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脾胃

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

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胃
  • 方式:食物轉化
  • 特點:脾胃乃後天之本
  • 對象:飲食不節、過食肥膩、憂思過度
疾病簡介,重要性,生理功能,胃簡介,介紹,主受納,主通降,關係,脾胃保養,按摩養脾,

疾病簡介

中醫中的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脾胃 pí wèi ㄆㄧˊ ㄨㄟˋ
(1).胃主消化,舊說脾有助胃消化的功能,故每並稱。
《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雲笈七籤》卷三六:“﹝仲秋﹞是月肝藏少氣,肺藏獨王,宜助肝氣,補筋,養脾胃。”
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鮮于同 ﹞回歸寓中多喫了幾杯生酒,壞了脾胃,破腹起來。”
(2).比喻人的脾氣、性格;習性。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他們覺得這文章正合他們的脾胃,說出了一些他們可以感到而不能體味的苦悶。”
馬烽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三七回:“ 孫老漢見 李有紅 做事爽快,就有五分合了脾胃。”
草明 《乘風破浪》十八:“劉明智這才算已摸準了 陳家駿 的脾胃:別看他不太懂技術,但是他會抓問題。”
(3).便宜;隨心趁意。
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但是贖身孤老要歇時,別的客只索讓他,十夜五夜,不論宿錢;後來若要娶他進門,別不費財禮,又有這許多脾胃處。”
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揚州城中那個不曉得 杜子春 是個大財主,纔說得聲,東也送至,西也送至,又落得幾時脾胃。”

重要性

中醫的藏象學說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所以說脾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認為人體的氣血(相當於我們所說的能量)是由脾胃將食物轉化而來的。又說脾胃是“後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
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長大以後學習、工作、娛樂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轉化為氣血能量。

生理功能

(1)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飲食物) 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 運化水谷,即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是,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問·經脈別論》說的“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和“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等等,都是說明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全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脾的這種生理功能,也即是《素問·厥論》所說的“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作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運化水液 運化水液,也有人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飲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多屬於液態狀物質,所謂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停滯,也就能防止、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這也就是脾虛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運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運化功能的兩個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離。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實際上是對飲食營養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義,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所以,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穀人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著重要意義。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要善於保護脾胃;如在患病時,針對病情進行忌口,用藥時也要顧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為“後天之本” 在防病和養生中的具體體現。
(2)主升清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所謂“升清”的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又說“脾氣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升和降是臟腑氣機的一對矛盾運動。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濁相對而言,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恆定於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吸收和正常輸布,正如李東垣所強調的脾氣升發,則元氣充沛,人體始有生生之機;同時,也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若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病症。
(3)主統血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難經·四十二難》說:“脾裹血,溫五臟。”這裡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實際上也就是指脾有統血的功能。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如沈目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之所以能統血,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而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氣的固攝功能減退,而導致出血。但是,由於脾主升清,脾氣主升,所以在習慣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稱作脾不統血
脾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志為思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如(靈樞·本神》說:“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思,雖為脾之志,但亦與心主神明有關,故有“思出於心,而脾應之”之說。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影響氣的正常運動,導致氣滯和氣結,所以《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從影響臟腑生理功能來說,最明顯的是脾的運化功能,由於氣結於中,影響了脾的升清,所以思慮過度,常能導致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
(2)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它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於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故有涎出於脾而溢於胃之說。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3)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這是由於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才能使肌肉發達豐滿,臻於健壯,正如《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所說:“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因此,人體肌肉的壯實與否,與脾胃的運化功能相關,脾胃的運化功能障礙,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萎弱不用。這也是《素問·痿論》所說:“治痿獨取陽明”的主要理論依據。
四肢與軀幹相對而言,是人體之末,故又稱“四末”。人體的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等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四肢的營養輸送,全賴於清陽的升騰宣發,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實四肢。”主運化和升清,因此,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充足,而活動也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清陽不升,布散無力,則四肢的營養不足,可見倦怠無力,甚或萎弱不用。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說明四肢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關。
(4)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開竅於口,系指飲食口味等與脾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口味的正常與否,全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也即是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是否正常。脾胃健運,則口味正常,而增進食慾。所以《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口談無味、口甜、口膩、口苦等口味異常的感覺,從而影響食慾。
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由於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不但是全身氣血狀況的反映,而且實際上也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狀態的反映。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胃簡介

介紹

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中部稱中脘,即胃體的部位;胃的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主受納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如《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容納於胃中的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所以,胃雖有受納與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飲食營養和脾胃對飲食水谷的運化功能,對於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所以《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說明胃氣之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臨床上診治疾病,亦十分重視胃氣,常把“保胃氣”作為重要的治療原則。故《景岳全書·雜證謨·脾胃》說:“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

主通降

胃為“水谷之海”,飲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行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由於在藏象學說中,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機體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
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不僅可以影響食慾,而且因濁氣在上而發生口臭、脘腹脹悶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結等症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濁氣在上,則生真脹。”若胃氣不僅失於通降,進而形成胃氣上逆,則可出現暖氣酸腐、噁心、嘔吐、呃逆等症。

關係

與胃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氣升,則水谷之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屬燥,脾屬濕,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兩髒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方能完成飲食物的傳化過程。故《臨證指南醫案》又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
由於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繫,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可出現食少,嘔吐,噁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響及脾的升清與運化,可出現腹脹泄瀉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真脹。”這是對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證的病理及臨床表現的概括。

脾胃保養

要預防脾胃疾病,關鍵在於保護脾胃正常功能的運轉。因此平時應注意保養脾胃:
一、情感因素對食慾、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二、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的關鍵。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三、注意冷暖。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泄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四、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適當的體育鍛鍊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還可在每晚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雙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約40~ 5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養脾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春、夏、長夏、秋、冬中五季分別對應著養人體的肝、心、、肺、腎。由於脾五行屬土,居中央,所以養脾不僅僅在長夏這個季節,而是一年中的每一個季節都要將養脾胃放在首位。“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養護脾胃是防病、保健的根本,在這裡我們介紹幾個自我按摩簡單有效的養脾胃的方法。
方法一:雙手疊加,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雙手疊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臍,微微顫動腹部1~3分鐘,頻率為每分鐘120~180次。
方法三:雙手叩打帶脈3~5分鐘,即雙手握拳,叩打腰部兩側,以自身耐受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內側緣、小腿內側脛骨內側緣自下而上推足太陰脾經路線,每次10遍,之後點按太白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處、陰陵泉位於膝關節內側,脛骨內側髁凹陷處及壓痛點各半分鐘。
方法五:沿足陽明胃經小腿路線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側,重點點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處、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及壓痛點。
方法六:點揉中脘位於肚臍上方4指處、內關穴位於腕掌側,腕橫紋中央上約兩拇指的距離各1~3分鐘。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對於功能性胃腸疾病有一定療效,但對於器質性疾病如腫瘤、潰瘍病等,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以防貽誤病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