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洋西學學堂

學制,二等學堂,頭等學堂,末期,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亦稱天津中西學堂天津大學堂),為津海關道盛宣懷1895年10月2日在英籍德國人德璀琳博文書院基礎上所創,是北洋大學堂的前身,辦學宗旨在育才以自強。一般視此學堂為晚清新式普通教育學校的起源,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學。首任校長盛宣懷,首任總教習是美國傳教士丁家立,負責日常實際工作。

學制

學堂分二等學堂、頭等學堂。盛宣懷稱二等學堂相當於國小教育,入學年齡自13至15歲,肄業4年方能升入頭等學堂;當時預計成立4班,每班30名,但頭1年先設3班,學生由天津上海香港等處招收,已通國小堂第3年功課者列作頭班,以下通第2年、第1年功課者,分列2班、3班。第2年,頭班生即可升入頭等學堂的第4班;以下遞升,另再招收新生。

二等學堂

二等學堂,入學標準在讀過四書,詳通一二經,文理稍順者;其在堂功課中,4年皆習英文數學,第3年起又加入各國史鑑、輿地學、格物書等,另亦有四書等漢文課程,全由漢教習教之。八股試帖,頭、二等學堂均不習。凡此課程,率由丁家立擬定,由直隸總督準辦。二等學堂總辦為蔡紹基

頭等學堂

頭等學堂亦以120名為定額,第1年招收已通過大學第1年功課者30名為第4班,以後逐年遞升;4年學成,則派往外洋歷練,或委派洋務職事。盛氏規畫中,頭等學堂性質類如外國之大學堂。學堂之經費以津海關的平煤稅和其他厘捐,以及招商、電報二局的捐款等專項支應;學堂事務由駐堂總辦綜理,並置熟習西學之總教習1人,由美國人丁家立任之,負責考核華洋教習及學生之功課和去留。另又設有格物、化學、機器等房和書籍圖繪,以供學生閱視考據。頭等學堂由博文書院改設;第1年課畢後,餘3年可依學堂所定之普通課程全行學習,或專習1門,但以專習較佳,專習者可酌予變通原定全課程學習。專門學分有5門:包括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電學(後來似未開設)、律例學;每門皆聘洋教習1人教之。此外尚有漢文課程,包含經史之學、〔聖諭廣訓〕、課策等,連同洋文在內,全由漢教習講授。頭等學堂總辦為伍廷芳

末期

1896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 1900年因拳亂關閉,校舍(今海河中學)為德軍占領,後畫為德租界。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另覓校地復建(即今北洋橋下,北運河畔,桃花堤南,北洋大學校歌歌詞中“花堤靄靄 北運滔滔 巍巍學府北洋高”就是指此)。
1906年開始派遣留學生。經濟學家馬寅初是1907年被派赴美留學生之一。
1907年,德國外交部委任德國人博爾克在北洋西學堂舊址上創辦了德華中學堂。1919年1月7日,天津教育界著名人士、時任教育局長的李金藻出面,將德華中學接管,改名為大營門中學(今為海河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