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背著洋娃娃

妹妹背著洋娃娃

《妹妹背著洋娃娃》又名《花園裡的洋娃娃》是周伯陽兒歌作品的代表作是發表於1952年3月“新選歌謠”。該首歌曲連同另一首知名歌謠《木瓜》,經作曲家蘇春濤譜曲後更被採用,成為台灣小音樂教科書的範例作品,分別收錄於一年級及五年級課程中。(李魁賢《台灣詩人作品論》,名流出版社。)其改編的恐怖版本被網友評為世界十大禁曲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妹妹背著洋娃娃
  • 作詞:李東輝
  • 作曲:TV動畫『舞-HiME』
  • 插入歌:《It's only the fairy tale》
  • 改編自:童謠《妹妹背著洋娃娃》
  • 演唱:阿牛
歌曲演變,改版歌曲,網路歌曲,歌曲歌詞,歌曲背景,版本一,版本二,版本三,

歌曲演變

《妹妹背著洋娃娃》也曾被著名歌手阿牛演唱過,收錄於專輯《無尾熊抱抱》中。另外也有歌手將之改編成流行歌曲,如江美琪的《妹妹》、曹格的《妹妹要快樂》。
《花園裡的洋娃娃》
妹妹背著洋娃娃
走到花園來看花
娃娃哭了叫媽媽
花上蝴蝶笑哈哈
姐姐抱著洋娃娃
走到花園來玩耍
娃娃餓了叫媽媽
樹上小鳥笑哈哈

改版歌曲

較之《花園裡的洋娃娃》,《妹妹背著洋娃娃》如今流傳更廣。
妹妹背著洋娃娃
走到花園來看花
娃娃哭了叫媽媽
樹上小鳥笑哈哈

網路歌曲

幾年前,網友winddevil將台灣童謠《妹妹背著洋娃娃》改編成一首恐怖童謠歌曲,而旋律則為日本著名動漫音樂《It's Only the Fairy Tale》。
不過令作詞者沒有想到的是,這首歌曲的傳唱程度十分之廣,網路上還出現了歌詞的所謂來歷,甚至有若干個版本。而事實上作者已經於2010年發帖闢謠,稱這首歌只不過是幾年前作者順手寫給某位朋友的生日賀詞,沒什麼歷史背景,更與什麼日本恐怖故事無關。

歌曲歌詞

改編自童謠《妹妹背著洋娃娃》
原曲:日本動漫曲目《It's Only the Fairy Tale》
妹妹背著洋娃娃
走到花園去看櫻花
娃娃哭了叫媽媽
樹上的小鳥在笑哈哈
娃娃啊,娃娃為什麼哭呢
是不是想起了媽媽的話
娃娃啊,娃娃不要再哭啦
有什麼心事就對我說吧
從前我也有個家
還有親愛的爸爸媽媽
有天爸爸喝醉了
揀起了斧頭走向媽媽
爸爸啊,爸爸砍了很多下
紅色的血啊,染紅了牆
媽媽的頭啊,滾到床底下
她的眼睛啊,還望著我呢
“爸爸,媽媽,為什麼呀?為什麼呀?”
然後啊,爸爸叫我幫幫他
我們把媽媽埋在樹下
然後啊,爸爸舉起斧頭了
剝開我的皮做成了娃娃
埋在樹底下陪著媽媽

歌曲背景

版本一

古時候一個日本小女孩去找媽媽,迷路了死在途上,靈魂附在攜帶的娃娃身上...
後來娃娃落到另一個小妹妹手裡,小妹妹帶著娃娃去院子裡看花,突然聽見娃娃在哭著叫媽媽......

版本二

此“妹妹”原名為“北村玉上”,是一位將軍的外房妻子的女兒。 自幼便其貌不揚,而稍年長時則更為醜陋。 也因此父親從不見她,而玉上也不曾對父親留下任何感覺… 玉上因此不願見人,而日漸封閉。連自己母親與妹妹都不敢親近她… 只因為當時把醜當為一種會傳染的瘟疫。 而唯一能陪伴玉上的只有那一臉笑容且永遠如此的娃娃。不管早上晚上,玉上都抱著它…悲哀的玉上終在十五歲正要花樣年華之時,因自卑與厭世之感,於自己的房間內上吊自盡… 更因為玉上自幼的封閉,根本沒有人會進她的房內。 就這樣,直到屍體頭髮由腰長到地板,衣服由白變為暗紅,才被自己的母親發現…母親見此痛哭失聲,在處理完後事,母親一直無法忘去當時的情景,她將一切攬到自己偏愛次女的錯。就這樣,母親也悲痛的日漸虛弱,終在自己30歲時,憂鬱而死,臨走前依然抱著娃娃,彷佛是認為自己就要跟著女兒一塊去了……
事情在母女的相繼去世下漸漸平淡。 不過總在夜晚烏鴉啼叫之時,傳出微弱之聲… !“媽媽!我真的好寂寞”~“媽媽!為什麼你總是不陪著我?” 而傳出聲音的地方,正是她們母女自縊之處。而屋內唯一屬於她們的東西,就只有那白臉微笑的娃娃!
為了平息人們的恐懼,將軍派雕工將娃娃的臉雕刻成貓臉(日本以貓為吉祥物), 但為了不再讓它發出聲音(根本是將軍自己對偏房女兒的罪惡感所生的恐懼),將軍命人不準在貓臉刻出嘴。就這樣,娃娃放置在部屋內渡過了百餘年…而就在鎖國政策之後的一連串戰爭,北村一家被屠殺殆盡,當然也被強奪了所有的一切,就這樣,身為洋人眼中的古物娃娃,被輾轉賣到各地,那娃娃幾年後被賣到某個玩具店當貨品,被另一個女孩帶回了家。
一天,她吃過晚飯後就背著娃娃到後園賞櫻花,然後她忽然聽到一些笑聲——一些怪異的笑聲。 「媽媽...媽媽...」那女孩開始感覺有點不對了,她回頭一看,看到她的娃娃哭著叫媽媽...

版本三

妹妹背著洋娃娃
走到花園來看花
娃娃哭了叫媽媽
樹上鳥兒笑哈哈
相信眼尖的朋友們一定馬上就察覺出這歌詞里不對勁的地方。
沒錯,故事的主角妹妹既然背的是洋娃娃,
那么娃娃又怎麽會哭著叫媽媽呢?
經過詳細的推論,我們終於得到了事實的真相。
原來這首家喻戶曉,人人朗朗上口的童謠,
竟然隱含了一個淒涼而又殘酷的故事。
首先,由前述的疑點可知,
故事中「妹妹」所背的「娃娃」並不是一般的娃娃,
由他會「哭著」「叫媽媽」的行為來看,
恐怕這個「娃娃」暗指的就是人類的嬰兒,那么為什麼前面又要用「洋娃娃」來代稱呢?
這又有一層深刻的含意,我們等一下在做說明。
我們再先看歌詞的最後一句:樹上鳥兒(小鳥)笑哈哈
一般的鳥類是不會發出類似「哈」這樣的叫聲的,
而能夠發出這樣叫聲的鳥類,
也只有幾種叫聲較為特殊或是能夠模彷聲音的種類,
比如九官鳥、鸚鵡、烏鴉等。
而其中,鸚鵡是外來種(還是保育類),
九官鳥雖然被飼養已有長期的歷史,但依然不是野外常見的品種,
只有烏鴉,不但生存適應力強,棲息地也遍布全世界,
最有可能是故事中「哈哈笑」的鳥兒。
而對於烏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它所代表的意象:
悲傷、不幸、邪惡、死亡。
所以,我們在這裡終於明白了作詞者用「洋娃娃」這個字的用意。
洋娃娃,是一種不會動的物品,沒有靈魂的玩具。
不會動。
沒有靈魂。
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死娃娃」啊!
而歌詞中第二句的「花園」也是別具深意,
妹妹背著洋娃娃
走到花園來看花
這裡的花是「妹妹」想要讓「娃娃」看的,還是「妹妹」自己要看的呢?
答案很明顯是前者,
如果是自己要看的,那麽沒有必要特地帶著一個「死娃娃」吧。
所以這裡的「花」指的是「獻給死者的花」,
而滿種著這種花的園地,
沒錯,這裡指的就是「墓園」,死者安息之地。
相信有人看到這裡會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在第一二句就已經死掉的娃娃,
會在第三句活回來叫媽媽呢?
很簡單,因為作詞者在這裡使用了插敘的手法,
也就是說,這首歌的故事正確發生的順序是3→4→1→2。
娃娃在被殺害的過程中哭著叫媽媽,
烏鴉目睹了行兇的過程,在樹上發出悽厲的叫聲,
之後兇手便背著娃娃的屍體,
帶到墓園中安葬。
實在是難以想像這首童謠的真相竟然會如此的血腥殘酷,
然而,更殘酷的是這起事件發生的原因。
大家可以想想,這位兇手「妹妹」為什麼要在殺害嬰兒之後,
特別加以安葬,而又是為什麼,作詞者要稱兇手是「妹妹」呢?
葬禮是一種特別的儀式,有追思懷念故人的意義象徵,
如果是普通的殺手想必不會懷念被他下手殺害的對象,
所以這名兇手恐怕與被殺害的娃娃有某種程度的關係。
再者,「妹妹」這個詞有許多含意,
第一,這表明了兇手是名女性。
另外,「妹妹」這個詞通常被用來形容幼小,年輕(未成年)的女性。
再更深一層,「妹妹」這個詞也常被代用來稱呼色情行業工作者(酒店小姐等)。
看到這裡,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但是還有一個疑問,如果作詞者只是要表明「死娃娃」的意念,
為什麼一定要用「洋娃娃」,而不用鐵娃娃、木娃娃、石娃娃,或是直接用死娃娃呢?
問題就出在這「洋娃娃」三個字上面,
為什麼說這個娃娃是「洋」娃娃……
這件事情的真相恐怕是這樣的
有一名以賣身為業的年輕女性,
在許久之前曾經接待過一名異國的男性,
或許她對這名男子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印象,
不過是眾多恩客的其中之一。
但是,這名女性懷孕了,
在十個月的辛苦之後,她生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小嬰孩,
「這是個雜種仔啊……」
女子心中明白,
先不說她太過年輕,或是身為風塵女子養育孩子的艱辛,
光是這個孩子的外表就會讓這個社會極盡所能的排斥他了。
那時的社會風氣仍是保守而壓抑的,
這個孩子一生都會被歧視、排擠,一輩子痛苦。
作為一個母親,萬萬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
但是,那依然是自己的孩子哪……
女子猶豫了許久許久,孩子都成長到牙牙學語的年紀了,
「不行,這樣不行!是時候該做個了斷了……」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
女子帶著那個孩子來到一處荒郊野外,
一排排的夜鴉縮著翅膀沉默地凝視著這對母子。
女子將孩子放下,接著發了瘋似的用雙手緊掐著孩子幼弱的脖頸,
孩子痛苦而無助地掙扎哭喊,喊著面前那正親手殺害他的兇手,
「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哭喊聲漸漸止息了,同樣漸漸消沒的是孩子的呼吸與心跳聲,
寂靜的黑夜中,鴉群悽厲的哀叫刺耳,而那微弱卻無一刻停止的,
從女子雙眼落到孩子臉頰上的滴水聲,竟是如此的清晰。
……
女子背著孩子冰冷,不再有生氣的屍體,
在荒草叢生的墓園中緩慢行進著,
她口裡哼著溫柔的搖籃曲和童謠,一首一首的,
正如同孩子生前每晚她都會唱著哄他睡的那些。
女子親手挖掘出了一個小洞,
讓孩子用安詳的睡顏躺臥其中,
再輕柔而憐愛地在孩子身上撒下一捧捧的泥土,
過了很久很久,
直到泥土覆滿了孩子的身軀,
直到女子唱完了每一首歌,
這位母親才捨得離開她孤單的孩子。
其實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幾年前,網友winddevil將台灣童謠《妹妹背著洋娃娃》改編成一首恐怖童謠歌曲,而旋律則為日本著名動漫音樂《It's Only the Fairy Tale》。
不過令作詞者沒有想到的是,這首歌曲的傳唱程度十分之廣,網路上還出現了歌詞的所謂來歷,甚至有若干個版本。而事實上作者已經於2010年發帖闢謠,稱這首歌只不過是幾年前作者順手寫給某位朋友的生日賀詞,沒什麼歷史背景,更與什麼日本恐怖故事無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