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原始社會中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在神靈觀念尚未產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體當作具有
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該詞源於葡萄牙文的feiti?o,原義為手工製品。15世紀下半葉,葡萄牙人航海到達非洲西部時,用以指當地原始部族所相信並崇拜的具有魔力的符咒或護符。通常認為,法國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德布羅斯於1760年在《論物神崇拜》中首次將拜物教一詞用於
比較宗教學。法國哲學家
孔德認為一般
原始宗教的特點均為拜物教,即將非人的物體賦以人的精神特性。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則把上述一般特性稱為萬物有靈論,而認為拜物教是萬物有靈論的一種退化的形態,專指信仰並崇拜體現或依附於某種物體或通過某種物體而發生影響的精靈。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起源於古代。在當時,人們由於生產實踐的局限性和科學知識的缺乏,對於自然界的許多事物和現象,如風雨雷電,水火林木,豐歉禍福,無法了解它們的起因、後果和運動規律,往往從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尋求解釋。人們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電等自然現象,看作是支配人類命運的神,從而加以崇拜,產生了拜物教。其實,物並沒有支配人類命運的神秘力量,那種所謂神秘力量,是人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只是一種人腦的產物。
拜物教崇拜的對象通常包括人體、物體、神像和護身符等四大類。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塊、樹枝、木片、屍體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舊衣服、弓箭之類的武器以及工具等。這些物體常因原始人認為其有靈性和神秘的
超自然力量而成為崇拜對象,藉以辟邪求福。但若崇拜者感到不靈驗時,又常將其捨棄或毀壞。拜物教在
古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中曾廣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脫離原始狀態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在
文明社會中亦還存在對護身符和“聖物”、“聖人”遺骨的崇敬現象。
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
社會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蓋,從而使商品具有一種神秘的屬性,似乎它具有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秘力量。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這種神秘性比喻為拜物教,稱之為
商品拜物教(見
資本論)。在社會現象和社會關係方面,也存在著將這些現象和關係神化的情況。商品關係正是這樣的一種
社會關係。勞動產品本來是人創造出來的,但它一旦成為商品,人們在
商品交換中相互交換活動的社會關係,就被物的運動關係掩蓋了。商品在市場上能否賣出去,是否能從商品生產和交換中發財致富?這些不受商品生產者本人控制的市場關係,卻對商品生產者的發財或破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人們還不能從物與物的關係後面揭示出商品交換的社會關係的時候,就必然把商品關係神秘化,從而產生
商品拜物教的觀念。隨著
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又從商品拜物教派生出
貨幣拜物教。在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還進而產生
資本拜物教。
貨幣拜物教
隨著
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發展和
社會分工的擴大,
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在不斷發展,商品交換已不再是偶然的個別的現象,愈來愈要依賴於市場,生產者的勞動愈來愈要表現為價值。因此,在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發展的同時,表現為價值的等價物也相應地發展,它依次從個別等價物、特殊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而最後發展到貨幣。作為貨幣的金、銀,本來也是商品世界千千萬萬個成員中的一分子,只是由於商品世界的共同活動,在漫長的商品交換的實踐過程中,金、銀因其天然的屬性比其他商品更適於充當為一般等價物,因此,作為其他一切商品的
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就穩定地落到貴金屬金、銀的身上。金、銀終於從商品世界中游離出來,作為價值鏡而跟其他一切商品相對立。從此,一切商品都同金、銀髮生等價關係、由金、銀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並以它為媒介來交換別的商品。
資本拜物教
消亡條件
馬克思不僅揭示了
商品拜物教的來源,而且也指明了商品拜物教消亡的條件。馬克思認為,可以構想有一個
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
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在那裡,“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畫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
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在那裡,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
社會關係,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在那樣的情況下,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不再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蓋,
商品拜物教將最終消亡。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商品拜物教的消亡,是同生產資料歸全社會公有,聯合起來的勞動者成為生產的主人,社會生產有計畫地發展、勞動產品不再表現為商品等經濟條件聯繫在一起的。人們過去認為,這些條件在
社會主義社會就可以具備。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表明,這些條件只有在
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上才能充分具備。到那時,商品生產才會完全消亡,商品拜物教才會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