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

崩漏,中醫病名。是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發生嚴重失常的病證,其發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可發生在月經初潮後至絕經的任何年齡,足以影響生育,危害健康。屬婦科常見病,也是疑難急重病證。相當於西醫病名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崩漏
  • 相關西醫疾病: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
  • 疾病分類:婦科
  • 發病部位:腹腔
  • 主要病因:脾虛、腎虛、血熱血瘀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針灸治療,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歷史文獻,

名詞解釋

崩漏是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發生嚴重失常的病證,其發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崩與漏雖出血情況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兩者常互相轉化,如崩血量漸少,可能轉化為漏,漏勢發展又可能變為崩,故臨床多以崩漏並稱。

歷史沿革

1. 歷代醫著對崩漏論述不斷深化。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內經·素問·陰陽別論》首 先指出:“陰虛陽搏謂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勢急的婦科血崩證。
2. 漢代《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症病,又兼受 孕,症痼害胎下血流不止,以及瘀阻沖任、子宮之病機、治法及方藥。在同篇的膠艾湯證中,對漏下、半產後續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種不同情況所致的陰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鑑別,並以膠艾湯異病同治之。又在《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中指出婦人年五十,病下血數十日不止,溫經湯主之,是沖任虛寒兼瘀熱互結導致更年期崩漏的證治。此外,本篇還記載“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和以脈診斷半產漏下。《內經》論崩和《金貴要略》論漏下,為後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礎。
3. 金元時代李東垣在《蘭室秘藏》論崩主脾腎之虛,有認為“腎水陰虛,不能鎮受胞 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 明代醫家對崩漏的認識較為深刻,如方約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 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還其舊”。後世醫家繼承並發展了三法的內涵。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又指出“止崩之藥不可讀用,必須於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創 制了治療氣虛血崩昏暗的“固本止崩湯”和治血瘀致崩的“逐瘀止血湯”,均為後世常用。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的功能性子宮出血所出現的陰道出血,屬崩漏範疇。崩漏是婦女月經病中較為嚴重複雜的一個症狀。西醫中需排除生殖器腫瘤、炎症或全身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引起的陰道出血。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嚴重失調。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使子宮藏泄失常。

病機

1. 脾虛:素體脾虛,或勞倦思慮、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虛血失統攝,甚則需而下陷, 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發為崩漏。
2. 腎虛:先天腎氣不足,或少女腎氣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勞多產損傷腎氣,或久病 大病窮必及腎,或七七之年腎氣漸衰,天癸漸竭,腎氣虛則封藏失司,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
3. 血熱:素體陽盛血熱或陰虛內熱,或七情內傷,肝鬱化熱,或內蘊濕熱之邪,熱傷 沖任,迫血妄行,發為崩漏。
4. 血瘀:七情內傷,氣滯血瘀,或灼熱、寒凝、虛滯致瘀;或經期、產後余血未淨而 合陰陽,內生瘀血、或崩漏日久,離經之血為瘀。瘀阻沖任、子宮,血不歸經而妄行,遂成崩漏。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崩漏病特指月經周期紊亂,陰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見於青春期、更年期婦女,檢查未發現腫瘤等病變。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現陰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1)陰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捫及腫塊者,多為石瘕。
(2)確診妊娠,陰道出血,可見於胎漏或異位妊娠。
(3)產後陰道出血,量多者分為新產出血、 血崩、晚期產後出血;量少淋漓不盡者,為產後惡露不絕。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熱者,應考慮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於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期)出現少量陰道出血,且白帶增多者,為經間期出血。
(6)因損傷所致陰道出血,有損傷原因可查,稱女陰損傷。
(7)伴全身多處出血而出血難止,不發熱者,可能為血溢病。
(8)中老年婦女陰道時有出血,帶下臭穢或夾血絲者,應疑及胞宮癌等之可能。
3.常規婦科。產科檢查,應作為必備診斷。
4.血常規、血液生化檢查,必要時可作脊髓液、細胞培養等檢查。
5.腹部X線攝片、B超、CT掃描等,能幫助確定病位和明確診斷。

病證鑑別

1. 月經先期、月經過多、月經延長 月經先期是周期縮短,月經是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是行經時間長。這種周期、經期、經量的各自改變與崩漏的周期、經期、經量的同時嚴重失調易混淆,但上述之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經期和經量可作鑑別。
2. 月經先後無定期 主要是周期或先後,即提前或退後7天以上2周以內,經期、經量基本正常。
3. 經間期出血 崩漏與經間期出血都是非時而下,但經間期出血發生在兩次月經的中間,頗有規律,且出血時間為2-3天,不超過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經期、經量的嚴重失調,出血不止。
4. 生殖器腫瘤出血、生殖系炎症(宮頸息肉、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 臨床可表現為如崩似漏的陰道出血,必須通過婦科檢查或B超、MRI檢查,診斷性刮宮,可以明確診斷以鑑別。
5. 外陰陰道傷出血 如跌倒仆傷、暴力性交等,可通過詢問病史和婦科檢查鑑別。
6. 內科血液病 內科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在來經時可由原發內科血液病導致陰道出血過多,甚則暴下如注,或淋漓不盡。通過血液分析、凝血因子的檢查或骨髓細胞的分析不難鑑別。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崩漏以無周期性的陰道出血為辨證要點,臨證時結合出血的量、色、質變化和全身證候辨明寒、熱、虛、實。

治療原則

治療應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的久暫,採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運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復舊即是調理善後。崩漏在血止之後,應理脾益腎以善其後。總之,塞流、澄源、復舊有分別,又有內在聯繫,必須結合具體病情靈活運用。

證治分類

1.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斷,血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酸膝軟,手足心熱,顴赤唇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虛火內熾,熱伏沖任,迫血妄行,故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斷;陰虛內熱,故血色鮮紅,質稠;腎陰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榮空竅,故頭暈耳鳴;精虧血少,不能濡養外府,故腰腿酸軟;陰虛內熱,則手足心熱;虛熱上浮,則顴赤唇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證。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固沖止血。
代表方:加減蓯蓉菟絲子丸( 《中醫婦科治療學》 )加黨參、黃芪、阿膠。
常用藥:熟地黃、肉蓯蓉、覆盆子、當歸、枸杞子、桑寄生、菟絲子、艾葉。
2.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盡,色淡質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腎陽虛衰,沖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經亂無期,經血量多,淋漓不斷;腎陽不足,經血失於溫煦,故色淡質稀;腎陽虛衰,外府失榮,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於溫化,故小便清長;腎陽虛不能上溫脾土,則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弱,也為腎陽不足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助陽,固沖止血。
代表方:右歸丸( 《景岳全書》 )加黨參、黃芪、三七。
常用藥:制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枸杞、菟絲子、鹿角膠、當歸、杜仲。
3.脾虛型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斷,色淡質稀,神疲體倦,氣短懶言,不思飲食,四肢不溫,或面浮肢腫,面色淡黃,舌淡胖,苔薄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氣虛陷,沖任不固,血失統攝,故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斷;脾虛氣血化源不足,故經色淡而質稀;脾虛中氣不足,故神疲體倦,氣短懶言;脾主四肢,脾虛則四肢失於溫養,故四肢不溫;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職,則不思飲食;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水濕泛溢肌膚,故面浮肢腫。面色淡黃,舌淡胖,苔薄白,脈緩弱,也為脾虛之象。
治療法則:補氣攝血,固沖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湯( 《傅青主女科》 )。
常用藥: 人參、黃芪、白朮、熟地黃、當歸、黑姜。
4.血熱型(濕熱)
主要證候:經來無期,經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難止,血色深紅,質稠,口渴煩熱, 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實熱內蘊,損傷沖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經來無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難淨;血為熱灼,故血色深紅質稠;口渴煩熱,舌紅苔黃,脈滑數均為實熱內蘊之象。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代表方:清熱固經湯( 《簡明中醫婦科學》 )。
常用藥:黃芩、焦梔子、生地黃、地骨皮、地榆、生藕節、阿膠、陳棕炭、龜甲、生甘草
5.虛熱型
主要證候:經來無期,量少淋漓不盡或量多勢急,血色鮮紅,面色潮紅,煩熱少寐,咽乾口燥,便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內熱, 熱擾沖任血海,經來無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勢急;熱灼傷陰血,其色鮮紅,面頰潮紅,煩熱少寐,口乾便結,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徵。
治療法則:養陰清熱,固沖止血
代表方:上下相資湯( 《石室秘錄.燥證門》 )。
常用藥:人參、沙參、玄參、麥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黃、山茱萸、車前子、牛膝。
6.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淨,或停閉數月又突然崩中,繼而漏下,經色黯有血塊;舌質黯紫或尖邊有瘀點,脈弦細或澀。
證候分析:瘀滯沖任,血不循經,故經血非時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斷;沖任阻滯,經血運行不暢,故血色紫黯有塊,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或弦澀有力,也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祛瘀,固沖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湯或將軍斬關湯
方藥:生地黃、大黃、赤芍、丹皮、當歸尾、枳殼、龜甲、桃仁

針灸治療

治療原則:血熱內擾、氣滯血瘀者清熱涼血、行氣化瘀,只針不灸;腎陽虧虛、氣血不足者溫腎助陽、補氣攝血,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以足太陽經腧穴為主。
穴位:關元、三陰交、隱白、血海、膈俞。
加減:血熱內擾加大墩、行間、期門清泄血中之熱;氣滯血瘀加合谷、太沖理氣化瘀;腎陽虛加灸氣海、命門溫補下元;氣血不足加灸脾俞、足三里補氣攝血、養血調經。

轉歸預後

崩漏的預後與治療和發育有關。
青春期崩漏隨發育漸成熟,腎—天癸—沖任—胞宮軸協調,最終可建立正常排卵的月經周期;少數發育不良或治療不規範者,易因某些誘因而復發。
生理期崩漏,正值生殖旺盛,有部分病者有自愈的趨勢,大多可恢復或建立正常排卵周期,達到經調而後生育。亦有少數患者,子宮內膜生長周期過長而伴發不孕症,有轉變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
更年期的崩漏療程相對較短,止血後健脾補血消除虛弱症狀、少數須手術治療,並注意排除惡性病變。

預防調護

崩漏是可以預防的,重視經期衛生,儘量避免或減少宮腔手術,及早治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月經先期等出血傾向的月經病,以防發展成崩漏。崩漏一旦發生,必須遵照“塞流、澄源、復舊”的治崩三法及早治療,並加強鍛鍊,以防復發。崩漏調攝,首重個人衛生,防止感染,其次調節飲食增強營養,最後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

歷史文獻

《濟陰綱目·論崩漏雜治法》曰:“丹溪云:崩漏有虛有熱,虛則下溜,熱則通流。”
漏下之病名出《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婦人有漏下者”。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有“漏下候”。
崩中之病名出《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崩中出血”。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有“崩中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