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春秋時期人物)

子游(春秋時期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

(小斂之奠,子游曰:“於方。”曾子曰:“於西方。”)

而被迫離開魯國,是南方之孔子學說的傳播者。子游的儒學思想曾為歷代人們所推崇,元代翰林學士張起岩稱:“夫以周之季世,列國爭雄,功私是尚,以吳人乃能獨悅周公之道

基本介紹

  • 本名:言偃
  • 字號:子游
  • 出生時間:公元前506
  • 主要成就:“孔門十哲”之一
生平簡介,正史,傳述,書記,佚史,後人評價,帝王系列,文人學士系列,游碑殘石,與韶巷,子游問孝,

生平簡介

由於子游及其弟子著作沒有被保存下來,對“子游氏之儒“現今知之甚少,僅按當前的文獻始末順序,作一個先後編排。茲列如下:

正史

1 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2 ,吳人,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
3 子游既已受業,為武城宰。孔子過,聞弦歌之聲。孔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子以為子游習於文學。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傳述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5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里仁》)
6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論語·雍也》)
同1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論語·先進》)
同3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論語·陽貨》)
7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8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9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論語·子張》)

書記

10 公孫丑問曰「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
孟子曰:「姑舍是。」
(《孟子·公孫丑上》)
11 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孟子·滕文公上》)
12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 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 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士君子之容:其冠進,其衣逢,其容良;儼然,壯然,祺然,蕼然,恢恢然, 廣廣然,昭昭然,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進,其衣逢,其容愨;儉然,恀然, 輔然,端然,訾然,洞然,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吾語汝學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纓禁緩,其容簡連;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 瞡瞡然,瞿瞿然,儘儘然,盱盱然;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瞑瞑然;禮節之中, 則疾疾然,訾訾然;勞苦事業之中,則儢儢然,離離然,偷儒而罔,無廉恥而忍謑 詬--是學者之嵬也。
弟陀其冠,衶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 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 " 君子固不用力 “:是子游氏之賤儒也。彼君子則不然:佚而不惰,勞而不僈,宗原應變,曲得 其宜,如是然後聖人也。
(《荀子·非十二子第六》)
13
仲尼與於蠟賓①,事畢出遊於觀上,喟然而嘆。仲尼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夫子何嘆?”孔子曰:“大道行也,與三代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
《禮記》

佚史

1 元。翰林張起岩稱:“夫以周之季世,列國爭雄,功私是尚,以吳人乃能獨悅周公之道,北學中國,身通受業為孔門高弟。列於文學之科,又為魯所器重,委以民社。推引學道愛人之語,以詩書孔樂薰陶其民,弦歌之聲復聞於今……”
2 明。翰林周洪漠
《重修丹陽公祠記》中寫道:昔者吳公言子游為勾吳人而悅吾夫子之道,壯學於中國,卒能以文學擅科而得夫聖人之一體,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聞弦歌之聲乃喜而戲之曰:‘‘割雞焉用牛刀。’’公以實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群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3 明。大學士李賢
《重修武城儒學記》載:“昔者言偃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而民皆化之,興起弦歌之聲,……吾君果能體言偃之道以教民,而民之所感化者必不異於言偃之時,所化之民,是能繼言偃芳躅也
4 孔子曾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後人評價

帝王系列

歷代帝王對子游封祀不斷
自唐代以來,子游累受晉封。
唐玄宗開 元八年(720年),子游被列為十哲入供孔廟而受到 人們的祭祀。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4年),被封為“吳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被封為“丹陽公”。
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6 年),被封為“吳公”。
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 1307年),被封為“吳國公”。
明世宗嘉靖九年 68 (1531年),封為“先賢子游”。
清代承襲明代 的封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子游後裔中設立五經博士一員,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 賢。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多次派大臣到常 熟子游墓致祭,並先後欽賜御書匾額:“文開吳會”、 “道啟東南”、“靈萃句吳”,這些匾額至今仍分別鐫 刻懸掛在常熟虞山山麓的石亭和言子墓道的牌坊 上。

文人學士系列

歷代文人學士對子游及“子游氏之儒”備加 稱頌 歷代以來,文人學士更是紛紛給予子游及“子 游氏之儒”以崇高的褒揚和讚譽。
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朱熹在《常熟縣 丹陽公祠堂記》中稱頌子游“北學於中國,身通受 業,遂因文學以得聖人之一體,豈不可謂豪傑之士 哉!今以《論語》考其語言,類皆簡易疏通,高暢宏 達。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端明殿學士 魏了翁。在為常熟邑令王嫡所作的《重建學宮記》中 說:“時人以典禮質問者,十有四皆以游一言為可 否,三代典章之遺,賴之有以存焉。”
南宋理宗嘉 熙元年(1237年)四月,朝散大夫、中書舍人、賜紫金 魚袋袁甫在《常熟縣教育言氏諸孫記》中稱頌言子 “與他所論禮,皆精入毫髮,得聖人之傳……子游, 吳人也。泰伯端委,以治周禮,其源流有自來矣。而況講習於洙泗之間,巍然在四科之列,武城弦歌 之風。”
元仁宗延佑進士首選、遼金宋三史總裁官、翰 林承旨張起岩在《弦歌書院記》中,稱頌言子“夫以 周之長世,列國爭雄,功私是尚,以吳人乃能獨悅周 公之道,北學中國,身通受業為孔門高弟。列於文 學之科,又為魯所器重,委以民社。推引學道愛人 之語,以詩書禮樂薰陶其民,弘歌之聲復聞於 今。”
明初洪武年間,浙江諸暨人、太常博士姜漸在 《修學記》中說:“昔三代之有天下,文莫備於周,而 泰伯實啟之;教莫盛於孔子,而言偃實師之。自泰 伯以天下讓,而吳為禮儀之邦;自言偃北學於聖人, 而吳知有聖賢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嘗無亂也, 惟吳無悖義之民;由漢以來,天下未嘗無才也,惟吳 多名世之士。雖閱千數百載而泰伯、言偃之風,至 於今不泯。噫!教化之感人心而善民俗也如 此。”
正是由於言子十分注重禮樂 的學習研究,因此,他對禮的專精程度比曾子、子 夏、有子等都高,成為孔門弟子中了解掌握禮學出 類拔萃的佼佼者,被孔子列為“文學”科第一(錢穆 在《論語新解》中認為,“文學”即“孔子言詩書禮樂 文章,以至連曾子也承認自己不如言子,說: “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指言子)是也!”(《禮記檀弓上》)“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言子以知禮名世, 乃至當時許多人在搞不清有些禮樂典章制度時,總 是前來向言子請教,言子在許多場合也糾正了一些 人在禮儀上的不當之處。直到宋代,名儒魏了翁在 為常熟縣令王烯作《重建學宮記》時,還欽佩地說: “時人以典禮質問者,十有四皆以游一言為可否,三 代典章之遺,賴之有以存焉。”
言子不僅為孔子禮樂思想和我國上古典章禮 儀制度的傳承作出了承上啟下的重要貢獻,而且更 為可貴的是,言子對禮樂並沒有僅僅只是停留在迎 往送來、喪葬祭祀上,更是將其運用到了教民治國 中去,成效斐然,在歷史上留下不少佳話。如: 據《禮記 檀弓上》記載,衛靈公的孫子司寇惠 子與言子交往甚密,他去世後,言子來到惠子靈堂 弔唁。言子機警地發現惠子之兄文子不懷好意,企 圖違背禮制,趁機廢除惠子長子虎的繼承權,立惠 子的庶子繼承家業。於是,他就根據禮儀“為之麻 衰、牡麻經”,重服弔喪,又站立到家臣的位置上,以 極隆重的禮儀進行祭弔。並且,一再對文子強調 說,這樣做是“禮也!”由此,使文子無法自安,認識 到自己違背禮制立庶廢嫡是不可行的,只得請出惠 子的長子虎“南面而立”為祭主,恢復了虎的繼承 權,從而使衛國避免了一場廢嫡立庶陰謀禍亂的發 生。
據《論語 陽貨篇》記載,言子在跟從孔子遊歷 諸侯國返回魯國後被任命為武城宰,成為一方行政 首長,這為言子實踐禮樂治國思想提供了一個極好 平台。在治理武城中,他注重禮樂教化,使民風大 變,境內弦歌之聲飄揚,百姓安居樂業。年邁的孔 子聽說後,不顧體弱多病,不畏沂蒙山區長途跋涉 的辛勞。特地親往觀看。孔子到武城後,“聞弦歌之 聲”,就笑著對言子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 治理武城這么一個小地方,用得著推行禮樂之教 嗎?言子回答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日:‘君子學 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意思是說,做官的 學了道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了道就明白事 理,容易役使,如此則政通人和,安居樂業。孔子昕 65  萬方數據 後深為讚賞,對其他弟子誇獎言子說:“二三子,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2〕445言子用禮樂之教治理 武城所取得的出色業績,獲得親眼目睹的孔子的充 分肯定和高度讚揚,有力地證明,言子確是孔子禮 學思想當之無愧的正宗傳人

游碑殘石

拓片長59厘米寬42厘米正面存隸書“賢良方正”等93字,可辯識者90字。此殘石與河南滑縣文化館藏殘石為上下兩截,世稱“子游殘碑”。河南一截為下截,此殘石為上截。此殘石刻於東漢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為鄴縣鄉紳子游頌德之碑。它對研究我國東漢安帝時期的舉賢良、延術士,討叛羌等史實,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所刻隸書方圓並用,古樸渾厚,為研究書法藝術,提供了寶貴的例證。漢元初二年(115)六月刻,隸書。碑斷為二,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字。此碑下截“允字子游”殘石,於清嘉慶三年(1798)四月出土於安陽豐樂鎮之西門豹祠旁,旋移至孔廟。為著名的“安陽殘石四種”之一。後復移置洛陽存古閣。今藏安陽文化館.民國二年(1913)於安陽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賢良方正”殘石,今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東漢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民國二年在河南安陽出土,為上下兩段。此碑是漢隸體系中境界較高的作品,結字方扁茂密,用筆圓勁渾厚,布局則疏朗有致。康有為評其書“有渾厚之形而氣態濃深,筆頗而駿,殆《張黑女碑》所從出也。”開《張墨女墓誌》和六朝石刻的先河。舊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點,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
子游居所子游居所

與韶巷

官林鎮的韶巷村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之地,相傳在春秋戰國以前,這裡就是一個人口眾多、市場興旺的農村街市,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韶巷村的形成和韶巷的原名雖已失考,但“韶巷”地名的啟用卻與孔子的學生子游到過韶巷的歷史有關。
子游子游
子游(公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常熟人,以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稱。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是孔子七十二賢人和“孔門十哲”之一。他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材生,後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子游二十多歲就擔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實行孔子關於“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教誨。孔子到武城時,“聞弦歌之聲”,甚為嘉許。孔子去世後,子游自己授徒講學,其後學在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  公元前470年前後,子游從楚地遊學歸時,路經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該街市的一個閭巷設壇講學,宣傳孔子的禮樂之儀,以教化當地百姓。講學之餘,子游集合隨從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宮廷音樂中等級最高的雅樂———《韶樂》(古有“《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之說),又演唱舜傳帝位於禹時和臣僚一起唱的《卿雲》之歌。歌云:“卿雲爛兮, 縵縵兮,日月光華,旦 旦兮(卿雲,指祥瑞之氣)!”村人聽後深受感化。 子游東歸後,《韶樂》之聲在韶巷“懸樑三日而不絕”,以致醇厚民風、弦歌之聲便在當地世代相傳。村人懷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隨從弟子吹奏《韶樂》之處改名“韶巷”,同時又把村名改為“招賢”(韶巷國小的原名即為“招賢國小堂”)以資紀念。然而,後人認為將韶巷作為村名更具代表意義,從此便用“韶巷”替代“招賢”作為村名沿襲下來。後經世代變遷,“招賢”村名已無人提及,但韶巷之名卻至今流傳。
子游子游

子游問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據台灣學者傅佩榮翻譯,子游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用飲食供奉父母。說到飲食,狗馬不也需要提供飲食嗎?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子游子游
子游、孔子所處的時代有許多道德約束,尚有許多人無法理解孝的真諦,而當今社會更是如此。孝不僅僅是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是一種愛的心情。曾有一則公益廣告將此意抒發得淋漓盡致:一位年邁的母親在中秋佳節之時滿心歡喜,精心準備了飯菜,最終卻只等來了兒女們的電話,頓時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質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願每天粗茶淡飯,只要兒女能夠常回家陪伴,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聲吧。
有這樣一則故事,兒子回鄉辦完父親的喪事,要母親隨他進城,母親執意不肯離開清靜的鄉下,說過不慣都市的生活。兒子沒有勉強母親,說好以後每個月寄300元生活費。這個村子十分偏僻,郵遞員一個月才來一兩次;近年來村子裡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郵遞員在村里出現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節日。每次郵遞員一進村就被一群大媽、大嬸和老奶奶圍住,爭先恐後地問有沒有自家的信件,然後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傳遞自己的喜悅或分享他人的快樂。這天,郵遞員交給母親一張匯款單,母親臉上洋溢著喜悅,說是兒子寄來的。這張3600元的高額匯款單在大媽大嬸們手裡傳來傳去,每個人都是一臉的羨慕。過了幾個月,兒子收到了母親的來信,只短短几句,說他不該把一年的生活費一次寄回來,明年寄錢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過去了,兒子由於工作纏身,回老家看望母親的想法不能實現,本想按照母親的囑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費,又擔心忙忘了誤事,便又到郵局一次性給母親匯去3600元。幾天后,兒子收到一張3300元的匯款單,是母親匯來的。兒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收到了母親的來信,母親又一次在信中囑咐說,要寄就按月給她寄,否則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錢夠花了。兒子對母親的固執十分不理解,但還是按她的叮囑做了。後來,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來城市打工的老鄉,順便問起了母親的近況。老鄉說,你母親雖然一個人生活,但很快樂,尤其是郵遞員進村的日子,你母親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收到你的匯款,她要高興好幾天哩。兒子聽著聽著已淚流滿面,他此刻才明白,母親堅持要他每個月給她寄一次錢,就是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樂。母親心不在錢上,而在兒子身上。孝不僅僅在於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絕不僅僅是錢,他們更希望得到兒女的關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