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舞劇《孔子》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六個部分,選取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一段生命歷程。
故事中,國君昏庸,沉溺女色,問政孔子,卻又形同虛設;臣奸佞獨斷,鈎心鬥角,陰謀叢生;孔子進諫,推行禮制仁政,卻無力回天。宮廷的爭鬥終於牽連孔子,孔子被迫流亡。在危困絕糧的風雪之中,孔子仿佛見到了理想的大同世界……戰爭頻仍,難民流離失所,桃花源一般的杏林變成了戰場。黑暗中,歸途里,《幽蘭操》不再是自傷自憐的琴歌,而是任重道遠的頌唱。看似歸途,大“道”仍在路上……
舞劇中,國君、臣、妃、民、弟子們、母親,都成為了時代和故事的人物符號,都是現實的寫照。弟子們是孔子的希望和內心的牽掛,他們才是孔子真正的理想,充滿著新的力量和想像。
無論是作為舞台背景的那些頂天立地的巨大竹簡、莊嚴大氣的合唱與吟誦、每一部分極富歷史意蘊和民族特色的舞蹈,還有簡潔精練的旁白陳述,都有著史詩般的恢弘厚重。而孔子這一中心人物鮮明形象的呈現,似乎讓聖人在兩千年多年後躍然而出……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在該劇尾聲,三千弟子吟誦的《論語》聲聲朗朗,那誦讀聲延續了千年,浸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幕後花絮
孔子第77代孫、舞劇《孔子》導演孔德辛在談及該劇的創作初衷時說:“該劇將孔子放置於時代、國家和自然等環境中,用肢體語言表達孔子的喜怒哀樂,用豐富的音樂旋律和舞台意象呈現孔子的內心和情感世界,展現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人格魅力、精神特質、智慧光芒,傳遞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團長許寧告訴記者,該劇是國內藝術院團首次以舞劇的形式展現孔子的生命歷程,自去年8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至今已演出了80餘場。
該劇的總導演孔德辛是孔子的第77代後人,對於該劇的創作有著特別的感受:“創作這部劇,對我而言不是任務,而是對家族的情感。”
身為“80後”,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擔任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舞蹈編導的孔德辛,看上去就像一位文靜的大學生,而這位年輕的導演,已取得了不少令人艷羨的成績:曾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篇《絲路》的舞蹈編導;其編導的舞蹈作品曾多次在全國“桃李杯”等舞蹈比賽中獲金獎。
孔德辛告訴記者,從小,孔子的思想、禮儀在她的親職教育中就是自然而然地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的,自己無論是家庭的影響還是藝術修養上,都對孔子這一人物有著自己的解讀:“孔子在人們的心目中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而我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常常覺得他離我很近。我不會去呈現一個全面的孔子,也不會去迎合一部分人對孔子的既定認知,而是要把壓在孔子身上的重負卸下來,為觀眾呈現一個鮮活的孔子。”
孔德辛說,該劇選取了孔子周遊列國的人生經歷,沒有直接再現歷史的紛繁複雜,而是從時代的巨觀角度切入到歷史片段,展現人物的境遇,隱喻一個時代的面貌和走向,同時將國家、時代的大環境與主人公的內心抉擇進行對比,給觀眾以思索。
然而,用肢體語言來圖解聖人與他的思想,又是何其艱難的一件事!舞劇《孔子》一開始便面臨挑戰。
孔德辛告訴記者,在舞蹈的編排上,演員們的舞姿不是花哨的肢體動作堆積,而是為表現春秋時代,塑造典型化的、人性化的孔子形象服務的。編導者將孔子對禮崩樂壞的失望,對於大眾聲音的傾聽,面對困境的弦歌鼓瑟,面對暴政的掙扎,對於弟子的情誼融合在肢體語言中,希望構成一場心靈的舞蹈。
在這部舞劇中扮演孔子的,是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年輕演員胡陽,他曾在2012年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得成年組表演一等獎。劇中,僅24歲的胡陽以純熟的舞技、充滿情感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讓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讚嘆、感動。
胡陽告訴記者,作為學習古典舞的演員,他扮演過不少古人的形象,而孔子的形象比起以往扮演過的李白等形象,難度大很多:“主要難在這個人物的性格屬性和思想的表現上,孔子的性格很中正,留給眾生的形象也大多是莊重的。這樣的人物在我過去的表演中從未遇到過。”
為了讓自己的舞蹈與聖人的行為與思想水乳交融,胡陽一遍遍翻閱相關史料、學習孔子著作、去曲阜採風,通過認真的學習、體驗,孔子的形象在胡陽心中漸漸明晰、豐滿起來。“我從史料記載的孔子的一些生活細節、狀態中,挖掘到了他的性格特點,我覺得孔子作為一個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我們首先要把他作為一個‘人’來表現。”於是,在舞台上,我們看到胡陽用他的肢體語言,讓一個血肉豐滿的孔子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