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學院簡介
學院設有英語、法學、漢語言文學3個本科專業;學院下設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經濟法學等3個碩士點。
學院下設英語系、法學系、中文系、大學英語教學一部、大學英語教學二部、研究生外語教學部、日語教學部等教學單位,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心1個研究中心,以及台灣研究所、斯拉夫研究所、科技法研究所、外國語言研究所等4個研究所。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也設在學院。
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132人,其中教師120人,教師中教授10人,副教授40人。學院還擁有20餘名學成歸國的留學進修人員和出國講學歸國的資深教師。各層次在校學生達700餘人,其中在校研究生100餘人,在校本科生600餘人。
在學校建設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征程中,為努力構建和諧校園,學院在做好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的同時,還承擔著全校各專業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公共外語課和絕大部分的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的教學任務。
學院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環境。學院與一些國內外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建有聯繫;常年聘請外籍專家任教;學院擁有設施完備的高級語言實驗室、計算機房、模擬法庭和藏書豐富的中、外文資料室,為培養現代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多年來,學院的各類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現任黨政領導
院 長:李 旭
書 記:張俊艷
副院長:陳大中 劉曉純
副書記:常 慧
院長助理:閻 頤 王立松
對外交流
文法學院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國內外和港台的多家院校或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建立了友好合作和學術交流關係。開展科研項目的合作研究、講學或進行學術交流,派出教學科研人員出國訪問、合作研究、攻讀學位、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英語系、研究生外語教學部常年聘請外籍專家任教。通過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對提高學院的教學、科研及管理水平,逐步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為加速學院的改革、建設和發展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
歷史沿革
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
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
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
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
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
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
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
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員畢業。第二年元月,學堂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由於成績最優,從香港考入的學員
王寵惠有幸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1905年,王寵惠獲
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北洋大學從1895年至1911年共有畢業或肄業生518人,其中資送出國52人(不包括自費留學生)。北洋大學堂由於治學嚴謹,校風樸實,當時在國內北洋大學與哈佛、耶魯齊名,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因而被譽為“東方的
康奈爾”。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創辦之始就按照美國模式辦學,在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此外,北洋大學堂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保證能夠實現培養高層科學人才的目的。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占,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至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複課。
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複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採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1907年開辦師範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範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育部,1913年又改稱
國立北洋大學,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專辦工科時期
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
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19年原採礦冶金學門又分為採礦學門、冶金學門。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
土木、採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
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
北洋工學院”。
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
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又名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即天津大學)與北平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即
河南理工大學和
中國礦業大學)、東北大學工學院(即
東北大學)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後又增設
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
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
英士大學升格為
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
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
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
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
理工結合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復校後的國立北洋大學,在原來工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理學院,從此北洋大學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工學院下設土木、水利、採礦、冶金、電機、航空、機械、化學工程學系八系,後增設建築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理學院設定與工學院關係密切的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學四個
基礎學科系。復校後,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套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並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採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並著手招收研究生,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建設多科性工業大學時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學在原校址正式開學複課。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學隸屬中央教育部直接領導。此後,北洋大學師生積極配合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造,進行了增強教師陣容、課程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學校的新民主主義改造。改造後的北洋大學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學校設立理學院、工學院,共設有物理、數學、冶金、土木、水利、採礦、機械、化工、航空、紡織、建築工程、
地質工程等12個學系,學系下設水利實驗室等14個實驗室,還設有機械實習工廠與紡織實習工廠。同時,北洋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後也取得了充足的發展,設有冶金、土木、採礦、水利、化工等5個工程研究所,成為當時中國培養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學與
河北工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天津大學設土木、水利、採礦、紡織、冶金、機械、電機、化工、地質、數學、物理共11個系。
1958年又從天津大學抽調力量重新組建河北工學院(即
河北工業大學)。
調整後,天津大學遷入南開區七里台新校址,下設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建築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紡織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個工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另設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業學校。此後,經過幾年的調整、發展,天津大學已逐步形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格局,並在此基礎上闊步前進,將學校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1955年天津大學重新招收研究生,著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1958年8月13日,
毛澤東主席視察了天津大學,並就學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學校應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民眾路線,三是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1958年末在北京舉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展覽會”上,天津大學展出的項目居全國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視。1959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天津大學被定為首批16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此前後,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
周恩來、
鄧小平等也先後來校視察,對天津大學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讚揚。
1966年,天津大學設有無線電電子工程、光學與精密儀器、水利工程、
機械製造工程、動力與自動化工程、土木建築工程、化學工程等7個系、38個專業。在隨後的十年“文革”期間,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影響了學校事業的正常發展。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高考後,天津大學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科研秩序,教育質量日益提高,並於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學第一批恢復了文革前直屬教育部領導的重點高校地位。
改革開放到百年校慶時期
1979年1月,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工作會議隆重召開,提出了把高等學校辦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奮鬥目標。會後,天津大學提出了把學校辦成理工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的建設目標,大膽革新,調整系科設定,興辦理科專業和理工結合的新專業,加強基礎理論和技術基礎。經過籌備調整,學校將原土木建築工程系更名為土木工程系,原無線電工程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在原機械製造工程、精密儀器工程、電子工程系、電力及自動化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7個系的基礎上,增加了計算機科學工程、熱物理工程、建築、船舶工程、工業管理工程、基礎科學6個系;另有馬列主義、體育、中文等3個直屬公共課教研室;新增了系統工程、套用數學、套用物理、套用力學、工程熱物理等5個專業。全校由原來的38個專業發展到43個專業,並籌備建立化學、生物及醫學儀器兩專業。
1981年10月,國務院決定高等學校實施學位制並授權天津大學為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學校在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基礎上,開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1984年,教育部批准學校為首批試辦
研究生院的高校。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
全國科學大會。會上,天津大學的36項科研成果獲獎,極大地振奮了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研究精神。1980年,全校已建立和在建研究所(室)共14個,並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當年即完成科研項目25項。
1980年,天津大學舉行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校慶―85周年慶典。學校於1983年成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系,將原化學工程系分為化學工程、套用化學、化學三個系,基礎課部分為數學、物理、力學、外語四個系。到1985年底,學校綜合性大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全校建有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石油化工學院,設有20個系,52個本科生專業,16個
重點學科,13個博士點,45個碩士點,有14個研究所(室),77個實驗室,8個實習和生產性工廠。
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又設立了技術經濟與系統工程系,增設了生物化工、工業工程、國際
工程管理、經濟法等專業。到1995年百年校慶前,全校共有21個系,59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科系14個,理科系3個,文科系2個,管理科系2個,此外學校還建立了
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國家教委高等工程
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基本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
博士後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辦學模式。全校有各類在校生13000餘人,其中本專科生9300餘人,研究生2100餘人,外國留學生、進修生100餘人,另有成人教育學生200餘人。
向綜合性大學發展時期
1995年5月,天津大學順利通過國家教委“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中國首批建設的若干所重點大學之一;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全校師生員工和2萬餘名海內外校友參加了這一盛大慶典。百年校慶之際,黨和國家領導人
江澤民、
李鵬、
喬石、
李瑞環、
榮毅仁等分別題詞,李瑞環、
李嵐清、
吳階平、
孫孚凌等出席慶典。
天津大學從1997年始積極推行
學院制改革,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將原有的辦學系和所組建為11個學院。同時,從1985年起學校即開始試行有計畫、有指導的學分制,在此基礎上,學校又進行了專業結構調整,注意體現理工結合、文理滲透、
學科交叉與綜合精神,著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培養。1999年5月,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進行的本科生教學工作優秀評價。
院系設定
學院
專業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54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本科專業
碩士專業
一級學科碩士點(35個):數學、化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
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物理學、藥學、美術學、設計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中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共黨史、
套用心理學、體育教育訓練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發酵工程、食品科學、蔬菜學、
情報學博士專業
一級學科博士點(27個):數學、化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職業技術教育學
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擁有一級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7個(覆蓋21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天津市重點學科27個。
|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技術經濟及管理
|
重點實驗室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含1個參建),2個國家新技術推廣中心,1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6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含7個參建天津市工程中心)。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
| |
| |
國家文物重點研究基地
| |
| 綠色合成與轉化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陶瓷與加工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技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電力系統仿真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港口與海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定量 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微光機電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
| 天津市電力系統仿真控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生物與製藥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港口與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套用催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現代工程力學重點實驗室、天津市低維功能 材料物理與製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過程檢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 生物醫學檢測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天津市 建築物理環境與生態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 土木工程結構及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材料複合與功能化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現代連線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膜科學與海水淡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現代藥物傳遞及功能高效化重點實驗室、天津市 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控制重點實驗室 |
| 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工業結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研究推廣中心
| 工業結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化工 填料塔及塔內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
| 形狀記憶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輕型動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綠色精製過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監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天津市工程中心
| |
學科排名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學科評估結果中,天津大學有6個學科排名進入全國前3,排名第1的學科數和進入前3的學科數在工學領域均位居全國第2,其中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和
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位居全國第1,
光學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2,建築學、水利工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3個學科位居全國第3。
一級學科名
| 全國排名
|
---|
| 第1名
|
| 第1名
|
製藥工程
| 第1名
|
| 第2名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第3名
|
建築學
| 第3名
|
水利工程
| 第3名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第4名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第5名
|
電氣工程
| 第6名
|
土木工程
| 第6名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第9名
|
生物醫學工程
| 第10名
|
力學
| 第11名
|
公共管理
| 第14名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第10名
|
工商管理
| 第16名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第19名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第20名
|
機械工程
| 第21名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第21名
|
化學
| 第29名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第30名
|
數學
| 第36名
|
天津大學化工專業已通過“Master Level”國際認證。該認證標誌著天津大學化工專業已經與英國的
劍橋大學、
牛津大學和
帝國理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的化工專業共同躋身世界前列。天津大學化工專業成為國內高校首家通過IChemE認證的專業,天津大學也成為亞洲僅有的兩所通過“Master Level”認證的高校。
辦學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3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52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科研經費實現了穩定和持續的增長,2011年科技經費總量15.05億元。2011年,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25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77項,總資助額度達到13267萬元,授權專利482項(其中發明420項)。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天津大學被SCIE、EI、ISTP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1篇論文被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天津大學科技園是中國首批1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通過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驗收並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1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3項;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37種;並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3個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是首批“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入選學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各類留學生1801人,來自89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1個國家和地區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簽署協定。在海外成立了2所
孔子學院,分別是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
2010年6月23日,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在天津大學啟動。包括
清華大學、天津大學、
浙江大學、
同濟大學在內的61所高校,成為首批實施“卓越計畫”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20個本科專業及
茅以升班入選“卓越計畫”。
師資力量
概況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學有教職工4333人,其中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雙聘院士11人。國家“
千人計畫”入選者23人,天津市“千人計畫”入選者43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33人,“973”首席科學家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人,博士生導師551人,具有正高以上職稱的教職工597人,教授505人。
兩院院士
類別
| 姓名
| 簡介
| 姓名
| 簡介
|
| | 著名化工蒸餾專家
| | 著名流體力學專家
|
| 著名建築學家
| | |
| |
|
|
| |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 | |
| | | |
| | | |
|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 | 著名感光材料專家
|
| 著名內燃機專家
|
|
|
雙聘院士
| | | | |
| 工程院化學工程與設備專家
| | 工程院藥代動力學專家
|
| 科學院實驗血液學專家
| | 工程院水利工程專家
|
王浩
| 工程院水利工程專家
| 侯立先
| 工程院環境工程專家
|
學校文化
校訓
天津大學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
趙天麟首倡。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
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被人們沿傳引申,
毛澤東也曾在《
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於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人文淵藪,日新又新。
猥長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蛾術於斯。歸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學相承,淵源接續。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雲霞蒸蔚,盛會欣逢。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在教學上,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方針,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嚴格聘任,講求真才實學,並要求教師兢兢業業,誨人不倦,講授認真,教學方法具有引導性;對學生嚴格挑選,嚴格考核,嚴格管理,並要求學生自覺自重,勤奮好學,注重素質的全面提高。
校旗
天津大學校旗為校徽的變形和重新組合。整體採用藍、金、白、紫、紅五色,色彩典雅、大方,並給人以青春的朝氣,啟發人蓬勃向上的精神。
校歌
天津大學校歌,又稱
北洋大學校歌,誕生於1935年,為紀念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建校40周年而譜寫。校歌作者
蕭友梅、
廖輔叔。校歌總結了北洋大學興學育人、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促人奮進,催人向上,激發北洋學子在黑暗的舊中國,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鬥。用埋頭苦幹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學風,獻身科學“把中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