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繩

盧繩(1918-1977年),字星野,教授,江蘇南京人。194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副教授,天津大學副教授、建築歷史教研室主任。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建築歷史的研究和教學,曾到承德、北京故宮、頤和園等地進行測繪調查研究。對我國古代建築的保護知研究作出貢獻。撰有論文《建築與地理》、《承德避暑山莊》,著有《河北省近百年建築史》。 撰有論文《建築與地理》、《承德避暑山莊》,著有《河北省近百年建築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繩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南京
  • 性別:男
人物年表,成長曆程,成長期(1918-1942年),積澱期(1942-1952年),“巔峰”期(1952-1956年),重生期(1970-1977年),教學評價,

人物年表

盧繩先生的個人資料:
1918年3月29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望鶴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1942年 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同年進入中國營造學社任研究助理;中央博物館建築史編撰會助理編撰;協助梁思成編撰《中國建築史》;繪製清工部工程做法圖,同年發表《建築與地理》於宜賓日報《科學》副刊
盧繩盧繩
1943年 測繪旋螺殿;前蜀王王建墓發掘;勘察測繪宜賓地區古建築;發表《宜賓舊州壩墓塔實測記》
1944年 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任助教,同年發表《旋螺殿》一文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七卷1期
1945年 抗戰結束後隨同中央大學遷回南京
1946年 加入中國建築師學會
1947年 發表《漫談建築考古》(3-7)於中央日報副刊
1948-1952年 先後執教於重慶大學建築系、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建築系
1952年 院系調整後唐院建築系調整至天津大學土建系,教授中國建築史
1953年 嘗試性開展古建築測繪教學,測繪了北海建築公園部分建築,發表《魯迅故居實測記》於《文物》參政資料;任天津市工會主席
1954年 主持測繪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和北京故宮內廷建築小品及建築細部,測繪成果入《承德古建築》,並用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及相關研究、維修;北京部分收入《清代內廷宮苑》
1955年 主持測繪北京故宮御花園、寧壽宮花園、慈寧宮花園;測繪成果收入《清代內廷宮苑》,並發表《對於形式主義復古主義建築理論的幾點批判》
1956-1957年 主持測繪北京頤和園,測繪成果收入《清代御苑擷英》,並發表《承德避暑山莊》、《承德外八廟建築》於《文物》參政資料
1957年 發表文章《北京清故宮乾隆花園》,被錯劃為右派
1958年 受邀參加《中國建築簡史》的編撰
1960年 發表文章《天津近代城市建築簡史》於天津文史資料選輯24輯
1961年 主持測繪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北京故宮御花園、北京北海,測繪成果收入《承德古建築》、《清代內廷宮苑》,並用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及相關研究、維修
1962年 主持測繪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北京故宮御花園、寧壽宮花園、慈寧宮花園和河北易縣清西陵,測繪成果收入《承德古建築》、《清代內廷宮苑》,並用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及相關研究、維修
1963年 主持測繪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測繪成果收入《承德古建築》並用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及相關研究、維修。同年發表文章《河北省近百年建築史提綱》,參加劉敦楨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編撰工作
1964年 主持測繪遼寧瀋陽故宮、瀋陽福陵、昭陵;"四清"運動到河北趙縣。測繪成果收入《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瀋陽故宮》,文物"四有"檔案,研究及維修依據資料
1967年-1968年 在南京工學院合編建築史
1973年8月 應有關部門邀請前往山西五台及雁北地區進行古建勘察
1974年 參加薊縣盤山烈士陵園紀念堂設計方案工作
1975年 參加研究獨樂寺古建築群保護規劃工作
1976年4月 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邀約參加編寫《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具體負責《宋東京》、《喻皓傳略》兩部分,本書於1985年10月出版,獲1986年中國圖書獎;1988年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77年8月30日 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年59歲

成長曆程

成長期(1918-1942年)

巍峨七寶映朝陽,景佑留題歲月長。①
為問長虹何所似,一鉤新月出雲霄。②
1918年3月29日,盧繩先生出生於南京的望族之家,他的父親古典文史功底很厚實,曾經創辦過學堂。盧先生八歲那年父親去世,之後一直受其長兄盧冀野先生撫養。盧冀野先生原系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被譽為“江南才子”,在其兄的栽培下,盧先生從小就受到藝術的薰陶,對於史籍文獻甚是精通。說到與建築結緣,還有一點小波折。進入中央大學讀書,盧先生最初考取的是航空工程系。大概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各種藝術,尤其是繪畫對他的影響,他發現自己對學習建築學更有興趣,於是第二年通過考試,轉到了建築工程系,沒想到,這個不經意的改變,成為了他人生和事業的轉折點。
當時在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執教的老師有鮑鼎、譚垣、劉敦楨、楊廷寶、童寯、李汝驊等著名學者,此時中央大學學風優良,人才輩出,被譽為“沙坪壩時期”。當年要想考進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很不容易,錄取率為18:1,之後經過一、二年級的篩選、淘汰,到畢業時最初考進的十幾人僅能留下幾人。
盧先生自小思維活躍,美術功底又好,加之學習努力,成績非常優秀,所以在學習時期頗受各位老師的讚揚。他尤其喜歡學習中國建築史,對其中文化的博大精深情有獨鐘。當時教授建築史的老師是鮑鼎先生,鮑先生為人正派,學術精深,主要擔任建築系的中、西建築史,中、西營造法與鋼結構等5門課程和土木工程系的“房屋建築”課程的教學工作。盧先生非常敬仰鮑鼎先生,經常和他一起探討建築史學問題。同時在人生觀和處事態度方面,盧先生也深受鮑先生影響,逐漸形成了堅韌、溫和、不怕困難的個性。
盧先生的草圖和水彩也相當出色,他的設計思路經常與老師楊廷寶的想法相吻和,因此深得楊老師賞識,設計課成績總是最高。在中央大學的這些學習歷練,為他日後進一步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積澱期(1942-1952年)

千年風雨留名跡,萬里烽煙動遠愁。
北望關河增涕淚,共誰擊楫誓中流。③
1942年,梁思成先生應邀接受國立編譯館的委託,開始編寫《中國建築史》。這個契機,使有抱負的建築師們在古代建築藝術的研究中,為自己創造力的發揮開創了新天地。剛剛從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畢業的盧先生,此時不畏艱辛前往由於戰亂而遷往四川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追隨梁思成、劉敦楨諸位先生學習和研究中國建築。盧先生在營造學社擔任研究助理,與林徽因先生、莫宗江先生一起協助梁思成先生進行《中國建築史》的編撰工作。林徽因先生負責收集遼、宋的文獻資料,盧先生負責收集元、明、清的文獻資料,莫宗江先生負責繪製插圖。通過跟隨梁思成先生從事編史工作,盧先生閱讀了大量的專業書籍,接觸了諸多業界的學術專家,學術造詣日益深厚。他在編史過程中積極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建議,為中國第一部建築史的編撰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同時,盧先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將研究重點聚焦於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歷史演變及其特點,並逐步確立了自己學術研究的領域與特色。
抗日戰爭時期的工作條件非常艱苦,晚上沒有電燈,甚至連煤油燈都沒有,只能採用桐油照明,一個小盤子,兩根燈草,晚上就在那樣的環境下工作。他們所住屋子非常狹小,只能放一張床,一個小桌子……盧先生喜歡抽菸,限於條件,他只能抽那些發了霉的煙,還戲稱為“毛毛煙”,沒事時,幾個年輕人喜歡趴在地上打彈珠玩。盧先生看到後就寫了一首打油詩貼在桂圓樹上:“早打珠,晚打珠,日日打珠,不讀書。”盧先生的同學葉仲璣很瘦,也寫了一張字條貼在樹上:“出賣老不胖半盒。”梁再冰看見了,覺得很好玩,因為她常常感冒,就寫了“出賣傷風感冒”的條子貼在樹上。儘管條件艱苦,但是桂圓樹下,總是洋溢著爽朗的笑聲。測繪條件更是艱苦,我們從古建築專家羅哲文的描述中可見一斑,“談到古建築測繪,李莊時期盧先生自己主持測繪的建築是旋螺殿,當時測繪旋螺殿條件非常艱苦,不能搭架子,甚至連梯子都沒有,我和盧先生是用繩子吊著爬上去的。因為他比較胖,爬高不靈活,為了測繪,經常在學社院子裡的大樹上綁根繩子練習。”就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盧先生主持和參加了李莊石牛山中的明代建築旋螺殿、宜賓地區古建築、前蜀王王建墓等多項測繪工作。
正是營造學社這段不尋常的經歷,給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的盧先生提供了極好的學習和觀摩古建築的機會,為他日後繼續研究中國古建築提供了卓絕的職業訓練。

“巔峰”期(1952-1956年)

紅旗三面爭前進,青史千年待發揚,
花放鳥鳴春色好,一時騏驥並騰驤。④
1944年~1949年,盧先生在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任劉敦楨先生的助教,主要教授中國建築史和營造法。因為有豐富的史學和文學功底,加之擁有在中國最早的建築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的經歷和編纂《中國建築史》的經驗,使他在建築教學中遊刃有餘,深受學生們的愛戴。
1952年,新中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盧先生所在的北京大學建築系合併到清華大學,他應徐中先生的邀請毅然來到天津大學創建土建系。數年以後,每當梁思成先生提起此事,還為沒有將盧繩先生留在清華大學而感到遺憾。
中國教育體制進行全國院系大調整後,在建築教學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的熱潮。此時的天大建築系,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建築理論和建築設計在探索民族形式上都有很大發展,中國建築史的教學一度達到巔峰。當時,系裡教授中國建築史的教師只有盧先生一人,所有教學和編制各種教學材料的工作均由他負責,雖累,但他樂在其中。
盧先生很早就深切地注意到建築與環境的有機結合,建築組群的空間布局處理,建築尺度及空間構成的人性化比起建築個體的研究更為重要,故而除了注重研究宮殿建築之外,他把研究和測繪的重點放在了意義更加深遠的皇家園林建築群的布局上。20世紀50-60年代,天津大學土建系建築學專業的教師們在盧先生的主持下帶領學生用現代測繪方法開展以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圍寺廟、北京紫禁城內廷宮苑、瀋陽故宮及關外三陵、明十三陵、清東西陵等為代表的大規模古建築的測繪與研究。此舉贏得了學術界、建築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與尊重,對於改變人們言園林必稱江南的舊觀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對於北方園林建築藝術價值的再發現。古建築測繪這一長期堅持的教學環節,既是天津大學建築系的學術傳統,更是盧先生在建築系創辦之初治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並獲得了原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
作為建築教育家,盧先生先後在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交通大學等院校為新中國建築教育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對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的誕生和學科建設更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2年至1957年,整個天津大學建築系的學術氣氛都非常活躍,教學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為未來各個學科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學術和思想基礎,使之有條件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盧先生個人也正處於事業的黃金時期,他躊躇滿志,精心規劃了即將實施的多項工作構想和更加廣泛深入的學術研究。
1964年夏,盧繩先生率天津大學土建系建築學專業學生對滿族特色鮮明的塞北皇宮瀋陽故宮、福陵、昭陵進行了測繪,繪製了大量精美詳實的測繪圖。2003年瀋陽故宮及關外三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參加驗收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都為精美的文物測繪圖紙所震驚,給予了頗高的評價。
更值得一提的是,精美的古建築測繪圖已被多部極有影響的學術著作引用。著名的建築理論著作《華夏意匠》中在論及“近代有關中國古典建築的研究和著述”時,對天津大學建築系的古建築測繪實習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以其為典型示例來說明20世紀50年代中國古典建築的調查研究工作已經在全國各地大量地全面展開了。劉敦楨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等權威著作也引用天津大學建築系的古建築測繪圖紙作為研究依據。20世紀70年代末,天津大學建築系在盧先生多年測繪成果及研究成果(24)的基礎上組織人員出版了《承德古建築》、《清代內廷宮苑》、《清代御苑擷英》等多部學術價值很高的中國古建築研究專著。其中《承德古建築》一書,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並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和高度重視。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社將該書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發行,受到讀者的歡迎,這無疑是對盧先生及其同仁多年辛苦工作的最好嘉獎。

重生期(1970-1977年)

桐封廟祀話當時,枝履相隨又晉詞。
少小從游今白髮,為申孺慕獻新詩。⑥
儘管在政治浩劫淒風苦雨的折磨下,盧先生的身心飽經蹂躪和摧殘,但他始終以非常開朗的心態對待自己和工作,盡其所能地為他摯愛的建築事業辛勤耕耘。
1973年8月為了迎接法國蓬皮杜總統訪華,國家有關部門約集了盧先生和楊廷寶、陳滋德、劉致平、陳明達、莫宗江、於倬雲、羅哲文、祁英濤、劉敘傑等14名專家參加山西五台及雁北地區為時半月的古建勘察,用實際行動批駁了“文革”中盲目罪古,將專家視為反動權威的錯誤思潮。古建保護大旗的重新樹立,讓盧先生激動不已,重新煥發壓抑已久的鬥志。
1976年4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召集《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編寫會議,以此舉來整理和總結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方面的成就,以期實現我國廣大建築史工作者的願望,提高整個建築史學科的研究水平,從而全面地認識和評價我國古代建築遺產。盧先生當時已患嚴重的冠心病,但還是滿懷熱情應邀參加該書的編寫工作,具體負責執筆城市建設工程之《宋東京城》和建築匠師之《喻皓傳略》兩部分。當時他的身體狀況非常差,心衰憋氣使他常常整夜難以入眠,他很擔心自己完不成書稿的編撰工作,常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一字一字地校閱白天完成的書稿。他以驚人的毅力支撐著病體,在臨終前50天完成並上交了全部書稿。該書於1985年10月出版,1986年獲中國圖書獎,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雖然該書出版時盧先生已辭世八年,但它在學術界的深遠影響告慰了先生的在天之靈。90年代後,該書在台灣出版,立刻成為最具權威的參考資料。
1977年8月30日,這是一個令人難以忘記的日子,也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日子,59歲的盧繩先生,帶著他的遺憾,帶著他未了的心愿,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中國科學院發來了長長的唁電……
天津文史館等相關單位都派人前來悼唁……
還有盧繩先生的學生,也懷著崇敬與景仰之情來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教學評價

盧先生教授建築歷史,是教學生在建築設計中怎么運用中國建築歷史的財富,他把中國建築史和建築設計結合的非常好,不僅教授建築史,還親自輔導設計課,非常認真地幫同學改圖。他執粉筆如行雲流水,正畫倒勾,頃刻間把一幅幅宮殿或廟宇的建築群、鳥瞰圖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在黑板上,同學們暗暗在下面說:“只這一手就堪稱絕技,夠我們學一輩子的。”
盧先生的語言表達非常獨特,因為他對各種事物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觀點,而且往往評論尖銳,一針見血,經常一、兩句話使得學生哄堂大笑,使建築史教學顯示出特有的生機和活力。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開朗活躍,為人十分大度隨和,因此師生關係十分融洽,他視學生如子弟,嚴寓教,親寓行,而這些正是他得以敬重和愛戴的人格魅力。
在建築教育方面,盧先生再三強調“博”與“精”的重要性。由於建築學的綜合性,他要求學生既要有巨觀方面即建築外圍多方面的修養,又要有嚴格精深的訓練。因為自己是“科班”出身,他極其重視建築技術運用與藝術手法的推敲。盧先生通曉古今,在課堂講學時經常結合文獻稗史,即使在講述枯燥的古建築結構時,學生也很少產生倦意。他講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從繪畫到戲曲表演藝術,從詩歌到小說……凡是認為有助於學生理解的東西,他都會講,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全方位地學習知識,而且常常喜歡採用類比的方法,讓學生深入理解他所講授的建築概念。他的授課形式也十分多樣,有討論——分析、討論並總結創作經驗;有講授——講解建築活動的概況;有參觀實物——看照片、放幻燈,通過描繪形象鞏固學習,以為創作借鑑;也有實際操作——讓學生實際動手進行感受。社會評價
來新夏(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原圖書館館長):盧繩先生是一位很實在的學者,很傳統,不會劍拔弩張,絕對不會有爭議,是一位真正做學問的學者,不會去參與政治。只可惜就這樣匆匆地走了。
彭一剛(院士,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曾是盧繩先生的學生):盧繩先生的課教得非常好,是天大最早的一任中國建築史老師,他非常注重古建築測繪,後來天大的古建築測繪得到原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與盧繩老師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黃為雋(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曾是盧繩先生的學生):盧繩老師教的是古建築史,他很平易近人,在古建築界非常有影響,到北京測繪故宮,博物館的人以專家的級別來招待他。我們一起出去時,他喜歡講故事給同學們聽,他的典故特多,大家都很喜歡他。我記得七十年代從新疆回天大看他,當時他在院子裡乘涼,看見我來了,老遠就迎過來。他的血壓比較高,人又比較胖,看見我來了,就那樣一顫一顫地跑過來。我當時真的很感動,很可惜他那么早就離開了我們。個人作品《柏林寺》,盧繩作於1965年夏。《宋村石佛寺》,盧繩作於1965年夏。
《游嘉州凌雲寺》,盧繩作於1943年夏。
《步友人述懷詩原韻(四首)》,盧繩作於1962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