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惡變

直腸惡變

直腸惡變是指從齒線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惡變,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惡變之一。直腸惡變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關係複雜,手術不易徹底,術後復發率高。我國直腸惡變發病年齡中位數在45歲左右。青年人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

基本介紹

  • 別名:直腸惡變
  • 常見發病部位:齒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
  • 性質生活方式病
  • 分類:惡變症
簡要介紹,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適應症,病因,預防,危害,引起便秘,引起腹瀉,轉移擴散,注意要點,術前術後護理,

簡要介紹

直腸惡變是一種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惡變症排行榜中躍居第二位了。在南寧,直腸惡變的病發率越來越高,它的病死率也躍居前排。直腸惡變的發生主要與高脂低纖維飲食、不運動有關,這一飲食方式在白領中也尤為普遍。很多白領對一、兩天不排便並不在意,認為沒什麼大不了。但是便結在腸子裡,就變得愈益乾結艱澀,日久損傷腸壁,導致毒素積聚、細胞病變,引發直腸惡變。既然直腸惡變與飲食、運動關係密切,我們就在這兩方面來一次革命,堵住敵人的進攻,令其化險為夷。
直腸惡變
直腸惡變
另外,美國的一項研究標明:陽光與直腸惡變的發病率關係密切。美國南部日照時間長,直腸惡變的病發率也低。這說明:維生素D對直腸惡變的預防有一定積極作用。而整日在寫字樓內不見陽光、出門又乘汽車的白領,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肯定有限。既然缺乏由陽光合成的維生素D,那么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是否有效呢?有一種意見認為飲食中的維生素D在體內一樣起作用。但另有一種意見認為:無論飲食中怎樣攝取維生素D,都必須有陽光中維生素D的參與才能發揮其應有的生化作用。很多臥床的老人為防止骨質疏鬆,口服維生素D,但研究結果表明:沒有紫外線的參與、沒有運動的刺激,維生素D並不吸收。
直腸惡變最初的症狀是便血,而便血是臨床一個複雜的疾病指征,它源於多種疾病。白領如果發現便血,應有以下常識:痔瘡的血一般鮮紅,直腸惡變的血一般比痔瘡的血偏暗;痔瘡的血往往一滴一滴,直腸惡變的血量有時偏多;雖然痔瘡與直腸惡變的血都是先血後便(而胃出血大都先便後血),但直腸惡變有時經常血、便交溶。
以上只是一般情況,特殊情況往往較為複雜。總之,發現血便症狀,易及時就醫。最好能做一下直腸指檢鋇灌腸造影,以利進一步確診,及早確診,意義重大。白領們不要談直腸惡變色變。只要早期發現,直腸惡變的治癒率相當高。因為直腸惡變屬於腺體瘤,手術早期切除,一般都無大礙。

臨床表現

早期直腸惡變的臨床特徵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在惡變腫局限於直腸黏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當時作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中、晚期直腸惡變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症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里急後重等惡變腫局部刺激症狀。惡變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徵象。惡變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症狀;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根據上海市惡變研究所對1972~1979年上海市區99552例惡性惡變的生存率分析,6905例大腸惡變(其中包括直腸惡變)的5年生存率為27.8%,明顯比胃、肺、肝、食管和胰腺惡性惡變的5年生存率為高。上海醫科大學附屬惡變醫院隨訪1385例手術切除的大腸惡變,其中1061例直腸惡變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47.20%和40.28%,均較324例結腸惡變的54.63%和53.90%稍低;118例姑息性切除的直腸惡變病人的中位生存期為15個月(3~50個月);202例未能切除的直腸惡變病人的中位生存期為8個月(1~96個月)。同樣,直腸惡變的預後與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無關,但與其病程、惡變腫浸潤範圍、分化程度和有無轉移則密切相關。
直腸癌早期的表現
便血:直腸癌早期病變僅限於黏膜,可無症狀,或僅有排便習慣改變。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即可出現便血,血色多淡暗,粘附於大便表面。糞便鏡檢可發現紅細胞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對有血便或持續的大便潛血陽性病人,應首先考慮到有直腸腫瘤的可能,並做進一步的相關檢查。
粘液便膿血便:癌腫破裂時,大便中常帶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粘液,且糞血相混。
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次數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變成2次、3次,每次大便完畢後有大便不盡的感覺。
腹瀉或便秘交替:若有長期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症狀,可能是癌瘤的生長影響了腸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可考慮癌變可能。
腹痛和腹脹:直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腹脹、腹痛,其中腹痛的發生率較腹脹的發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
貧血與消瘦:隨病程進展,患者可出現慢性消耗性症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及發熱,甚至出現惡液質,並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這些都與便血、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
當有以上表現時,就應該考慮直腸癌變可能,最好去做腸鏡檢查,這是目前早期診斷直腸癌的有效手段。

診斷

直腸惡變是大腸癌的一個分類,現在直腸惡變的發病率在不斷的上升.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比較重視直腸惡變的晚期症狀,因為很多當發現的時候都是到了直腸惡變的中晚期。一般在臨床上應對大便出血的病人予以高度警惕,不要輕率地診斷為痢疾內痔等,必須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癌腫的可能性.對直腸惡變的早期診斷,必須重視直腸指檢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等檢查方法的套用。
直腸指檢 約90%的直腸惡變,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僅靠指檢即可發現.但目前仍有一些醫師對可疑直腸惡變患者不作這一常規檢查,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簡單可行,經過直腸指檢還可判斷捫及腫塊的大小和浸潤程度,是否固定,有無腸壁外、盆腔內種植性腫塊等.
直腸惡變
設備診斷
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 直腸指檢後應再作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並採取腫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確定腫塊性質及其分化程度.位於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國內77.7%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常用的乙狀結腸鏡管長30cm,可直接發現肛管、直腸和乙狀結腸中段以下的腫瘤;
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 對直腸惡變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性腫瘤時套用.
糞便檢查糞便隱血試驗對本病的診斷雖無特異性,但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為普查篩選手段,或可提供早期診斷的線索;
直腸惡變的檢查:
直腸鏡檢:可窺見腫瘤大小形狀部位並可直接取組織作病檢.
病理學檢查:是直腸惡變確診的主要依據.由於直腸惡變手術常涉及改道問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為避免誤診誤治,術前或術中一定要取得病理學檢查的結果,以指導治療.絕對不要輕易挖除肛門.
鋇灌腸X線檢查:病變在乙狀結腸上段或更高位置者,須進行鋇灌腸X線檢查。普通鋇灌腸X線檢查對較小的大腸癌容易漏診,最好採用氣鋇雙重造影,可提高放射學診斷的正確率,並顯示癌腫的部位與範圍;
電子結腸鏡檢查:可清晰地觀察全部結腸,並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腸癌的發現與癌的確診,進一步提高了本病的診斷正確率,是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手段;
血清癌胚抗原(CEA)測定:在大腸癌患者血清中,可以檢測到癌胚骯原(CEA),常出現於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並非大腸癌的特異相關抗原,故血清CEA測定對本病的診斷不具有特異性。但用放射免疫法檢測CEA,作定量動態觀察,對判斷大腸癌的手術效果與監測術後復發有一定意義。如大腸癌經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後,血清CEA則逐漸下降;若復發,又可再度升高;
其他檢查:直腸內超聲掃描可清晰顯示直腸腫塊範圍、大小、深度及周圍組織情況,並可分辨直腸壁各層的微細結構,檢查方法簡單,可迅速提供圖像,對選擇手術方式、術後隨訪有一定幫助。CT檢查對了解腫瘤腸管外浸潤程度以及有無淋巴結或肝臟轉移有重要意義,對直腸癌復發的診斷較為準確。
直腸癌往往被誤診為痔、細菌性痢疾慢性結腸炎等。誤診率高達60%~80%,其主要原因是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特別是肛門指診直腸鏡檢查。

治療

直腸惡變
治療
直腸癌常用的治療方法
早期診斷
大腸癌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那么許多讀者會問,怎樣做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呢?在這裡建議:對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家族中有癌症或有腸息肉者),凡近期出現原因不明的血便或排便習慣的改變,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或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隆時,應該道先考慮到本病的可能,必須及時進行各項檢查。
一、姑息性手術
如癌腫局部浸潤嚴重或轉移廣泛而無法根治時,為了解除梗阻和減少病人痛苦,可行姑息性切除,將有癌腫的腸段作有限的切除,縫閉直腸遠切端,並取乙狀結腸造口Hartmann手術)。如不可能,則僅作乙狀結腸造口術,尤在已伴有腸梗阻的患者。
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中的地位已日益受到重視,有與手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和單純放射治療兩種。
手術與放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
①術前放療可控制原發病灶,控制淋巴結轉移,提高切除率和減少局部復發,適用於Ⅲ期(Dukes C級)直腸癌。採用盆腔前、後二野對穿照射,放射劑量可達40~45Gy(4000~4500rad),放療後3周手術;
②術後放療適用於病理檢查證實有淋巴結轉移,癌腫已明顯浸潤至腸壁外,盆腔內殘留無法切除的病灶。一般在術後1~2月待會陰傷口已痊癒後開始,採用盆腔前、後二野照射,有時也加用會陰野照射,放射劑量可達45~50Gy(4500~5000rad)。
中下段直腸惡變與肛管括約肌接近,手術時很難保留肛門及其功能是手術的一個難題,也是手術方法上爭論最多的一種疾病。
三、腫瘤局部冷凍、雷射和燒灼治療
晚期直腸癌病人伴有不全腸梗阻徵象,可試用腫瘤局部冷凍或燒灼(包括電烙燒灼和化學燒灼)治療,使腫瘤組織縮小或脫落,暫時緩解梗阻症狀。近年來開展雷射治療,套用Nd-YAG雷射,功率65W,分點照射局部腫瘤組織,遇有出血、改用功率40W在出血點四周聚集照射止血,每隔2~3周重複照射,個別病例的腫瘤可見縮小,暫時緩解症狀,可作為一種姑息治療方法。
大腸癌新輔助化療  實施大腸癌輔助化療的原則之一就是手術後儘早地開始輔助化療。一般認為,應該在手術後2周內開始實施,如無特殊情況,最遲不宜超過手術後4周。近年來臨床上將化療的時機提早到術前。這種將化療時間提早到手術之前實施的方法,即術前化療方法,稱之為“新輔助化療方法”。新輔助化療是大腸癌綜合治療策略的新發展,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科學根據,臨床實踐亦證明了它對大腸癌的治療是有益的,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及廣泛的臨床套用。新輔助化療方法的主要優點是:
(1)控制原發病灶,最大限度地使晚期腫瘤縮小,臨床期別降低,以便能夠手術切除或能夠放療;
直腸惡變
控制原發病灶
(2)控制微小轉移病灶,癌瘤往往不是一個局部性疾病,套用手術治療或手術+放療的綜合治療後可使全身治療推遲1-4個月。實驗證明,這種推遲將增加腫瘤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的危險。因為顯微鏡可見的腫瘤負荷,增加5個倍增時間或小於2個對數值的增加,產生耐藥的突變細胞的危險性可增加5%-95%。

適應症

直腸癌細胞對放射線殺傷具有中等敏感度,因此在直腸癌的治療中,放療往往作為綜合方法之一,與手術、化療相配合,以期達到根治目的。放療在直腸癌治療中適用於:術前放療、術中放療、術後放療、姑息放療、治療轉移癌等幾個方面。
1) 術前治療:術前放療可減少術中腫瘤種植,降低術後盆腔小腸粘連的發生率;可使原發腫瘤體積縮小,若腫瘤位置接近齒狀線,則可使保留肛門括約肌的手術由原來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可降低盆腔淋巴結分期,減少腫瘤的局部復發率,並能改善患者的5年生存率,對Dukes C期的患者更是如此;
2) 術中放療:可以減少局部皮膚放射性損傷,減少局部復發。對於某些較晚期的病例,在手術切除腫瘤病灶並進行淋巴結清掃後,在術中實施整個術野的放射治療,劑量較大,然後縫合皮膚。這樣做可以一次性殺滅殘存的癌細胞,防止術後復發,延長生存期;
3) 術後放療:可以減少局部和區域性復發,限制遠處轉移;
4) 單純根治性放療:對某些年邁體弱的早期直腸癌患者,同時又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內臟疾病而不適宜手術者,可以實施根治性放療;
5) 姑息放療:對某些已經喪失根治性手術機會的直腸癌患者,仍然可以實施放射治療,以達到抑制腫瘤發展、控制病情、延長生命的目的;
6) 治療轉移癌:放射治療是目前為止治療骨轉移疼痛的最好方法。對腦轉移也可以起到抑制腫瘤生長,延緩生命的作用。

病因

①慢性炎症刺激:長期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引起肛門直腸惡變的要素。如慢性細菌感染、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憩室炎等,使得黏膜發生肉芽腫、炎性變和假息肉階段而發生惡變。其中血吸蟲患者的大腸黏膜長期受沉積蟲卵刺激,產生壞死、脫落,甚至形成潰瘍,然後在上皮再生和增生的基礎上發生息肉,從而導致惡變。此外,痔瘡、肛裂化膿性汗腺炎毛囊炎等長期刺激肛門皮膚,也可引起惡變。
②良性惡變惡變:直腸家族性息肉病、直腸腺瘤、乳頭狀瘤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導致惡性病變。
③性病所致:不潔性交,使肛門部患了疑難雜症或乳頭狀纖維瘤,長期摩擦刺激,可引起惡變。
④飲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與直腸惡變發病有關。這是因為高脂肪食物可使膽汁分泌增多,促進腸道細菌生長,而膽醇、膽鹽厭氧菌作用下,形成不飽和膽固醇,如脫氧膽酸石膽酸增加,這二種致惡變物數量增加,促進直腸惡變發病。
遺傳因素:在直腸癌患者家族中,約有1/4有癌腫的家族史,其中半數亦為消化道腫瘤。由於正常細胞的基因發生改變,患癌病人體內由遺傳得到一種易感性,加上某種激發因素,使組織細胞生長迅速,就會發展成為癌,細胞遺傳基因突變,變為具有腫瘤遺傳特性的惡性細胞,表現為癌腫的家族性。
息肉:直腸癌的發病與息肉有密切關係。有人認為,直腸息肉是癌症的前期病變,特別是家族性多發性腺瘤息肉病,發生癌變的可能性極大;乳頭狀腺瘤性息肉,癌變的機會也較多。
此外,腫瘤的發生,還與精神因素、年齡、內分泌因素、環境應激能力、氣候因素、免疫功能失常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關係,但尚需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直腸癌。

預防

更多醫學研究表明,紅葡萄酒具有醫學作用,一周飲用三杯以上紅酒可以降低罹患直腸癌的風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醫學博士JosephC.Anderson與其助手對360位愛好飲用紅、白葡萄酒的人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經常飲用紅酒的人士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68%,而飲用白葡萄酒的人士未發現有上述抵抗力。研究人員懷疑,可能是紅酒中含有的高濃度複合白藜蘆醇具有抗癌功效。
美國胃腸病學學院專家稱,直腸癌是最容易診斷的癌症之一,如能及時發現,多數可以治癒。而紅酒中含有化學預防物質,在防止癌變過程中能夠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在試驗初報發現腫瘤、息肉,都可在其癌變之前進行切除。
1977年至1980年間,科研人員在浙江海寧市分兩次對30歲以上的23萬餘人群進行十五厘米腸鏡篩檢,最後檢出了4077例有腸息肉。隨後研究人員對其進行直腸鏡下摘除,並作定期腸鏡隨訪,研究人員的報告說,經過20年的腸鏡隨訪,海寧市接受篩檢人群的20年累計直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分別降低為68.6%與82.4%。
直腸癌是消化道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如不及早診治,可危及生命。直腸癌初期很容易被誤診為內痔,這種誤診有的是病人的自我誤診,有的是醫務人員的臆測。
之所以有很高的誤診率,主要是直腸癌與內痔的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其實只要病人警惕,直腸癌的早期發現是完全可能的。如能早期發現,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
區別內痔與直腸癌在臨床上只需做一些簡單的檢查就能達到目的,所花的費用也不高,如做一次肛門指檢電子肛腸鏡檢查,就可以放心區分,對症治療。
為了能早期發現直腸癌,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排便習慣改變。排便習慣改變是直腸癌最早出現也是最常見的症狀。由於癌腫的刺激,病人可在短期內出現無明顯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隨著病程發展、病灶增大,癌腫可阻塞直腸出口,引起便秘、大便變細或變形、腹脹等症狀。
2.大便形狀改變。出現大便變稀、大便帶血和黏液。80%~90%的直腸癌可有便血,血液呈鮮紅或暗紅色,常混有黏液或膿液。有時在糞便中可見到脫落的腫瘤組織,但這時往往已不是早期。
3.早期就診。患者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就診時要注意不要輕易相信醫生沒有進行檢查所得出的結論,如痔瘡或菌痢等。如醫生沒有要求做檢查,病人不妨自己提出。一般說來,直腸指檢能發現75%以上的直腸癌,簡單的乙狀結腸鏡檢查幾乎能發現所有的直腸癌。
4.認真對待。有許多病人可能羞於檢查或怕檢查帶來的痛苦,在醫生開出檢查單後拿著單子不做檢查,從而延誤了早期發現的時機,這類例子在臨床上也不少見。
消化系統的腫瘤中,直腸痛的發生率是相當高的,約占25%。但是如果能在可疑症狀出現時,就及時給病人做一次肛門指檢,則幾乎80%的直腸癌患者可以及時發現,得以治療。因此,直腸癌的早期信號對於人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一個40歲上下的中年男子如出現下述症狀之一時,就應當想到做到:
肛門指檢:
①大便習慣改變,經常出現慢性腹瀉和不易改變的便秘。
②排便不暢,有欲排未盡之感,糞便中帶有粘液、膿血。
直腸惡變
肛門指檢
③持續性的腹脹、腹痛和腹部不適感。
④下腹部觸及固定性塊狀腫塊。
⑤原因不明的貧血和體重下降。
在直腸癌的發展過程中,因早期病變僅犯及黏膜層,一般而言,可不出症狀;以後隨病灶加深,漸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和便血等症狀,此時極易誤診為痔瘡;當腫瘤潰破並繼續性感染時,病人又有里急後重之感,糞便中出現粘液、膿血等,此時又很容易與菌痢和腸炎相混,常常有不少病人因此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直腸癌的病變部位大多發生在距肛門約8-10厘米的範圍之內。從某種意義上說,肛門指檢是可以直接打開直腸痛的一扇“視窗”。在消毒衛生的情況下自己也可對自己進行指檢,取下蹲位,將手指儘量向上,最大範圍內“搜尋”,發現腫塊即為可疑。這時,即可前往醫院作進一步的確診。

危害

引起便秘

直腸惡變引起的便秘有什麼表現
直腸惡變在大腸惡變中占很大比例,約占70%-75%。由於直腸惡變的發病率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關鍵。便秘往往是直腸惡變的一個早期症狀。由於惡變組織在直腸形成腫物可引起直腸狹窄,或病變侵犯了直腸黏膜,引起排便反射受損,可使糞便排出障礙,發生便秘。
直腸惡變
便秘網路圖
(1)此種便秘常伴有便血,糞便所帶的血多為鮮血,在糞便表面,量少。
(2)有時此種便秘患者還伴有直腸刺激症狀,如大便次數多,量少,便意頻繁,排便不盡,肛門下墜等。
(3)此種便秘有時見糞便變細或糞便條一側有溝,要注意直腸內有占位病變的可能。直腸惡變晚期,便秘症狀非常突出,便量少,帶血,經常在廁所蹲幾十分鐘亦不易排出糞便。且常伴全身症狀,如貧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及惡液質直腸指診是最便宜、有效的早期發現直腸惡變的方法,而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則直接能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近年來,直腸惡變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地都有上升的趨勢。而早期發現、早期就診是治療直腸惡變的關鍵。但是,由於直腸惡變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患者從發現症狀到就診,往往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失去了治癒的最佳時機。直腸惡變的早期症狀包括:
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次數增加或腹瀉、便秘)。
大便帶血(容易與痔混淆)或呈黑色。
③大便變細。
里急後重(大便後仍有便意)。
⑤間斷腹部絞痛。
專家回答,直腸惡變會發生便秘,一旦發現這些症狀,患者應儘快到醫院就診。

引起腹瀉

直腸癌為什麼腹瀉
有可能是因為疾病致消化系統功能減退,如種種消化腺分泌減少,胃腸道功能降低,影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導致腹瀉。而由於疾病引起的腹瀉,胃腸道充血,如結腸炎痢疾、消化道的各種癌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均可引起病人的慢性腹瀉慢性細菌性痢疾的大便外觀多為黏液性、膿血樣,也有糊樣或水瀉樣,鏡檢可見白細胞。大便培養出痢疾桿菌可明確病原診斷,多次大便培養可提高陽性率。慢性結腸炎的大便有黏液或膿血樣成分。鋇劑灌腸造影可見結腸狹窄、痙攣、僵硬等病變。纖維結腸鏡檢查可發現腸壁充血、水腫、潰瘍、糜爛,或息肉形成。腸道易激綜合徵大便除黏液外,一般無膿血便,多次大便檢查正常,X線鋇灌腸造影纖維結腸鏡檢均無器質性病變證據。該病是一種是結腸功能失調性疾病,與精神和情緒改變有關。慢性腹瀉結腸直腸癌的常見症狀之一,病人出現長期腹瀉時,一定要警惕腸癌的可能性。
下面介紹一下直腸癌為什麼腹瀉的幾種可能:
飲食不當,某些食物引起結腸過敏性反應,食物纖維過多,刺激結腸蠕動加快、加強而腹瀉。營養不良,煙酸缺乏引起腸道功能紊亂及結腸廣泛炎症。
藥物性腹瀉,如刺激腸道藥物,導瀉藥過量,廣譜抗生素引起的偽膜性腸炎等。
心理因素,當心理上突然受到強烈的打擊也可引起腹瀉。
直腸癌為什麼腹瀉的注意事項:
直腸惡變
內臟
飲食原則。宜進食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吸收、少渣少油的食物,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如飲食所含營養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時,應從腸道外補充營養。腹瀉嚴重時,可短期禁食,或吃清淡流質飲食,如米湯、麵湯、果汁等;恢復期吃少渣少油的半流食,如精細湯麵、稀粥等,止瀉後,吃軟食,如蛋羹、菜泥、瘦肉末、軟飯等。
臥床休息。腹瀉使營養大量流失,造成病人身體虛弱,為減少熱量消耗,需適當休息,必要時觀察血壓和皮膚彈性,注意有無脫水電解質失衡現象。
觀察大便色、性、味、量,儘早採集標本送驗,幫助診斷,及時治療。大便標本應新鮮,儘量選擇帶有膿血、黏液的部分。病人出現腹瀉時,不要盲目自行治療,應上醫院做鏡檢及細菌培養,必要時做鋇灌腸造影纖維結腸鏡檢查
補充水分。飲水量不夠時,可以補液防脫水,保持電解質平衡。
皮膚護理。保護會陰部及肛門周圍皮膚清潔乾燥,每次便後用溫水清洗,皮膚皺褶處用軟毛巾吸乾,必要時塗5%鞣酸軟膏以防皮膚破潰,肛門周圍的皮膚常因頻繁的稀便刺激發紅,可塗搽氧化鋅軟膏。嚴重者可每日兩次局部燈烤,每次20~30分鐘,以保持皮膚乾燥;稀便常流不止者,為保證皮膚完好和治療的進行,可暫用紗球堵塞肛門口,以防大便流出。

轉移擴散

添加直腸惡變轉移擴散有兩種:
1、淋巴轉移 直腸齒狀線以上的淋巴引流分上、中、下三組方向。向上沿直腸後淋巴結或骶前淋巴結經髂總血管旁淋巴結或系膜根部淋巴結達腹主動脈淋巴結。中組,向兩側延盆膈肌內側,經側韌帶內淋巴結擴散至髂內淋巴結而後上行。下組穿過盆膈肌經坐骨直腸窩內淋巴結向上達骼內淋巴結,向下穿越括約肌、肛門皮膚至腹股溝淋巴結。一般距肛緣8公分以上的直腸淋巴引流大部向上、中方向行走,但淋巴管被惡變細胞梗塞時也可向下引流。距肛緣8公分以下的直腸淋巴引流則大部分向下,故該段直腸的惡變腫的切除應連同肛門及其周圍脂肪一併清除。直腸惡變的淋巴轉移機會較結腸惡變多,且越向下端機率越高。
2、侵潤沿腸管縱軸上下侵潤的速度慢,侵潤距離小,較少超過惡變腫邊緣2~3公分。沿橫向侵潤比縱向稍快,約半年可侵潤腸管的1/4周,侵潤一周約需一年半至二年的時間,與其它消化道惡變相比也是比較慢的。此外,惡變向深部侵潤達全層之後可向鄰近組織及器官蔓延,並可與周圍組織臟器粘連固定。
直腸惡變要及早重視
從我國來看,大腸惡變中,特別是直腸惡變發病有上升趨勢。在開發中國家比較常見的是肝惡變、肺惡變、胃惡變等,跟經濟水平有一定的關係,在已開發國家常見的乳腺惡變、結直腸惡變,而在中國一直居高不下,正往上攀升。惡變的發病趨勢很嚴峻,值得政府、人民注意。現在的惡變發病首發是肺惡變,其次是胃和肝惡變,再其次是大腸惡變,發病率逐漸升高,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發病原因
一般來講,高脂肪飲食、肥胖,飲食中缺少粗纖維的食品等與大腸惡變發病有一定關係,另外煙和酒也占有一定的成分,但主要是肥胖和高脂肪的飲食。有些大腸惡變發病跟先天性的、多發性的結腸息肉有關係,大腸惡變與大腸的慢性炎症也有一定關係,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其發生大腸惡變的危險比同年齡組人群高5-11倍。
發現檢查
早期直腸惡變首先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便血,它和痔瘡的便血非常相象,經常是便後便紙上有血,這個時候需要特別注意,要去醫院檢查,因為很多人有痔瘡的問題,痔瘡的症狀和這個非常相似,所以這個時候如果由醫生來做肛門檢查或者做一個簡單的肛鏡,對直腸惡變診斷是非常有價值的。
另外有的時候對病情嚴重的病人來說,可能會有一個大便不通的表現或大便習慣的改變,包括大便可以變細。另外比如大便的習慣改變,比如原來一天一次大便,後來沒有什麼原因變成一天好幾次大便或者好幾天一次大便,這個時候要小心警惕有沒有直腸惡變的問題。另外有疼痛的問題,對直腸惡變來說腹痛不是非常常見,對晚期直腸惡變患者,有的時候因為侵犯了周圍的臟器,包括前列腺或者侵犯了周圍的骶骨可能有疼痛或者排尿疼痛的症狀,這個時候大家都要警惕直腸惡變的問題。
直腸惡變病人心理調護
直腸癌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恐懼心理、懷疑心理、悲觀絕望心理,煩躁、易怒。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制定了一整套心理護理措施,介紹如下:
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病房要注意保持空氣清新,布置合理,物品擺設有序,溫、濕度適宜,無噪音,使病人覺得像住在家裡一樣,消除他們對醫院的恐懼和陌生感。
區別不同情況,對病人適度保密病情。對病人的真實病情注意適度保密,尤其是對老年及缺乏醫學常識的人,以免病人過於緊張和恐懼,影響患者的康復。
換位思考,滿足病人心理需求。對持有懷疑心理的病人,我們滿足其做各種檢查的願望,耐心細緻地向病人說明有關情況。
撫慰病人,給予精神鼓勵。對消極絕望的病人,根據不同情況分析原因,給予他們精神安慰。除了做好精神調養和生活指導等服務性工作,還給病人講述一些治癒病例的治療過程和療養方法,使病人樹立信心,在精神上得到鼓勵,在治療上看到希望。
呵護重症病人。對需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需在手術前委婉地將該手術對病人造成的影響告訴病人,講解其必要性,使病人有心理準備。術後要精心護理,尊重病人。
注意術後情緒養護。病人術後一周內,尤其是發生糞便外溢的現象時,病人自我形象紊亂,常會產生一種生不如死的痛苦感,所以這一時期應儘量減少親戚朋友的探視,避免刺激病人。
態度端正,尊重病人。護士對病人應抱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一視同仁,不怕髒,不怕累,以自己飽滿的精神和熱情的態度來感染病人,主動與病人握手、交談。精心的護理可消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增強病人對護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做好病人家屬的思想工作,共同配合促進病人康復。家屬心情的好壞能直接影響病人的情緒,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與家屬的配合是分不開的。病人由於被病痛折磨,常將急躁情緒發泄到家人身上,而家人的辛苦和委屈又不能得到患者的認可,極易產生心理不平衡,對病人失去耐心,因此要非常注重家屬的思想工作,並在術前使他們對疾病和手術有一定的了解,勸導他們克制自己,與醫護人員配合,一起穩定病人的情緒,使病人早日康復。

注意要點

1.直腸惡變不要當做痔瘡治療
直腸惡變是指從齒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惡變,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惡變之一。但由於直腸惡變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當成痔瘡治療,這樣的誤診後果不堪構想!
痔瘡和直腸惡變有何區別?
直腸惡變與痔瘡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疾病.直腸惡變的臨床表現:排便習慣改變、肛門不適、下墜感、大便帶血、大便形狀異常、腹脹、腹痛、腹鳴.當晚期骶骨神經叢受侵犯,可發生肛門周圍的疼痛.
痔瘡和直腸惡變的出血不一樣,痔瘡引起的大便出血,出血顏色鮮紅;而直腸惡變的大便出血則是癌組織潰爛引起的,血色多污穢且帶有腥臭味.所以,如果發現大便出血,千萬不能拖,如果自己分不清,就該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治療.
由於痔瘡和直腸惡變的發病部位相似,二者臨床診斷常相混,錯誤的診斷並非少見,把肛門直腸症狀的疾患診斷為痔,延誤直腸惡變的治療.診斷另一錯誤是某些肛門出血症狀的直腸惡變病,誤診為痔瘡.尤其二者伴存時,檢查發現有痔後,即滿足痔的診斷和治療,而長時間不能得出全面的正確診斷.如果對初步印象為痔的患者,仔細詢問病史、認真檢查,就可以防止許多診斷上的錯誤.
2.大便變細是直腸癌的信號
大便變細的原因,排除飲食結構或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外,痔瘡、直腸癌和直腸息肉都可能導致大便變細。
痔瘡導致大便變細:痔瘡是指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周圍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主要症狀為便血、如果伴有血栓會發生疼痛,同樣痔核增大後可導致大便變細。
直腸癌導致大便變細:直腸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人群。早期常無明顯症狀。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常伴有血液、粘液,與濃液有粘連,而且大便習慣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的次數增多,大便變細,肛門常有刺激症狀,常想大便,就是平時所說的里急後重現象。直腸癌患者還會出現全身症狀的改變,如短期內明顯消瘦、貧血等。
臨床上,常有把早期直腸癌誤當作痔瘡,從而失去了最佳治療機會的。因此,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大便變細,且持續不能恢復正常,又沒有正常的解釋時,要及時去醫院做檢查。

術前術後護理

1、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需作永久性人工肛門時,會給病人帶來生活上不便和精神上的負擔,應關心病人,講明手術的必要性,使其能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
(2)加強營養,糾正貧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儘量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於消化的少渣飲食,以增加對手術的耐受力。
(3)充分的腸道準備,以增加手術的成功率與安全性。
(4)術前3日給腸道抗生素抑制腸道細菌,預防術後感染。
(5)術前3日給流質,術前1日禁食,以減少糞便和容易清洗腸道。
(6)術前1日根據病情行全腸道灌洗,同時應觀察灌洗效果。
2、術後護理
(1)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徵及病情變化,觀察傷口滲血情況。
(2)術後禁食、胃腸減壓至腸蠕動恢復後可進食。飲食應循序漸進。
(3)保持引流通暢,並遵醫囑定時沖洗引流管
(4)長期置尿管者,應每日清洗尿道口,預防尿路感染
(5)作好人工肛門的護理。
哪些人會得大腸癌
大腸癌是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的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年齡一般在50~70歲之間,只有5%左右低於30歲,男性比女性多。大腸癌指的是發生在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的癌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各種惡性腫瘤中排行第三。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病呈顯著上升趨勢,僅上海在20年間發病率就增加了2~3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患大腸癌的比例在增加。到目前為止,大腸癌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只是知道主要有飲食因素,並與癌前疾病及其他疾病有明顯的關係,因此,患這些疾病的人被列為大腸癌的高危人群。所以,從預防和早期診斷的角度來了解這些疾病和易患人群,是很有好處的。
1.大腸息肉息肉是從腸黏膜上長出來的一種贅生物,大小、形狀、數目、部位各異。患者中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較多,隨著年齡的增加息肉也在增多,依靠結腸鏡即可確診此病。息肉究其來源主要分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兩大類。已知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多發性的和直徑大於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變危險性較大,被稱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必須摘除乾淨;即便已經根治了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也要定期複查,以觀察是否復發。
2.潰瘍性結腸炎:不是一般說的結腸炎,而是以反覆發作的膿血便為主要症狀,結腸鏡檢可見“口瘡”樣潰瘍的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癌變的幾率比正常人高5~10倍,特別是未成年時就發病,而且病變一直在活動、病變範圍廣泛、病程在5年以上的人,癌變危險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明顯增多,由此引發的癌症患者也在增多。
3.日本血吸蟲病:該病流行於我國南方長江以南地區。血吸蟲的蟲卵長期存在於大腸黏膜中刺激腸黏膜而導致癌變。血吸蟲病重災區與無此病地區相比,大腸癌的檢出率要高12.3倍。
4.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者子宮、卵巢癌患者常要接受放療,其直腸癌的發生率比常人高出4倍,尤其是放療10年後、放療劑量較大的患者。
5.以前患過大腸癌者:約2%~11%的大腸癌患者在治療了第一個癌灶後又發生第二個原發大腸癌灶(不是復發),這被稱為異時多發。所以說,患者不要因已經治療過就高枕無憂,而要定期複查。以往接受過卵巢癌、乳腺癌手術,或施行過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的人也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
6.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家族史者高3倍,除遺傳因素外,可能與相同的飲食習慣有關。
7.其他膽囊切除術後的病人,小腸吻合術後的病人,石棉加工業與紡織業的工人也是高危人群。
為什麼直腸癌容易誤診
據有關資料統計,直腸癌的誤診率為30%,這必須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造成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腸癌最容易被誤診為內痔出血、息肉出血、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直腸炎症等,有70%的病人在確診為直腸癌以前,曾接腸炎、痔核治療,40%患者曾經過痔的手術治療,這些數據是很驚人的。
直腸癌的誤診率如此之高,主要是對30歲以下的直腸癌病人警惕性不夠,僅限於部分檢查結果,或檢查到“痔”就不再作進一步檢查,對直腸內發生的癌前病變,如息肉、潰瘍等未能及時治療,而發展成癌症。特別要
提醒的是,這些疾病中,因沒有進行直腸指診以致漏診、誤診的不少。直腸指診是診斷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80%以上的直腸癌均可以在直腸指診時觸及。
誤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對青壯年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貧血、食欲不振警惕性不夠,青壯年大腸癌往往表現為惡性程度高、病程發展快、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明顯等特點,預後不良。所以一旦誤診,將會給病人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直腸惡變引起的便秘症狀
直腸惡變引起的便秘症狀,直腸惡變在大腸惡變中占很大比例,約占70%-75%。由於直腸惡變的發病率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關鍵。便秘往往是直腸惡變的一個早期症狀。由於惡變組織在直腸形成腫物可引起直腸狹窄,或病變侵犯了直腸黏膜,引起排便反射受損,可使糞便排出障礙,發生便秘。
1、此種便秘常伴有便血,糞便所帶的血多為鮮血,在糞便表面,量少。
2、有時此種便秘患者還伴有直腸刺激症狀,如大便次數多,量少,便意頻繁,排便不盡,肛門下墜等。
3、直腸惡變引起的便秘有時見糞便變細或糞便條一側有溝,要注意直腸內有占位病變的可能。直腸惡變晚期,便秘症狀非常突出,便量少,帶血,經常在廁所蹲幾十分鐘亦不易排出糞便。且常伴全身症狀,如貧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及惡液質直腸指診是最便宜、有效的早期發現直腸惡變的方法,而直腸鏡及乙狀結腸鏡則直接能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補鈣也能防治腸惡變
最近的研究證明,每天補鈣1.25g,能逆轉細胞的異常增殖狀態。據分析,其機理是鈣能結合脂肪酸和膽汁酸,並能直接抑制惡變細胞的增殖。
科學家很長時間以來就在研究鈣與結腸直腸惡變的相關性問題。他們在調查中發現,在飲食含鈣較低的軟水人群中,結腸直腸惡變的發病率較正常人群略高,而經常食用高鈣和高維生素d食物的人群,結腸直腸惡變的發病率則比正常人群低。動物試驗發現,服用略高於一般劑量的鈣,對試驗對象沒有任何副作用,而且還防止高血壓和骨質疏鬆。
為什麼直腸惡變容易誤診?
據有關資料統計,直腸惡變的誤診率為30%,造成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腸惡變最容易被誤診為內痔出血息肉出血、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直腸炎症等,有70%的病人在確診為直腸惡變以前,曾接腸炎、痔核治療,40%患者曾經過痔的手術治療,這些數據是很驚人的。直腸惡變的誤診率如此之高,主要是對30歲以下的直腸惡變病人警惕性不夠,僅限於部分檢查結果,或檢查到痔就不再作進一步檢查,對直腸內發生的惡變前病變,如息肉、潰瘍等未能及時治療,而發展成惡變症。特別要提醒的是,這些疾病中,因沒有進行直腸指診以致漏診、誤診的不少。直腸指診是診斷直腸惡變最重要的方法,80%以上的直腸惡變均可以在直腸指診時觸及。誤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對青壯年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貧血、食欲不振警惕性不夠,青壯年大腸惡變往往表現為惡性程度高、病程發展快、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明顯等特點,預後不良。所以一旦誤診,將會給病人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直腸惡變和痔瘡有什麼區別?
你了解直腸惡變和痔瘡嗎?你知道直腸癌和痔瘡有什麼區別?
1、痔瘡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而直腸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
2、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這是因排便時擦傷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因此與糞便不相混合,更沒有粘液存在。而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則常混有血液、粘液和濃液,而且大便的習慣會明顯改變。大便的次數增多,還伴有里急後重的感覺。倘用藥後腹瀉仍不能減輕,便應該特別留意了。
3、用手指伸入肛門內檢查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大部分的痔瘡和直腸癌都是發生於手指可以觸及的部位。如果用手指由肛門伸入觸之,感到內部有一些凸起的小粒則為痔瘡。如果感到腸內有菜花硬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並發現腸腔狹窄得僅能容納一個手指;檢查後,指套上沾有血液、濃液和粘液者,則極可能患上了直腸癌,應該快去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治療機會。
腸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腸癌的高危人群採用直接結腸鏡普查。一般講,腸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如下:
1、第一代直系親屬中60歲前患過結腸腺瘤或55歲前患過結腸癌者,可採用一般危險人群的篩檢策略,但應從40歲開始篩檢。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員中的每一位應接受遺傳學檢查,了解他們是否為基因攜帶者(第5號染色體長臂上的APC基因突變)。若為攜帶者,應每年進行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一旦有多發息肉應預防性切除全結腸。這種患者50歲以後的癌變率幾乎100%。
3、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癌家族成員,應從20歲開始隨訪,每1~2年行全結腸鏡檢查1次,40歲以後每年檢查1次。觀察結果表明,基因攜帶者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從20歲開始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發展為癌。
4、本人有大腸腺瘤病史,結腸鏡檢查如發現多發腺瘤或1個>1cm的腺瘤,應1~3年查一次腸鏡;如果是單個小於0.5cm的腺瘤,可5年後複查腸鏡。
5、本人患過大腸癌:術後第1年進行1次全結腸鏡檢查,如正常,3年後再查;再次複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任何一次腸鏡檢查發現腺瘤,則應按腺瘤進行監視檢查。
6、本人患炎性腸病多年不愈、病變範圍較廣的潰瘍性結腸炎,應在患病8年後,每1~2年檢查一次全結腸鏡;如病變僅累及左半結腸,可以在患病15年後進行監視檢查。
痔瘡頻發原是直腸癌
60多歲的張老,這半年來發現自己的大便時,會頻繁出血。張老本身患有痔瘡,他以為是入冬以來,天氣乾燥,大便乾結引起的痔瘡出血,也就沒有當一回事,只是局部用了點痔瘡膏。大概也用了半個月,“痔瘡”根本沒有好轉。便血仍是頻繁有,張老這才有些擔心,趕緊到醫院外科一查才知,頻繁便血根本不是痔瘡,而是直腸部位長了個腫瘤。據張老說,以前痔瘡發作的時候,也出現過大便時出血,有時是滴出或者噴出,用過痔瘡藥膏後,症狀就緩解很多,大便時沒有腹痛,平時一天一兩次,就這半年來,大便時經常出血,大便的顏色呈暗紅色,次數比以前多,一天大概會有三四次。
接下來,醫生給張老做了肛門直腸檢查,發現直腸中段距肛門入口處有一個呈的菜花樣腫塊,有血跡沾到指套上。此外,檢查確實發現王伯有混合痔,但檢查痔瘡卻沒有發現出血。
通過結腸鏡活檢發現,“菜花樣腫塊”其實是一個正在惡化中的腫瘤,學名叫“直腸管狀腺癌”,就是這個癌塊使得王伯反覆出現血便。幸好發現得比較早,癌細胞尚未擴散。醫生為張老做手術切除。因為確診及時,張老的直腸癌尚在早期階段,還沒有發生擴散,及時手術是可以治癒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