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

古羅馬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

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410年,日耳曼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而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古羅馬與秦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經濟空前繁榮,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基本介紹

歷史,共和時期,帝國時期,經濟,文化,法律,教育,文學,史學,自然科學,外交,帝王,凱撒,屋大維,提比略,加利古拉,克勞狄,尼祿,維斯帕先,提圖斯,圖密善,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馬可奧利略,康茂德,皇帝列表,

歷史

簡述(王政-共和)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約為公元前1300-1190年),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古義大利。當時的義大利有拉丁姆,國王拉丁奴斯進行統治。埃涅阿斯擊敗圖爾奴斯,建立王國(阿爾巴)。後來其子孫羅穆路斯建立羅馬,立下羅馬之根基Mundus Trench成為第一任國王。後來確立了議會制,稱為共和時代。
序號中文名在位時間
1
公元前750年—公元前715年
2
努馬·龐皮留斯
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72年
3
公元前672年—公元前640年
4
公元前640年—公元前614年
5
公元前614年—公元前578年
6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34年
7
公元前534年—公元前510年
(羅馬歷代國王表)
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時期
在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他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鬥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Horatius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斗,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但是阿爾巴王不承認,還召集多個部落反抗,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一舉擊潰他們的軍隊,羅馬版圖擴張。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期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改革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總計193個百人隊。創立百人隊大會,取代了庫里亞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名為森都利亞。總計193個森都利亞,每隊有一票表決權。又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
盧修斯·塔克文時期
傲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上了王,也是最後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後改名執政官(Consuls),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王政時期
公元前 8 世紀 - 前 6 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後有 7 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 (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 10 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 ) 。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第一王羅慕洛在前 753 年建立羅馬城。前 4 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 3 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 6 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 圖利烏斯改革,標誌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公元前 509 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鬥爭進行了 2 個世紀。
在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係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古羅馬城建立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儘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占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慕洛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慕洛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慕洛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古羅馬

共和時期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告一段落,義大利半島基本統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 1 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 451 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前 326 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 5 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 3 次布匿戰爭,在前 146 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 215 年 - 前 168 年發動 3 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 2 世紀 30年代~前 1 世紀 30 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 133 年 - 前 123 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 107 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 90 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 82 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 60 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 48 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克拉蘇東征,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愷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 43 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 5 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政治。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 27 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帝國時期

古羅馬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制。從前 27 年開始到 192 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 3 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 98 年 -117 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道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 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 193 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 235 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 3 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 (193 年~ 284 年 ) 。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 3 世紀 60 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 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製 ( 即君主制 ) ,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里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 324 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 330 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 313 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 395 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 410 年,西哥特人占領羅馬。 452 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西羅馬日耳曼人僱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它歷經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系列社會變革 ,於4世紀左右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753年,傳說中的第一個王羅莫路斯始建羅馬城。
公元476年9月奧古斯都被廢,西羅馬帝國覆滅。
在這延續千年的歷史長卷中,羅馬,從最初義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繼而征服整個義大利,並最終建立了雄跨歐、亞、非的偉大帝國,創造了古羅馬帝國的不朽傳奇。它所依靠的不僅僅是驍勇善戰的羅馬將士,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沒。首先讓我們來聽一聽史學家們對古羅馬政治制度的評價: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威廉·麥克尼爾
“它超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里
在漫長的歷史中,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帝國擴張的現實需要政體改革,而不斷革新的政體也鞏固和促進了帝國的發展。一般來說,古羅馬的歷史分為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這三個階段的政治制度亦各有千秋。
王政時代的羅馬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
(1)勒克斯(王,rex),他是軍事首領、最高審判官和最高祭司,要注意的是王沒有行政方面的權力;
(2)庫里亞大會(民眾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有權決定本氏族的一切重大問題。
(3)元老院(長老議事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
可見,王政朝代的羅馬政體非常簡單,是一種原始的共和體制,類似於我國黃帝時代的部落聯盟制。實事上,部落聯盟的確是當時羅馬社會的真實寫照。雖然羅馬城已經建立,但是羅馬仍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版圖也只局限有第伯河下游的小小區域。因此這種簡單而扁平化的政體完全可以滿足那時的社會需要。
然而,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羅馬的奴隸主貴族們不再滿足於相對平等的民主制,進而想要獲取特權,寡頭政治應運而生。在共和時代,執政官不但擁有最高軍事,而且有最高行政權力,雖然執政官司由選舉產生,但多數被貴族把持。區分階級的森都利亞民眾大會取代了原來的庫里亞大會,大會的實權由貴族掌握。由此可見,所謂的共和制實質上是少數貴族專政的寡頭政體。寡頭政體既滿足了貴族獲取特權的野心,又進一步刺激他們想要在更大的範圍內擁有特權,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最好的方法便是擴大版圖。另一方面,貴族集權的專政也為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羅馬軍隊根據寡頭的意志東征西討,不斷擴展疆域,最終建立了雄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建立後,相應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一方面,羅馬被捲入長達百年的內戰,在內戰中獲勝的奧古斯都野心膨脹,企圖確立個人的軍事獨裁。另一方面,帝國廣闊的版圖使共和時代的體制鞭長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管理。於是在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羅馬的政體從共和制轉變為軍事獨裁的君主制。羅馬的君主制分為兩種,帝國時代前期實行普林斯制,後期實行多米那特製。
"普林斯制"(Principatus)一般稱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時代的民眾大會和元老院,但這些國家機構的職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國元首集軍事、行政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並且可以不斷連任,成為實質上的王。可以說,普林斯制是從共和制向君主的過渡階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實。普林斯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君主的個人權力,使元首能有效控制內戰初定而又疆域廣闊的羅馬帝國。事實證明這樣的政體是行之有效的,它確保了羅馬帝國兩百多年的和平,為帝國前期的社會發展創造條件,也使帝國境內的各個行省逐漸羅馬化。
公元3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局勢再度混亂,迫使軍事專制的不斷加強,帝國的政體從普林斯制轉變為多米那特製。多米那特製(Dominatus)意為君主制,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後期的羅馬帝國政體終於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偽裝,實現了公開的君主專制。國王自稱為多米那斯,宣揚君權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眾的生殺大權,並且採用東方的君臣之禮,所有官員都必須效忠國王。國王不但採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還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
從軍事民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羅馬的政治制度一直不斷革新,正是這種政體革新為羅馬帝國的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它每一次前進的腳步都適應了國家的發展,同時又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反觀一水之隔的希臘,雖然希臘人把城邦文明發展到了極致,可崇尚自由的希臘卻一直沒能出現君臨四方的君主,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有燦爛的文化,卻沒有強大的國家。而羅馬如果一直局限於同城邦社會相適應的共和政體,那么也無法成為雄霸歐、亞、非三大洲的偉大帝國。當我們回首古羅馬帝國的傳奇時,除了氣勢磅礴的戰爭外,可以關注的還有許多許多,比如政體。

經濟

古羅馬經濟工商業發達,奴隸制經濟繁榮。早期羅馬的經濟似於希臘的。可在帝國時期,由於對外征戰,獲得大量奴隸,他們流入羅馬,大批地投入勞動,出現了奴隸經濟,它對自由民經濟構成了競爭;隨著奴隸勞動的擴大,奴隸成為了社會的基礎,羅馬的大地產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在工業中奴隸勞動也占重要地位,奴隸之所以被如此廣泛地使用,一來是由於奴隸的來源源源不斷,二來是由於使用奴隸勞動比使用自由民勞動更為有利可圖,因為奴隸可以被不停地驅使去勞動,價格又便宜,而且他們不用服軍役。這樣,大規模的奴隸勞動就出現了。它具有極大的競爭性,嚴重地排斥著小農經濟。我們看到了羅馬經濟的繁榮,實為奴隸經濟的繁榮,在這段時期內,它表現得非常具有“經濟性”;與此同時,小農勞動由於無法與之競爭,獨立的小農被逼得走投無路,他們抵押了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遷往別處,或者流落在城市中做城市流氓無產者。農民破產,農業開始衰敗,整個帝國的經濟基礎被破壞了。羅馬的征戰結束了,奴隸來源不再廣泛,價格上升,而且奴隸表現得更為不具有積極性;同時整個帝國的產品市場不再存在,這時,奴隸制經濟不再有利可圖了,而農業基礎又破壞了,帝國無可奈何地衰落下去了。帝國統治者此時想挽救它的農業了,於是將大土地分成了小塊的土地讓農民去耕作,不許他們流動,希望能穩定稅收和剝削。這些耕作者成為了農奴或隸農,於是“自由的人只剩下無產者、乞丐和強盜”。但是這並未能改變現實,羅馬終於還是為人所滅。

文化

古羅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傳統上受伊特魯里亞、希臘文化的影響,吸收其精華並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紀以後,羅馬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強國,其文化亦高度發展。
發展迅速,現存的建築有:
羅馬鬥獸場
拉丁文字母成為許多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羅馬法和法學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凱撒、西塞羅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人為代表的羅馬詩歌,是世界各國學者研討的對象。在羅馬帝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給整個人類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著名歷史學家塔西佗著有《編年史》、《歷史》、《日耳曼尼亞志》等不朽著作;李維著有《羅馬史》。曾經擔任羅馬帝國埃及總督的阿庇安也著有著名的《羅馬史》。同時,凱撒大帝本人也著有《高盧戰記》等一系列以第三人稱描述的戰記。哲學家盧克萊修著作的《論物性》是流傳至今唯一闡述古代原子論的著作,著名學者老普林尼所寫的《自然史》是研究古羅馬科技史的重要文獻。
公元3世紀後羅馬經濟、政治轉入危機階段,文化逐漸衰落。同時基督教迅速傳播,基督教文化開始形成。古羅馬文化對後世西方國家文化有相當影響。

法律

古羅馬對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其完備的法律體系,包括市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自然法(適用於所有人)和國家關係法(用於調節羅馬人與其它民族之間的關係)。從公元二至六世紀,《羅馬法》經歷了一個不斷補充和完善的過程,至公元534年在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編撰完成並頒布施行,後人稱之為《民法大全》又被稱為《法的階梯》。該法典對西方文明的影響被認為僅次於《聖經》,其基本思想和原則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律中。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教育

古羅馬教育主要分為共和時期(公元前6世紀~前1世紀)的教育和帝國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5世紀)的教育,這裡介紹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在共和早期,羅馬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與鄰邦的戰爭頻繁,因此這個時期的羅馬教育以農民——軍人教育為主要特徵,親職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共和後期,羅馬的工商業獲得某種程度的發展,在對希臘文化和教育吸收和消化的過程中,又進行了改造,促進了羅馬學校教育的發展。當時,羅馬存在兩種學校系統,即希臘語學校和拉丁語學校。希臘語學校分中等學校性質的希臘文法學校和高等教育性質的希臘修辭學校兩種。同時,拉丁語學校也有中等教育性質的拉丁文法學校,以及高等教育性質的拉丁修辭學校的區別。其中拉丁修辭學校招收16~18歲文法學校的畢業生,主要目的是培養雄辯家,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古代作家的作品和修辭學,以及辯證法、歷史、法律、數學、天文學、幾何、倫理學和音樂等科目。希臘的文化和教育經過羅馬的改造而對後來的歐洲產生了影響。

文學

早期文學創作多是民間歌謠,流傳下來的較少。公元前3世紀出現真正的文學作品,羅馬歷史上第一個詩人是安德羅尼庫斯。公元前2世紀羅馬戲劇繁榮,主要有悲劇和喜劇兩種,著名悲劇作家是阿克齊烏斯,著名的喜劇作家是普羅塔斯等。拉丁散文也逐漸興起,開創者是加圖。屋大維時期是羅馬文學的繁榮時期,著名的詩人有維吉爾賀拉西奧維德。維吉爾早期寫成的田園詩被稱為牧歌,其中流露著對義大利田園風光的深切感情。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頌揚了羅馬,前6卷敘述了埃涅阿斯率領特洛耶人到義大利途中的故事;後6卷是埃涅阿斯征服拉丁姆及建立羅馬的創業經過。主題思想是強調奧古斯都創建的羅馬帝國的偉大。賀拉西以抒情詩見長,代表作是《頌歌》,他的作品或者歌頌羅馬人的傳統精神,或者頌揚奧古斯都的“功業”。奧維德的作品多以愛情為題材。早期寫成的3卷《愛情詩》,是描寫他與幻想中情人科琳娜的戀愛故事。奧維德的精心傑作是《變形記》,重述了古代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從宇宙開始創造起,到愷撒最後變成神,情節充滿了歡樂與幻想。公元前8年,奧維德被流放到黑海沿岸,在荒涼的歲月里,他寫了《悲歌》和《本都來書》,抒發了他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史學

古羅馬最早的歷史作品是《年代記》,大約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第一位羅馬的歷史學家是法比烏斯·皮克托。羅馬史學真正的奠基人是加圖,著有《創始記》。公元2世紀時希臘史學家波利比阿著有《通史》,敘述了布匿戰爭以及羅馬在地中海東部的征服,現存前5卷,其他僅有殘片。共和時代末期歷史學家薩路斯提烏斯,著有《喀提林那陰謀》和《朱古達戰爭》,記錄了共和後期羅馬的重要史實。帝國時代著名歷史學家有李維、塔西陀、阿庇安等。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最著名的代表人是老普林尼,著有《自然史》。古羅馬的農業科學也比較發達。共和時期主要的代表人有加圖和瓦羅,分別著有《論農業》。公元1世紀時出現農業科學家科魯麥拉,代表著作也稱《論農業》。地理學方面,屋大維時代曾編制了地圖,公元前1世紀時希臘人斯特拉波編著了《地理學》,總結了當時西方所積累的地理知識,並繪製過一幅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的世界地圖。天文學方面,公元2世紀托勒密著有《天文學大全》,對天文學有所貢獻,但主要是繼承和完善了地心說,其謬說後來為教會所利用,統治歐洲達千年之久。醫學方面,提比略時代塞爾蘇斯著有一部醫學論著,但僅有殘片保留。馬可·奧勒略時代蓋倫在解剖學、生物學、病理學和醫療學等均有建樹,其著作長期在西方醫學界被奉為經典。

外交

羅馬一開始只和周邊的一些小國進行貿易,範圍小。直到前138年至前119年,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並通過絲綢之路間接同羅馬展開貿易;東漢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但僅到達波斯灣一帶便無功而返;166年,羅馬帝國派遣使臣到達漢都洛陽,並送上犀角等禮物,東西方才緊密地連線在一起。西漢用絲織品、茶葉、瓷器來換取安息、希臘、羅馬和馬其頓的寶石、香料、藥材和玻璃器具。除了經常進行訪問外,雙方還彼此輸送自己的物產和技術,推動了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使東西方人民受益匪淺。漢代時雲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線起來。《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入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海航行記》關於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英國歷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說,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溫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經曼尼普爾(Mannipur)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帝王

凱撒

公元前64年至44年凱撒龐培克拉蘇所在的前三頭政治時期,結束了以元老院為權力中心的議會制。克拉蘇死於征服帕提亞帝國的戰役中,後來凱撒消滅了龐培。(註:“凱撒大帝”是後人的尊稱。凱撒在生前並沒稱過帝.只是個權傾一時的獨裁者(被元老院任命為終身獨裁官)。dictator“獨裁者”是個職位,由元老院任命),後人用他的名字凱撒代表羅馬國王的稱號。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國內反對派布魯圖(Brutus)和卡西烏斯(Cassius)陰謀刺殺。

屋大維

公元前43~27,凱撒的甥孫,也是義子。屋大維成為繼承人也就是歷史上的奧古斯都大帝(元老院於公元前27年授予他奧古斯都的尊號,拉丁語意為神聖,至尊)。他與安東尼、雷必達的統治被稱為後三頭政治。後來,屋大維消滅了安東尼和雷必達,屋大維成為羅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古羅馬
公元前17年,軍閥屋大維正式確立個人獨裁統治,因其採用“元首”稱號,這種制度被稱為元首制。元首制實際上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提比略

(Tiberius 公元14~37)這位羅馬第二任皇帝曾任命彼拉多為猶太巡撫,在彼拉多任內,耶穌被釘死。

加利古拉

(Caligula 公元12~41),蓋烏斯·凱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為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卡力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號,意為“小軍靴”,源於他嬰兒時代隨其父日爾曼尼庫斯屯駐日爾曼前線時士兵為他穿上的兒童款軍靴。他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

克勞狄

(Claudius 公元41~54)克勞狄一世,全名提貝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尼祿·日耳曼尼庫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常譯作克勞狄烏斯、克勞狄、或模仿後來歐洲君主習慣冠以數字的克勞狄一世,(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54年在位。

尼祿

(Nero 54~68)亦譯尼羅尼祿皇帝在第一次猶太人起義時,血腥鎮壓猶太人。

維斯帕先

(Vespasian公元69~79)亦譯韋帕薌或威斯巴仙,這將軍於公元67年受尼祿皇帝派遣到巴勒斯坦鎮壓猶太人起義,尼祿死後的次年被擁立為皇帝。

提圖斯

(Titus 公元79~81)維斯帕先皇帝的兒子,公元70年毀滅耶路撒冷城

圖密善

(Domitian 公元81~96)。提圖斯·弗拉維烏斯·多米提安努斯,繼承父親維斯帕先與兄長提圖斯的帝位,為弗拉維王朝的最後一位羅馬皇帝。

涅爾瓦

(erva 公元35-98)。出身於舊元老貴族階層,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在圖密善被刺殺之後由元老院推選並任命為羅馬帝國的元首。繼位時已很年老,無子嗣。選擇圖拉真為繼承人。

圖拉真

(Trajan 公元98~117),在位時兩次對外征討,建立阿拉伯行省,並向東擴張勢力到兩河流域

哈德良

(Hadrian 公元117~138),任內加強獨裁統治,再次鎮壓猶太人的反抗。

安東尼

(Antonia公元138~161)。公元一至二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帝國疆域空前廣大,北部邊界到達現世歐洲的英國、德國西部、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等地,東邊一度達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蘇丹北部、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西邊面臨大西洋。安東尼皇帝統治時期,局勢仍比較穩定,尚能維持帝國現狀。

馬可奧利略

(Marcus Aurelius公元161~180),這位皇帝在位時,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逐漸消逝。

康茂德

(Commodus公元180~192),這位皇帝在位時,已到了公元二世紀的末尾,羅馬帝國面臨混亂與衰落的時期。但這時離開羅馬東西分裂,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而成為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時期,還足足有二百年的時間,其事發生於公元395年。

皇帝列表

序號中文名英文名在位時間
羅馬帝政(前27年-68年)
1
Augustus
前27年-14年
2
Tiberius
14年-37年
3
蓋烏斯
Caligula
37年-41年
4
Claudius
41年-54年
5
Nero
54年-68年
四帝內亂期(68年-69年)
1
Galba
68年-69年
2
奧托
Otho
69年-69年
3
Vitellius
69年-69年
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
1
Vespasianus
69年-79年
2
Titus
79年-81年
3
圖密善
Domitianus
81年-96年
五賢帝時代(96年-192年)
1
Nerva
96年-98年
2
Trajanus
98年-117年
3
Hadrianus
117年-138年
4
Antoninus Pius
138年-161年
5
Marcus Aurelius
161年-180年
6
Lucius Verus
161年 - 169年
7
Avidius Cassius
175年
8
Commodus
177年-192年
內亂期(193年)
1
Pertinax
193年
2
狄第烏斯·尤利安努斯
Didius Julianus
193年
賽維魯王朝(193年-235年)
1
謝普提米烏斯·塞維魯
Septimius Severus
193年 - 211年
2
Caracalla
211年 - 217年
3
Geta
211年 - 212年
4
Macrinus
217年 - 218年
5
Diadumenian
217年 - 218年
6
依拉加巴路斯
Heliogabalus
218年 - 222年
7
Alexander Severus
222年 - 235年
軍官皇帝時期(235年-268年)
1
馬克西姆·特亞克斯
Maximinus Thrax
235年 - 238年
2
戈爾狄安一世
238年
3
戈爾狄安二世
238年
4
普比恩·馬克西姆
Pupienus Maximus
238年
5
Balbinus
238年
6
戈爾狄安三世
238年 - 244年
7
阿拉伯的菲利浦
244年 - 249年
8
德修
249年 - 251年
9
高盧士
251年 - 253年
10
253年 - 260年
11
加列恩
260年 - 268年
伊利里亞王朝(268年-284年)
1
268年 - 270年
2
270年
3
270年 - 275年
4
275年 - 276年
5
276年 - 282年
6
282年 - 283年
7
283年 - 284年
8
283年 - 284年
[四帝共治]東部(284年-310年)
1
奧古斯都戴克里先
Diocletianus
284年 - 305年
2
凱撒 伽勒里烏斯
Galerius
293年 - 305年
3
奧古斯都·伽勒里烏斯
Galerius
305年 - 311年
4
凱撒 馬克西明·代亞
Maximinus Daia
305年 - 310年
[四帝共治]西部(286年-306年)
1
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
Maximian
286年 - 305年
2
凱撒 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
Constantius I Chlorus
293年 - 305年
3
奧古斯都 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
Constantius I Chlorus
305年 - 306年
4
凱撒 塞維魯二世
Severus II
305年 - 306年
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死後(306年-324年)
1
Constantine I The Great
306年 - 337年
2
塞維魯二世
Severus II
306年 - 307年
3
Maxentius
306年 - 312年
4
Licinius
308年 - 324年
5
馬克西明·代亞
Maximinus Daia
310年 - 313年
君士坦丁王朝(306年-364年)
1
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 The Great
306年 - 337年
2
君士坦丁二世
Constantine II
337年 - 340年
3
君士坦提烏斯
Constantius II
337年 - 361年
4
君士坦斯
Constans I
337年 - 350年
5
馬格嫩提烏斯
Magnentius
350年 - 353年
6
Julian the Apostate
361年 - 363年
7
Jovian
363年- 364年
瓦倫提尼安王朝(364年-394年)
1
瓦倫提尼安一世
Valentinian I
364年 - 375年
2
瓦倫斯
Valens
364年 - 378年
3
Gratian
367年 - 383年
4
馬克西穆斯
Maximus
383年 - 388年
5
瓦倫提尼安二世
Valentinian II
383年 - 394年
6
尤金尼烏斯
Eugenius
394年
狄奧多西王朝(378年-395年)
1
Theodosius I
378年 - 395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