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展出來的文化,是非常豐富且具多樣融合性的,受共產主義和其他國家影響,亦包括傳統中國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至今,在文化上的演進主要經過了建國前後的農民運動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時期。其間外來的思想不斷湧入,也使中國內地產生了相應的流行文化網路文化等。

文革期間,極其大量的珍貴文化遺產被人為地嚴重損壞和摧毀,很多藝術活動和手工藝製作被禁止,除共產主義之外的其他思想亦被重重限制。然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政府才對這種政策加以及時糾正。

不過90年代之後網際網路引入中國,中國的言論環境開始轉變。中國政府對網路與言論審查日益嚴重,同時公民意識日漸升高,維權與專制的對抗時有衝突。電視電影文學等仍需要在不涉足政治的情況下來創作,導致新一代的流行文化呈現出扭曲、多樣化的趨勢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
  • 類別:相關辭彙
  • 地點:中國
  • 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文化
  • 相關農民運動
歷史,建國前文化,建國後早期,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文字,語言,少數民族語言,漢語,文學,現代散文,新時期文學,傳統藝術,戲劇,音樂,國畫與書法,當代表演藝術,電影,電台電視廣播,民間藝術,相聲,教育,宗教,民族服飾,

歷史

建國前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其中出土的龜甲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當華夏文明在中原發展的時候,當代中國疆域內還分布著其他各種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來考古發現的金陵北陰陽營文化高郵龍虬文化嘉興馬家浜文化餘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灘文化潛山薛家崗文化天門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於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古蜀文明,更是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儒家思想屬於古代中國的主流思想,漢服文化禮樂文化屬於當時東亞文化圈核心文化。清朝入關後剃髮易服、禮崩樂壞核心文化消失,但是語言、文字等根本文化依然保留了下來。

建國後早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年之間,傳統中國文化任然有少量保留下來。主要的改變是廢除了封建社會性別歧視大漢族主義中國中心主義、階級壓迫、專制制度奴隸等。中央人民政府以修訂國語而成的國語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準漢語,而其他的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仍可繼續於日常中使用。1964年,簡化字總表被公布,簡化後的漢字對文化的發展和掃盲運動起到了一定作用。
蘇聯與中國為同一陣型,俄羅斯文化開始在中國流行,尤其是很多人學習俄語。直至1961年的中蘇邊境發生衝突,中蘇交流從此決裂。

文化大革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全中國,並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有關事物進行大規模的批判,包括四舊寺廟教堂在內,都遭到紅衛兵破壞;孔子的儒家思想被打倒;對個人進行批鬥;逆向種族主義進入頂峰。精神領袖“毛澤東主席”被全國人民瘋狂崇拜。出自毛主義的《毛澤東語錄》作為神的指引一樣,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的指引思想、國家的政策。
中國文藝界亦受到文革的強大衝擊。最初只能演出8套樣板戲或宣傳共產黨的偉大功績的戲目,又有忠字舞,毛主席海報無處不在,還創作一系列的革命歌曲,如《東方紅》、中山裝
文革後期,“批林批孔”運動由江青發動,浪潮持續到1973至1974年。

改革開放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本地宗教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得以恢復,但必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這些宗教思想並不相互排斥,而民間更將三者的理念結合,從而融合成新的民間組織;亦回復了中國大陸伊斯蘭教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但所有的宗教都必須完全服從政府及在政府的領導下活動。三自愛國教會中國基督教協會成為新的宗教組織。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與中國天主教委員會受命於北京政府,取代教宗的地位。
傳統藝術經過文革摧殘之後,重新展現生機,但仍然受到限制,一部分外來文化被允許進入,由此而使香港文化能深入並影響中國大陸。然而中國的電視台不斷拍攝大型史詩式歷史劇與現代警匪劇,從而風靡中國大陸的電視市場。
由於中國人口數量太大,北京官方強制執行計畫生育政策,從而產生出新一代受盡父母溺愛的“小皇帝”,父母們縱容他們奉行西方模式的物質主義,從而使得傳統文化繼續被鄙視並導致極端民族主義的出現。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時期新民族主義因為逆向種族主義和民族覺醒的緣故也同樣甦醒,從而引發理性反省從19世紀開始不斷受侵略的屈辱的歷史原因和對清朝之前輝煌歷史的追思。今日,中國大陸正向發展經濟的方向發展,北京政府也有意識地激起愛國主義並發揚傳統文化以遏止逆向種族主義、狹義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
自1980年至1990年,中國大陸越來越受西方,日本,港澳台影響,特別是流行文化。美國電影,日本演歌在中國大陸流行。部分年輕人熱衷於酒吧與夜店玩樂,又沉迷於名牌商品,講話不時帶西方外來語。中國同時發展出獨特的電話文化,並成為世界最多手機用手的國家;同時也是最多網路人口的國家。

文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義中華文化為56民族文化總匯,主張該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該國治下各民族都有發展自己民族語文字的自由。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境內至少有30種以上民族文字,不論是滿文,或是藏文,皆被該國視為中華文字,而被詮釋為中華文化遺產寶庫。
漢語:漢語由稱華語是中國官方語言以及世界所有華人的通用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和世界第二大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
滿文創製:額爾德尼、噶蓋二人,遵照努爾哈赤的旨意,根據本民族語言的特點,仿照蒙古文字母,創製了滿文。即所謂“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這是滿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進了滿族社會的進步,擴大了與相鄰民族的交往,並為後來女真人的全面統一,建立“後金”政權,以至入主中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文字是對蒙古人使用的語言(蒙古語、衛拉特語)記錄系統的泛稱。從蒙古人開始紀錄自己的文字以來,就有很大的變化。在過去蒙古語還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記錄蒙古語就要採用漢字來標音或其他友好鄰國的語言文字。
回鶻文是維吾爾祖先回鶻人在蒙古草原上生活使用的文字,回鶻文是草原民族比較早的文字之一。
老維文(維吾爾語:ئۇيغۇر ئەرەب يېزىقى,拉丁維文:Uyghur Ereb Yéziqi、縮寫為:UEY)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相對於一度出現的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新維文”而言。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套維吾爾文字,自維吾爾族接受伊斯蘭教開始,便逐漸開始使用,並經歷數次改革。
藏文是藏語的文字系統,基本上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它紀錄了7世紀的藏語語音。通用的藏文羅馬化方案為Wylie轉寫方案。

語言

少數民族語言

漢語

  1. 中原話
  2. 西南話

文學

現代散文

新文化運動中,文學寫作的風格在全國範圍內有極大的轉變。其中主要的發起人包括,中國的幾位重要的散文小說魯迅,文化革命家胡適以及陳獨秀
在1920年至1930年是中國小說的黃金時期,文學刊物和民間社會對不同的學說奠定理論不斷湧現。主要的作家有:郭沫若,詩人,歷史學家,散文家和評論家;茅盾,首位長篇小說的左派作家,他作品反映了社會鬥爭與人民覺醒;巴金,受伊萬·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與其他俄國作家所影響的長篇小說家。在1930年,巴金創作了一部描述新時代青年與封建家族鬥爭的三部曲作品,它是能與《》和《紅樓夢》相提並論的小說。另一位作家是有天才諷刺作家與小說家的老舍。在1949年之後,許多作家都成為了重要的藝術與文學的重要整理者,當中不少在文化大革命當中遭受批鬥而受屈慘死。
1930年,左派作家聯盟成立,魯迅為當中的領導者。1932年,引入了蘇聯現實社會主義的理論,該主張以理論反映現實、揭露社會弊端,同時促使無產階級實現共產主義。1949年後,在現實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毛澤東於1942年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藉此作為中國作家的言論風格。然而,諷刺的是作家們與中國共產黨關係好景不長。諷刺與揭弊的寫作雖然為中國共產黨帶來勝利,但是在中共執政後,這些人開始不受歡迎。堅持以“小資產階級唯心論”、“人道主義”及自由選擇寫作題材,更加令中共不滿。
在大躍進時期,政府增加了其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結合它所謂的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並允許作家描寫當代中國社會,以及寫作社會主義革命及現實主義。即使如此,政治的限制阻礙了許多作家。雖然政府鼓勵作者寫作,但是當時文學作品已經大幅減少,至1962年僅出版42部小說。
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毛澤東之妻江青不斷的打壓和威脅,已經令文藝界所有的文化活動停頓,而只能演出一些樣板戲與英雄作品。雖然尚有一些作家在秘密地寫作,但是在此期間已沒有影響力的作品出現了。

新時期文學

1976年,隨著江青為首的四人幫被捕,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新的改革路線,令越來越多的新老作家重新拾起筆桿。很多文學都論述文革中權力失衡的問題,個人權力凌駕於國家與民眾。整整十年間,作家們都虛度了時間,亦諷刺由此導致中國的大倒退。同時作家們又再燃起寫作的激情,重新建構中國社會。這一代的文學經常稱之為“傷痕文學”,主要描述對黨與社會制度的失望與反思。這些激進的愛國作家嘲諷領導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將中國帶入混亂無序的境地。很多的過失都是在當時的領導人與政治體制下必然出現的。政治權威必須面對一個極大的難題:如何能讓促使作家們在積極批評文革之餘,而尺度亦能控制在政府的可接受範圍之內。
在此時期,大量的短篇小說事故湧現;文學雜誌在文革之後重新興辦,激發讀者源源不斷的閱讀興趣與討論。同時又出現一股外國文學熱潮,很多最新的外國文學都被翻譯出版,不論什麼題材都受到大量的中國讀者歡迎。文學雜誌專門翻譯的短篇故事非常流行,吸引越來越多年青一代人的歡迎。
如此戲劇化的轉變情況並不讓人感到意外,開明的領導人與文藝界形成一個文化圈,同時急促的變化讓某些人感到不安。第一個反應浮現,1980年出現了“中產自由主義”的呼聲,事隔一年於1981年又再次出現。經過兩個困難時期,又有1983年運動提出反對“精神污染”,1986年作家又再熱衷於創作自由。

傳統藝術

戲劇

中國戲曲”從元朝開始發展出368種不同的戲種,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京劇,而現代京劇由於19世紀中葉進入了清朝宮庭後廣為流行。在京劇的動作場面中,中國弦樂與打擊樂的伴奏帶有一種強烈的節奏感。這些動作隱含手勢、步法與各種肢體動作,如跑馬、划船、開門。唱說方言則有吟誦與北京通俗口語,演出由前台演員與後台的女性、過場小丑。角色分配相當細緻,一場戲要做好1000項工夫,大部分事故取自歷史小說與戰爭場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十分鼓勵京劇發展;很多古代或現代題材的作品大量湧現,同時這些劇目不斷公演。作為一種流行的藝術,大戲也經常反映社會的變遷。1950年代中期,這種氛圍促成了“百花運動”。1965年12月,京派代表人物吳晗與他的《海瑞罷官》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開端。在文革期間,大部分的戲劇團都被逼解散,演員與編劇都受到逼害,最後只剩下由江青團伙認定的8套樣板戲。至到1976年打倒四人幫後,京劇演出全面復甦,並於舞台與電視上亮相又再廣為流行。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但在20世紀,中國的留學生回國後,嘗試將西方歌劇放上中國舞台。1919年的五四運動,很多西方戲劇在中國上演,有些劇本仿效並譯成中文版本。最著名的新風格劇本作家曹禺,他的主要作品有《雷雨》、《原野》、《日出》、《北京人》,全部在1934年到1940間問世,及風靡全國。
文革之後,西式歌劇復甦。許多國內外大幅刪減及禁播的劇目都全面復演。受到當時政治環境所影響,很多的新劇都極大地限制創作自由,而表演內容都是反反覆覆的讚美場面。沙葉新,當時的一位最有創意的作家。他於1979年寫的極具爭議的劇本《假如我是真的》而無法通過審查,在1980年該劇受到秘書長胡耀邦嚴厲批評——這是自從文革以來的首次。在此風波中,從1981年的反對中產自由主義至1983年的反對精神污染風波,沙葉新又再受到批評。儘管他在受到外界壓力時仍堅持寫作,又要時常防範誹謗。1985年末,沙葉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及委任為上海藝術學院院長,然而他繼續創作爭議性話劇。

音樂

中國歷來就十分重視音樂,古代中國有禮樂之邦的美稱。1910年和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引起中國音樂人對西洋音樂的極大興趣,又令他們到外國留洋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他們並用以西方音樂符號來譜寫樂譜。各大城市又紛紛組成交響樂團,通過在舞台及廣播演出而吸引了不少聽眾。通俗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極大影響,尤其是1940年代美國音樂同樣有相當多的聽眾。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大規模的運動在中共控制區發動,大批民歌被改編成革命歌曲用於教育目不識丁的農民,這些歌曲都是用於宣揚共產主義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革命歌曲繼續處於主導地位,與通俗音樂及蘇聯音樂一起融入到中國音樂中。交響管弦樂園在全中國公演,中國作曲家創作的音樂都有西方古典風格。各大城市的音樂學院及相關機構迅速發展。一些來自東歐國家的樂園在中國演出,而中國的音樂家與團體都積極參與各種世界性的音樂交流。
在文化大革命的最高潮時期,音樂創作及演出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在文革之後,音樂團體演出及創作迎來新的春天。1980年,中國音樂家協會加入到國際音樂研究學會。中國音樂組織出訪多個國家,而外國音樂組織也來訪中國。在1980年代中,民歌、西洋民歌與傳統音樂是民眾的主流娛樂,同時具有五聲調式的日本演歌,台灣民謠,流行歌曲也由台灣大量傳入中國大陸。而其他音樂,如爵士樂搖滾樂則開始在年青人群中越來越受歡迎。

國畫與書法

在封建 時代,國畫書法是王公貴族或民間愛好者的至愛,而且高水平的作品視乎其技術和表現心境的境界。書法是最高等及最純潔的繪畫。作畫的工具為毛筆, 用動物的毛髮來製作,再配松樹的碳和動物膠造的黑色墨水。在遠古時代,寫字或畫畫都是在絲綢上。但在紙張發明的公元一世紀,絲綢漸漸被又新又便宜的物料取代。在中國傳統里,名畫或名書法的真跡一般會裝裱成捲軸或掛在牆上。
傳統國畫和書法有基本相同的著筆技術,都是以毛筆沾上黑墨或其他色彩;油畫尚未出現。以書法來說,最常用的材料是紙張與絲綢。最後的工序是裱成捲軸懸掛或捲起來。傳統國畫同樣是輯集成本或掛於牆上、漆器或其他東西上。
在 唐朝初期,主要的題材為風景,即是山水畫。這些山水畫經常是單一或很少顏色元素,因為它的目的不是要複製自然景物,而是要將畫家的心境和感受表現出來。宋 朝,景物的表現得更為失真,遠處的景物使用模糊的輪廓來表現,山脈的輪廓消失於迷霧當中,用抽象表現真實。其最高作畫境界在於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來提升其 藝術性,這是融合了佛家與道家的思想(百家爭鳴)。
在13世紀,發展出作畫簡單事物,如水果、花、馬匹。用更多色彩和更複雜的動態畫面組成宋畫,直到流行至明朝。
明朝,首本有插畫的彩色木刻書籍面世。隨著彩色印刷技術的完善,插畫書籍開始不斷出版。《芥子園畫傳》,1679年出版5卷,成為藝術家和學生的技術教材沿用至今。
新文化運動,中國的畫畫藝術開始採用西方技術。這時期中國已經流行畫油畫
在新中國之初,藝術家們鼓吹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照搬使用,畫家須分配題材和大量繪畫作品。1953年,這種狀況大大放寬。經歷了1956至1957年的百花運動後,國畫經歷了顯著復甦。隨著發展,專業藝術家終於在農村地區舉辦了描繪農民日常生活的的壁畫和露天畫展。
文革時期,藝術學校被迫停課,並停止出版藝術期刊和舉行藝術展覽。然而,業餘藝術繼續在這一時期仍能發展。
經過文化大革命,藝術學校和專業組織相繼恢復。交流團體設立的外國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開始嘗試新的學科和技術。

當代表演藝術

電影

電影於1896年已經引入中國,但中國電影工業直至1917年才正式開始。1920年從美國學習了電影技術的中國電影人把上海發展為中國最早的電影中心,然而美國的影響仍在之後20年繼續。在1930年到1940年,製作出多套社會及政治電影。
電影業的發展持續到1949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的17年間,有603部紀錄片,8342卷新聞紀錄片生產出來。第一部寬螢幕電影在1960年生產。卡通片利用各種民間藝術,如剪紙、影子戲劇、木偶和傳統的繪畫都非常受人們歡迎。
文革期間,電影工業受到嚴重製約。新電影拍攝被禁止,只有少數新電影生產。文革後幾年,電影業再次繁榮,作為一種大眾娛樂。國產電影吸引大批中國觀眾,外國電影也在中國迅速增長。
在1980年代電影業下滑進入艱難時期,面臨著其他形式娛樂的競爭的雙重問題,當局無法接受驚悚和武打的電影。1986年1月,電影業成立新文化部,“嚴格控制和管理”和“加強監督生產”,包括廣播電台、電影、電視。

電台電視廣播

1980年代,電台電視台迅速發展壯大,成為重要的大眾傳播手段和大眾娛樂。1985年廣播已經覆蓋75%的人口,開設167個電台、產生215,000個收音機、建立龐大的有線廣播系統。電視增長更為迅速,超過104個台,觀眾約有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二;估計有85%的城市人口能收看電視。電台和電視台增長極快,內容的節目很大的改變。以前只有政治講座和統計名單,傳統的電台收聽通俗小說改編的肥皂劇與各類中國、外國音樂。最多的電視節目是娛樂節目,包括紀錄電影、運動、戲劇、音樂、舞蹈和兒童節目。
在1985年,據一個上海公共節目一周電視調查《無線電與電視》(定期電台和電視節目)顯示,一半以上的為娛樂節目,教育節目占了24%,剩餘部分節目和新聞占15%。國際新聞於晚上播放,新聞片源來自外國新聞機構,再以中文翻譯報導。中央電視台還承包幾個外國廣播公司的娛樂節目。1982年至1985年,中央電視台與六個美國電視公司簽署協定,提供美國的電視節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廣播電視管理條例》所述,國家廣播媒體必須在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開展活動,並禁止與國外媒體的任何合營以及獨資形式。

民間藝術

中國有著多種民俗和悠久多元化藝術歷史。其中最古老的民間藝術有木偶劇。木偶劇利用多個木偶,包括扯線木偶、棒木偶、布偶,併線木偶的表演民間歌曲和舞蹈、對話。木偶劇故事題材主要是兒童故事和寓言。
皮影戲是木偶戲的一種形式,是置於螢幕後面的紙板,通過燈光反射出人形或動物。影子發揮密切相關的地方戲曲表現故事與演唱風格。另一種流行民俗是曲藝,當中包含各種故事和獨白、對話,往往伴隨拍板、鼓或弦樂器。
還有各種技藝,包括走鋼索,雜技,訓練動物,至少追溯到漢朝,當時於宮庭十分流行。後來,許多這些技藝都融入到大戲舞台,劇團四處巡迴演出。由於這些劇團前往各地的農村,他們發展和豐富自己的曲目。自1949年以來,這些藝術形式受到重新尊重。各省、自治區、城市以及電影院專門的各種藝術的主要城市成立劇團。有些劇團在世界聞名,並四處出國演出。

相聲

1949年至1952年,分散於全國各地的新中國書商辦事處被收歸國有,並負責出版、印刷和分發。此外,一些小型私人出版社改組成集體所有制,1956年所有私人出版商已被收歸國有。1956年至1957年,經過百花運動的短暫繁榮。在反右的1957年,出版社受到強大的政治壓力。
陷入文革期間,出版社近乎陷入停頓,出版受到了嚴重限制,主要限於政治支持各種運動。經過文化大革命,出版再次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蓬勃發展。1982年,全國出版總署,受保護組織的中國出版商,已劃歸文化部,但實際管理行業是針對通過四個系統的管理:直接的國家行政機關,行政委員會或組織國務院或黨中央武裝部隊管理;和管理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特區。
在1984年統計數字表明,418個出版機構在上海,而北京則有160家出版商。計畫於1985年宣布了促進增長的出版業的,從北京和上海分配一些工作量到重慶西安武漢瀋陽
不同的出版商有特定種類的出版物。例如,人民出版社負責出版工程政治理念社會科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古代和現代的中外文學和文學史、理論;中國出版社的主要負責整理和出版中國古典文學、歷史和哲學著作;商務印書館是主要的出版商中文外語參考書籍和翻譯的外國社會科學作品。其他出版商出版專業、工程及科學領域的書籍。 如果要買書,除了主要城市的書店,尚有其他購書方式以滿足在全國各地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有特殊需要的讀者。移動書店定期訪問工廠,礦山,農村和解放軍單位,而服務令在這些地區的人也可以購書。教育機構的圖書館和企業為他們提供書籍,而書籍特別適用於某些行業進有特殊的建議,並供給有關部門。此外,書展和展覽提供了經常在會議上和在公共停車場在節假日和其他特殊場合。

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模式改向蘇聯方式發展。將原先的綜合性大學進行拆分,院系調整與教育模式革命化。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工業技術人才,故當時中國創建了大量的技術學院。同時,高考也正式設立於1955年。
1950年代的掃盲運動是建國初黨領導的主要是面向社會下層的民眾運動。50年代初國家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盲運動的高潮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
1960-1970年代,中國共產黨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勞動和定居,是為知識青年下鄉運動。直到1970年代末開始,大部分知青陸續回到城市,仍有部分於農村生活。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導致全國所有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被取消。知識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數被下放進行體力勞動,有些則遭到殘酷對待,財產被沒收,被批為“臭老九”等。總體而言,文化大革命耽誤了整整一代人。正在接受教育的人被迫停止繼續教育;沒有接受教育的人喪失了機會。其對中國人的素質與中國教育的破壞耽擱是毋庸質疑的。
高考直到1977年文革結束後才舉行,那一年考生的平均年齡是最大的,錄取率也是最低的。改革開放,到九十年代後期以來,中國開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大學擴招政策雖然圓了很多人的大學夢, 不過近幾年流弊開始一顯現。升學的壓力並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增加。補習班大量增長。大學生的就業情況與起薪也直直落。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今大 學生的素質明顯滑坡。“教育產業化”政策讓各個學校的收費猛漲,使越來越多的家庭難以承擔。擇校之風與應試教育的情況也沒有改善。同時,近些年雖然中國出現了一些私立學校,但普遍經營狀況不理想。無法對公立學校構成威脅,其中原因仍待觀察。此外,有些民間私塾教育機構在悄然興起,如上海孟母堂

宗教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係。 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么,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係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上古嬗變而來之宗教觀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聖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前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道教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形式,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在不斷和中華文化交流中融合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儒家不是純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學者關心的是現實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主體,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道教佛教信仰為主,此外還有其他各種中國本土及各地地方性信仰,比如關公信仰、媽祖信仰、三山國王信仰、以岳王崇拜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軒轅黃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動。
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可以上溯到幾百年前,隨著基督教傳教士進入中國,基督教思想也被帶到中國。但是因為封建政府的態度和當時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十分緩慢。19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政府調整了宗教政策。自此基督教信徒數目增長顯著,特別是在一些省份,基督教信眾的數量甚至超過其它宗教。不過,儘管憲法強調任何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從中國政府的宗教事務管理辦法不難看出,跟西方的基督教國家相比,政府對中國的信徒和神職人員還是有不少的限制。
薩滿教是一類涉及到診斷、治療與引發疾病等能力的傳統信仰及實踐,有時因為與靈魂的特殊的關係、或對靈魂的控制而造成人們的苦難。薩滿(珊蠻)(Shaman,巫師)曾被認為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薩滿教傳統始於史前時代並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朝鮮人也是薩滿教的信徒,他們的東學黨據說是由此而來。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藏傳佛教始於松贊乾布時期,自寂護論師傳入大乘佛教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此一時期稱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الإسلام、al-’islām)或回教,舊稱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回回教,是古蘭經明確說明的一種宗教,古蘭經被伊斯蘭教信徒視為唯一神靈一字不漏的說話及先知的演示和生活例子(由同伴轉述收集得來,稱為聖訓)。伊斯蘭(Islam)是一個同形異義詞,有多個意思,又是阿拉伯語薩拉姆(Salaam)的閃族字根,薩拉姆可直譯為“和平”
東正教是俄羅斯最為廣泛流行的宗教,也是中國俄羅斯族信仰。正是對東正教的信仰影響了俄羅斯文化的發展。然而,東正教從來沒有完全主宰過俄羅斯社會:俄羅斯社會已經容納下了各種宗教的發展。據官方對部分俄羅斯居民調查顯示:俄羅斯有大約50%的人口不信仰任何宗教,30%~40%的人口是東正教徒

民族服飾

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義中華文化為56民族文化總匯,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在經歷清朝剃髮易服後漢族被強迫剔除了傳統服裝。中山裝在80年代後基本退出社會,21世紀之後漢服開始進入復興階段。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都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服飾。在這樣的解釋下,不論是西服、唐裝、旗袍、中山裝、洋服等都無法代表漢民族的傳統服裝,而且外加漢族服裝屬於被強制剔除,因此漢服必須復興但是漢服屬於漢族傳統服裝不能代表國服。2008奧運會組委會的態度:官方多次公開表態,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為主要理由拒絕“北京奧運禮服應當採用漢服”的要求。官方通稿標題《孫家正談漢服運動:我不清楚什麼能代表中國服裝》已經很清楚的表明當局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