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高達運動

羅馬帝國時期高盧下層人民的反抗運動。因參加者自稱“巴高達”(Bagaudae,高盧語意為“戰士”)而得名。始於公元3世紀60年代。羅馬在高盧的統治陷於瓦解。80年代遭到鎮壓。5世紀時再度興起,給羅馬政府以沉重打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高達運動
  • 外文名:Bagaudae
  • 時間羅馬帝國時期
  • 命名:參加者自稱“巴高達”
  • 性質:高盧下層人民的反抗運動
發展
公元186年,高盧(今法國比利時瑞士、盧森堡一帶)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巴高達”起義,巴高達的名稱源於高盧的克勒特語"鬥爭"一詞,意為"戰士"。起義的首領是一個叫馬特努斯的士兵。馬特努斯不滿羅馬的腐朽統治,率領幾百名奴隸改動了起義。起義軍攻占了很多城鎮和田莊,打開監獄,放出囚犯,焚燒奴隸名單和債券,官員、貴族和奴隸主紛紛逃亡。起義的聲勢越來越大,馬特努斯提出了“讓奴隸主變成奴隸”的口號,受到許多奴隸的積極擁護,許多農民、牧民也紛紛加入起義軍的隊伍,農民當步兵,牧民當騎兵。起義軍席捲了高盧大部分地區。起義者圍攻魯格敦高盧的奧古斯托敦城(奧登)。這個城市原與羅馬城訂有兄弟聯盟的條約。奧登城向羅馬求援,羅馬皇帝忙於同哥特人鬥爭,無力援救。經過七個月的圍攻,巴高達終於攻克了奧登城,殺死了一部分奴隸主貴族,剝奪了他們的財產羅馬皇帝聽說後,又驚又怒,急忙派軍隊去鎮壓。馬特努斯決定將軍隊化整為零,分成許多小股部隊,喬裝改扮翻越阿爾卑斯山,在約定的日子會合,攻克羅馬城,殺死羅馬皇帝。但不幸的是,由於叛徒告密,計畫失敗。這次起義堅持了三年多,被羅馬皇帝康茂德(180~192年)鎮壓。公元188年,起義被羅馬軍隊殘酷鎮壓。
但是,巴高達運動並未停止,公元283年,在高盧塞納河和羅亞爾一帶,巴高達起義再次爆發,很快全高盧都陷入起義風暴中。這次鬥爭仍以魯格敦高盧為中心,攻城陷陣,殺富豪,焚莊園,分地分財。他們選舉兩位首領埃里安和阿芒德為皇帝,自鑄錢幣,對羅馬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羅馬皇帝戴克里於286年派共治者馬克西米安前往高盧鎮壓,馬克西米安幾次被化整為零的巴高達挫敗,士兵臨陣退卻。後來,馬克西米安以十一抽殺法處罰退卻士兵,漸漸地,在羅馬人的優勢兵力進攻下,起義軍敗退到馬恩河和塞納河交匯處的一個城堡堅守。在羅馬軍隊的長期圍攻下,城堡陷落,很多巴高達戰士英勇戰死。此後,巴高達餘部仍繼續活動。
公元408年,巴高達運動再起,羅馬統帥撒拉率領一支羅馬大軍從高盧返回義大利。在經過阿爾卑斯山時,巴高達戰士襲擊了毫無防備的羅馬人。羅馬人的武器輜重全部落入起義軍手中,從此起義軍的武器裝備大為改善,戰鬥力大大增強。公元435年,巴高達首領巴托率領起義大軍向羅馬人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在高盧的許多地方建立了政權。在巴高達起義的影響下,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班牙、北非、色雷斯、多淄河流域等地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公元449年,羅馬大軍再次擊敗起義軍。起義軍餘部被迫轉移到西班牙,繼續進行鬥爭。
巴高達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秩序,恢復了自由的農村公社生活,比公元前1世紀的斯巴達克起義更加的聲勢浩大,具有更加廣泛的民眾基礎,加速了羅馬帝國的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