%。服務業從業人員36.29萬人。

旅遊業

2006年旅館入住人數為225.95萬人次,同比增長9%,其中63%為外國遊客。遊客主要來自芬蘭、瑞典、德國、俄羅斯和英國。主要旅遊景點:塔林塔爾圖帕爾努薩列馬島、希尤馬島。
愛爾尼沙風光愛爾尼沙風光
愛沙尼亞是一個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達到48%,湖泊島嶼星羅棋布,中世紀古城堡、國家公園、海邊度假勝地都是遊客不容錯過的地方。愛沙尼亞也是很多歐洲國家的後花園,尤其是北歐國家芬蘭、瑞典,每天都有數班大型客輪往返於塔林與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之間,美麗的客輪也成為波羅的海的一道風景。旅遊業在愛沙尼亞民經濟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2009年,愛沙尼亞旅遊收入10億歐元,占GDP的 7.4%。旅遊業創造了兩萬多個就業崗位。

財政金融

實行平衡預算政策。2006年財政總收入為678億克朗(54.4億美元),總支出為626億克朗(50.2億美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2.2%和18.8%。收支總體平衡,並略有盈餘。
國際收支情況:2006年經常項目赤字總額304億克朗(24.4億美元),同比增長67.4%,占GDP總額的14.8%。
外匯儲備及外債:2006年外匯儲備總額為26.49億美元,淨外債為553億克朗(44.35億美元)。
主要銀行
漢莎銀行(Hansapank):成立於1991年4月30日,資產總額27.7824億歐元。
聯合銀行(Uhispank):成立於1992年12月15日,資產總額12.8232億歐元。
愛沙尼亞諾底亞銀行(Nordeapank Eesti):成立於1995年2月27日,資產總額3.627億歐元。
愛沙尼亞信貸銀行(Krediidipank):成立於1997年8月19日,資產總額1.1695億歐元。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在2010年6月17日決定,吸納愛沙尼亞成為歐元區第17個成員。

對外貿易

2017年愛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275.1億歐元,同比增長8.3%;出口額為127.8億歐元,同比增長7.5%;進口額為147.3億歐元,同比增長8.9%,貿易逆差為19.5億歐元。從出口看,向芬蘭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16.19%、瑞典占13.54%;從進口看,從芬蘭進口占進口總額的14.08%、德國占10.74%、立陶宛占9.39%、瑞典占8.69%。電子、通信產品,礦產品,機械設備和木材、木質製品這四大類產品一直是愛最主要的進出口商品。其中,電子、通信產品的進出口占比均逐年上升,機械設備進出口均逐年下降。
主要貿易國別:芬蘭俄羅斯瑞典德國拉脫維亞等。
對外投資
2015年對外直接投資2.76億歐元,前五大投資目的地國分別是拉脫維亞、荷蘭、立陶宛、丹麥、芬蘭,主要投資領域為製造業、科技、運輸倉儲等。
吸引外資
2015年,愛沙尼亞吸引外國直接投資1.87億歐元,同比下降51%。其中,前五大投資國分別是盧森堡、芬蘭、奧地利、法國和賽普勒斯。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批發零售、製造業、管理和支持服務業。
對外援助
2006年發展合作項目總金額1.2億克朗(962萬美元),其中,外交部發展合作項目金額1500萬克朗(120萬美元),主要受援國:烏克蘭、摩爾多瓦、喬治亞阿富汗等。
外國資本
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200.6億克朗(16.1億美元)。主要投資國為瑞典和芬蘭等。主要投資領域: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通訊等。
外國援助
2006年共接受外國援助45.1億克朗(約3.62億美元),主要來自歐盟國家。

歐元區成員國

從2011年1月1日起,波羅的海沿岸小國愛沙尼亞正式成為歐元區第十七個成員國。
或許由於歐元正經歷自問世以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愛沙尼亞的入盟盛事在此間媒體上幾乎找不到慶賀跡象:為數不多的有關報導反之顯得相當的低調。
據比利時媒體報導,自2004年5月加入歐盟後,愛沙尼亞多數民眾一直贊成以歐元取代本國貨幣克朗。為能從中央經濟快速過渡到市場經濟,愛沙尼亞還曾在2007年作過接納歐元的嘗試,後因國內通脹率太高而作罷。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愛沙尼亞的GDP增長約為2.5%,2011年增長預期為3.9%。該國2009年的公共赤字占生產總值的1.7%,2010年預期可降到1.3%水平。
愛沙尼亞是繼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之後加入歐元集團的第3個前東歐國家。

文化

語言

愛沙尼亞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很接近。俄語也是重要語言,多數俄羅斯族人也通愛沙尼亞語,從2007年起,俄語學校也逐步增加愛沙尼亞語課程。

宗教

愛沙尼亞2011年數據顯示,全國居民多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宗教 ,東正教天主教

節日

獨立日:1918年2月24日,為紀念1918年2月24日愛沙尼亞脫離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統治而獲得獨立;
愛沙尼亞
恢復獨立日:8月20日,為紀念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恢復獨立;
勝利日:6月23日,為紀念1919年愛沙尼亞抗擊德國軍隊獲勝;
聖約翰節:在6月23日晚上舉行,是仲夏夜的異教徒慶典;
波羅的海國際民間藝術節(Baltika International Folk Festival)多在7月中旬舉行,長達一周,有波羅的海諸國的民族舞蹈和表演。

軍事

國防

總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總統國防事務的最高諮詢機構。國防部是政府執行和實施國防政策的部門。國防軍司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國家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8~12個月。
當地時間2018年6月25日,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愛沙尼亞、西班牙和葡萄牙歐盟9國防長在盧森堡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承諾組建一個歐洲聯合軍事干預部隊。

軍力

愛沙尼亞防軍總兵力約7000人。
現任國防軍司令里霍·德拉斯(Riho Terras)少將,國防軍總參謀長伊格·施維德(Igor Schvede)海軍準將。

交通

公路

截止2018年12月愛沙尼亞全國公路總里程16576公里。2016年,公路貨運總量3881萬噸,同比增長5.5%,其中國際貨物運輸量771萬噸,同比下降24.9%。

鐵路

截止2018年12月愛沙尼亞全國鐵路總里程2167公里,其中,公共鐵路線1540公里,非公共鐵路線627公里。2016年鐵路客運量為692萬人次,同比增長5.1%;貨運量為2536萬噸,同比下降9.5%。

海運

201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3359萬噸,同比下降3.5%;貨物運出量987萬噸(不含過境運輸),貨物運入量564萬噸;過境運輸量1806萬噸。2016年港口客運量914萬人次,同比上升4.9%。主要港口有塔林港、西由拉邁港、昆達港、北帕爾迪斯基港、帕爾努港等。

空運

2016年航空客運量為227萬人次,同比增長2.7%;航空貨運量為13932噸。

管道

截至2006年,愛沙尼亞輸氣、輸油管道總長2270公里。

社會

教育

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2016年,共有學前教育機構635所,各類中國小校519所,各類技術職業學校39所,高等教育機構24所,其中大學7所(6所國立,1所私立),各類職業高等教育機構15所。2016年,共有22.21萬人在各類學校學習,學前教育學生6.76萬人,中國小學生14.92萬人,各類技校及職業學校學生2.51萬人,大學學生4.78萬人。
2016年,共有各類公共圖書館536個(含各類學校圖書館及農村圖書館),各類博物館246個。
著名高等學校: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建於1632年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 II Adoplphus)統治時期,1919年由古斯塔夫學院改稱塔爾圖大學,被尊為“愛沙尼亞的啟蒙聖母”,愛沙尼亞許多政要和知名人士均畢業或曾任教於該校。設有神學、法律、醫學、哲學、生物和地理、物理和化學、教育、體育、經商管理、數學和信息科學、社會學等11個學科,下屬10個系和研究所。師資人員共1368名,其中教授131名。學生1.8萬人。托努·萊特薩爾(Tonu Lehtsaar)代理校長職務。
塔林大學(英語:Tallinn University;愛沙尼亞語:Tallinna Ülikool)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市中心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是由塔林市的多所知名大學和學院合併成立,也是該國發展得最好最快的大學。校內學習資源豐富,有5%以上的國際學生。是波羅的海地區的一所國際性高校,與全球多所大學有合作,是著名歐盟項目Erasmus的交換院校之一,隸屬於: 歐洲大學協會(EUA)、歐洲首都大學網路(UNICA)、波羅的海區域大學網路(BSRUN)。

媒體

2016年共發行1173餘種各類報紙雜誌,發行量達2700萬,其中愛文報刊發行量2400萬,主要有愛沙尼亞晚報、郵差報、愛沙尼亞快報、愛沙尼亞日報等。
主要通訊社: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 News Service-BNS),成立於1990年4月,私營通訊社,2011年有近220名工作人員。
主要電台:(1)布穀電台,私營電台,成立於1992年,每天24小時用愛沙尼亞語廣播。(2)俄羅斯電台,私營電台,1998年建台,每天21小時用俄語廣播。
主要電視台:(1)愛沙尼亞國家廣播電台與電視台(Estonian Public Broadcasting),由愛沙尼亞電台(Eesti Raadio,1926年建台)與國家電視台(Estonian Television-ETV,1955年建台)於2007年6月合併成立。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放節目。(2)TV3,私營電視台,用愛沙尼亞語播放節目。(3)Kanal 2,私營電視台,1993年建台,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放節目。
主要通訊社: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 News Service-BNS),成立於1990年4月,私營通訊社,有140名工作人員。

體育

愛沙尼亞參加奧運會的歷史可以分為兩部分,二戰之前他們曾經在1920、1924、1928和1936年奧運會上取得過獎牌;1996年後愛沙尼亞單獨組隊參加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1金1銀。他們爭牌的優勢項目是田徑、柔道和賽艇。
北京奧運會愛沙尼亞奧運代表團由80人組成,是愛沙尼亞歷史上人數最多的體育代表團。代表團中包括運動員39人,將參加13個項目的角逐,其中15人具有奧運參賽經歷。代表團中男子鐵餅選手上具有強大實力,其中包括新科世錦賽冠軍坎特爾和雅典奧運會季軍塔梅爾克。

人民生活

2013年人均月工資為976歐元(約1328美元)。2006年生產價格指數為4.5%,消費者價格指數為4.4%。2006年領取國家養老金人數29.2萬人,月均養老金為2558克朗(205美元)。2006年新建房屋面積39.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39%。

外交

外交政策

把加入歐盟北約作為重點,同時保持與北歐各國及波羅的海三國的傳統合作關係,並努力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1991年9月11日,中愛沙尼亞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92年國中國在愛沙尼亞設立大使館。1993年2月,中國向愛沙尼亞派駐大使。愛沙尼亞於1997年在華設立大使館並派駐臨時代辦。2002年4月,愛沙尼亞向中國派駐首任大使。
2006年,兩國關係穩步發展,友好合作進一步加強。兩國高層保持接觸,各領域交往繼續增多,雙邊關係總體呈現積極良好的發展態勢。10月底,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訪愛沙尼亞,與愛沙尼亞總統、總理、議長就兩國政治關係、議會交往、經貿及國際合作等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意見,達成了廣泛共識。愛沙尼亞防部長、議會外委會和愛沙尼亞中友好議員小組代表團相繼訪華,深入了解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內外政策。
2006年,中愛沙尼亞雙方分別開展了一系列慶祝建交15周年的活動:李肇星和帕依特外長互致賀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舉辦招待會、中國駐愛沙尼亞大使舉行招待會等。
2006年中愛沙尼亞雙邊貿易額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0.8%。其中,愛沙尼亞從中國進口4.6億美元,向中國出口2.8億美元,同比增長46.5%和394.2%。愛沙尼亞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為: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等(占81.3%)、五金及其製品(占9.8%)、木材及木製品(占2.5 %)、植物產品(占2.5%)、紙漿、紙張及其製品(占1.2%)等。愛沙尼亞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等(占54.9 %)、紡織原料及其製品(占12.3%)、五金及其製品(占8.3%)、日雜製品(占7.2%)、塑膠、橡膠及其製品(占3.8%)。
同美國的關係
對美關係在愛總體外交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愛不斷密切與美國關係,與美保持多層次、多領域的交往。作為北約與俄地緣對抗前沿,愛應對俄“混合戰爭”現實威脅的危機感不斷上升,一方面通過完善法律、採購裝備、擴大兵源、頻繁演訓等措施不斷提升自身國防建設,軍費開支GDP占比升至2.07%的歷史新高並保持增勢;另一方面通過愛美兩國總統、總理、外長、防長等高層互動頻繁,進一步加大對美國領導的北約力量的借重與協同。近年來,與北約舉行多次大規模多國聯合軍演,並成功推動北約華沙峰會向愛增兵千人。
同北約的關係
2004年3月加入北約以來,一直視北約為安全保障,積極參加北約框架內的活動。愛沙尼亞積極參與北約主導的阿富汗維和行動;積極支持北約創建快反部隊;支持獨立國協國家加入北約,並願為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入約提供經驗。2006年9月,北約民防大會在塔林召開,這是愛沙尼亞首次承擔北約框架內的大型會議。2006年11月,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訪愛沙尼亞。
同歐盟的關係
支持歐盟應對歐債危機相關舉措。支持歐盟完善單一市場建設,加快發展數字市場。主張歐盟繼續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歐盟東部夥伴國簽訂全面自貿協定。愛國家領導人積極利用歐盟內部會議、國際會議等多邊場合,不斷擴展、深化同歐盟國家的合作,同時努力為本國在歐盟內爭取利益。支持歐盟擴員,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支持歐盟對俄採取嚴厲制裁措施。2017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
同俄羅斯關係
愛俄關係因北約擴大在愛駐軍規模更趨對立,愛極力推動歐盟保持對俄制裁。
同北歐國家
愛沙尼亞與北歐國家歷史淵源深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關係密切。2006年,雙方繼續保持高層互訪,總統伊爾維斯當選後首次出訪即選定芬蘭,總理安西普參加在芬蘭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亞歐首腦會議。
同波羅的海國家關係
愛沙尼亞與波海國家關係得到加強,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的溝通與交流頻繁。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立陶宛聯名推薦拉總統弗賴貝加為聯合國秘書長候選人。2006年6月7日,愛沙尼亞與拉簽署《邊境地區共同打擊犯罪協定》,是兩國為加入申根簽證協定採取的重要步驟。此外還積極參與“波海及北方國家”框架內的各項活動。
同周邊國家的關係
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以加強波羅的海-北歐(NB8)合作為優先方向。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與傳統貿易夥伴北歐國家的關係,雙邊和多邊合作不斷深化,關係日益密切。積極主導歐盟波羅的海戰略,全面深化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合作,並通過定期會晤機制,協調三國在歐盟內部事務和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同其他國家的關係
在歐債危機和烏克蘭危機衝擊的背景下,愛加大了同世界其他地區的交往並突出經貿因素,重點加強對亞洲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關係,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調整外交資源布局。2012年,愛議會通過《亞洲戰略報告》。

旅遊

文化古城

塔爾圖(Tartu)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十字軍騎士發現這個城堡的那一刻。而後這裡發展成為漢斯同盟的主要中心。它最引以自豪的是展現給人們的絢麗多彩的公共建築(特別是那些教堂),以及那些商店的室內結構。儘管這些建築遭受了火與戰爭的劫掠,卻仍保持了它們的風采。

世界遺產

塔林歷史中心(老城)五世紀建要塞。十三至十六世紀曾加入漢薩同盟。河港。鐵路樞紐。主要有儀器製造和農業機器製造、鋼筋混凝土構件、食品加工、皮革、紡織和印刷等廠。系古老的文化城。設有大學、愛沙尼亞農業科學院以及藝術、動物、地質博物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