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於 1997 年 6 月在原建築學系基礎上成立。下設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和
環境藝術 4個系;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技術科學以及
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等 4 個研究所。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89名。其中教授 18 名、副教授24 名、中科院院士 1 名、博士生導師11 名、碩士生導師 24 名。一批具有博士學位或從國外留學、進修歸來的青年教師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整個教師隊伍的業務素質較高,多年來在教學、科研、創作等各項工作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國內外
建築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1991 年和 1994 年經全國高等院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建築學專業教學評審,該院建築學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先後獲全國首批建築學專業教學優秀資格認證,經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該專業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可分別授予“
建築學學士”和“
建築學碩士”學位。 1998 年學院再次通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的優秀資格認證。 2000 年我院
城市規劃專業也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評估認證。 2001 年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國際交流
1981 年起,在歷屆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方案競賽及全國大學生城市規劃方案競賽中,我院學生多次獲得包括一等獎在內的各種獎項; 1990 年起每屆台灣洪四川文教基金會優秀人才獎的設計和論文競賽均有我院學生獲獎。
榮譽
我院研究生、教師還多次在國際性設計競賽中獲獎。 1994 年在世界大學生
建築設計競賽中我院學生設計的方案獲得唯一大獎,在 1995 年的世界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中,我院獲亞澳地區獎。 2000 年在世界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中又獲二等獎 1 名,佳作獎 2 名。進入 2001 年我院又獲本賽事的一等獎。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在參加 2000 年、 2001 年全國第一、第二屆大學生規劃設計、實踐報告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第一屆在規定報送的兩份設計中獲一等獎 1 名、二等獎 1 名,在規定報送的兩份實踐報告中獲二等獎 1 名、三等獎 1 名(一等獎空缺);在第二屆規劃設計中獲一等獎 1 名、二等獎 1 名,實踐報告獲一等獎 1 名、二等獎 1 名。
發展歷程
天津工商學院
1937年,
天津工商學院工科改稱工學院,下設土木工程和建築工程兩系。建築工程系首任系主任為陳炎仲,1943年由
沈理源接任。
1941-1944年,建築工程系教師
張鎛率部分學生測繪
北京故宮中軸線及其外圍的文物。
1942年9月,建築工程系暫停招生。
1943年9月,建築工程系恢復招生。
1948年10月,天津工商學院已有三個學院十個系,改名私立
津沽大學,其中工學院下設建築工程系、土木工程系、
機械工程系。
1951年7月,
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津沽大學,改為公立。8月,由國家教育部接辦。
唐山工學院
1946年10月,唐山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成立,首任系主任為
林炳賢。
1949年9月,學校遷回唐山,改名
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暫停招生。
1950年秋,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改名為
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恢復招生。原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
徐中等人被聘來建築工程系任教,至此建築工程系的教學體系由注重“工程”轉向“工程與藝術”並重。
1951年,徐中教授接替
劉福泰擔任建築工程系主任。
1951年秋,建築工程系由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遷至北方交通大學北京管理學院。
天津大學
1953年,建築學專業根據蘇聯教學計畫修訂了五年制的教學計畫。
1954年初,土木、建築兩系分開,徐中恢復為建築工程系主任,下設建築設計教研室、建築技術教研室、建築歷史教研室、美術教研室。
1954年初,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全國建築學專業五年制教學計畫修訂會議。
1956年,建築工程系開始執行新的教學計畫,由四年制增加了半年畢業設計。
1957年,建築工程系學制改為五年制。
1958年秋,土木、建築兩系又重新合併,
張湘琳為系主任,徐中為副主任。
1958年秋,徐中教授代表天津大學建築系赴京參加
人民大會堂方案設計。
1958年末,建築學專業派出莊濤聲、
鄭謙、
王龍飛、顧馥葆、詹宏波、常宗琮等教師支援鄭州工學院土木建築系建設。
1960年,建築學專業開始招收第一屆研究生。
1964年6月,在
上海錦江飯店召開了建築學專業全國統一教學大綱修訂會議。會議最後修訂出“建築學專業各門課的統一教學大綱”。
1966年,建築學專業停止招生。
1974年,建築學專業本科恢復招生,學制為三年。
1977年,建築學專業恢複本科高考招生,翌年2月入學,學制改為四年。
1978年,成立天大四分校,即天津大學建築分校(今天津城建大學)。
1978年,建築學專業恢復研究生招生。
1979年,土木、建築兩系重新分開,徐中任建築工程系主任,下設民用建築設計教研室、工業建築設計教研室、城市規劃教研室、建築技術教研室、建築歷史教研室、建築物理教研室、美術教研室。
1980年初,日本
神戶大學代表來
天津大學訪問。神戶大學建築學科多淵敏樹副教授來
建築系進行訪問,締結了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協定。
1980年秋,第一屆天津大學·神戶大學學生建築設計作業交流展在神戶市舉行。
1980年,在
中國建築學會舉辦的全國中小型劇場設計競賽中,我系教師的設計方案獲得兩項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二等獎共三項)。
1981年,舉辦首屆全國大學生
建築設計競賽,共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7名。天津大學建築工程系共獲得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
1981年夏,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0餘名師生前來天津大學建築工程系學習中國建築,開始了我系學生國際間的交流互訪。
1982年,舉辦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共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7名。
天津大學建築工程系獲得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
1982年7月,《承德古建築》一書出版,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並由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社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發行。
1983年,舉辦全國大學生建築論文競賽,獲獎論文35篇,天津大學建築工程系獲獎10篇。
1985年,建築工程工程系應邀參加全國人大辦公樓方案設計工作,胡德君、
章又新設計的方案被選為實施方案。
1985年,應國家教委改學分制要求,建築工程系修訂了新的教學計畫。
1986年,經國家教委批准設立
城市規劃專業,並於1988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1986年,經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學科點具有博士授予權。並於1988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7年7月15-19日,主辦首屆“傳統民居國際研討會”,共有25名外國專家、39名國內學者與會。
1987年,開始招收外國本科留學生。
1989年,建築系新教學樓落成,投入使用。
1989年,“中國古建築測繪實習”榮獲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特等獎。
1990年,建築學專業本科生學制恢復為五年制。
1992年,由徐中先生生前好友
虞兆中先生倡議設立“徐中獎學金”,用以表彰勤學奮進並在專業學習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在校學生。1995年開始頒發首屆“徐中獎學金”,現已成為我院最高級別的專業獎項。
1992年,經全國高等院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評估,建築學專業本科教育獲全國首批建築學專業教學優秀資格認證。經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該專業本科可授予“
建築學學士”學位。
1994年,天津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成立,肖敦余任院長。
1994年,1990級四名本科生,在
美國建築師協會(ACSA)舉辦的題為“今日的多層住宅——舊居住區的今日住宅”的第五屆城市住宅國際學生
建築設計競賽暨國際OTIS電梯住宅設計競賽中,獲得了此次競賽的唯一大獎。以後又有多名學生多次獲得建築設計競賽國際大獎。
1995年,經全國高等院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評估,建築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獲全國首批建築學專業教學優秀資格認證。經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該專業碩士畢業生可授予“
建築學碩士”學位。
1997年6月,天津大學進行學院制改革,在原建築系基礎上,結合
王學仲藝術研究所,成立了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張頎擔任院長。
1998年,“建築學”一級學科與“建築歷史與理論”二級學科博士點共同申報,獲得一級學科授予權。
1998年,建築學學科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的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理論、
城市規劃與設計和建築技術科學等4個二級學科,均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包括自主申請設定的建築環境設計博士點,共有5個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並擁有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技術科學、設計藝術學、建築環境設計、藝術學和
美術學等8個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9年,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建築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第一名博士後入站。
1999年,成立藝術設計系,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
2000年,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教育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的評估。
2001年,建築設計及其理論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2002年9月27日,在天津大學
科學圖書館舉行了紀念徐中先生誕辰90周年暨建築教育研討會。
2004年,建築物理實驗室被
天津市科委、教委批准為“天津市建築物理環境與
生態技術重點實驗室”。
2004年,城市規劃專業獲得全國高等學校
城市規劃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優秀資格認證。
2007年,建築技術科學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建築學一級學科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2007年,首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07年,“中國古建築測繪”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
2008年3月,“文物建築測繪研究”獲批國際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歷史沿革
初創時期
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
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員畢業。第二年元月,學堂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由於成績最優,從香港考入的學員
王寵惠有幸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1905年,王寵惠獲
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北洋大學從1895年至1911年共有畢業或肄業生518人,其中資送出國52人(不包括自費留學生)。北洋大學堂由於治學嚴謹,校風樸實,當時在國內北洋大學與哈佛、
耶魯齊名,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因而被譽為“東方的
康奈爾”。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創辦之始就按照美國模式辦學,在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此外,
北洋大學堂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保證能夠實現培養高層科學人才的目的。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
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
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占,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至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複課。
1903年
北洋大學堂開學複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採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1907年開辦師範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範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育部,1913年又改稱
國立北洋大學,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專辦工科時期
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
北洋大學與
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19年原採礦冶金學門又分為採礦學門、冶金學門。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
土木、採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
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
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
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
西北大學、
西北工學院、
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1941年10月,
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
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
英士大學升格為
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
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
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
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
理工結合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
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
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
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復校後的國立北洋大學,在原來工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理學院,從此北洋大學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工學院下設土木、水利、採礦、冶金、電機、航空、機械、化學工程學系八系,後增設建築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理學院設定與工學院關係密切的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學四個
基礎學科系。復校後,
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套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並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採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並著手招收研究生,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建設多科性工業大學時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學在原校址正式開學複課。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學隸屬中央教育部直接領導。此後,
北洋大學師生積極配合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造,進行了增強教師陣容、課程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學校的新民主主義改造。改造後的北洋大學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學校設立理學院、工學院,共設有物理、數學、冶金、土木、水利、採礦、機械、化工、航空、紡織、建築工程、
地質工程等12個學系,學系下設水利實驗室等14個實驗室,還設有機械實習工廠與紡織實習工廠。同時,北洋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後也取得了充足的發展,設有冶金、土木、採礦、水利、化工等5個工程研究所,成為當時中國培養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2年全國高校
院系調整之前,天津大學設土木、水利、採礦、紡織、冶金、機械、電機、化工、地質、數學、物理共11個系。
調整後,天津大學遷入
南開區七里台新校址,下設
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建築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紡織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個工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另設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業學校。此後,經過幾年的調整、發展,天津大學已逐步形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格局,並在此基礎上闊步前進,將學校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1955年天津大學重新招收研究生,著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1958年8月13日,
毛澤東主席視察了
天津大學,並就學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學校應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民眾路線,三是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1958年末在北京舉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展覽會”上,天津大學展出的項目居全國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視。1959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天津大學被定為首批16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此前後,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
周恩來、
鄧小平等也先後來校視察,對天津大學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讚揚。
1966年,天津大學設有無線電電子工程、光學與精密儀器、水利工程、
機械製造工程、動力與自動化工程、土木建築工程、化學工程等7個系、38個專業。在隨後的十年“文革”期間,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影響了學校事業的正常發展。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高考後,
天津大學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科研秩序,教育質量日益提高,並於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學第一批恢復了文革前直屬教育部領導的重點高校地位。
改革開放到百年校慶時期
1979年1月,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工作會議隆重召開,提出了把高等學校辦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奮鬥目標。會後,天津大學提出了把學校辦成理工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的建設目標,大膽革新,調整系科設定,興辦理科專業和理工結合的新專業,加強基礎理論和技術基礎。經過籌備調整,學校將原土木建築工程系更名為
土木工程系,原無線電工程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在原機械製造工程、精密儀器工程、電子工程系、電力及自動化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7個系的基礎上,增加了計算機科學工程、熱物理工程、建築、船舶工程、工業管理工程、基礎科學6個系;另有馬列主義、體育、中文等3個直屬
公共課教研室;新增了系統工程、套用數學、套用物理、套用力學、
工程熱物理等5個專業。全校由原來的38個專業發展到43個專業,並籌備建立化學、生物及醫學儀器兩專業。
1981年10月,國務院決定高等學校實施學位制並授權
天津大學為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學校在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基礎上,開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1984年,教育部批准學校為首批試辦
研究生院的高校。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
全國科學大會。會上,天津大學的36項科研成果獲獎,極大地振奮了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研究精神。1980年,全校已建立和在建研究所(室)共14個,並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當年即完成科研項目25項。
1980年,
天津大學舉行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校慶―85周年慶典。學校於1983年成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系,將原化學工程系分為化學工程、套用化學、化學三個系,基礎課部分為數學、物理、力學、外語四個系。到1985年底,學校綜合性大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全校建有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石油化工學院,設有20個系,52個本科生專業,16個
重點學科,13個博士點,45個碩士點,有14個研究所(室),77個實驗室,8個實習和生產性工廠。
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又設立了技術經濟與系統工程系,增設了
生物化工、工業工程、國際
工程管理、經濟法等專業。到1995年百年校慶前,全校共有21個系,59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科系14個,理科系3個,文科系2個,管理科系2個,此外學校還建立了
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國家教委高等工程
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基本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
博士後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辦學模式。全校有各類在校生13000餘人,其中本專科生9300餘人,研究生2100餘人,外國留學生、進修生100餘人,另有成人教育學生200餘人。
向綜合性大學發展時期
1995年5月,
天津大學順利通過國家教委“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中國首批建設的若干所重點大學之一;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學(原
北洋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全校師生員工和2萬餘名海內外校友參加了這一盛大慶典。百年校慶之際,黨和國家領導人
江澤民、
李鵬、
喬石、
李瑞環、
榮毅仁等分別題詞,李瑞環、
李嵐清、
吳階平、
孫孚凌等出席慶典。
天津大學從1997年始積極推行
學院制改革,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將原有的辦學系和所組建為11個學院。同時,從1985年起學校即開始試行有計畫、有指導的
學分制,在此基礎上,學校又進行了專業結構調整,注意體現理工結合、文理滲透、
學科交叉與綜合精神,著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培養。1999年5月,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進行的本科生教學工作優秀評價。
院系設定
學院
專業設定
學院每年計畫招收本科生 150 名;建築學專業80名、
城市規劃專業 50 名,學制均為 5 年;
藝術設計專業30 名,學制 4 年。
該院“建築學”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一級學科,其下設的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理論、
城市規劃與設計和建築技術科學等 4 個二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還擁有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技術科學、設計藝術學和
美術學等 6 個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1999 年經國家批准又設立建築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
學院設有計算中心、建築造型實驗室、建築物理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學實驗室。校圖書館專為建築學院設定了建築圖書分館,擁有豐富的中外圖書、期刊和資料。專用的建築館教學樓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和科研環境。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54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本科專業
碩士專業
博士專業
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
重點實驗室
截至2012年5月,
天津大學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含1個參建),2個國家新技術推廣中心,1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6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含7個參建天津市工程中心)。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
| |
| |
國家文物重點研究基地 | |
| |
| |
| |
| |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研究推廣中心 | 工業結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化工 填料塔及 塔內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
| |
天津市工程中心 | |
學科排名
一級學科名 | 全國排名 |
---|
| 第1名 |
| 第1名 |
| 第1名 |
| 第2名 |
| 第3名 |
建築學 | 第3名 |
水利工程 | 第3名 |
| 第4名 |
| 第5名 |
電氣工程 | 第6名 |
土木工程 | 第6名 |
| 第9名 |
| 第10名 |
力學 | 第11名 |
公共管理 | 第14名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第10名 |
工商管理 | 第16名 |
| 第19名 |
| 第20名 |
機械工程 | 第21名 |
| 第21名 |
化學 | 第29名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第30名 |
數學 | 第36名 |
天津大學化工專業已通過“Master Level”國際認證。該認證標誌著天津大學化工專業已經與英國的
劍橋大學、
牛津大學和
帝國理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的化工專業共同躋身世界前列。天津大學化工專業成為國內高校首家通過IChemE認證的專業,天津大學也成為亞洲僅有的兩所通過“Master Level”認證的高校。
辦學成果
截至2012年5月,
天津大學有3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52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
科研經費實現了穩定和持續的增長,2011年科技經費總量15.05億元。2011年,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25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77項,總資助額度達到13267萬元,授權專利482項(其中發明420項)。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天津大學被SCIE、EI、
ISTP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1篇論文被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天津大學科技園是中國首批1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通過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驗收並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
天津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1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3項;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37種;並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3個和“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是首批“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入選學校。
截至2012年5月,
天津大學有各類留學生1801人,來自89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1個國家和地區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簽署協定。在海外成立了2所
孔子學院,分別是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
師資力量
概況
截至2012年5月,
天津大學有教職工4333人,其中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
雙聘院士11人。國家“
千人計畫”入選者23人,天津市“千人計畫”入選者43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33人,“973”首席科學家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人,博士生導師551人,具有正高以上職稱的教職工597人,教授505人。
兩院院士
類別 | 姓名 | 簡介 | 姓名 | 簡介 |
| | 著名化工蒸餾專家 | | 著名流體力學專家 |
| 著名建築學家 | | |
| | | |
| |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 | |
| | | |
| | | |
|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 | 著名感光材料專家 |
| 著名內燃機專家 | | |
雙聘院士 | | | | |
| 工程院化學工程與設備專家 | | |
| 科學院實驗血液學專家 | | 工程院水利工程專家 |
| | 侯立先 | 工程院環境工程專家 |
學校文化
校訓
天津大學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
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
趙天麟首倡。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
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被人們沿傳引申,
毛澤東也曾在《
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於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
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人文淵藪,日新又新。
猥長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蛾術於斯。歸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學相承,淵源接續。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雲霞蒸蔚,盛會欣逢。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
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在教學上,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方針,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嚴格聘任,講求真才實學,並要求教師兢兢業業,誨人不倦,講授認真,教學方法具有引導性;對學生嚴格挑選,嚴格考核,嚴格管理,並要求學生自覺自重,勤奮好學,注重素質的全面提高。
校旗
天津大學校旗為校徽的變形和重新組合。整體採用藍、金、白、紫、紅五色,色彩典雅、大方,並給人以青春的朝氣,啟發人蓬勃向上的精神。
校歌
天津大學校歌,又稱
北洋大學校歌,誕生於1935年,為紀念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建校40周年而譜寫。校歌作者
蕭友梅、
廖輔叔。校歌總結了北洋大學興學育人、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促人奮進,催人向上,激發北洋學子在黑暗的舊中國,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鬥。用埋頭苦幹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學風,獻身科學“把中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