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水泄
- 中醫病名:水瀉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常見病因:脾胃虛弱,感寒停濕及熱迫腸胃
綜述,症狀,辨證論治,暑月水瀉(《驗方新編》卷五),外感濕瀉(《症因脈治》卷四),脾虛泄瀉(《症因脈治·脾虛泄瀉》),胎前寒瀉(明·趙獻可《邯鄲遺稿》),小兒熱瀉(《嬰童百問》),飲食治療,飲食治療目的,飲食治療原則,預防,
綜述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濕飲留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脹下利,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名水瀉。”《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九:“若腸胃虛弱受於氣,或飲食生冷傷於脾胃,大腸虛寒,故成水瀉也。”可用藿香正氣散、苓姜術桂湯、胃苓湯、香連散等方。濕瀉、寒瀉、熱瀉等均可表現為水瀉。
症狀
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辨證論治
暑月水瀉(《驗方新編》卷五)
【病理病因】因感受暑濕之邪,內侵腸胃所致。
【治法】清暑利濕
【方劑】四苓散加木瓜、木通、車前子。
外感濕瀉(《症因脈治》卷四)
【症見】水瀉腸鳴,腹反不痛,或嘔而不渴,身重身痛,脈多濡軟,或細澀,或浮緩。
【病理病因】濕邪外侵,脾氣不運所致。
【治法】祛濕、利小便。
脾虛泄瀉(《症因脈治·脾虛泄瀉》)
【症見】“脾虛泄瀉之證,身弱怯冷,面色萎黃,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飲食,時時瀉薄。”其脈多虛濡或沉緩。
【病理病因】脾氣虛,或病後過服寒涼,或飲食失節,或勞倦傷脾所致。
【治法】溫運健脾
胎前寒瀉(明·趙獻可《邯鄲遺稿》)
⑴脾腎陽虛者:
【症見】臍下作痛,喜暖喜按,腸鳴即瀉,腹脹畏寒肢冷。
【病理病因】多因孕後脾腎陽虛,或外受風寒,或內傷飲食生冷,損傷脾腎,以致腎陽不能上蒸脾土,運化失職,傳導失司所致。
【治法】溫陽健脾止瀉
⑵外感風寒者:
【症見】泄瀉清稀,腹痛腸鳴,或肢體酸痛,或畏寒發熱。
【治法】祛風散寒止痛
【方劑】胃苓湯。
⑶飲食生冷者:
【症見】腹痛瀉下酸臭,腹脹痞滿,噯氣腐臭。
【治法】消食導滯止瀉
小兒熱瀉(《嬰童百問》)
【症見】“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伴有陣陣腸鳴腹痛,煩躁啼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
【治法】苦寒瀉熱
【方劑】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飲食治療
飲食治療目的
預防並糾正水及電解質平衡失調;供給充足營養,改善營養狀況。避免機械性及化學性刺激,使腸道得到適當休息,有利於病情早日恢復。
飲食治療原則
⑴怠性腹瀉飲食治療
①急性期禁食:急性水瀉期需暫時禁食,使腸道完全休息。必要時由靜脈輸液,以防失水過多而脫水。
②清淡流質飲食:不需禁食者,發病初宜給清淡流質飲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湯、薄麵湯等,以鹹為主。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產氣的流質飲食。有些患者對牛奶不適應,服牛奶後常加重腹瀉。
③根據病情調整飲食:排便次數減少,症狀緩解後改為低脂流質飲食,或低脂少渣、細軟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如大米粥、藕粉、爛麵條、面片等。
④飲食選擇:腹瀉基本停止後,可供給低脂少渣半流質飲食或軟食。少量多餐,以利於消化;如麵條、粥、饅頭、爛米飯、瘦肉泥等。仍應適當限制含粗纖維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後逐漸過渡到普食。
⑤補充維生素:注意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補充,如鮮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湯等。
⑥飲食禁忌:禁酒,忌肥肉,堅硬及含粗纖維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點心及冷飲等。
⑵慢性腹瀉飲食治療
①低脂少渣飲食:每天脂肪40g左右,過多不易消化並加重胃腸道負擔,刺激胃腸蠕動加重腹瀉。故植物油也應限制,並注意烹調方法,以蒸、煮、氽、燴、燒等為主,禁用油煎炸、爆炒、滑溜等。可用食物有瘦肉、雞、蝦、魚、豆製品等。注意少渣,粗纖維多的食物能刺激腸蠕動,使腹瀉加重,當腹瀉次數多時最好暫時不吃或儘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給予鮮果汁、番茄汁以補充維生素;少渣飲食可減少腸蠕動、減輕腹瀉,故宜進食細掛麵、粥、爛飯等。
②高蛋白高熱能: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覆發作,影響食物消化吸收,並造成體內貯存的熱能消耗。為改善營養狀況,應給予高蛋白高熱能飲食,並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增加過快,營養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腸道負擔。可供給蛋白質lOOg/d左右,熱能10.46~12,55MJ(2500~3000kcal)。
3.禁忌食物:如粗糧、生冷瓜果、冷拌萊等,含粗纖維多的韭菜、芹菜、榨菜等;堅硬不易消化的肉類如火腿、香腸、醃肉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芥末、辣椒粉,以及肥肉、油酥點心等高脂肪食物。
預防
注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餵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