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洋西醫學堂
- 又稱:天津西醫學堂
- 創辦於:1894年
- 屬於: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
歷史,招生,校舍,
歷史
清光緒五年〔1879年〕,基督教倫敦會派遣馬根濟(John Kenneth Mackenzie)赴天津擔任倫敦會醫院院長,他在任職期間建議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創辦西醫醫學館,李鴻章接受其建議並於光緒七年(1881年)創立天津西醫醫學館〔Viceroy'sHospital Medical School〕,即當時的總督醫院附屬醫學校,李鴻章聘請馬根濟和駐津英美海軍中的外科醫生授課。光緒十四年(1888年),馬根濟病逝,倫敦會收買了天津西醫醫學館和總督醫院,李鴻章便開始籌劃創建更大規模的西式醫院。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李鴻章讓天津海關使用本地官商捐的款項創辦了當時中國第一所自主創辦的西醫醫院“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該名稱在當時是根據《北洋海軍章程》來定名的,天津西醫醫學館同時併入該院,成為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附設的西醫學堂,馬根濟的學生林聯輝擔任該學堂校長,聘請英國醫官歐士敦等著名醫師擔任學校的教師,並按照當時西方醫學院的標準來設定醫學課程,在當時,該學堂的一切費用都從清政府的海防經費中撥付,目的在於專門為清政府培養軍醫人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後,該學堂暫時關閉。1902年,袁世凱使其恢復辦學並更名為“北洋海軍醫學堂”,又稱“北洋海軍醫院學校”。北洋海軍醫學堂在當時的附屬醫院為北洋醫院,該醫學堂的畢業生多為軍醫。1913年,北洋海軍醫學堂改名為“直隸醫學專門學校”,經亨鹹任該學校校長。1914年,該校新建樓房及解剖室。1915年9月,中華民國直隸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了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1915年10月,天津原校址收為中華民國海軍部管轄,並改名為“海軍軍醫學校”,教育經費由中華民國海軍部撥付。1930年,該學校因經費不足停辦。1933年,該校附屬醫院相繼停辦。該校原址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路),現址為天津市口腔醫院。
招生
北洋西醫學堂成立之初委派英國愛丁堡醫學院畢業的醫學學士、廣東人曲桂庭作為招生監督。因此,在當時該校招生只限廣東一省,後來,由於天津地方名宿士人的抗議,天津地區得到招生名額。民國初年,北洋海軍醫學堂每兩到三年向全國招生一次,每次三十名學生,錄取新生地點來自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直隸等地。
校舍
北洋西醫學堂當時的主樓為一座中國衙門式古建築,由當時的天津招商局總辦朱其詔捐資興建而成。該建築設有高大門樓和一扇黑漆大門,門樓和大門上各懸有一塊橫匾,匾額上分別寫有李鴻章親筆所寫的“北洋醫學堂”和“北洋醫院”。此外,北洋西醫學堂當時還設有180餘間房屋,後來由於需要,又添建了78間房屋。北洋西醫學堂當時分為三道院。前院為平房並設有院長室、學監室、總務室、財會室等行政科室。前院的門樓上設有一個寬大的板凳,為當時值班人工作的地方。中院的東部設有教學樓,教學樓上半部分為課室,下半部分為禮堂。中院的西南部為宿舍樓和北樓,北樓內設有圖書館、標本室、儲藏室、x光室和健身房等。後院設有學生廚房、網球和籃球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