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魯叟)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魯叟一般指本詞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春秋六經。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孔丘
  • 別稱:孔子、尼父、孔夫子
  • 字號:仲尼
  • 所處時代:春秋末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 出生時間: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去世時間: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主要作品:編訂《六經》
  • 主要成就:開創儒學,編纂《春秋》,修訂《六經》,創辦私學
  • 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人物生平,貴族出身,早年經歷,步入仕途,周遊列國,返回魯國,卒葬泗上,主要成就,道德學說,政治學說,經濟學說,教育思想,史學思想,美學思想,旅遊思想,言論著作,教書育人,人物評價,國內評價,國際評價,軼事典故,義利之辯,孔子學琴,孔子相師,實驗欹器,藏書始祖,歷代追謚,親屬成員,史料記載,後世紀念,祭祀,孔廟,孔林,孔府,祠堂,藝術形象,影視,戲劇,動畫,郵票,

人物生平

3.7萬次播放
00:05
海上絲綢之路之海上先民-孔子

貴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請求納顏氏女兒為妾。顏氏有三個女兒,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

早年經歷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這一年,齊景公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漢畫像石《孔子問禮》拓片漢畫像石《孔子問禮》拓片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孔子在齊聞《》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
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刑鼎。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經40歲了,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子被升為小司空。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歲。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周遊列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訊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子。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59歲的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60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從蔡國來到葉國。葉國君主葉公向孔子問政,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離開葉國返回蔡國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隱者。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國人相救。由楚國返回衛國,途中又遇隱者。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衛國,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衛國,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弟子冉求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子學來的。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賦,孔子反對。對冉有說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數來判斷。施捨的時候,會從重付出;做事的時候,會中庸而行之;死的時候,會對自己薄葬。

返回魯國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卒葬泗上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么晚來見自己。於是嘆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樑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孔子流下了眼淚,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採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主要成就

道德學說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孔子主張的較低政治目標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都受其影響。
身處亂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乾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在他的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若不富足,國君就不會富足。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儘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旅遊思想

孔子一生遊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闢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種形式:遊覽、遊學、游仕。也就是說,孔子在游中問學教學,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傳道。他的旅遊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孔子的旅遊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誌。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孔子雖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遊,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遊”。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
孔子主張旅遊要健康有度,反對佚游。他認為佚游超出個人身心承受能力與社會禮制許可,佚游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局限的,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害。

言論著作

語錄彙編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
文獻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詩歌創作
相傳孔子作有《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等詩歌。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孔子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考諸經籍,有七十多人,茲列如下:
七十八賢弟子
序號
姓名
表字
年齡
籍貫
後世封號
備註
1

少孔子三十歲

復聖,兗國公
2
子騫
少孔子十五歲

費公
3
伯牛

翰林院五經博士
第65代孫冉士朴於雍正6年受封
4
仲弓
少孔子二十九歲

翰林院五經博士
第67代孫冉天琳於雍正6年受封
5
子我

先賢宰予
6
子貢
少孔子三十歲

7
子有
少孔子二十九歲

唐封徐公,宋封彭城公,後改徐公
8
子路
少孔子九歲

先賢仲子
一度封為衛侯,衛侯等。
9
子游
少孔四十歲

10
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歲

11
子張
少孔子四十八歲

12
子輿
少孔子四十六歲
南武城
父曾皙
13
子羽
少孔子三十九歲
武城
14
子賤
少孔子四十九歲

15
子思
少孔子三十六歲

16
子長

娶孔子之女
17
子容

娶孔子侄女
18
季次

19

南武城
曾參之父
20


顏回之父
21
子木
少孔子二十九歲

22
子羔
少孔子三十歲

23
子開
少孔子十一歲

24
子周
《家語》無,有申鐐
25
子牛

宋桓魋之弟
26
子遲
少孔子三六歲

27
子胡
少孔子四十三歲

28
子華
少孔子四十二歲

29
巫馬期
子旗
少孔子三十歲

30
叔魚
少孔子二十九歲

31
子柳
少孔子四十六歲

32
子魯(會)
少孔子五十歲

33
子循
少孔子五十歲
34
子析
少孔子五十歲
35
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歲
36
子產
37
子之
38
子南
39
子斂
40
子驕
41
子徒

42
漆雕徙父
43
子明
44
子選

45


46
子裡

47

48

49


51
公堅定
子中
晉(一作魯)
52

53
子家
《家語》無此人
54

55
子索
56
子丕

57

58

59
榮旂
子棋
60
子祺
61

62

62
子徒
《家語》作“薛邦”
63
子之
64
子恆
65
子聲
66
子車
67
《家語》作“原亢,字籍”
68
樂嘆
子聲
69

70
子期
71

72

73
子蔑
孟皮之子,孔子之侄
74
子上
75
公西葴
子尚
《家語》作“子尚”
76
仲孫何忌
即孟懿子,孟僖子之子
77
南宮閱
即南宮敬叔,孟懿子之弟。
78
秦丕茲
父親秦堇父與叔梁紇一起投軍
四配
四科十哲
德行
顏回、閔損
言語
宰予、端木賜
政事
冉求、仲由
文學
言偃、卜商

人物評價

國內評價

孔子弟子顏淵: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孔子弟子子貢: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
孔子弟子宰我: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孟子.公孫丑上》)
春秋思想家老子: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史記·老子列傳》)
戰國思想家孟子: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戰國思想家荀子:彼大儒者,雖隱於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雄,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漢代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
漢代韓詩學創始人韓嬰:孔子抱聖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於無形之鄉,倚於理,觀人性,明始終,知得失,故興仁義...(《韓詩外傳》)
漢代思想家、文學理論家王充: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也。(《論衡.本性篇》)
漢代文學家禰衡:受至精,純粹睿哲。(《藝文類聚卷二十.後漢彌衡》(魯夫子碑)
晉代文學家陸機:孔子睿聖,配於弘道,風扇玄流,思探神寶,明發懷周,興言謨志,靈魂有行,言觀蒼昊,清歌先誡,丹書有造。(《陸機集卷九.孔子贊》) 
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貞觀政要》)
唐朝詩人楊炯: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像著明,莫大乎日月,備物致用,莫大乎聖人,(《楊炯集》卷四)
宋真宗趙恆:立言不朽,垂教無疆,昭然令德,偉哉素王。人倫之表,帝道綱。(《闕里文獻考.卷三十八》)
宋代哲學家程顥: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宋代理學家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明憲宗朱見深:孔子之道之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御製重修孔子》)
明代學者陳獻章:惟我先聖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無窮如四時。(《際獻章集卷一·襄陽府先聖廟記》)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吾夫子之道始之於存養慎獨之微,而終於化育參贊之;行之於日用常行之間,之於國家天下之遠。(《王文成公全書天於.卷三十一》)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至聖之道與日月並行,與天地同運,萬世帝王鹹所師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領袖康有為: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獨重人道。(《濟南萬國道德會演說》).....中國之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梁啓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無奇中現出他的偉大,其不可不及處在此,其可學處亦在此。......苟無孔子,則中國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蘇格拉底之後,容有蘇格拉底;而孔子之後,無孔子也。(《世界偉人傳第一篇·孔子》)
近代學者錢文選:中華之文明,實基於孔子之道德......孔子這道,極為世人所崇拜,固有萬古不滅的價值,即西方傳教師,亦深信孔道可駕乎近代一切宗教而上之。......以世界之眼光觀之,可斷定雖歷千百年後,孔子倫理仍當保存,苟或輕蔑叛離,則中國文化早已掃地無餘矣(《士清全集·孔子倫理與萬國修身大會之關係》
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孫中山選集》)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學問,文章政治事業,朗如日月,燦如星辰,果足為萬世師表。(《在信教自由會上的演說》)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科學與民主,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主動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於科學的。(《孔子與中國》)
近代思想史家杜國癢:孔子不但是儒家的開山祖,同時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位公開教學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貴族所專有的詩、書、禮、樂、這類學問,普及給民間,不問來學者出身貴賤,實行“有教無類”把官學變成私學。(《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概要》
近代教育家、哲學家梁漱溟:孔子的唯一重要的態度就是不計較歷害。...並且演成中國人的風尚,為中國文化之特異彩色。(《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孔子就因為把握得人類生命更深處作根據,而開出無窮無盡可以揮的前途。他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孔子學說的價值,最後必有一天一定為人類所發現,為人類所公認,再重光於世界。(《孔子學說之重光》)
近代歷史學家柳詒徵: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中國文化史》)
台灣學者錢地:世界上有許多民族或國家,國為沒有高尚的文化而滅亡,中國因有孔子五常之教,而使中國與天地共長久。(《儒家思想》自序)
香港社會活動家霍英東:孔子的許多好思想,一直鼓舞著海外華人,使他們能夠在他鄉異地,艱苦創業,勇往直前,做出了貢獻。(《在孔子誕辰2540周揚紀念與學術討論會的致詞》)

國際評價

朝鮮學者金益洙:孔子是萬古聖人,也是東洋學問哲學思想的元祖。(《在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文集》
日本古學派創始人伊藤仁齋:夫子之德實為超邁群聖,夫子之道高於天地。(《論語古義》)
日本學者井上靖:孔子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類的老師。(《孔子》)
日本學者兒島獻吉郎:孔子者,偉人中之偉人,聖人中之聖人。(《諸子百家考》)
日本學者簡野道明:自古以來,《論語》被尊為至高無上的聖典,上自歷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終講究不倦(《在孔子誕辰2540周揚紀念與學術討論會文集》)
美國詩人、哲學家、思想家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學知識詞典》)
美國學者甘霖:孔子不獨為一國之聖人,實為萬國之聖人。(《歷代尊孔記·孔教外論合刻》)
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以中國教化最著之邦,歷數千年而存在,余認為孔子之功,余雖隸耶教,於孔子之道,莫不樂聞之(《歷代尊孔記·孔教外論合刻》外論部分)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中國之文化基於孔子之學說。...孔子學說關係建立一個中華大帝國。(《東西幸福觀念論》)中國切不可盲目採用歐洲文化,時移世易,但將中國舊文明之不適於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已,歐洲人皆言中國無如孔教,中國道德必破產,此語余極贊同。中國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東方舊有文明之復興。中國學術遠在兩千年前已燦然大備,若加以整理使之復興,則影響世界,極為偉大,對於世界,必有特別貢獻,最後中國或成為文化之中心。(《歷代尊孔記·孔教外論合刻》)
英國學者裴斯脫:...吾人置身各教這外,平心以求各教之真而比較之,必其適合吾人最近精神上之新的生活,與文明演進,並行不悖者,然則吾見比較的眼光中,孔教誠有特占優美之點者矣(《論孔教》)
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能夠幫助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問題,唯有中國孔孟的學說。
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法國學者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孔子的書中全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熱烈地讚美儒學。
宣統皇帝溥儀的英文帝師莊士敦:中國政教文化基於孔教......外教無論如何優美,亦不可與孔教並峙於中國。(見楊煥英《孔子思想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孔子聖跡圖》之《學琴師襄》《孔子聖跡圖》之《學琴師襄》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覆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么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要不恥下問。”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實驗欹器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孔子聖跡圖》之《觀器論道》《孔子聖跡圖》之《觀器論道》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幾,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後,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藏書始祖

孔子於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經》《尚書》等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
《孔子聖跡圖》之《退修詩書》《孔子聖跡圖》之《退修詩書》
孔子在整理文獻中,創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於書後,或臨於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通過國家的藏書,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有《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蒐集各國典籍。故後,“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歷代追謚

朝代
年代
封賜來源
封號和諡號
封謚原因及意義來源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尼父
亦稱“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稱[23]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褒成宣尼公
漢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為褒成君,[24]日後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祀孔子
永元四年(92年)
褒尊侯
太和十六年(492年)
文聖尼父
文聖為諡號
大象二年(580年)
鄒國公
開皇元年(581年)
先師尼父
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武德七年(624年)
先師
唐朝
貞觀二年(628年)
先聖
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唐朝
貞觀十一年(637年)
宣父
唐朝
乾封元年(666年)
太師
天綬元年(690年)
隆道公
唐朝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文宣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玄聖文宣王
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至聖文宣王
因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25]
人慶三年(1146年)
文宣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
嘉靖九年(1530年)
至聖先師
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26]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謚,經禮部商議,最終確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朝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大成至聖先師

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稱他為“孔防叔”)
祖父
伯夏(子夏)
父親
叔梁紇(子紇,孔姓族人稱之為“孔紇”)
母親
妻子
兒子
孫子
曾孫
孔白

史料記載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論語》《孔子家語

後世紀念

祭祀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1906年,在清廷借孔子收拾人心的情勢下,京師文廟祀典從中祀升為大祀,這種殊榮萬古唯有孔子一人而已。
孔子成為國家公神以後,儒者們的宗教地位也相應提高。唐代為孔子設立“從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選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對於注釋儒經有重大貢獻的儒者,後來擴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歷代著名的儒者。宋代,從祀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個優秀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賢”,祭祀那些親自接受孔子教導的弟子們。最後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歷代最優秀的儒者。而後來的儒者,也以死後能夠進入孔廟成為先儒為最高的榮譽。
此外,孔廟還有專門的祟聖祠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並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學家周、張、程、宋、蔡之父配享從祀。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命以孔子弟子從祀,顏無繇、顏回父子與曾蒧、曾參父子均從祀孔廟,但顏回位列十哲,塑像坐於堂上,曾參因孝道可崇,塑像坐於十哲之後,而顏無繇、曾蒧因事跡不突出只能於牆上畫像。子處父上,從宋代起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責。明嘉靖九年(1530年),採納張璁的建議,命國學及天下學校均建啟聖公祠,主祭孔子之父叔梁紇,井以顏回之父顏無繇、曾參之父曾蒧、孔伋之父孔鯉、盂軻之父孟孫激配享,程顥、程頤之父程珦、朱熹之父朱松、蔡沈之父蔡元定從祀,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又增加周敦頤之父周輔成從祀。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追封孔於上五代王爵,命將啟聖祠改稱崇聖祠以奉祀。曲阜孔廟固有家廟性質,啟聖祠且有寢殿,於是將孔廟東路家廟改作崇聖祠,奉祀孔子五代先人,並將原啟聖祠配祀先賢先儒移入崇聖祠。崇聖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聖王木金父,東側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聖王祈父、祖父昌聖王伯夏,西側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詒聖王防叔、啟聖王叔梁紇,均面南。東面面西供奉顏無繇、孔鯉,西面面東供奉曾蒧、盂孫激,東面再外供奉周輔成,程珦、蔡元定,西面再外供奉張迪、朱松。

孔廟

孔廟即孔子廟,是紀念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布著2000多座孔廟,其中中國國內1600多座,而國內保存較好的孔廟只有300餘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自漢代以後,各地祭孔活動延續不斷,在各地逐漸建成孔廟。其中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的孔廟為本廟,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陽等地都有孔廟。
曲阜孔府大成殿曲阜孔府大成殿
曲阜孔廟
曲阜孔廟初建於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為孔廟的本廟。本廟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中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12月,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曲阜孔廟既是國家禮制廟宇,又是孔氏的家廟,因而還奉祀孔子夫人、孔子母親、孔子子孫、孔氏四十三代中興祖。
南宗孔廟
南宗孔廟是中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一,位於浙江衢州市區府山街道新橋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建炎初年,北方已被金人占領,孔子第四十八世孫襲封衍聖公孔端友及其叔父孔傳決定帶一部分族人及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和聖像碑兩件寶物南渡,孔子世家宗室南遷衢州之後,無廟奉祀先祖。他們請南宋朝廷,鼎建家廟,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寶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撥款建造孔廟。但這座家廟,毀於元兵之後。留下的這座家廟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由孔廟,孔府及後花園,思魯閣三部分組成。大部分建築仿照曲阜孔廟,唯思魯閣為首創,是為告誡孔氏子孫不忘故里。“思魯閣”是南宗孔氏子孫為表達他們思念山東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設計建造的。
南宗孔廟大成殿(衢州孔廟)南宗孔廟大成殿(衢州孔廟)

孔林

孔林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至聖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坐落於曲阜城北,占地3000餘畝。它是中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
孔林孔林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府

孔府位於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府第,即衍聖公府。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擴修。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內宅七座樓房。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重修,現保存良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府孔府
孔府占地7.5萬平方米,九進院落,樓房廳堂463間。三路布局,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五間等,最後為花園。東路為東學,有家廟、慕恩堂等。西路為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南北花廳等。

祠堂

孔子還鄉祠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孔子祖先為春秋時期宋國人,其祖居地及祖墳仍在此地。周僖王二年(公元前680年),宋國發生內亂,孔子曾祖孔防叔為避亂而奔魯。孔子成人以後知曉夏邑王公樓村為自己的祖籍,時常回夏邑祭祖省墓,於是把這個地方叫“還鄉里”。後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還鄉祠”。
商丘市夏邑縣孔子還鄉祠商丘市夏邑縣孔子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始建於唐初,其形制仿文廟,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壇、兩殿、四門及碑林等。宋真宗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良輔孔彥輔由曲阜到此定居,對孔子還鄉祠修復擴建。金代,又立杏壇碑於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聖祠。

藝術形象

影視

1940年版電影《孔夫子》由唐槐秋主演孔子
1985年版電影《孔子》由曹見得飾演孔子
2010年版電影《孔子》由周潤發飾演孔子
1990年版電視劇《孔子》由王繪春飾演孔子
2011年電視劇《孔子春秋》由朱剛日堯飾演孔子
2011年電視劇《孔子》由趙文瑄飾演孔子
2012年穿越劇《智勝鮮師》由曾國城飾演孔子

戲劇

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孔子》

動畫

國產卡通片《孔子》

郵票

1989年9月28日中國發行了《J162M孔子誕生2540周年(小型張)》,紀念孔子誕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